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2012年2月在港揭幕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2012年2月在港揭幕

文章 eaGer »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2012年2月在港揭幕
展期 2012年2月15日至4月23日


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欣然宣佈,將第三度舉辦國際知名的「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1 Hong Kong & Shenzhen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 \ Architecture)」,並於2012年2月於香港九龍公園揭幕。

港臺策展人首度合作探索城市發展及公共空間

本年度的策展團隊由香港及臺灣的資深建築師組成,包括總策展人金石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金光裕先生(臺灣)、總策展人升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李亮聰先生(香港)、場地及節目策展人劉文君女士、和社區及傳媒策展人祈宜臻女士(香港)。展覽主題定為「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把城市的發展狀態比擬為人的生理年齡。

總策展人金光裕先生及李亮聰先生表示︰「藉展覽世界各地不同生理年齡的城市不同的故事,我們希望帶出經歷時間的推移,市民的活力如何影響城市的發展及風格。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個夢想城市,不論是什麼年紀,均有老年人的悲憫與智慧,中年人的成熟與實際,以及年輕人的純真與活力。」
圖檔
國際與本地精品匯萃積極推廣社區參與

本屆香港雙年展預計將有約50個參展單位。參展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來自本港、亞洲及歐洲10多個國家及地區。展覽將展出享負盛名的作品,形成國際與本地的文化對話。

雙年展籌備過程至正式展覽期間,將會舉辦多項社區活動,包括表演節目、電影欣賞、論壇、工作坊等,以多元文化的方式詮釋策展主題。

策展人劉文君女士及祈宜臻女士表示:「雙年展讓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市民均可積極參與,我們期望雙年展做到以公眾為本並與社區緊密結合,讓公眾及社區可以互動。」

台灣方面的參展團隊包括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先生、曾成德教授團隊。

港深兩地雙年展緊接舉行促進跨境交流

與香港雙年展並列之「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以「城市創造」為主題,率先於2011年12月7日至2012年2月18日於深圳舉行,期間港深兩地雙年展將籌備多項合作及交流活動。深圳雙年展組委會秘書處執行主任黃偉文先生出席香港雙年展新聞發佈會時表示︰「深圳策展團隊將繼續與香港團隊並肩工作,並舉辦一系列學術活動及展覽。我們期望推動雙年展成為年度盛事」。

創意香港贊助了是次展覽。創意香港總監廖永亮說:「建築是香港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創意香港作為支援本地創意產業發展的專責辦公室,很樂意協助香港建築界構建平台,以加強與各地同業的交流,並鼓勵公眾參與有關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

香港雙年展同時獲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連同轄下之九龍公園和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演藝學院作為雙年展策略夥伴,並得到多個政府部門、建築設計與文化藝術相關機構,及大專院校作為支持機構。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2012年2月15日至4月23日於尖沙咀香港九龍公園及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免費入場。

關於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舉辦,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旨在集合國際建築師及專業人士,向公眾點出深圳當今最重要的議題,反映香港面對的個別議題。

2007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歷史悠久的舊香港中區警署舉行,反應非常熱烈,因而標誌歷史性合作展開。首個雙城雙年展不但是兩城首度合作,亦是香港首個符合國際標準的建築、規劃及設計的展覽會。及後,由總策展人姚嘉珊帶領的2009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西九龍海濱長廊舉行。展覽主題為「城市動員:自備雙年展」,目的為探討以社會資本作為主要動力的大都會。香港及深圳分別舉辦的展覽獲得國際專才支持,並吸引區內各城市的訪客,推動設計、建築與城市方面的交流與討論。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2011 香港 ‧ 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 2011 Hong Kong & Shenzhen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 \ Architecture
展覽主題: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
場地:香港九龍尖沙咀九龍公園及香港文物探知館
展覽時段:2012年2月15日至4月23日
開放時間:
- 星期一至六(星期四除外):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策展團隊介紹

金光裕 - 總策展人
李亮聰 - 總策展人
劉文君 - 場地及節目策展人
祈宜臻 - 社區及傳媒策展人


金光裕
總策展人
金石建築師暨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金光裕擁有美國紐約州及台灣註冊建築師資格。他曾於紐約著名之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十年,任職公司包括Edward Larrabee Barnes Associates及Rafael Vinoly Architects。

他於1999年與石靜慧在台北創立金石建築師暨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致力於臺灣當地建築特色的探索、設計與環境的融合。參與計劃包括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美術公園區(連展館)、臺灣大學環境研究大樓及鹿鳴廣場、高雄醫學大學圖書館、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堂等。

金氏於1998年起至2005年擔任中英文雙語月刊《建築Dialogue》之總編輯,該刊物以建築、設計、文化為範疇,對東亞地區的城市與建築提出評論與報導,數次獲得臺灣新聞局主辦之金鼎獎最佳雜誌及美術編輯獎,在金氏任內被公認為本地區最前衛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雜誌之一。

於總編輯任內,金氏亦擔任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之「2004臺灣建築展」(2004)及「地貌改造運動」(2005)總策展人,及臺灣交通部觀光局「地景系列」及「門戶系列」國際競圖(2004)策劃主持人,並主辦「靈感城市-東亞國際城市論壇」及「內爆與外爆-當代建築研討會」等多項國際建築交流活動。

金氏亦是小說及散文作家,他曾獲得區內華文文學重要榮譽的聯合報小說獎(1982)及中山文藝獎(1989)。他已出版四本短篇小說集及散文集,新作歷史小說《七出刀之夢》已於2011年10月出版。

李亮聰
總策展人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升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李亮聰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榮譽),擁有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資格,並是美國建築師學會會員。

李氏曾任美國紐約Steven Holl建築師事務所項目主管及項目負責人,期間他曾負責設計美國康涅狄格州惠特尼湖水處理廠、新墨西哥州塔特爾住宅。他亦參與設計著名的芬蘭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

李氏於2000年創立升建築設計事務所,建築實踐範疇包括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乃至產品/傢俱設計等跨學科領域的概念及技術顧問服務。升建築曾參與多個展覽及設計論壇,包括2007及2009「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中國上海「40位小於40歲」華人建築師作品展(2007)、亞洲設計論
壇(2004)等。升建築的作品曾於多份雜誌及期刊發表,如《南華早報》、《Domus》、《Elle Decoration》、《透視》、《d+a》、《Hinge》等。升建築曾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建築師學會及《透視》頒發設計獎項。

李氏自2003年起任職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至今,除任教設計課程及擔任建築學碩士論文設計導師外,他亦自2004年起兼任香港大學職業發展項目主任及碩士取錄評審組委委員。李氏曾先後獲邀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及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做客座評委。

劉文君
場地及節目策展人
創施有限公司創辦人


劉文君在美國俄勒崗大學獲建築學學士學位後,在馬海(建築顧問)有限公司接受培訓。1994年加入新鴻基地產,由建築設計師任職至項目總監,有機會參與各類不同大小的項目,包括教堂、學校、寫字樓、酒店、服務式住宅、店舖(戲院、溜冰場等),及多個大型住宅和綜合式項目,包括禮頓山、爵悅庭、豪廷峰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九龍站發展項目。從2000年開始,她便參與及策劃第三、五、六及七期之規劃、設計及施工(約650萬方尺)。項目包括凱旋門、圓方、天.、港景匯、W酒店、Ritz Carlton及全港最高的摩天大廈 ─ ICC環球貿易廣場(海拔492米高)。至2008年底,她便成立了創施有限公司,開展她的個人事業。

劉氏為香港註冊建築師、認可人士(表一),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註冊建築師資格。劉氏於「香港建築師學會」及「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分會」服務多年,曾擔任理事會成員及司庫等多項職務,現為「環保建築專業議會」理事會成員。劉氏亦活躍於多項社會服務,是「城市規劃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現為「香港演藝學院」之校董會成員。她曾服務「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及「香港藝術中心」多年,致力推動結合建築及不同種類的藝術。

