這種面磚、在台灣怎麼稱呼?

建築施工、工法、構法、建築材料、機具、設計用之軟硬體
kensyu_tseng

這種面磚、在台灣怎麼稱呼?

文章 kensyu_tseng »

<div class="pict"><a href="http://blog.yam.com/kensyu/3e4351dc.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pict" height="120" alt="&#12473;&#12463;&#12521;&#12483;&#12481;&#12479;&#12452;&#12523;" hspace="5" src="http://blog.yam.com/kensyu/3e4351dc_s.jpg" width="160" align="left" border="0"></a></div>這種面磚、在台灣怎麼稱呼?
ykw

文章 ykw »

我比較好奇的是: 這種面磚要用在那裡?

面磚的作法有兩種, 一是做好土坯再上釉(色), 再燒結; 另一種用粉末(土/石英..)攪拌後再燒結; 前者透水率很高(甚至把底層混凝土與水產生的碳酸鈣透出表面稱白華…)表面色層也會掉色(如琉璃瓦)…後者是我們習稱的石英磚, 上面的缺點都沒有, 是現代用面磚的大宗.

看上圖的面磚, 比較像前種, 我懷疑在台灣有誰會用? (考慮多灰塵, 高溼度???)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ykw 寫:我比較好奇的是: 這種面磚要用在那裡?

面磚的作法有兩種, 一是做好土坯再上釉(色), 再燒結; 另一種用粉末(土/石英..)攪拌後再燒結; 前者透水率很高(甚至把底層混凝土與水產生的碳酸鈣透出表面稱白華…)表面色層也會掉色(如琉璃瓦)…後者是我們習稱的石英磚, 上面的缺點都沒有, 是現代用面磚的大宗.

看上圖的面磚, 比較像前種, 我懷疑在台灣有誰會用? (考慮多灰塵, 高溼度???)
東京大學老校舍的面磚幾乎是上面那種面磚他們稱它為スクラッチ・タイル(scratch tile)
上面那一張照片是拍攝於東京大學農學院剛蓋好的圍牆
如果關心台灣的歷史建築物、尤其是日治時期建設完成的公共建築(成大、台大、台南測候所等等)對這個面磚應該不陌生
zhz

文章 zhz »

kensyu_tseng 寫: 如果關心台灣的歷史建築物、尤其是日治時期建設完成的公共建築(成大、台大、台南測候所等等)對這個面磚應該不陌生
台灣的歷史建築常見的是「十三溝面磚」,跟上面的照片不太一樣。

上面那張照片在台灣有廠商直接稱之為「抓痕面磚」。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zhz 寫:
台灣的歷史建築常見的是「十三溝面磚」,跟上面的照片不太一樣。

上面那張照片在台灣有廠商直接稱之為「抓痕面磚」。
謝謝
我知道怎麼解釋給別人聽了、因為我腦子
reski97

文章 reski97 »

記得台大圖書館就好像是13溝縫磚
現在幾乎很少看到了
跟磚一樣
這種面磚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kschen

文章 kschen »

台大(台北帝國大學)、成大(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使用的十三溝面磚,「十三」數字的由來是這樣的:

http://www.hwahanc.com.tw/images/Hm11.gif

它有「十三」個波峰;「十二」個完整波谷+「兩」個半波谷

它的溝數目是= 12 + 0.5*2 = 13

(一般人在算時常忽略這兩個「半」波谷)

所以「十三溝」名字是這樣來的。

前陣子發現台中州圖書館(約1970年代拍賣給合作金庫台中分行)也是十三溝面磚,不過很早就被屋主上了漆,遠遠看看不出來。

圖檔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謝謝老師們給我的解答

日本的抓痕面磚跟台灣的十三溝面磚相互仔細比較之下確實不同
死胖子

文章 死胖子 »

欽佩欽佩
8)

又上了一課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死胖子 寫:欽佩欽佩
8)

又上了一課
喔~
哈羅!

在這裡遇到您、
敢問是忍者龜1號還是2號
artai

文章 artai »

台灣日治時期的十三溝面磚顏色大致以銘黃色、磚紅色、深磚紅色及略帶咖啡色者為大宗,我曾在部分民宅上看到灰綠色的,原以為是被加上油漆,後來仔細一看,還真是本色。
此外,日治時期的十三溝面磚表面較細緻、溝紋間距較小,溝峰及溝谷均成完美的銳角,銳角幾成一銳線,厚度易較薄;溝紋面磚可因應天候及光線的變化而呈現不同質感,溝紋豎貼,每遇天雨,可輕易將灰塵沖刷乾淨,但是如果在潮濕陰暗或滴水處,正好成了灰塵、青苔與職務滋生的溫床。
台灣現今仍有磁磚廠商生產十三溝面磚,但是屬設出成型,因為技術瓶頸及減少失敗率,因此厚度較厚,尺寸略大(期十三溝的寬度總和約等於昔日的十五溝寬度總和),顏色亦有燒接近昔日色澤的,可惜的是其溝峰跟溝谷並非銳角,而是改成約1mm寬的平頂,以避免生產過程破損失敗。
照片上的溝紋放大來看不像十三溝面磚,其不規則的樣子反到像1930年代日至晚期的抓痕面綠釉丁掛磚;照片上的粗糙面效果不太有規則可循,可知如何做出來的?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學長好
我也很好奇照片上抓痕面磚的做法、這裡有伊奈(INAX)Tile博物館的網站、有介紹抓痕面磚的歷史、但對於製作的方式說的並不多、只提到為了在面磚表面部分加工那個抓痕採濕式成形的做法。那個起毛邊的溝痕他們稱它為「蕨(warabi)」。以下是我之前在東大本鄉校園拍的面磚、我數一數大約有三種有溝溝的面磚。請參考。

圖檔
①這個是在工學六號館拍的、這是昭和初期貼的面磚、起毛邊的溝痕他們稱它為「蕨(warabi)」。

圖檔
②這個是在化學教室西館拍的、這是近幾年貼的面磚。溝痕變得很平很整齊。

圖檔
③這是在安田講堂拍的、我判斷是戰後貼的面磚、他的波峰是呈圓弧型的、個數也不一、所以也很難稱它是幾溝幾溝面磚。
死胖子

文章 死胖子 »

kensyu_tseng 寫:喔~
哈羅!

在這裡遇到您、
敢問是忍者龜1號還是2號
是中華一号啦 :o
aber

文章 aber »

4年前我在馬拉邦山健行時在苗栗大湖一間921重建小學看過這個面磚....
這間小學似乎不太有名氣,但是感覺相當好,下次一定要去拍回來

當時對這塊磚的感覺就相當好,溫暖,具有歷史感,大部分時候都有不錯的陰影質感
但是因為上下有V型斷面,不能像一般面磚抹縫,只能用傳統深勾縫做法(而且還真的抹滿深的)
深勾縫現在幾乎已經不太有工人做了,所以近看時大部份泥作都髒髒毛毛的不夠細緻,甚至抹縫不足容易脫落
kensyu_tseng貼的一些範例就有人把灰縫間距刻意加大以求勾縫施作方便,整塊磚陷入刷石子內也不高明,我覺得這都違反了這塊磚應有的表現法,這磚應該是要配合有耐性的深勾縫作工,否則磚的韻律性都被勾縫分解了.表現甚至不如一般
磚面.
蜻蜓牌橡皮擦

文章 蜻蜓牌橡皮擦 »

:D
如果沒記錯~這家有賣~
http://www.pdh.com.tw/D-Web/home.asp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