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心動產業讓世界哈台

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實習,以及建築、營造工作所可能遇到的法律議題
回覆文章
yang049

[轉貼]心動產業讓世界哈台

文章 yang049 »

台灣其實還算不錯的啦,下次看看我們的建築產業能不能,也產生相同的發酵

心動產業讓世界哈台

珍珠奶茶、幾米、張惠妹、流星花園、誠品書局、雲門舞集……從東京、烏魯木齊到雅加達、從雪梨、紐約到巴黎,哈台旋風蔓延,台灣正讓全世界心動。

天下雜誌288期 2003/12/1
文/吳昭怡.洪震宇

最新消息:幾米繪本改編,電影「向左走 向右走」在台灣創下五千萬台幣,在香港前三天票房,突破十年來最高紀錄,光港台兩地目前累計超過一億。

十月,北京六萬人演唱會開場。燈一亮,張惠妹站在舞台中央,當她開口唱出「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呀,巍巍聳起像屏障……,」全場聽眾剎時都震住了。那股來自台灣東部原住民最高亢最原始的歌聲,已經跨越國界,征服人心。

從華人地區到歐洲,都有人開始哈台。

‧ 外國人有想到台灣的慾望

「我找到這杯台灣來的飲料了!」報紙登載,有位美國男孩在法國歌劇院區尋尋覓覓,終於找到這間由留法台灣年輕藝術家們開的珍珠奶茶專賣店。他們在歐洲賣起正港台灣味:客家莊桌椅、侯孝賢電影「海上花」劇照,「讓人有想去台灣的慾望,」一位上班族說。

台灣的魅力,不僅僅滿足五官感受,更多時候是直入人心。一位征戰全球的企業人,初到荷蘭,提起台灣,他的商業對手立刻說,「那是雲門舞集的國家。」

台灣正在讓全世界心動。由幾米、張惠妹、雲門舞集、誠品書店……,已經開始有諸多文化因子讓遙遠國度的人有股哈台的衝動。

從動手到動腦,從追求規模、速度到享受從容、品質,從面對上游客戶到擁抱大眾的心靈。「文化創意產業」將會是台灣的下一個金礦?

或者,台灣只是由「製造代工」走向「文化代工」?社會上人人琅琅上口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到底有什麼前途?

文化創意產業最能打動人心,讓經驗成為愉悅的記憶。它包括了: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工藝、設計產業、出版、電視與廣播、電影、廣告、文化展演設施、設計品牌時尚、建築、創意生活及數位休閒娛樂共十三項產業。

根據台經院提供的文化創意產業規模推估資料,民國九十年產值為四千四百億台幣,保守估計至九十七年將達到一兆一千六百億元。

當文化加上科技,更是潛力無窮。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計劃「兩兆雙星」之一的數位內容,經濟部技術處預估,三年後產值可達三千七百億元的目標。

現在來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其實不大,總產值也只有半導體產業的三分之二。但是做得好,成長力道和影響力都十分驚人。

‧ 重點在原創力有沒有附加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就看台灣有沒有創意的原創力,以及這些原創力可以引發多少附加價值。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便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不能只看營業額,更重要的是由它所產生的附加價值。

聯合國世界文化報告針對各國一九八○及一九九七年文化貿易額所做的比較,包括荷蘭、香港、新加坡、南韓都呈現大幅度成長,各國正積極藉由文化增加產值。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二○○一年佔國民生產毛額比率達到四.五%,高於南韓與香港。

但做不好的話,一名資深媒體人擔心,會不會又是繼網路之後的另一股泡沬?