祈宜臻
社區及傳媒策展人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社區項目工作坊總監


祈宜臻畢業於加拿大滑鐵廬大學建築碩士課程,在取得2002年加拿大皇家建築師學會榮譽名榜後,她先後於羅馬、倫敦、阿姆斯特丹和加拿大工作,及後回港。

祈氏擁有香港和加拿大的註冊建築師資格。她亦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加拿大皇家建築師學會和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的專業會員,也是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執委會委員。作為建築師,她參與了設計並完成香港科技園第二期發展、港鐵車站和山頂的住宅發展等項目。

祈氏現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社區項目工作坊總監,並參與過多個項目,包括市區重建局市區更新遠景研究、香港聖公會建築群的保育計劃、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南區區議會和創建香港舉辦的薄扶林海濱規劃及發展公眾諮詢工作坊、及觀塘區議會舉辦的觀塘海濱花園未來綜合發展研究。

祈氏也擔任《透視》雜誌透視設計大賞2011的評審、香港室內設計協會2011年專業圓桌講座的主持人和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的講者。

>>策展導言
總策展人:金光裕、李亮聰

港深主題的關聯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2007年首次舉辦,顧名思義就是相互呼應、互為表裡的「雙雙」展覽。2011年深圳展覽的總策展人Terence Riley先生所設定的主題為「城市創造」,強調城市與建築在時間與空間的背景下不斷互動,以做到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創造文化生命力。

香港展覽的主題設定為「三相城市:時間 ‧ 空間 ‧ 人間」,這既是深圳主題的另一面向,也是延伸。深圳主題針對當地目前最需要關注的議題,香港主題亦然。深圳經濟高速增長,土地供應量大,城市「外爆」式發展,城市與建築均為可識的主體。反觀香港已見證了幾回經濟起伏,土地資源有限,只能更新及再開發的「內爆」式發展,城市與建築已融合為難以區分的整體。

「三相」與「間」

香港主題同時著墨於城市及其建築有形與無形的層面、全球發展趨勢,以及斯時、斯地、斯人的特性。

與深圳主題的「雙相」的英文「reciprocal」呼應,我們創造了一個字「tri-ciprocal」代表「三相」,突出時、空、人這三個塑造城市本質和質素最重要的層面。城市居民和過客均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管理環境的態度,經歷一段時間,逐漸塑造出城市的地理特色和文化氛圍。

建築物的壽命可以很短,如東京銀座區的商業建築平均只存在十年,但大多建築都可能比一般人長壽,城市的生命通常更長達千百年。我們認為時、空、人是使城市的個性及生命力延續不斷的主要元素,讓我們越過一時的爭拗,望得更遠。

中文主題的「間」字,除了有物理範圍的意義外,也有事物與事物之中的意思,因此副題亦可延伸為時、空、人三者中間抽象及無形的關係。

城市的生理年齡

本屆雙年展的切入點,是將城市的發展狀態比擬為人的生理年齡,比較多個城市不同發展階段的議題,以期相互援引與參考。

深圳像個青年人,充滿正面的和危險的活力與潛能;香港則像一個中年人,需要好好面對中年危機,臺北和新加坡同屬中年城市。

東京已過度建築,經濟力和人口均在衰退,就像一個老年人。而於2011年受東北地震及海嘯重創的仙台,則像遇到致命意外的人,需要重新站起來。

紐約被認為處於中年和老年之間,與香港同樣樓宇密集並向高空發展。中國的城市大多歷史悠久,由於近年經濟急速發展,城市面貌迅速的汰舊換新,逐漸尋求新舊並存的觀念。

公共領域與城市

策展團隊希望再深入探討「公共領域」在不同生理年齡的城市的面貌,及這個辭彙所隱涵的問題。「公共領域」包括了公共空間、公共藝術,以及公共的基礎設施等,它們反映了各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的階段與程度。以珠江三角洲的年輕城市為例,如深圳,珠海,廣州等,因為缺乏歷史包袱,以及年輕城市政府機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所以其公共領域的定義與形成,遭遇的阻力甚少。但是對於「中年城市」,如香港,台北,及新加坡,由於其殖民歷史、既有的紋理組織,以及其社會或經濟發展需要克服的阻力及解決的問題,其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較為複雜。至於成熟的城市,如紐約、巴黎、維也納,在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中,公共與私人利益之間則達到較巧妙的平衡。

是次展覽將會探討如何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求取平衡、城市的外貌和形像如何隨時代而變遷、居民的活力如何造成城市和建築的蛻變、歷史上的真知灼見至今是否仍具有參考價值,以及如何在文化、經濟及環境層面均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藉著這些議題,展現當今城市與建築設計的個性、活力和矛盾。

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個夢想城市,不論是什麼年紀,均有老年人的悲憫與智慧,中年人的成熟與實際,以及年輕人的純真與活力。

>>相關討論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2012年2月在港揭幕 展覽日期2012年2月15日至4月23日::

>>相關網站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 2011 Hong Kong & Shenzhen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 \ Architecture::

>>相關圖片
圖檔
↗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 展場模擬圖
圖檔
↗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 九龍公園平面圖


>>參展團隊介紹
圖檔
轟!深圳 Boom! Shenzhen

《轟!深圳》由一群深圳年輕建築師設計,從生活、環境及哲學的文化氛圍剖析深圳的繁榮發展。展覽裝置中的磨菇雲呈現「轟」的意念,小圖呈現該城的國內生產總值。裝置「家庭價值」展示了深圳樓價的高速增長,而裝置「將來」則展示資本投資如何改變城市風景。

Mary Ann O'DONNELL (中國內地)

設計團隊:曹泰銘、陳越、洪.迪、萬妍、張雪石、張鐵偉
飾設計:雷勝

圖檔
圖檔
Story from Taipei: The Intangibles: Urban Vitality

展覽探討歷史建築及「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的修復與重用。臺北政府一直把未使用的建築物用作社區活動,交予非牟利團體舉辦藝術或社區計劃。這些項目只維持數年而不是永久使用,一些發展商善用重建前的時間贊助這些藝術或社區活動。

李彥良 (臺灣)

李彥良於2007年創辦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他曾策展「明日博物館」-移動畫廊系列和舉辦 UrbanCore項目以培養藝術人才,並策展多個建築教育項目。基金會利用其公司的最寶貴的資產 - 土地和空間,鼓勵各種藝術、建築和具創意的跨媒體實驗,促進藝術和商業之間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圖檔
圖檔
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Story from Taipei: The Tangibles: When did (will) Taipei become Taipei

展覽回顧臺北城市發展的歷程並展望將來,呈現臺北發展多個階段的面貌。展品將展示臺北的建築物的流行風格,以反映臺灣的氛圍。當中的建築曾受廣乏評論甚至批評,但卻是健康的社會對話。

曾成德 (臺灣)

現任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研究興趣包括建築設計創作、建築設計理論、當代建築思潮、現代建築專題、構築學與方法論,曾出版多項建築相關著作。

圖檔
圖檔
Story from Tokyo: Architecture in Diversity

展覽回顧戰後的四代建築師,第一代的丹下健三,其東京灣計畫是雄心十足的全面計畫,第二代的真文彥,以代官山為例,則相信因地制宜的設計,黑川紀章則以共生論,來提供建築與城市關係的可能,第三代的建築師在經濟泡沫化之後,趨向於商業主義的表現,如表參道上的獨立表現,有如森林中照顧一塊地的園丁,如今第四代,在經濟的衰退,人口的減少之下,在這個進入「不惑之年」的城市裡,反而更應該與城市發生連繫。

團紀彥 (日本)

建築師、城市設計師,曾於長野縣市長田中康夫下任職首席建築師,統籌輕井澤鎮的環境保育(2003-2006年)。通過他的普遍形式理論,他結合建築和景觀。此外,他致力宣傳新的街道復興型城市規劃與新排屋建築法。

圖檔
圖檔
日本的故事:纖維城市第二版
Story from Tokyo_Fibercity Version 2

城市在21世紀最重要的挑戰是「收縮」。纖維城市的最先於2005年提出,是收縮城市的城市規劃策略,曾於2007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展出研究期間的成果。此研究於最近完成,「纖維城市第2版」增加了大都會的能源管理及小聚居地的流動公眾服務的相關設計。

大野秀敏 (日本)

