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叔繪漫畫 《Taipei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重現建成圓環

設計人傾向於以不同的角度敗家:有用又有設計感的、有設計感卻沒用的、買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用的。你咧?想怎樣敗家?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建築大叔繪漫畫 《Taipei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重現建成圓環

文章 forgemind.news »

看漫畫也可以悠遊城市!《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是「建築大叔」(本名何庭峰)的第一部漫畫作品,以台北曾經繁榮一時的中華商場與建成圓環為主題,想像它們若還存在,將用什麼風貌延續下去,充滿都市脈絡和城市異想,手繪風格獨樹一幟。

何庭峰今年32歲,從小在澳門長大,是對繪圖充滿熱情的專業建築師。他從5歲開始習畫,因為喜歡建築工程,中學時臨摹建築透視圖長達3年的時間,練就一身「畫圖」的功力。

「大概因為那3年的練習,我的建築透視圖確實畫得比別人更好。」何庭峰笑著說,18歲時來台灣念東海大學建築系,受到建築系教授林東憲的啟發,開始手繪建築漫畫,一幅幅的彩圖訴說著城市建築空間的精彩故事。

「不做建築時,我喜歡到城市散步,從環境中吸取的養分,成為創作時的靈感。」何庭峰認真地看待建築工藝,但是每天對著電腦軟體創作數位模型和建築圖面,讓他愈來愈疏離,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還保有當初學建築的初衷?

2年前,何庭峰將對不同城市的觀察,以手繪方式呈現,表現出城市巷弄的人味與溫度。不只是寫實,何庭峰還加上創意和想像,「中華商場是台北建築的經典案例,我來不及參與它的歷史,但常常想,如果它還存在城市中,可能以什麼樣貌延續?」

因此,何庭峰讓中華商場繼續綿延在城市大道中,以天橋相連的複合式商場,滿足人們食衣住行的欲求,「現在信義區的街道其實也是這個概念的再現。」而建成圓環則變成「大型城市廚房」,除了販售小吃,還提供場地讓顧客自助煮食。

「漫畫是我在建築之外的另一個出口,也影響我的建築設計風格。」何庭峰用眼睛漫遊城市,以畫筆傳達情感,採用最簡單、原始的麥克筆手繪,但細密且充滿意趣的線條和色彩,確實看出他對建築與環境的濃濃愛戀。
圖檔
名人推薦

阮慶岳──建築評論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敏銳含蓄地點出急速轉化中的台灣城市,應當如何拿捏自身位置與價值,誠摯也入裡。

角斯──插畫家/《台灣妖怪地誌》作者
復甦台北西區不應該只是口號,應該要像建築大叔一樣,對台北這個城市充滿著愛與想像。最棒的是──書中建構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讓我一度沈溺在建築大叔的都市藍圖之中。
喔,對了,這是一本漫畫,這跨界創作也真令人驚喜!

林書楷──藝術家/「陽台城市文明」創作者
建築大叔從生活經驗出發,以漫畫故事喚醒了生活在大城市的價值,進一步扣回個體的位置,思考自己與所處空間場域的關係,可說是一種新的現實投影。

作者介紹

建築大叔(本名何庭峰)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都市設計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香港出生,成長於澳門,十八歲來到台灣,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深感在建築實務以外,也須以多元的角度來描繪城市與建築,並對居住與生活的根本認知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發展出能與大眾對話的建築漫畫創作,同時也以「台北二分之一」參與探討城市空間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這位中年大叔分享著他的建築人生,雖然很想找回最初的夢想,又被現實不停地壓抑;當他探究著城市和建築時,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情感,卻很難僅用言語說清楚,唯有把這些觀察全都畫下來,才能完整傳達他的信念──面對「建築」這個老人行業及其輝煌的發展歷史,建築大叔將以謙卑但堅韌的態度,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Facebook粉絲頁:建築大叔 Uncle Architecture
  
後記

台北──1/2虛構、1/2寫實

紐約為什麼是紐約?巴黎為什麼是巴黎?造就一個城市的關鍵並不只是實體空間場域,更迷人的是城市的故事。「建築大叔」是為了以漫畫描繪都市與建築而誕生的;《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以一半虛構、一半寫實的手法,在台北既有的實體空間以外,建構另一個擁有不同故事的城市形象。