‧ 企業人與文化人的結合

新發展是企業人開始介入文化產業圈,成為圈內人。

中環集團董事長翁明顯、鈺德科技董事長張昭焚搖身成為「娛樂大亨」,從下游光碟壓片進攻到影片代理發行、建構實體影音通路。明年即將退休的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準備推動非營利性質的整合平台,為台灣數位創意產業貢獻心力。

台灣的文化地理位置也扮演重要角色。小說家白先勇就相當肯定台灣人積累已久的文化實力。他指出,台灣是多元文化,有荷蘭、日本及美國元素,但最主要的文化因子裡,有很濃厚的中國文化DNA,「中國文化應該是在台灣再造。」

‧ 台灣有掌握「內容」的潛力

「台灣已經眼光看多了,有世界的概念,」白先勇說。所以明年二月公演的「牡丹亭」,除了演員是蘇州來的,其他如編劇、藝術指導和舞台設計都是由台灣出人。

在接近大眾市場的流行音樂、電視和出版等視聽領域,是台灣目前發展心動產業最成熟的一塊。因為起步得早,從創意、管理到行銷包裝的產業結構鏈都很清楚。這讓台灣可以影響華人世界該看什麼、聽什麼,也意味著,台灣人具有掌握「內容」的潛力。

「對大陸來說,台灣是西方文化的模範生,對西方來說,台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學歷史的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分析。

台灣在唱片、出版實力堅強。「如果台灣華納沒出唱片,大家就餓死了,」華納音樂副總經理陳澤杉說。在台灣華納音樂製作的國語專輯,每年有八成銷往香港、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放眼望去,現在紅遍亞洲的前三名暢銷中文歌手孫燕姿、周杰倫和張惠妹,從養成、行銷包裝到宣傳全部「Made In Taiwan」,再擴散到華人世界。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柯裕棻認為,文化產業整體要能賺錢,非得要大眾化才行,「要接近大眾,被大眾接納,才能獲利。」

台灣偶像劇也在外銷中。「流星花園」成功打出中國、印尼市場,吸引國內製作公司和電視台開始投資拍攝偶像劇。他們紛紛提高製作費、結合明星卡司,期望延續「流星花園」帶動的哈台效應。

台灣雖小,出版能量、魅力及內容卻很驚人。兩千三百萬人口,出版社卻高達九千家。「因為我們戰國時代太久,養出一堆精兵,」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柯裕棻說。

曾收過新疆烏魯木齊讀者來信的作家李欣頻,她的書還在新加坡被盜版。她指出,大陸雜誌界現在喜歡找台灣作家寫專欄,希望藉由作家們的所見所得帶動讀者思考。

幾米的繪本「向左走 向右走」全亞洲暢銷超過一百五十萬冊,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今年十月上映以來,台港兩地票房總計已超過一億台幣。

此外,台灣對中文的掌握度,在華人圈中算是引領風騷。「台灣對『華語』的敏感,比新加坡,香港都更清楚,」陳澤杉分析,長期積累的創作實力,讓台灣能寫出感動人心的詞曲和文學作品。

‧ 行銷爆發力強

台灣不僅是創意的發散地,行銷力也是長期積累的實力之一。

去年跨國合作的電影「雙瞳」上映前,導演身兼行銷企劃的陳國富,讓工作人員先到戲院發傳單及電影介紹手冊帶動知名度。後來更在報紙的廣告欄登出電影裡的駭人劇情,讓不少人信以為真而造成討論風潮。這套行銷手法隨即複製到其他國家。

台灣的行銷爆發力,來自台灣人的開放性格和來者不拒,進而刺激出許多「融合式」的創意。

就像粉圓和奶茶明明是兩條平行線,在台灣人的融合下交集出「珍珠奶茶」。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拉開了「台灣創意+國外資金」的序幕,近來「向左走 向右走」更是世界元素交融下的多元產物。台灣創意加上好萊塢資金,製作班底來自台灣、香港和新加坡。故事發生在台北的富錦街,女主角卻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男主角看的是簡體字版的小提琴樂譜。