大野秀敏教授任教於東京大學。他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為都市規劃,曾出版包括 Hong Kong: Alternative Metropolis (《SD》1992年3月特刊)及fibercity Tokyo 2050(《Japan Architect》2006年秋)等著作。除了參與教學工作外,他亦有從事建築設計工作,並屢獲建築獎項。

圖檔
圖檔
仙台的故事,3月11日~
Story of Living in Sendai, March 11th ~

仙台市約有一百萬人口,這個展覽企圖把此次空前的災難過後至今,過渡期的居住狀況和對未來的計畫結合起來。仙台在震災和海嘯中,許多人的家園被毀滅,他們都需要在臨時的鹿護所,或是中繼屋中暫時居住,在這種狀況下,有什麼方法可以使這些失去社區的人們,再次獲得新的歸屬?這個研究因此由「居住」的條件來探討。

阿部仁史 Hitoshi Abe (日本)

1962年出生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1985年從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1992年成立阿部仁史工作室,2007年出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系系主任。曾獲獎項有1996年第14屆的吉岡獎、2002年日本建築學會獎的作品獎以及2009年的日本建築學會獎的教育獎、東北建築獎、第42屆BCS獎、西班牙世界建築獎、宮城縣陸上競技場公開公開設計競技最優秀獎,2008年獲頒SIA-Getz 亞洲新銳建築獎;獲獎無數的他更被譽為現今新銳建築師的佼佼者之一。

圖檔
圖檔
生態罩
Bio Shell (Biodegradable Vacuum-formed Modularized Shelter)

生態罩(可分解的空氣層分子化的小屋)是永續營建的輕量小屋,由可分解的生態塑膠所製造,每個構件都是用電子預鑄,抽真空的的三度空間弧型模子做成,以增強其結構性,構件是由相互扣合的接頭,把不可分解的接頭材料降到最低,它用在救災或展示亭都很理想,都是在使用後就需要解體,以避免造成環境的負荷。

奧田真也 (新加坡)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Design and Environ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irst Class Certified Architect, Japan. SBA Registered Architect, the Netherlands.

圖檔
圖檔
新加坡的故事:鐵路長廊(歷史的臍帶)
Story from Singapore The Rail Corridor (a Historical Umbilical Cord)

新加坡鐵路歷史始於1903年,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而獨立後,鐵路行線成了雙方談判的要題。2010年兩國終於達成了一項協議:鐵路道路的地段將在2011年歸新加坡所有,這樣一段長長的鐵路和它周遭土地,是新加坡市中心前所未有,讓出來的空間。如今是個新生的機會,讓國家、自然文化遺產的民社團、廣大市民,一起共同開發這,曾屬於亞洲地方的,一段臍帶。

陳家毅 + 賴啟健 + 蘇建隆 + 葉夢林 (新加坡)

陳家毅是建築師及散文作家,他先後在倫敦,新加坡,伊斯坦堡成立事務所,他的家族是葉壹堂書店的擁有者。賴啟建,新加坡註冊建築師,同時也是國立新加坡大學建築系的講師。蘇建隆是新加坡的獨立攝影師。展覽獲得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及葉夢林建築師事務所協助。

圖檔
圖檔
紐約的故事:曼哈頓回憶錄
Story from New York Manhattan Memorious (Working Title)

展覽將由二十分鐘的影片組成,其故事線將整合曼哈頓著名的、具有想像力的作品,它們如今只存在於歷史文獻、圖像和模型中,在展覽中將會用電子影像重建,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這些項目與現實共存,使人看到可能的曼哈頓。

Nanako Umemoto + Jesse REISER + Grahame SHANE (美國)

Nanako Umemoto (梅本菜菜子)曾於美國及亞洲多間院校任教,包括哈佛大學、賓夕凡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大學、京都大學及柯柏聯盟學院。她與 Jesse Reiser 於1986年創辦Reiser + Umemoto建築事務所。Graham Shane 曾於康奈爾大學、賓夕凡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圖檔
圖檔
Story from New York New Urban Ground ARO and dlandstudio’s Lower Manhattan from Rising Currents

此計劃由紐約市現代藝術館2010年主辦《Rising Current: New York's Waterfront Exhibition》的項目之一,呈現海水上漲如何影響城市、生態及文化之間的關係。此項目有兩個互相緊扣的系統,可透水的綠披和多層次的海岸線。ARO的新概念是,「街道」不單止可為城市提供公園空間,更創造有吸引力的綠化網絡。

Architecture Research Office (ARO) (美國)

Architecture Research Office 和 dlandstudio 合作參與2010年現代藝術館《Rising Currents: Projects for New York's Waterfront》團隊領導包括Architecture Research Office的Stephen Cassell, Adam Yarinsky及dlandstudio的Susannah Drake。

圖檔
圖檔
Story from New York Water Proving Ground

LTL於現代藝術館展出《Water Proving Ground》的繪圖、模擬圖、切面模型及模型,模型以動畫展示海水上漲對相關沿岸的影響。傳統築堤壩以減少海水湧入岸邊,LTL的設計卻反之增加海岸線至44里,創造一個新的地勢,讓將來城市生活有更多可能性。

Lewis.Tsurumaki.Lewis (LTL) (美國)

Lewis.Tsurumaki.Lewis Architects (LTL)是一所設計為主的建築公司,由Paul Lewis, Marc Tsurumaki, and David J. Lewis於1997年在紐約成立。LTL作品範疇廣泛,包括大型學術及文化建築,以至室內實驗計劃等。

圖檔
圖檔
Steven Holl Architects: Fusion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展覽展出Steven Holl Architects四個歐洲建築計劃,包括Cite de L'Ocean et du Surf、Lake Whitney Water Treatment Plant、Knut Hamsun Center 及Herning Center of the Arts。

Steven Holl Architects (美國)

Steven Holl Architects 的優秀設計獲得多個國際榮譽獎項、出版及展覽,建築作品建於國內及海外,於藝術(包括博物館、藝廊、展覽設計)、校園及教育設施、住宅均有豐富經驗,其他計劃包括零售設計、辦公室設計、公共設施、大型規劃。

圖檔
圖檔
Space in Time, Hong Kong's ICC and Shenzhen's Ping An IFC

KPF 探索珠江三角洲現正興建的高速鐵路所連接的兩幢摩天大樓:香港剛完成的環球貿易廣場及深圳正興建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公間關係,展示兩幢大樓物理及空間上的關連,及這些空間如何展現兩個城市的發展及特色。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KPF) (美國)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KPF) 是世界傑出的建築公司,向公共及私人界別提供建築設計、室內設計、項目統籌及大型規劃服務。公司於全球共有6個基地,共有超過500名來自43個國家的員工。KPF作品範疇廣泛,包括超過70個綠色建築項目,當中有公司、服務、住宅、學術、公共、交通及綜合型建築等,座落超過35個國家。

圖檔
圖檔
Info / Chop Shop

Info / Chop Shop 展示激進設計文化的困境,包括獨立及「地下」建築、設計和政治出版物,以及藝術、設計和激進主義在香港高速發展的文化。此計劃將舉辦研討會,讓來自世界各地參與激進設計出版的人參與,並安排工作坊,讓參與者把本地有關城市空間及文化的單張及雜誌剪貼和重拼成他們喜愛的設計,於展覽展出參與者剪輯的作品,重新向公眾傳達資訊。

Alan SMART + Adam BOBBETTE (美國)

Adam Bobbette 是設計師及研究員,曾參與多項出版及展覽計劃。Alan Smart是美藉建築師及研究員,曾於多間建築公司工作,包括Diller、Sco_dio + Renfro及Lewis.Tsurumaki.Lewis,對金屬纖維擁有豐富的經驗。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Urban Uplift 城市抬起

香港是一個繁忙的都市,而我們的都市可以分類成設施及目的地。我們選出了幾個例子(小商店,涼亭,花園,廣告板,雜誌攤)聚集成一個多用途而節省空間的城市傢俱。

又又設計 (美國)

『又又設計』是由金滿、金裕中和林振國領導的建築和裝置設計室。我們最新的項目platform (1x2),在Interior Design 雜誌出版。

圖檔
圖檔
EcoPods 生態盆

生態盆是個海藻做的生物燃料反應器,是由幾百個精緻紋理的盆子,可以不斷得重組,放在廢棄的場地中,它們有如演出一齣持續營建程序的啞劇,這個展覽將以大尺度的圖,動畫,以及可能灌鑄出來的模子為主要元素。

