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英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主導 8月開展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90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英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主導 8月開展

文章 forgemind.news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英建築師主導 8月開展
【欣傳媒╱記者葉穎/台北報導】
2012.05.29 04:37 pm

有著建築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將於2012年8月29日正式登場(27日與28日預展),展期至11月25日。今年建築雙年展的會內展總策畫人為英國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以Common Ground 為總展題。

大衛.奇普菲爾德在授命展覽總策劃時表示,他希望透過展中傳達的是建築實踐和研究下的豐富文化性,藉此詮釋,一直以來建築在社會當中,不論是專業角色亦或地位所受到的連續挑戰。

說起威尼斯雙年展,由具有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單位-La Biennale di Venezia主辦,從最早的影展到近期開始加入舉辦行列的當代舞蹈藝術節,「藝術節」三個字,幾乎已經成為與威尼斯畫上等號的代名詞。

2010年前屆的建築雙年展是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為總策展人,透過「人們相逢於建築」的議題提出,試圖用感性的觀點,呈現建築除了是居住的工具之外,更是人、社會與事件發生並承載的「容器」。(La Biennale di Venezia提供,Berger & Berger攝)

至於兩年一度的建築展,在1975年開始籌畫,1980年在Paolo Portoghesi 的總策畫下第一次舉辦,直至今時,共計13屆。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除了可以看到各國參展作品之外,如何在威尼斯這個已然具有歷史意義的蕞爾小島上規劃並展出完整的概念,著實充滿挑戰性,也因此,怎麼將舊日建築場所,透過佈展品的加入,亦成為展出時需要極度考量,也最具魅力跟表演張力的觀看點。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場地主要以兩個區域為基本展覽中心:綠園城堡(Giardini)與一般俗稱的舊軍械庫(Arsenale)。值得一提的是,俗稱軍械庫的這個用字-Arsenale本意是「船塢」,該處曾在十六世紀為威尼斯也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廠,當時由於隸屬於前海軍軍隊所有,所以被安排作造船、製繩與儲藏軍械等功用的根據地,儘管今時早已荒廢,但卻因此為人們在口語上延續它的舊用途,以軍械庫統稱之。自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始,軍械庫即加入成為展出地點之一,除了讓這個塵封多時的歷史建築再度呈現世人,更讓展覽的規模更能有效擴大。至於本島東方的綠園城堡一帶,總計佔地3000平方公尺的幅員,是國際主題展的主要場地,更是雙年展開幕的大舞台。

綜觀自2000年以來的建築雙年展主題,自第七屆由義大利建築師福克薩斯(Massimiliano Fuksas)以主題「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Less Aesthetics, More Ethics),即試圖將建築美學回歸到更人性設計的本位。而第八屆「下一波」的主題,則彷彿呼應著前屆的回歸與停駐,開始思索建築應如何往前的大方向。

到了2004年由瑞士籍的藝術與建築理論學者庫特.佛斯特(Kurt W. Forster)擔綱總策所提出的「蛻變」(METAMORPH)核心主題,則藉此檢視且發掘建築設計在當下透過基本原理創作與理念,該如何自處跟順勢轉變。2006年的總題-「超越城市」則希望把議題面拉廣至解決城市發展與總體規劃上。

2008年「蓋房子之外的建築」之題,便利用展覽的方式於建築中領入於裝置的世界,讓建築理論家可以更超脫地從辯證角度導出未來發展的可能。2010年則由日本女建築師妹島和世為總策展人,提出「人們相逢於建築」議題,試圖用感性的觀點,將建築呈現出不單單只是遮風避雨,更是人、社會與事件發生並承載「容器」的一面。

今年,台灣館依舊延續先前的展出位置-普里奇歐尼宮,儘管屬於會外館的位置,但位處威尼斯地標景點「聖馬可廣場」與「嘆息橋」之間,本身富含著500年古蹟的悠久歷史,且緊鄰碼頭,應對在聖馬可廣場的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教堂一側,古老威尼斯海關舊址,是2009年6月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策劃多年所改建的現代藝術博物館(Punta della Dogana),也絕對是觀展之餘,值得前往一看的景點。