吳錫德觀察,由於台灣屬於移民社會,歷史上又受到不同國家的統治,在文化的衝擊與融合下,激盪出獨特的多元文化,在華人世界中具有獨特優勢。

「這是一種開放自由的社會,沒有大陸的僵化,」白先勇舉出台灣在混合文化上的優勢。「台灣是華人消費市場的實驗地,」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分析,由於台灣市場規模不大,競爭激烈,台灣消費者的喜好是整體華人市場的縮影,提供不少創意人在台灣練兵的機會。

台灣音樂創意人陳澤杉,喜歡到西門町、士林夜市去觀察社會百態及流行趨勢。「我的創意來自我enjoy這個社會,我開心、悲傷、憤怒地看待這個社會,」他說。

「脫離台灣土地,很多想法就出不來,」拍過兩部頗受好評的電影,三十八歲的台灣導演楊順清,曾經到美國生活幾個月,但他發覺在美國生活非常平淡、無法提供想像力刺激。

內容產業將是世界下一波重點產業。過去十年,高資訊科技產品風潮席捲全球。然而,隨著技術日趨成熟,生存競爭市場激烈,需要長時間高投入以求永續生存的科技業,不論是獲利或成長空間都受到擠壓,取而代之的是以「內容(content)」為核心的產業。

目前,在全世界各種物質產品皆供過於求的時代,產品或服務是否能創造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消費過程中給予顧客愉悅的體驗,成為決定產品價值的關鍵。

也正因為如此,政大商學院長吳思華分析,「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心動產業的四個特色

想在兵家必爭之地成為常勝軍,必須掌握心動產業的四個特色:

特色1 心動產業 其實在賣「故事」

音樂、文學、設計或藝術表演能打動人心,就在於它其實是分享一段感覺,或是一個故事。

如何能說動人的故事呢?

「創意與想像力密不可分,想像力在於你接觸周圍的資訊夠不夠多,」作家羅智成說,台灣人常專注自己的領域,對世界的好奇太少。太偏狹,人格就變得枯竭、乾澀。

然而,「台灣人都已經不太說故事了,」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專案中心副主任劉大和觀察。學校裡作文課寫的是論說文和抒情文,無法累積敘事能力。社會上也少了懂「詮釋」的各類評論家,幫助大眾進入各種不同的知識領域。

當心動產業在台灣微露曙光,不少人在說故事的能力上尋求突破。

「歷史正在給台灣電視劇機會,」眼見「流星花園」走紅華人世界而從演員轉當導演,三十七歲的鈕承澤就是一個例子。

童星出身的他,很不能忍受過去台灣電視劇情節虛矯和品質低落。他取法日劇精緻的拍攝手法,每集成本從過去一部六十萬提高到一五○萬,現場收到一點雜音就重來。鈕承澤想拍的偶像劇不只是談情說愛,更多是取自台灣真實生活中的感動。拍攝中的新戲,頗受國外市場歡迎,海外版權幾乎全部賣出,在印尼甚至是八點檔的黃金時段。

挖掘孫燕姿,將她從新加坡來的平凡大學生打造成亞洲暢銷天后的陳澤杉,則是在豐富生命的過程中找到故事,然後用歌曲說故事。

他把自助旅行和觀察人群的心得,加上想像力編成一本本的「故事寶典」。當感覺沉澱為故事,故事再配上音樂,就是讓人心動的歌。

特色2 當文化遇見商業,需要中介者做為橋樑

成立之初就讓藝術和管理並行,國內第一個上櫃的藝術企業,琉園執行長王永山就曾打趣地說,「藝術家追求『永遠』的完美,而企業家要『限時』的完美,如果和王俠軍不是兄弟,早就拆夥了。」

「藝術家與企業家原本就是使用不同語言的兩種人,他們需要口譯員才能溝通、合作,」英國藝術與企業協會總裁崔迪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指出。而台灣正急需這類有美感經驗,又懂得市場機制的「雙刀流」人才。

中文系畢業,曾任行銷與網站企劃,擔任幾米經紀人的墨色國際總經理李雨珊形容自己像「把關者」,幫幾米處理授權、開發周邊商品和經營網站。更多時候,她要從各界的邀約裡,為幾米篩選合適的機會。而在文化和商業拉扯,需要理性與感性並存。