Howeler + Yoon Architecture LLP + Squared Design Lab (美國)

生態罩由 Howeler + Yoon Architecture LLP 的創辦人Eric Howeler及Meejin Yoon,聯同Squared Design Lab 的創辦人Franco Vairani 及 Joshua Barandon共同策劃。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The History of Amsterdam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Socialsim Ideas

除了中世紀,自然發展出來的部份之外,阿姆斯特丹是一系列的都市計畫的產品。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狀況,經過都市計畫與執行而實現,由於這些發展有如同心圓的不斷向外發展,而不是把原有核心部份取代,使得今日我們仍得見各個階段的都市空間的連結,以及不同時期的建築類型。此一統一性,或者協調在,就是此次展覽的主題,首先呈現了這些歷史上的規劃產生的發展以及其建築構造,並且分析各個建築類型與風格背後的決定因素,最後則檢討當今對歷史環境的介入方式。

Felix CLAUS (荷蘭)

Felix Claus 於1987年與Kees Kaan創辦Claus en Kaan Architecten。公司於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巴黎及東京執業,作品包括城市設計、住宅、歷史建築修復與活化、室內設計。

圖檔
圖檔
太平洋的世紀的城市,由爆發到破產
Cities of the Pacific Century from Boom to Bust


二十一世紀被稱做「太平洋的世紀」,因為在東亞經濟的蓬勃之外,北美洲的重心,也逐漸由大西洋岸轉向太平洋岸。二十一世紀也被稱為「都市的世紀」,使東亞的超級都會更形重要,東亞的都市人口比例是歐美的三倍,二十年之內會有二十億人口住在東亞都會中,但自東京到雅加達,這些都會的差異甚大,這個展覽的目的,就是要展示東亞都市設計的現象。

Ulf MEYER (德國)

德國知名建築師。曾於東京工作、居留,撰寫並編輯許多有關當代建築的出版物,擅長建築報導與評論,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欣賞建築之美。已出版過多本建築書籍,並為世界各地的不同雜誌撰寫了數百篇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文章。曾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Density & Openness Revisited: Recoding Building Bulk in Hong Kong

此研究計劃尋找及提倡一種另類的建築組件方法,重新思考城市中開放及公共空間。與於土地盡量擠出最多空間不同,此模型展示開放公間的比例,其核心為一計算機邏輯,計算出所需的開放空間。

Rocker-Lange Architects (美國)

Rocker-Lange Architects 是香港及波士頓的年輕建築公司,有興趣的工作範疇包括設計、建築、研究、寫作及教學。

圖檔

展出的一系列的項目將引起歐洲地理、地貌及城市發展的相關討論,核心題材包括生態學、可持續發展及保育。這些項目來自法國、荷蘭、比利時、馬來西亞及中國,通過比較展示將來建築師考慮點,把他們就城市、地貌與邊界及發展反思帶給觀眾。

Nasrine SERAJI (法國)

Atelier Seraji Architectes & Associes 是以於巴黎為基地的國際建築及城市設計工作室,公司最初為巴黎的臨時美國中心,現已完成的作品包括巴黎及維也納的多項建築、集體住宅計劃,Lille的院校建築、法國l’Aisne的博物館。

圖檔
圖檔
Border Metabolism: The Future of The Frontier Closed Area

將來的禁區會是怎樣?公園、可持續發展區域、工業帶、知識網絡,還是新市鎮?我們提出一個可讓香港及深圳將來發展均適用及互惠的計劃,展覽裝置把禁區抽象地畫為兩幢牆中間的空間,參觀者可親身體驗透過縫隙,從深圳或香港觀察對岸。

Joshua BOLCHOVER (英國) + Peter HASDELL (澳洲)

Joshua Bolchover是城市研究員、學者及建築設計師。他曾策劃、設計及參與多項國際展覽。Peter Hasdell是一名建築師、城市研究員、藝術家、學者及顧問。他曾於澳洲、歐洲、北美及亞洲執業。

圖檔
圖檔
Interpreting the Asian Street 亞洲街道的詮釋

亞洲的城市街道反映了21世紀發生的巨大的文化變遷,以及疊加在歷史悠久的城市化模式與新的和不同的價值觀上所形成的表現。由此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共生和重疊,可以涉及到詮釋的範圍。展覽意圖在這些維度上進行擴展,圖解亞洲城市街道領域的多樣性,提供設計和規劃參考的創造性框架。

Peter COOKSON SMITH (英國)

施倍德博士集建築師、規劃師和城市設計師於一身。他於1977年創立了東南亞最早的規劃、城市設計和景觀顧問於一體的專業顧問之一的雅邦設計有限公司。自那時起,雅邦榮獲超過100個香港本土及國際的各類獎項。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Dragon Skin Pavilion

《Dragon Skin Pavilion》建築藝術裝置,挑戰並探索當今以數位組織及製造科技帶來建築的空間、觸覺及物料的可能性。它將鼓勵途人重新評估及想像我們生活的空間的定義,如果明天的科技將與熟悉的工業-「香港製造」,或其後的「中國製造」合併。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ve Architecture & Design Ltd. (LEAD) (比利時) + EDGE Laboratory for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Research (芬蘭)

LEAD是香港及比利時Antwerp為本的國際建築設計及研究執業公司,由Kristof Crolla及Sebastien Delagrange於2011年成立。EDGE Laboratory 正於芬蘭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研究基建。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公共邊緣:上海當代建築師的新城實踐
Peripheral Public Position and Work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on Shanghai's New Towns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不計其數的新城建設中,我們目睹了逐漸私有化的城市空間和社會領域。諷刺的是這些新城建設是當代中國建築師最重要的項目來源,而其背後的公共意義卻往往是最乏善可陳的。此展覽將介紹一批在上海新城建設過程中獲得機會的青年建築師,探討他們如何回應當下新城建設的大洪流,並呈現他們在公共領域中的建築實踐。

劉宇揚 + 李翔寧 + Harry den HARTOG (中國內地)

參展建築師:卜冰,Harry den Hartog、李翔寧、柳宜春、劉宇揚、王方戟、俞挺、張斌、章明、張佳晶、莊慎、祝曉峰。

圖檔
圖檔
末日號 Doomsday
圖檔
夢遊號 Sleepwalker_a
圖檔
夢遊號 Sleepwalker_b

Doomsday+Sleepwalker 末日號 + 夢遊號

末日號是一個用鉛板製造有防輻射功能的一人用流動臨時居所,當平放的時候其上蓋裝有四塊太陽能板可轉化陽光生產出十五伏特的電源供給小型電器之用。人很多時候迷信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很不幸,這次我們的機器倒過頭來把大自然供給生命最基本的水、食物、及空氣污染破壞了。「夢遊號」是一張雙層鐵架.,我小時候也是睡在上格.,每晚造夢時.霧會從.的四邊升起,.這時也會慢慢起動前進,往不知名的終極出發。

黃國才 (香港)

黃國才的實驗性作品探討人與其生活空間的意義。現為香港理工大學環境及室內設計系之助理教授。曾策劃及展出多個與空間和城市為主題的展覽。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新桃花源:菜園村建築十二書

2010年春天,反高鐵抗爭運動的主體成員的菜園村民和支援的民間關注團體化挫折為行動,以自立的方式覓地生態建村,挑戰了程序理性的香港官僚體制數十年來一貫「拆村上樓」的動遷模式,更進一步的讓我們重新審視香港新界的耕地政策。菜園村的規劃在社區行動與生態建村的基礎上,保存了魚塘和樹林,保證了集體公田與車不入村的規劃共識;通過不同公共空間的序列安排,沿南北步道形成村內三個社區特色公共空間。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 (香港)

於1992年註冊於舊金山, 1994年成立於香港及臺北。其設計著重人本精神與生態地景,強調與城市空間及地域文化的整合。其設計獲獎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獎,環保建築大獎,美國建築師學會設計獎及遠東建築獎,其設計作品多次獲邀參展。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City Memory 記憶宮殿 (城市對話 之 時。空。人)

