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和解的造屋假期

設計人傾向於以不同的角度敗家:有用又有設計感的、有設計感卻沒用的、買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用的。你咧?想怎樣敗家?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與自然和解的造屋假期

文章 站長eaGer »

聯合新聞網

胡湘玲著,《不只是蓋房子》(野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277135

胡湘玲等著,《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野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265758

透過網路,「汗得學社」號召台灣上百位志工到南投縣信義鄉九二一災區,為潭南村布農族卡社部落搭建一幢「會呼吸的房子」。

二○○三年三月,SARS才正要大舉登陸台灣前,胡湘玲與韋仁正這對夫婦,與國內的謝英俊建築團隊合作,在德國邀約了「德國家園協會」的von Bodelschwingh牧師與三位專業匠師來台,並透過網路號召了台灣各個階層上百位的志工,到南投縣信義鄉的九二一災區:潭南村布農族卡社部落,用一個月的時間,以台灣現已難得見到的「黏土木架」生態造屋工法,搭建起一幢「會呼吸的房子」。

放生活的假,造生命的屋

同年七月,志工之中的一小撮人,在德國NGO組織與白俄羅斯政府的邀請下,飄洋過海,前往白俄,為車諾比電廠核災災民重建家園,作為潭南的「假期造屋」(Working Holiday)行動的延續。他們「協力造屋」的行動揭示了許多課題:不同的世代、專業,乃至於人生理想,能不能攜手合作?在一起揮汗工作、不再在意「弄髒」雙手同時,是不是也可以相偕「回想與檢討成長時所接收的價值,探討希望過的生活,並且試著找到值得流傳下去的傳統。」

與「會呼吸的房子」進行對話

早年還在台灣念書時,反核運動就一直是胡湘玲研究與關注的主題。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後,更擴展到生物科技的社會風險研究上。直到二○○一年,他們夫婦開始在德國L胺hne小鎮擁有一幢建於一八四三年、在這隆冬之際「仍在整修中」的古蹟房舍,使他們必須常常考慮整修進度,以及許許多多的「必要勞動」對自己生命的意義,才和「蓋房子」的學習旅程正式沾上邊。

包括自己的屋子在內,遍及德國和白俄地區的「黏土木架屋」,對胡湘玲夫婦來說,不只是可以就地取材的「節約能源的環保建築」或是所謂的「生活古蹟」,也與他們台灣鄉土記憶裡的傳統土埆厝,或以黏土、糯米、紅糖與牛糞來塗抹竹編造牆技術創造的穿斗式建築的記憶,深深地連結著;住在這種「會呼吸」的房子裡,讓他們感覺時時刻刻都和歷史、先民智慧在進行對話,而不必是專家程度也能進行修繕過程所需的專注肢體勞動,則是對自己的身體和內心旋律進行最自然真實的對話與沉思。

為了延續並落實這樣的思考,他們在二○○二年成立了「汗得學社」,除了關注在德國日漸受到重視的再生能源議題外,赴潭南造屋的機緣也輾轉來臨。

回顧二○○三年,他們在潭南構築的粗胚屋,所用木料是多年前林務單位以為樹心腐爛而丟棄的黑心柳杉;土牆中的木屑,則是刨木剩下的。韋仁正計算著,蓋節能的房子至少可以省下總體電力使用的百分二十五;而如果「節能」的觀念能推廣,也許有一天,台灣就不需要核能電廠了。

起一間友善的厝,一幢「家」屋

在潭南,所有生活需求不得不從簡,除了與造屋有關的派工內容,輪值幫廚、採買或洗衣等勞動,也是必須的義務,同時也是另一種蓄積蓋房子能量的途徑。另外,各地的朋友不時會有物資補給,村民也常批來半賣半相送的農產,還有志工間的相互尊重與支援,都在實體的房子逐漸成形同時,人與人之間也築起互信互助友誼的無形厚壘。

所以,胡湘玲和志工們也稱呼這幢屋子是座「友善的房子」:對人、對自己、對健康、也對自然環境友善。

胡湘玲確信,在潭南造屋的最大成就與快樂,是結合了各種專業與人格特質的朋友,一起創造、「玩」出一件屬於每個人的作品;但她也不諱言,在潭南處處充滿挫折。其間所遭遇的最大困難,也正是人與人間的溝通、磨合;而她也在其中學習到,解決之道就是「承認自己的局限」,以及培養隨時能夠配合別人來進行調整的彈性。她也慶幸著「在大部分的朋友身上看到這個『隨時到位的善念』」。

另一個重要的啟發,則是在工作過程中對於「知識的傲慢」的檢討———在同伴某天為村民清洗成堆衣服的若不經意動作中,胡湘玲驚覺自己還有需要跨出的自私圍籬;還殘留著身為「知識分子」以為用論述就可以改變社會的浪漫幻想,必須徹底瓦解。

在前往蘭嶼的途中

胡湘玲夫婦總是跟朋友們強調:「我們從沒離開過台灣,只是住得比較遠。」雖說已經返德一段時日,卻也著手規畫下次即將在蘭嶼展開的造屋計畫。

未來在蘭嶼,蓋的仍是節能的房子,「但如何與傳統造屋工藝結合,又能達成舒適居住的現代需求,是進一步的實踐方向。」而更重要的,還是得等到「問清楚主人的想法與主、客觀條件,再衡量自己的情況」,才會將邀請朋友們在假日參與的計畫與確定時間公布出來。胡湘玲也請熱情支持的朋友們耐心等待,「將這個『願意』放在不會忘記的位置,時間一到,我們會請求大家的支援。」


閱讀書目

胡湘玲著,《不只是蓋房子》(野人)

胡湘玲等著,《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野人)


關於「汗得學社」

胡湘玲和她成立的「汗得學社」(HAND e.V.,中文網頁:http://hand.ngo.org.tw),將協力造屋視為一種以勞動來進行主題溝通的方式。「節能的房子」即是他們每次造屋的基本要求,而營造活動本身即是進行共同討論主題的媒介。

「汗得」是在德國登記的正式非營利組織,成立時,德國「再生能源法」實施甫滿兩年。從它縮寫的中文諧音,恰可引申出「用雙手操作,流汗必有所得」的另類生活形態理想。

除了持續地蓋房子(自己的、需要的人的……),「汗得」著力最多的,則是能源相關議題的研究,例如政策與風險評估、古蹟文化與生態環境維護,乃至文化交流、傳統工藝與現代的結合等等,而以動手實踐作為主軸。

【2005/01/16 聯合報】 @ http://udn.com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