特色3 文化結合商業,能共同加分,擴大威力

「如果藝術家像是懂得做出好吃麵包的人,那文化商業化就是讓所有人都吃到好吃的麵包,」作家李欣頻有個生動的譬喻。

比方說,霹靂布袋戲把劇中的無名刀變成裁信刀,兼具收藏和實用價值。受到盜版和MP3影響,現在唱片的專輯收入都不是主要來源,一首樂曲可以變形成手機鈴聲,供人下載再收取費用。

「這都已經超過『本業』的工作了,而是異業結合能力變強,」劉維公說。

幾米的「向左走 向右走」是創意變形成功的案例。

「我們一直在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小心翼翼地將幾米塑造成品牌的經紀人李雨珊說。

創意已經得來不易,將它擴散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李雨珊用「授權」保護創意的主控權,而非過去讓人「買斷」就大量複製造成浮濫。她慎選調性相同的合作伙伴,這樣對彼此的品牌才有助益。

特色4 長期的佈局才能回收

投身文化創意產業,很重要的是對於長期佈局的準備,需要資金及人才的長期投入。

從下游光碟壓片開始,經營版圖同時往產業鏈上下游擴張的鈺德科技董事長張昭焚,形容自己的跨業心得,「敢賭,敢輸,要有全部資本額都不見的決心。」

擴大市場就是分散風險的策略之一。鈺德旗下相關企業巨圖科技主要在代理經銷國內外電影、電視等娛樂產品。今年巨圖財測營收約為六億三千萬,明年上看十億。近五年來,巨圖逐步在海外佈建起十七個行銷據點,張昭焚也跨足投資拍攝偶像劇,整合行銷、通路和內容。

「我們在新加坡、泰國都有投資公司,陸陸續續都會投資很多公司,它使得我建構了一個別人搶不走的團隊,」一心效法韓國三星扮演「整合者」角色,張昭焚點出一串想整合的名單:系統業者、手機製造商、電視業者、發行通路……。「而且當我們整合出那樣的平台出來之後,我們的目標就已經不在國內了,是打國際市場,」他野心十足地說。

中環集團的動作更大,甚至參與投資電影「魔戒」和成龍的新片。上游的中藝負責購買版權及投資拍片,居中的得利代理發行影片,下游的亞藝影音則是出租業務,儼然整合成台灣最大的影片通路商。

眼見機不可失,長期為好萊塢代工的世界級動畫業者宏廣及太極影音,都有一圓自有品牌的夢。宏廣就預計籌資一四.七億的拍攝動畫長片「馬可波羅」。

但從代工邁向品牌,都還是現今台灣科技界在面臨的棘手難題。相較之下,沒有大企業的豐沛資金,沒有更高層次的創意人才,沒有經營、行銷人才,動畫代工業者會不會還是有志難伸?

‧ 文化能量的續航力有多久?

文化創意產業是值得台灣耕耘的新生態花園。過去政府疏於施肥,荒地上竟也開出幾朵秀異的花。而今要讓它花開滿園、四處飄香,台灣還有很多挑戰。

劉維公從西方長期的消費歷史來觀察,他認為西方社會在消費行為與文化上累積了兩百年的歷史,才能發展細緻的創意與生活質感,「台灣是被壓縮在短短數十年之間,才造成只有消費能力,消費與創意文化不足。」

台灣創意文化的優勢,如果不透過長期策略的發展,這些優勢可能會迅速被大陸等其他華人地區趕上。

「我們只領先大陸十年,」吳錫德觀察,大陸正積極模仿與吸收台灣的優勢。

面對未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仍有許多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文化淺碟性。吳錫德分析,移民社會的特質,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創造最大的財富,然後再移民到其他地方,使得台灣社會擁有只看眼前,不計劃長期發展的心態。