我們旨在透過,拼貼重組這些記憶碎片,進而創造這虛擬的記憶宮殿,邀請參觀者就城市的理解,結合每位參加者對此的聯想/感覺。這個橫誇時間、空間和人物的對話將由QR CODES、網上討論和文字短訊組成。參觀者可利用他們的數碼裝置跟記憶宮殿互動交流,令我們對城市的解讀和想像更豐富。

黃明慧 + 唐家敏 + 陳思敏 + 簡嘉露 (香港)

四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建築師,規劃師,城市設計師和社會企業家聚集一起,形成這團隊,期望一起探討城市化發展的轉型與其為社區及市民的影響。
準建築人手札愛你唷 Forgemind ArchiMedia Loves You!!!
圖檔
圖檔
圖檔
Inside the Blue House 藍屋的人和事

從藍屋傳來樓梯發出的聲響,看到在露台上掛滿待乾的衣裳,地下.打館傳來陣陣藥油的氣味…這些都是被人遺忘,卻又記載著香港成長的片段。藍屋是香港社會的縮影。公眾可穿越代表著藍屋每個故事的門,伴隨著光與影,聲音及氣味的變化,以及由聖雅閣福群會公公婆婆的現身說法,親身發掘藍屋的每一個故事。

梁黃顧建築師(香港)事務所有限公司 (香港)

梁黃顧建築師(香港)事務所有限公司成立於1986年,在過去25年一直以卓越的建築設計、創新的意念及環保的建築,為周邊地區建設和諧都市,提升環境及生活質素。參與計劃的包括關卓裕、李仲明、史穎怡、楊天園及陳志豪。

圖檔
圖檔
Atmospheric Aberdeen

Atmospheric Aberdeen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uth Island of the Aberdeen, Wong Chuk Hang and the marina areas of Hong Kong. The project is a rethinking of the role of water ecologies, fishing ecologies, maritime dynamics for a socially and sustainable future housing strategy for Hong Kong.

ESKYIU (香港)

ESKYIU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studio that explores how Architecture and built form intersects with transformative cultural landscapes, mediascapes, products, print and fabrication systems. Founded in New York by Eric Schuldenfrei and Marisa Yiu in 2005, they established the Hong Kong office in 2007.

圖檔
圖檔
Super Shelter 超級居所

「超級居所」是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一年級設計工作室的一個集體項目,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探索建築的起源 - 居所。在香港狹窄和失落的空間裡捕捉人體和時間、空間和環境因素的深厚關係,從而理解和重新認識我們熟悉的香港。我們透過29個居所裝置探索人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捕捉、維護和活化這些隨著時間而流逝的空間,從而建立新的都市建築概念和促進大眾對公共建築的意識和欣賞。

香港大學建築系 (香港)

圖檔
圖檔
The Cultivation of Urban Cracks 再植都市罅空間

再植都市罅空間改編自對香港綠色空間規劃的批判的一篇建築論文。[罅隙]將作為城市綠化的替代模式,反思在城市網格中[公園]的規劃模式。[罅隙]的裝置模型系列將重新編組現有[公園]的時空變化,揭示其轉變成一個靜態的和風景如畫的「偽造自然」前充滿活力的前半生。

蔡杰宏 + 紀逸純 (香港)

蔡杰宏(阿蔡)是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畢業生。2009年隔音屏障/隔音罩國際公開概念設計比賽專業組第一名。2008年美國建築師學會學術獎。紀逸純是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畢業生及香港大學建築學士。她曾獲獎學金/資助前往瑞士,迦納及西班牙。

圖檔
圖檔
Romus Domus: Porcelain Cities

Installation consists of domes, basins, bowls; reciprocal assemblage of split half-cut sphere, hemispherical dome can be half-inhabit by the viewers, each sectional profiles allow variant opacity of ceramic and translucency of porcelain. As utilitarian material still continue to “create” the common decorated domesticity, as well interplay to its plasticity to model building in the cities.

Thomas TSANG (香港)

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集中建築設計及視覺文化。於Cooper Union 畢業並於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獲得2006-2007 Marion O. and Maximilian E. Hoffman Rome Prize in Architecture。

圖檔
圖檔
TETRA 積‧聚

「積.聚」是一組以城市形態為基本的實驗裝置。通過分析現今香港及國際的經濟形態,可持續性設計及環境發展上的議題,「積.聚」連結成一種與城市、社會功能及城市居住者的互動空間。它的設計是根據分形(Fractal)邏輯以達至永續的一種城市建築設計。透過模組化的實體面材,「積.聚」能夠組成多變的空間比例。它是一件城市中的增生體,於城市中自然地創造建築空間。

霍渭渝 + 杜璟瑋 + 張沛堅 + 駱文心 + 張遠樂 + 陳冠宇 (香港)

由霍渭瑜教授帶領的創作團體「積.聚」,是由香港中文大學Relational Modularity實驗工作室發展而成。

圖檔
圖檔
圖檔
$D6000

$D6000定義新城市引力。夢想需要,需要夢想。無論是人或整個城市,$D6000都牽引著時、地、人。多形態的金錢,液體化的城市狀態,在夢想與基本需要兩極之間漂游。

鍾子豪 + 周寄欣 + 蒲仲賢 + 潘家駿 + 王潔淳 (香港)

「$D6000」的設計團隊是由一群年青的建築師和創意媒體設計師組成。設計團隊成員分別於香港,英國,荷蘭和美國畢業。

圖檔
圖檔
Sugar Treasure 糖寶圖

這是已經消失的上世紀香港建築物組成的白色童話世界。水珠從上方的機關滴下,糖製的白堡逐漸溶化。參加者可以控制水滴的位置; 時而如願,時而卻隨機擺動。糖堡消失於人為和天命的時間巨輪中。藏在糖堡裡面的是一件未知的寶物。在尋寶的過程中, 參加者不斷搜索,甚至拆去。

蘇國堅 + 蕭國健 + 梁智凱 + 陳婉麗 (香港)

蘇國堅、蕭國健、梁智凱 為本港在職建築師/設計師。陳婉麗現為牛津大學博士生,研究中國園林史。

圖檔
圖檔
Tree Rings 城市年輪

樹木因週期性生長而生成年輪,正好比喻不斷成長中的城市年齡。展品透過串連樹輪的生長形態表現出城市因市民長時期活動而顯生成的城市面貌。如政府能開放更多公共空間給市民自由活動,由下而上的土地政策可讓市民去決定空間用途,經過週期性調整和演變,在文化多樣性的養份下,舊城市必能長出更多「年輪」。

陳俊匡 + 賴志軒 + 林捷 + 謝燕澂 (香港)

自創立設計品牌「是但」於2003年成立至今,「駟.建築設計有限公司SAL」亦於2010成立。主惱陳俊匡先生藉此對其設計的一份熱愛由建築/室內設計擴展至品牌/平面設計。

圖檔
圖檔
City of Exchange 交流城市

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都市無時無刻被流動的人口衝擊.。來來往往,都市被轉化成「遊人」的介面。打破傳統代表工具無法顯示遊人短暫性及城市適應性的規限, 這裝置以以製圖 (mapping) 作為研究與設計工具,揭示遊人的都市地理,并顯映遊人交流的現象。

馮奕萍 + 翁世俊 + 陳嘉誠 + 葉晉亨 (香港)

畢業於香港大學築系碩士,各人積極從事公眾項目及院校的設計工作,曾分別參展於以往的建築雙年展及與藝術有關的展覽。

圖檔
圖檔
The Voyeur’s Suitcase

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 (中國內地)

由郭錫恩先生和胡如珊女士於2004 年共同創立的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是一家立足於中國上海的多元化建築設計研究室。如恩設計提供國際化的建築、室內、整體規劃、平面以及產品設計服務。公司目前的項目分佈在很多不同的國家,擁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員工,使用超過30種語言。

圖檔

香港‧深圳雙城雙年展 - 電影

這部60分鐘的電影將生動地簡介每個參展單位,在網上互動媒體播放,作為一個導覽圖,邀請及協助大眾縱覽整個展覽。這部電影亦紀綠參展單位製作背後的過程,增加另一個認識展覽的角度,呈現參觀者不會見到的策展人解決困難的情況、及參展單位最初創作意念。

