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出版《漢寶德:境像風雲.寫藝人生》兩岸建築 應走民族之路

設計人傾向於以不同的角度敗家:有用又有設計感的、有設計感卻沒用的、買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用的。你咧?想怎樣敗家?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漢寶德出版《漢寶德:境像風雲.寫藝人生》兩岸建築 應走民族之路

文章 forgemind.news »

漢寶德:兩岸建築 應走民族之路
2014年10月11日 04:10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漢寶德,今年逢其80大壽,除了24日起將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特展,近日出版的《漢寶德:境像風雲.寫藝人生》也從漢寶德的生命發展歷程,看台灣及兩岸的建築美學。

漢寶德是台灣傳統建築研究的先鋒,從70年代之後的板橋林家花園、彰化孔廟、屏東書院、鹿港龍山寺等,跟著他的足跡,也培育出台灣許多古蹟專家,而對古蹟的研究,也讓他重新思考兩岸新建築發展的方向,他指出科學的建築觀念應限制在學院裡,而它的藝術面需面對大眾,因此提出「大乘的建築觀」,主張建築要理解大眾的觀點,以大眾可以接受的美學呈現出來。

「大乘的建築家應該是愛人群、愛生命的人,不是孤高自賞的人。」,他認為過去在建築上「過分地板起臉來」,他舉例音樂上往往放縱想像力,但在建築上卻不允許神話的存在,講究完全的理性,而這些往往是群眾所不能瞭解的結構及至抽象的秩序。南投的救國團溪頭青年活動中心,就是漢寶德從幾何主義轉向大眾建築的作品,保有天然生態特質,在餐廳及宿舍,他改變前期的幾何風格,以一般人喜歡的木屋,提供可以和大眾產生共鳴的建築。

「建築原就是生活!」漢寶德觀察,建築應是實現夢想、神話和藝術的場所,從這個觀點也提出了對兩岸建築界的期許,他認為中國人所需要的就是「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就是兼容並蓄的,正因為中國人的大眾化性格所致,在建築上,也應走出符合民族性的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