例如台灣商品流行性很強,但是經常發光發熱一陣子,就迅速沉寂殞落,台灣有很多只出一書的作家、或是只發行一張音樂專輯的樂手。「即使我們創意很多,卻都是曇花一現,沒有長期培養的計劃,」吳錫德說。

文化淺碟性的隱憂,使得目前台灣文化創意上看似蓬勃發展,卻有後繼不足的問題。

台北藝術大學共同科教授辛意雲點出文化淺碟性背後的關鍵,在於缺乏主體性與主體意識。

「我們常常看到別人有什麼,就去追求什麼,」辛意雲認為,主體意識重要性在於對自我有清楚的認識,了解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才不會一窩蜂與盲從。

缺乏主體性,是台灣文化的第二個挑戰。比方韓劇流行,台灣開始大量引進韓劇,甚至模仿韓劇的劇情,重新複製一個台灣版的故事,或是模仿日韓當紅歌星,在台灣推出類似的曲風與造型。

作家羅智成對於這種抄襲模仿的心態,就感到非常憤怒。「主體性不健全,就沒有能力去處理、分辨、使用與整合吸收進來的資源,」他說。

「這是我們的社會第一次要面臨『質感』這個字眼,」羅智成認為,過去為了經濟效率與速度,而忽視的細節、美感等品質要求,現在國人要更加重視。

即使台灣創意種子豐沛,但現在看來這些「台灣製」的創意,都得靠「外力」支撐才能存活。

很明顯的是流行音樂和廣告幾乎全面洋化。連近年稍有生息的國片,也是跨國合作的產物,雖然這對失去市場的台灣電影人才是很好的練兵機會,但長期來看,最重要的財務和管理know-how都不在台灣人手上。

「你也只是在幫人家文化代工,」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認為。

不尊重智慧財產權,更讓創意的來源岌岌可危。根據國際唱片交流協會(IFPI)統計,台灣合法的音樂銷售市場,過去五年跌了六成,剩不到五十億。

台灣現在還有機會向外輸出大眾文化,但是如果底部土壤不夠肥沃,這樣的優勢也只是一時。

文化創意產業根源於土地,更需要內需市場的支持,才能茁壯。但從行政院主計處的數字來看,一九九一年以後台灣民眾所得增加,但對文化休閒的消費意願卻在下滑。

台灣的出版市場就有量無質。一年出書量有兩到三萬冊,但一半以上是翻譯和明星寫真書籍。根據《天下雜誌》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教育特刊所作的調查,台灣人民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到一小時,一個月平均只看二.八本書。

「這要回到教育問題,英文有個字cultivation,你說培養也好,種植也好,那都是每一天的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語氣沉重。

政府,將是決定文化創意產業能否成功的重要推手。「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除了美國之外,都是政府高度介入,提供平台與方向,」吳錫德指出。

但是學者、業者普遍認為,政府的政策似乎野心過於急促,沒有明確方向。「現在政府萬箭齊發,急著把錢灑出來,但十年後能不能留下些什麼?」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柯裕棻有點擔心。

一個產業為何能蓬勃發展?管理學者吳思華分析,多半是因為國家內部積累的「能量」已經起來了。

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認為,台灣的企業家應該把眼光拉遠,給予支持。將資金投入在成長中的文化創意產業,而不是讓國外資金大量買走台灣創意。

問題更在台灣文化的積累還不夠深。「商業文化背後是長期文化發展的累積,否則只是短暫的流行,」辛意雲認為一切還是要從教育著手,培養長期的文化素養。

要如何打造一座有想像力的島嶼?沒有萬靈丹與特效藥。「文化的東西絕對是要深耕,」林懷民呼籲。

天下雜誌288期 2003/12/1
FAMA

不錯的文章

文章 FAMA »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時
也有這樣的感受
希望建築能引起哈台
一壘手

文章 一壘手 »

就算我們來不及看到結果
也要留給下一代一個開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