>>相關討論
::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英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主導 8月開展::
::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地理啟蒙」呈現多元台灣::
::2012第13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 - 原初 Originaire::
::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用iPad膜拜俄羅斯館::
::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日本館 Home for All 伊東豐雄的建築森林::


::2010年 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相關報導::
::OMA 展 Preservation 在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2010 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中國館藏毛筆神韻::
::2010 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由曾瑋 紅色空間規劃有限公司設計::
::讓你漫步雲端 近藤哲雄+Transsolar 在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雲景 Cloudscapes::
::2008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開幕 波蘭旅館獲頒最佳國家館::
::向Palladio 致敬, Zaha Hadid - AURA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Greg Lynn 之「再生玩具家具」(Recycled Toy Furniture)::
::2008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策展之日本館::
::2008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英國館 Ellis Woodman 策展::
::2008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台灣攻進國家館::
::2008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TAIWAN登主題館::
::2008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相片集 | 2008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Photos::
::2008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Photos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相片集
::十年回首記─試析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台灣館」::
::季鐵男 -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油氣管 愛沙尼亞館::
::請問,樂園還多遠? 試談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 布展記錄::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阮慶岳策畫台灣館::
::2006 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開館::
::2006 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Terunobu Fujimori)策劃之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含展場相片及影片)::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法國館(含展場相片及影片)::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韓國館(含展場相片)::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義大利館(含展場相片)::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馬岩松/MAD未來城市計劃::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城裡人 放眼看建築::
::2004 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建築的蛻變」::
::2002 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看見「未來」::


>>相關網站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綠建築大師

2012年第十三屆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追求共同中的多元

文章 綠建築大師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Mostra di Architettura di Venezia )自1980年以來,2012年是第13次展覽,總策展人將主題訂為「共同基礎 Common Ground」,展覽於2012年8月26日開幕,到11月25日,來自55個國家的建築師參加展覽。

本屆策展人是英國建築師 David Chipperfield,其所改造的柏林新國家藝術館為其在國際建築界贏得了卓著的聲譽,而他對於極簡風格的創造性應用也成為個人標誌性風格之一。為本屆雙年展訂下「Common Ground」的主題,David Chipperfield 想要表達的是建築和建築文化而不僅僅是建築師,他提出「共同基礎(Common Ground)」這一概念,是希望此次雙年展能夠展現出一種有活力、相互聯係的建築文化,在建築所涉及的精神與物質領域提出討論。
綠建築大師

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 喚醒最初的感動!

文章 綠建築大師 »

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 喚醒最初的感動!
【欣傳媒╱謝宗哲/威尼斯報導】
2012.08.30 03:00 pm

威尼斯的Arsenale曾經在中世紀之後作為海權國家的要塞—造船廠(有些文章翻成軍火庫),精良的造船技術使其在15、16世紀得以建立海上霸權的主要原因。而昔日這些帶有巨大尺度的造船廠倉庫便成為了今天舉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的絕佳空間,而成為除了Giardini(花園國家館展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展演核心區。

筆者在首日抵達威尼斯不久,為了取得記者採訪證,在下塌的旅館check-in之後,便打算隨即前往位於Arsenale很裡頭,甚至可以說是尾部的Press Office。因此我雖然一開始也很馴服地從正面入口進到Arsenale 的倉庫(Corderie),先稍微端詳了總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在玄關所揭示的策展宣言,並乖巧地按照整個空間序列一一地看到了眾星雲集的展示演出:包括Bernard Tschumi(很平面的攝影及圖像)、Norman Foster(非常數位而結合動態影像的身歷其境)、Kenneth Frampton(宛如建築理論教學般的圖說)、Zaha Hadid(猶如幽浮或宇宙船般的流線型量體)、Rafael Moneo(經典而珍貴的手繪圖稿)、SANAA(超巨大的島嶼基地模與散落其中的嬌小建築模型)後,便直接跳過那些和台灣同樣沒有國家館,而在此租借空間作為展場之用的第三世界國家館,直奔Press Office。