《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的起源是,有一天阮慶岳老師在Facebook上發現我的作品,便邀我一起加入北美館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由於是在台北展覽的關係,腦中立即浮現的就是「中華商場」與「建成圓環」──這兩個建築物曾經出現在台北,但是現在都消失、改變了,是非常特別的兩件建築案例。

我從中華商場出發,假想這個多層的線性街道,以及連接各街廓與建築物的天穚網絡,依然存在於台北,曾經衰敗的中華商場在重獲台北市的重視下,正在進行重大的改造,期待成為台北最特別的景觀,強化原有錯綜複雜的都市紋理。相較於中華商場的區域性改造,建成圓環在此面對的是機能的進化,建成圓環原是非正式的慢慢聚集形成,久而久之成為台北的重要地標,雖然在時代的變遷下,曾經面臨沒落的危機,幸而漸漸發展出獨特的餐飲型態,成為可供民眾自助烹飪的大型城市廚房。

在城市集體的巨大機器中,「建築大叔」代表著一個創作與發聲的個體。雖然我們的工作都離不開集體運作,然而在這個時代,個體的創造力必須被放大。《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的故事兩端就是反映著集體與個體同時存在於社會的必然性,而從事建築創作工作的建築大叔,每天都必須在社會集體與創作個體中來回遊走,這樣才能確保建築實踐與自主創作力的並存。

澳門 vs. 香港──城市原型的嚮往

小時候住在澳門時,總是對香港懷抱憧憬,嚮往的原因是「香港是一個比澳門更城市的地方」,於是每天除了準時在晚上七點,收看澳門廣播電視台那半小時的澳門新聞,其他時間看的都是香港的電視節目──偶像明星是香港的、街頭巷尾播放的流行歌是香港的、大量的出版品都是從香港來的⋯⋯還有親戚建議父母乾脆把我們三兄弟送到香港讀書。澳門當時明明是葡萄牙殖民地,但從文化面看來,更像是英屬香港的殖民地。從小,我對城市的觀念就是澳門與香港,準確一點來說是「與香港相較之下」的澳門。

澳門的步調很慢,大家重視姓氏、藉貫,我到今天還是無法完全理解,為什麼會有台山人族群,佛山人族群,另外還有一個跟我們住在同一個城市,但基本上完全沒有交集的葡萄牙人社群;澳門雖然很小,但是作為一個小城市,已經算是很完善了,市民基本需求應有盡有:市場、學校、醫院、消防局、公園、廣場、市政府、西式墓園,還有賽馬場、賽狗場、回力球場⋯⋯勉強也算是一個完善而多元的聚落型城市,只差少了機場,以及屬於澳門人、獨一無二的自信心。

建築漫畫的創作動機

小時候在澳門,聽到地盤打樁的聲音,房子便慢慢地長出來了,於是長大之後,很單純地想要蓋房子,大學便讀了建築。一直都以為建築只是純粹的工程,結果在東海建築系的求學期間,才知道建築系當時雖然是在工學院,但其實非常重視人文層面,包含了設計以及想像。東海的環境,不知不覺間勾起了我對徒手繪圖的高度依賴。

在東海念大學時,養成了創作漫畫的嗜好,但這在進入事務所工作後,便慢慢淡忘了。長時間的工作之下,我雖然養成些微的實務能力,但是對於城市的想像與建築設計的初衷,卻漸漸消逝,每天對著電腦軟體畫著數位模型以及建築圖面,漸漸地變成了連自己都討厭的機器人。與創作初衷疏離的生產帶給我無限痛苦,我真的會是我想當的那一種建築師嗎?

我需要一個建築實踐的早場休息,重新調整自己的創作步調。求學於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那段日子,我終於瞭解,不是其他人的作品比較好,而是他們懂得尊重自己,並擁有高度的創作自信。

回到台灣後,我不能說這幾年已經擁有這樣的自信,但至少找回了自我,同時也不停告誡自己不要受到他人影響,試著創作出兼具城市的想像與建築設計動機的作品。

>>相關資訊
書名: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作者: 建築大叔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4/11/11

>>相關連結
::到博客來購買 -> 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內文樣頁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