吳家龍 (香港)

電影製片人吳家龍在香港出生,香港大學建築糸博士。論文為建築電影,是結合空間研究,設計和媒體製作的電影實踐。劇情片《鬧風的故事》和《夢之旅》於柏林電影節、台北金馬影展及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放映。

圖檔

竹棚

林偉而 (香港)

林偉而1982年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畢業。除了建築師身份之外,他亦活躍於藝術創作,包括公共藝術、攝影及繪畫。他曾展出的公共藝術裝置包括2003及2011年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彩燈大觀園、2006年威尼斯國建築雙年展的竹梯裝置、2007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等。

圖檔

Jurgen BEY (荷蘭)

Jurgen Bey1965年生於荷蘭Soest,以具挑戰主流意念的設計聞名。他與任職建築師的太太Rianne Makkink領導Studio Makkink & Bey的設計團隊,自2002年起參與公共空間、建築、室內空間、展覽及產品等設計項目。

圖檔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荷蘭)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是國際著名的建築、城市及文化分析的執業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建築及大型規劃堅持創造新的可能性。OMA由7名合伙人組成,包括Rem Koolhaas、Ellen van Loon、Reinier de Graaf、Shohei Shigematsu、Iyad Alsaka、David Gianotten及Victor van der Chijs,於鹿特丹、紐約、北京及香港設有基地。

圖檔

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 (香港)

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設計創作及實踐建築理念的香港專業建築設計公司。本著嚴謹的工作態度及精益求精的服務目標,在注重提高環境質素、關注當地文脈傳承、滿足使用方與客戶的需求及期望、妥善管理工程進度,以及控制建造成本等不同工作領域上努力不懈。

圖檔

Michael WOLF (德國)

Michael Wolf生於德國慕尼黑,於美國長大,授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德國Essen in Germany。他曾於中國任職攝影師及作家,生活及工作逾10年。

圖檔

西安及南京舊城區保存和再開發項目

《建築創作》雜誌 (中國內地)

《建築創作》雜誌創刊於1989年,是由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城市建築專業設計學報。

圖檔

Designing an Alternative Form of Development for The Singapore - Tianjin Eco-City Through Landscape and Ecology as Urbanism

Shannon BASSETT (美國)

圖檔

Fish in A Tree

WONG Chi Yung (香港)

Chiyung Wong (CY WONG) is a media artist whose work is a mixture of technology, popular culture and theatre arts. H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between visual arts and theatre arts. He often applies theatrical lighting technique to dictate the rhythm, intensity and color in order to induce the visitors to and to re-perceive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between light and surround space.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 見證城市發展

文章 forgemind.news »

出處

建築雙年展 見證城市發展
2012-01-31 01:02 旺報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07年創立,是亞洲重量級的建築展之一,本屆大展香港部分2月15日登場,由台灣建築師金光裕擔任總策畫,在「三相城市」的主題中,以人的年齡比擬城市發展狀態。50個參展單位,包括史蒂芬.霍爾、OMA、KPF等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台灣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將赴港分享經驗。

三相城市聚焦時空人

香港和深圳近在咫尺,城市卻處於不同發展階段,雙城共同辦展,更能凸顯兩岸三地城市發展的對比性。深圳經濟高速成長,土地供應量大,城市屬「外爆」發展,反觀香港已見證多次經濟起伏,加上土地資源有限,處於更新或再開發的「內爆」狀態。

今年香港部分主題設定為「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因為城市發展的差異,與時、空、人三者息息相關。金光裕指出,城市居民和過客均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管理環境的態度,一段時間過後,逐漸塑造出城市的地理特色和文化氛圍。

若以生理年齡來比擬各城市的發展,更顯趣味,他舉例深圳像個青年人,充滿正面但危險的活力與潛能,香港和台北、新加坡同屬中年城市,正在面對中年危機,至於東京經濟力和口均在衰退,像是一位老年人。

呼應本屆主題,金光裕表示,今年雙年展預計有10多個國家地區參與。在台灣投入都市再生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將分享「明日博物館」等經驗;新加坡去年從馬來西亞手中獲取一鐵路地段空間,新加坡建築師陳家毅探討新土地的運用;美國KPF將探索珠江三角洲興建中,由高速鐵路所連接的兩幢摩天大樓。

呼應舊時底層生活

金光裕特別指出,展覽呼應香港舊時城市生活的特色,特別以「碌架床」(雙層床)作為每個單位的布展空間。金光裕解釋過去香港低下階層為了生存在有限的居住環境中,碌架床成為不少市民生活的集體回憶。

雙年展2012年2月15日至4月23日於香港九龍公園和文物探知館登場,由香港建築師學會、規畫師學會與設計師協會等共同舉辦,採免費入場。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台灣參展 聚焦村落、違章和廢墟

文章 forgemind.news »

香港.深圳建築雙年展 台灣參展 聚焦村落、違章和廢墟

2012-02-04 02:17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二○一一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香港的展覽,二月十五日起在香港九龍公園天台花園盛大登場,共有來自中、港、台和亞洲、歐洲等十多個國家地區、五十多個單位參與,包括史蒂芬.霍爾、OMA、KPF等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台灣有四個主題應邀展出,包括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持的《垂直村落》、《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建築展》和《廢墟建築學院》,以及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龔書章、曾成德和曾瑋共同策畫的《台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二○○七年,香港、深圳首次聯手策畫「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畫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舉辦,分別在深圳與香港規畫展覽主題,向公眾提出兩個城市當今重要的城市議題。今年策展團隊更首次由港台資深建築師組成,總策展人金光裕、李亮聰分別是台灣金石建築師事務所和香港升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兩位策展人規畫「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為本屆主題,將城市的發展狀態比擬為人的生理年齡,藉由展出世界各地不同生理年齡的城市的不同故事,探索城市發展與公共空間議題,「我們希望帶出經歷時間的推移,市民的活力如何影響城市的發展及風格。希望描繪出一個夢想城市,不論是什麼年紀,均有老年人的悲憫與智慧,中年人的成熟與實際,以及年輕人的純真與活力。」

 台灣參展的四項主題均以台北為研究基地,其中《垂直村落》、《朗讀違章》和《廢墟建築學院》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自二○○九年起,陸續以村落、違章和廢墟三種現代城市的異化空間,展開一系列展演、研究與工作坊計畫。切入當前台北現象,呈現城市變動軌跡下,台北住民和建築如何面對環境變遷,以及想像未來的景象。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受邀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文章 forgemind.news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受邀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香港部份將於2月15日正式豋場,共有50個參展單位,包括史蒂芬.霍爾、OMA、KPF等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受總策展人金光裕先生邀請參展,將以〈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The Vertical Village垂直村落〉與〈廢墟建築學院〉三件近年於台灣引發高度關注的建築與都市領域展演計畫參展。同屬台灣的另一展覽館─〈台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將由交通大學建築所龔書章老師與曾成德、曾瑋共同策劃展出。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村落」、「廢墟」與「違章」三種現代城市的異化空間,與本屆香港深圳雙年展主題「時間」、「空間」與「人間」,交乘出無限層次的東亞城市對話。在權力的網絡之下思考建築的權力、在變遷的軌跡之中面對環境的變遷、在現代城市冥想未來城市——「村落」、「廢墟」與「違章」——當這些對於城市人來說似近又遠的小基地,成為孵育城市大夢的空中樓閣,期盼城市時空所對應的價值結構能在生活的真實中逐步體現。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The Vertical Village垂直村落〉與〈廢墟建築學院〉結合展演、研究計畫及工作坊等方式,交叉切入台北的城市現象。此三項計畫推動時期皆集中於2009至2011年間,斯時的台北正面臨快速演化的烽火,已屆飽和的城市紋理在更新與再發展的策動下變遷加劇,越是劇變的時代,人對建築的作用力越加具體有形,這些小基地敲擊著城市巨視層次的人文價值與天人觀,願台北更有意識性地理解城市的改變,並求得值得持續的下一個步伐。