唯一讓我稍微回頭觀望莞爾的,是約莫位於倉庫展區盡頭的愛爾蘭國家館在回應Common Ground時所模擬的不穩定地層所設置的「翹翹板」,因為可以讓人爬上去乘坐體驗,而略微替那些苦悶的「第三世界」國家館們注入了一些歡樂。果不其然,在8月29日的頒獎典禮上,除了我之前搶先報導的、由伊東豐雄與他的建築三劍客所協奏演出的日本館「Home for All」奪得國家館金獅獎之外,銀獅獎硬是被愛爾蘭館給摘了下來。

在取得記者證並「享用」了Press Office免費又「舒適」的無線網路之後,我循著大會給予的展覽配置地圖走,經過一個類似昔日造船廠專用的碼頭之後,我發覺原來這後頭竟然還有個猶如世外桃源的後花園呢!

首先迎面而來的是由Eduardo Souto de Moura與Alvaro Siza這兩位同樣都曾經贏得普立茲建築獎的大師所製作的極簡環境藝術的塊體。就我個人的觀察,Moura的那個(乳灰色)比較是介於某個領域的邊緣,在創造出的規則量體間,切出一道通往後方的塔狀構造物的動線,清楚展現其引導性的意圖;Siza的磚紅色量體則圍繞著樹創造戶外庭園,呈現出建築量體蟄伏於自然環境中的謙卑姿態。兩者的形體都相當抽象,但卻精準地行構出我們所能夠認知與理解的「Common Ground」。

最後的高潮則是位於塔狀構造物內、由Wim Wenders所拍攝關於建築家-Peter Zumthor的一段影片。充滿詩意的鏡頭中刻畫了身為自然派建築家的Zumthor,在其用木材及混凝土所構成及被綠意所圍繞的工作室中的作息:一天就從為自己煮一杯咖啡後醒來而開始工作。從他的身上與其說大師的身影,還不如說就是一位熱愛建築的工作者,如何透過不斷地繪製圖片與自我反覆地辨證中來作設計,並反樸歸真於透過人的生活行為來決定建築配置的方式等等。從Zumthor在影片中對於建築的娓娓道來,並從他優雅的姿態與畫Sketch的動作中,我因而重新體會到當初對於建築之憧憬的初衷。

2012年8月末了,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展的午後,我在Arsenale的後花園裡,因著與Moura、Siza、Zumthor的相遇,而重新領受到那份來自於對建築最原初而真摯的感動。

【2012/08/30 欣傳媒】@ http://udn.com/
綠建築大師

2012年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尋找「共同點」

文章 綠建築大師 »

威尼斯建築展 尋找「共同點」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8-30 09:55:15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威尼斯29日電:全世界各地的建築師齊聚威尼斯,出席今天盛大開幕的建築雙年展,展覽目的是讓一般大眾對都市設計有更多瞭解。

今年的主題是「共同點」,意指民眾與設計師,還有設計師之間的互動。

工人階級領域的革新、經濟危機時期的設計、地震及海嘯等天災後都市重建,是這個全球最大建築展的主軸。

展覽在軍械庫及鄰近的賈迪尼公園舉辦。軍械庫是舊時的海軍船塢及軍事基地。

佛斯特(Norman Foster)、哈迪德(Zaha Hadid)及皮亞諾(Renzo Piano)等許多一流建築師,都參與展覽。

主辦單位表示:「關鍵是填補建築及民間社會間的落差。」

展覽由英國建築師屈柏菲德(David Chipperfield)操刀設計,展覽場地超過1萬平方公尺,總共有119人參展。屈柏菲德最知名的作品是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
【中央網路報】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