>>相關資訊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2011 Hong Kong & Shenzhen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 \ Architecture
展覽名稱:亞洲都繪展 ─ 村落‧廢墟‧違章 Asian Urban Portraits --The Village,The Ruins,The Outlawed
展覽期間:2012年2月15日--- 2012年4月23日
展覽地點:香港 九龍公園天台花園
參展單位: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相關網站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官方網站::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

>>相關圖片

*本系列展覽內含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作品 —- 2009-2012〈The Vertical Village垂直村落〉、
2010〈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2010 迄今〈廢墟建築學院〉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1 - 展場3D模擬圖-1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2 - 展場3D模擬圖-2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3 - 展場3D模擬圖-3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4 - 參展作品1【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王澍建築師作品-亦方亦圓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5 - 參展作品1【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謝英俊建築師作品-後巷桃花源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6 - 參展作品2【MVRDV - The Vertical Village垂直村落】
圖檔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07 - 參展作品3【Marco Casagrande - 廢墟建築學院】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參加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文章 eaGer »

2011-12香港‧深圳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
2011-12 Hong Kong & Shenzhen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 \ Architecture
展覽名稱: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本系列展覽內含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老屋改造大作戰及臺北創意街區等四大主題

展覽期間:2012年2月16日~2012年4月23日
展覽地點:香港 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

參展單位:
總策展人 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副教授
協同策展人 曾瑋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策展顧問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教授

執行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以芸,曾聖凱,謝高漢,林雨玄,張益銓
茵康國際會議顧問 王騰崇,李靜綺,朱逸筑,蕭雨涵
柯濬彥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11-12香港‧深圳城市 \ 建築雙年展,將於2012年2月16日於香港九龍公園盛大豋場,共有50個參展單位,包括史蒂芬.霍爾、OMA、KPF 等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本次臺灣受總策展人金光裕先生邀請,以臺北為研究基地參展。其中『臺北展』將以〈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為主軸,由臺北市政府指導及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龔書章老師、曾成德老師與曾瑋老師共同策劃展出。

二OO七年,香港、深圳首次聯手策畫『香港‧深圳城市 \ 建築雙年展』,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舉辦,分別在深圳與香港規劃展覽主題,向公眾提出兩個城市當今重要的城市議題。今年策展團隊更首次由港臺資深建築師共同組成,其總策展人金光裕、李亮聰分別是臺灣金石建築師事務所和香港升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臺北城市為以在各種歷史與生活的時間向度,與多元混合的場所向度之間所構出的「平凡而偉大」城市,因此本次參展將臺北展主題定為「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回應今年香港.深圳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的展覽主題「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Tri-Ciprocal Cities: The Time, The Place, The People)。首先,提出一種閱讀臺北的新進路作為本次策展的大前提:「雙重凝視 Double Vision」,雙重凝視被是為一種公私並存與互嵌辯證的動態,藉以各種不同的凝視來觀看存在於臺北的各種或看見、或看不見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藉此發揮在佈展呈現上,則利用香港與臺灣各具當地代表之空間元素─雙層床及鐵花窗,組構展現出具穿透性與深度的空間介面,讓原屬同文同種之歷史脈絡,卻擁有迥異的都市空間型態之香港與臺北城加以整合,使得展場不再只是一個空間容器,更是被展示的對象之一。

於本展策展團隊嘗試整合台北市近三年內在公部門主導下,或民間自發但與公部門有協作關係的重要公共空間 / 都市策略,包含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老屋改造大作戰及臺北創意街區等四大主題,在區分尺度外,以我們認為對於市民群聚網絡之建構有關鍵性影響的六個指標(Index)去串聯,這六個指標分別為:

一、空間進程
二、永續發展
三、在地參與
四、活動事件
五、產業簇群
六、特色棲居


以協助觀展者掌握近三年來臺北的城市發展趨向。我們認為,群聚網絡能藉著六個指標於現實中著床,這除了能讓市民的個體自明性漸漸清晰以外,也能讓社群培力獲取得以延續的燃料,以驅動(booting)人人能言之卻始終難以明確掌握的「都市活力」,進而使這個以生活面貌為藍圖的有機活力,來與這個城市建構積極對話,而形成都市空間永續、創意發展的願景。
圖檔
台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圖檔
邀請函_台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交大建研所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展

文章 eaGer »

展覽名稱: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展覽期間:2012年2月16日~2012年4月23日
展覽地點:香港 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
參展單位:
總策展人 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副教授
協同策展人 曾瑋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策展顧問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教授
圖檔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參加 2011香港·深圳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 展場照片
台北的故事 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ng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e: 交大建研所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臺北的故事:日常培力 Urban Network Booti

文章 forgemind.news »

鐵花窗嵌入雙層床 說台北故事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2.02.17 03:03 am

台北、香港這兩座華人城市,如何透過建築對話?二○一二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昨在香港登場,交大建築所副教授龔書章應邀策展「台北的故事」,展場讓台北的鐵花窗融入香港的雙層床,形成有趣對比。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二○○七年創辦,由香港、深圳兩地各自規劃主題、同步展出。今年香港部分總策展人由台灣建築師金光裕、香港建築師李亮聰擔任,邀請五十家國際建築團隊參加。「台北的故事」以「台北館」的形式參展,與紐約、東京、仙台、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廿二個城市一同亮相。

香港地狹人稠,充分利用空間的「雙層床」,是港人成長時最熟悉的家具。為了統整展場風格,主辦單位要求各參展單位以雙層床為展品,利用或改裝,龔書章靈機一動,把台北城市的重要意象「鐵花窗」嵌入雙層床中。

「香港和台北同文同種、同為邁入『中年』的城市,卻因被不同文化殖民與地理差異,產生迥異的都市空間。」龔書章形容,台北都市空間在平面上呈現多樣性、香港則表現在高度、剖面上。他以雙層床與鐵花窗,對比差異。

這兩個邁入「中年危機」的城市,也同樣面臨都市改造。龔書章帶領交大建築所團隊,將台北這三年的都市改造過程,分為花博、老屋改造大作戰、台北創意街區、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等四大主題展出。

龔書章認為,兩百多年歷史的台北,猶如一座中年城市,「是時候該思索、探求自己下一階段的廣度與深度。」

【2012/0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e: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受邀參加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文章 forgemind.news »

從忠泰基金會看改變台北的企業力

2012-02-19 01:01
旺報
【採訪:林采韻、李怡芸】

整理、記錄:李怡芸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包括史蒂芬.霍爾、OMA、KPF等50個單位參展,台灣部份, 除了交通大學策畫的「台北的故事:日常培力」之外,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受邀前往參展,分享基金會近年來在台灣引發關注的建築與都市領域的三件展演計畫。

 Q:這次參加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對於基金會的意義?

 李:以「村落」、「廢墟」與「違章」三種現代城市的異化空間呼應本屆雙年展,我們也思考著這三件展,當初是不相干的各案,抑或是隱藏在三個展的背後有其思考邏輯,我想答案是後者!

 這三件展演計畫,其實在思考的都是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環境的面向,由人出發探討其各種可能性。因此和雙年展中不少是政府或設計師的計畫不同的是,作為小的個體甚至是邊緣人對空間的期待才是這幾項計畫展示的主角。可以想見當史蒂芬.霍爾、KPF去參展,拿的會是大的開發案參展,但我們這樣的展更偏向於城市的思考或研究,從這樣的角度去參展,相當程度也希望能產生對話,畢竟這是我們身在台灣,所亟待探討的現象。

 另外,也期待這樣的參展過程,是否能發展出帶有台灣特色的普世價值,長此累積,有一天台灣的建築或許有可能不再只模仿現代西方,而是如日本、中國都已在做的,找出新的可能性、發展有自己特色和觀念在其中的建築。這樣的過程對應於台北的發展,則是種探討、思考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未來能融入、結合台北既有的發展狀態。

 再者,從我們基本會立場,看別人如何看國際展覽,對於未來我們自己想策展,從各項繁複的參展程序到布展等環節,都能學到東西;我們一方面也發現台灣在各方面都有辦展的條件和能力,有機會在建築城市方面辦出很好的國際級水準的展。

 以正面能量讓台北變美

 Q:如何看台北城市的「相貌」,尤以台北市容常被以「醜」形容?

 李:以前確實覺得台北整體看來很醜,也因為它的醜而生氣,但現在已經不再因此生氣,一方面是反思忠泰母體作為開發商,對於城市的相貌是有責任的,或許回頭看20或30年前蓋的房子,以現在的眼光來說也可能是醜的!另一方面,對很多外國人來看台北會發現,台北有很多細膩是人和人的尺度、城市的多元有機的可能性。

 現在更在意的是每個人在能做到的範圍內做到最好!例如一個路邊攤能不能讓人舒服自在?每天談台北醜沒有用,如果我有個小店,那麼為什麼不把它做到好?也因此基金會與一般開發商的思考方式會有很大的不同,不是站在一個至高點去思考現在要做出什麼,要把城市變成什麼樣子,而是思考這其中的人,他們想要的城市是什麼樣的?從相對小的、邊緣的角度去探討,也唯有這些人都喚起了意識後,台北才有可能全面性去改變。

 Q:若以開發商角色探討城市改觀,空間又在何處?

 李:現在的台灣不再像過去能期待一個大的建設來把城市改觀,這樣的事現在只會在大陸發生,台灣做任何的建設都會有正、反兩種聲音,因此把期待丟給政府,政府也動不起來。就開發商的立場我們只能就手上的建案,試圖把更多基金會這裡得到的思考回饋其中,或許這樣做影響的、溝通的不是買房子的客戶而是普羅大眾,且這樣的意識建立,某種程度上對開發商而言造成更難行事,但我認為既然這樣做長久而言是正面的,那麼短期的困擾值得接受。

 透過基金會改變認知

 Q:從建設公司的常董到身兼基金會執行長,是什麼樣的關鍵點,促使您成立基金會?

 ■受訪者: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忠泰建設常務董事、忠泰生活開發執行長)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e: 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於2012年2月在港揭幕

文章 forgemind.news »

出處

通識導賞﹕港‧深建築雙年展 搭建三城想像
2012-03-04
文:饒雙宜,編輯 潘建文

【明報專訊】農曆七月有排都未到,何解九龍公園有咁多大竹棚豎在那裏?

竹棚形貌更是古靈精怪,一個四四方方,像個盒子;一個有尖頂,像舊客家村屋;一個匍匐在地,像巨形蠶繭。

一探內裏乾坤,原來是第三屆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作品。

長長名號,說的正是大伙都關心的議題,如保育,如公共空間。

是次展覽以「三相城市」為題,打正旗號明言,城市不止是硬梆梆的建設,是空間,也是人間,更會經歷時間風霜。

時、空、人三者的關係,各展品都極力以不同方法呈現。

希望了解兩岸三地對城市空間的想像和實踐,去一趟九龍公園,或會略知一二。

建築雙城雙年展,至今已是第三屆舉行,它跟前兩屆的分別是,深港兩地不再同步舉辦展覽,而是一先一後。這令總策展人金光裕與李亮聰──兩位分別來自台灣與香港的建築師,能夠回應深圳主題,產生雙城對話,李亮聰為我們解釋:「深圳的主題一早已定為Reciprocal,美國建築師兼策展人Terence Riley以『城市創造建築,建築創造城市』為題目,探討其雙向關係。我跟金光裕從這想法思考並延伸,認為城市發展是三向的,包含着人、時間和空間。」他們從reciprocal,自創tri-ciprocal一字,並以此為題,作為今屆展覽的大方向,中文是為三相城市。

港台深圳時空人對話

「三」,除了指三者的相互關係,更有另一意涵:「展覽希望在人、時間和空間三個元素內,觀察城市發展的速度,歸納出三個階段,以人的成長老去作比喻。第一階段是young city,年輕的城;第二階段為mid-life crisis,中年危機;第三是mature的城市,代表成熟或年老。」展覽的主題,就是將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和歷史擬人化,以生理狀態描述和呈現。

城市各處老中青不同階段

策展團隊更將不同城市歸入這三個類別,李亮聰舉例:「如深圳是年輕城市,過去30年,她由一大片農地變成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地方,發展時間短,但快速;中年危機,概括而言是香港、新加坡、台北。她們的特徵是有殖民歷史,城市化的速度被殖民主義帶領着,於一百五十至二百年發展得頗成熟,但突然間再沒有殖民思想,她們要從新思考定位,會問what's next?未來應怎樣?」這顯然是香港正面對的問題。

城市發展誰人作主?

策展團隊希望觀眾看過展覽,一起思考答案,我則希望決策者,可從別的城市借鏡,如被認為是較成熟的城市:紐約,巴黎,柏林等等。金光裕分析:「她們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城市發展的模式和速度變得成熟。」只要觀察一個城市對公共空間的構思或規劃,便可看出當中分別,因此公共空間議題,成為雙年展集中探討的題目。場內不少展品,都圍繞這命題去探討建築的角色,像台灣展館內的建築企劃,大都是公共設施,亦有翻新項目。將不同城市並置比較,便會看到處於不同階段的城市,即使同樣面對着危機,都以不同思維看待和構想新舊建築。

回看內地,金光裕指:「以創造公共空間為例,內地的做法,很大機會是top-down(由上而下)。一塊農地,政府話要起人民廣場,說了就是,立即拆遷,安排居民在別處住,政府講的說話一定會做到。」中國區內的其中一個展品,便張貼了一百幀寫了「拆」字的老房子照片,當然,建築實物早消失無形。金光裕將之與香港比對:「在香港,這不會如此容易,因要平衡不同的公眾利益,而且市民要的,不會是人民廣場。政府要發展,便得在個人權益和公共權益中細想,這是發展至中年的城市見到的現象。」我們的盼望,是香港趕快變得成熟吧:「成熟的城市,政府制訂政策前,會聯繫私人機構,再諮詢stakeholders,推出大家都接受的決策,不是政府話一就一,二就二的。」

拋出問題:公眾聲音如何左右決策?

但香港究竟如何能夠向這一步邁進?
其中一位策展人Tris開腔:「我猜雙年展的作用不是要給公眾一個答案,而是將問題拋出來。在某些城市裏,人民的聲音很大,有些則完全由上而下。香港的危機,就是夾在中間,嘗試在兩邊取得平衡。公眾的聲音能否去到決策的層次?好像未到,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亦希望雙年展能提出這些問題,使大眾一起動腦筋。」

神功戲啟發搭棚創空間

九龍公園人流多,不同國籍、種族的人或遊客都會去,交通方便,有濃重公共參與意味,切合主題,但作為展覽場地,它的室內空間太少,金光裕選址時也懊惱:「九龍公園唯一的室內空間,只有文物探知館內的展廳,地方只有2000呎。」幸好建築師擅長解決問題,要符合心目中有50至60個參展者的規模,他們尋找空間的方法是港人最擅長的──搭棚。金光裕坦言,「我們是受盂蘭節的神功戲棚啟發的,地方問題不但解決了,竹棚亦有香港特色。」將展廳分佈在不同地方,遊人也能隨意進出,一石幾鳥。

Julia是其中一位負責論壇、座談會的策展人,不說不知,原來九龍公園前身是威菲路軍營,「把它轉為展覽埸地,便是就着主題去叩問公共空間可怎樣被運用。」Julia樂觀地認為:「在公園搭棚搞展覽,其實表達了所謂的中年城市,都有相對的自由度,這在內地,相信不能隨便做到。」

碌架牀三層意義

世界展區內放置的十五張碌架牀,亦是回應展覽場地空間少的辦法之一:大會為每位參展單位提供一張純白碌架牀,讓他們發揮創意。此法不僅聰明,也緊扣主題的時、空、人三方面:


九龍公園前身是威菲路軍營,相信曾放置過碌架牀讓士兵作息,碌架牀的歷史成了時間的伸延和連結。


2000呎要放十多個作品,要是不以碌架牀為基本元素,可能大小不一,場地分配不均,策展團隊也希望避免出現十多塊展板,像展銷會一樣。


觀眾進入展區,雖然未必第一時間會明白每個作品的概念或方案,但肯定會勾起記憶。在香港長大的人,就算未睡過,都一定接觸過碌架牀,變相也連結了集體回憶。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