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再製-常民構築》 代表參加「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再製-常民構築》 代表參加「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再製-常民構築》 代表參加「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共有11個團隊參與競逐,於今(104)年9月11日經由逐一簡報的複審程序後,由曾成德及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 (Transdisciplinary Design Innovation Shop,簡稱TDIS)之提案《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獲選參展。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評審團委員為郭肇立、吳光庭、劉育東、張基義、黃健敏、王嘉驥及李俊賢。評審認為交大TDIS團隊精確回應本屆威尼斯大會主題,同時也仔細周到的掌握了臺灣建築現象,展覽內容具高度創意發揮,亦可謂建築次文化的展現,因此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

呼應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前線報導),企圖將建築作為一種組構行動,國立交通大學TDIS團隊的提案《臺灣再製–常民構築》希望透過建築展覽的行動策劃,發出常民建築的聲音,不以1%的單一明星建築師的作品作為台灣建築的代表,而是重新審視99%的常民構築。透過對台灣民眾的徵件,反應常民日常生活的現況、想像以及對在地環境的關懷。展現臺灣建築在日本、歐美主流之外,樂觀、勇敢地以靈活和圓融抗拒建築的沉重,透過無數次的、常民的行動方案開始改變建築、環境與生活。

在《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的主題下,展覽內容涵蓋五大議題:明日製造、材料世代、自力營造、常識實踐、臨時永久。概念上將以五金行做引,帶入臺灣常民構築的集體記憶。透過具有寰宇性、普同性的材料、工具理解臺灣建築的狀態,論述臺灣建築生產鏈與使用者關係的轉換。在材料的利用與再製主軸下,探討材料如何創造人跟人之間的連結,以及因時空差異帶來使用上的變革,並透過解析建築生產的過程,尋找當代建築的可能性。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成立,緣起於交大師生組成的跨領域設計團隊UNICODE參與2014年歐洲盃十項全能能源屋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4),以「蘭花屋」(Orchid House)作為臺灣永續建築之核心概念,以臺灣製造的精神,全程材料研究、系統開發、設計整合、自力建造,以及將完成的建築作為一個展覽與社會交流。曾獲2014年歐洲盃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4)都市設計第一名、創新第二名、能源效率第三名、公眾票選第三名等多項大獎肯定。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提案,TDIS團隊不僅重新論述生產、設計、空間、生活、文化,更重新論述使用者、製造商、建築師間的權力結構改變,預計持續透過各種建材的開發、設計研究,連結建築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角色。透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推廣,讓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成為一個臺灣建築種子,使更多的常民參與行動及論述,持續建立臺灣常民構築的獨特論述。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預計於2016年5月至11月於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本屆臺灣館代表團隊,經初審及複審程序後,評選結果如下:

正取之提案人/提案團隊:曾成德/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計畫名稱:《台灣再製–常民構築》。
備取第一之提案人/提案團隊:曾柏庭/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計畫名稱:《社會‧協定中的居所》。
備取第二之提案人/提案團隊:林聖峰/嶼山工房。計畫名稱:《島嶼素景》。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16年5月至11月舉行,屆時臺灣館於威尼斯舉行開幕及展場詳情,請上國美館網站source
圖檔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臺灣再製-常民構築》啟航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前先睹為快

文章 forgemind.news »

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16年5月26日將於水都威尼斯隆重揭幕,此為我國第9次參與此一全球建築界盛事。2016年臺灣館以《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為主題,回應本屆大會主題「前線報導(Reporting from the Front)」。該展覽之作品組裝已於日前完成,於2016年2月25日(星期四)下午2時於組裝現場召開「1:1展品組裝記者會」。

本屆臺灣館由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獲選參展,策展人為曾成德、莊熙平、曾瑋、曾聖凱。一反過去僅只關注建築設計師或建築物,本屆臺灣館希望透過人民與製造的觀點探索建築未來的多種潛能,進而尋求來自生活面的智慧和創新,以呼應大會主題。臺灣館這次的提案也充滿了與過往幾屆不同的新作為:不再以任何建築師為主角,而以臺灣創新產業為基礎,探索臺灣如何在與全球同樣面對氣候變遷與創新挑戰的當下,積極的從自身的資源中尋求突破契機;也就是以「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這個備受全球矚目的品牌導引出「臺灣再製」(ReMade in Taiwan)的成就與全球分享。

臺灣再製:創新建築的原型

充滿想像力的日常建築,說明了臺灣人面對全球環境議題及自身資源匱乏問題,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克服有限資源的限制,創造了獨特的經濟奇蹟。面對全球環境的快速變遷和產業升級,「臺灣製造」逐步由高度勞力密集轉向高度知識密集的永續、回收、再製的研究發展。本屆臺灣館提出「臺灣再製」,不僅是改善自然環境的行動,更賦予了「常民構築」對於全球人文社會環境保護的價值。全球的環境目前面臨許多巨大的挑戰,「臺灣再製」也將透過創新的材料研發與應用,對全球環境的永續提出積極的貢獻。此屆臺灣館中,分別除了論述臺灣日常建築的風景,更以臺灣再製呈現創新的建築原型,包含nPulp巢居與E Ink穴居,分別由永豐餘及元太科技提供最新科技的研發成果,結合交大TDIS的設計科學研究,完成了兩個創新建築的原型。

交大TDIS結合永豐餘的nPulp(農業秸稈合利用技術),設計出兼具快速組裝、舒適環境的房子。在整個房子的生命週期中,從製造材料到房屋建造、從使用到重新進入環境,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不僅不會製造污染,更可以重新利用原先被視為廢棄物的農業桔桿,減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蓋房子成為了環境正義及社會正義的實踐。

另一方面,交大TDIS結合元太科技的E-Ink(電子紙顯示器)技術,將創新的顯示科技運用於建築的表皮,更跳脫顯示器既有的樣貌展現建築的動態皮層,使得建築得以呈現眾人的想像。將建築作為資訊的載體,創造建築群體與個體、涵構與構築、主體與附著的互動辯證關係。

面對世界的臺灣建築

近年來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係惡化、建築專業與真實生活的斷裂落差,全球及臺灣都紛紛吹起了全民參與及社會正義的風潮。此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跳脫以往的由上而下的建築大師展覽,而是透過策展發掘臺灣日常建築的價值、建築前線的人們、創新建築的原型。

國美館館長蕭宗煌指出,國美館評審團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也就因為它不僅回應本屆威尼斯大會主題,更掌握了臺灣建築現象,展覽內容具高度創意發揮,亦可謂建築次文化的展現。而在巴黎議定書( L’accord de Paris) 於兩個月前簽訂後,臺灣館的提案更呼應了新世紀新秩序,正如前輩建築大師柯比意所期許的「新精神」。

主掌交大團隊的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則說,臺灣館這次的努力在於使世界看見臺灣,而臺灣人民與產業的努力則在為世界創造更好的未來與環境。建築的革命與時代的轉變從來就是建立在材料的創新與思維的改變,臺灣館此次在見證無論在全球生產鏈或創新思維上臺灣都站在世界前線。

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台灣再製常民構築 試組裝發表記者會
日期:2016年2月25日
地點:永豐餘木創中心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呼應建築雙年展主題 台灣館細說常民構築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呼應建築雙年展主題 台灣館細說常民構築
2016/05/30 07:16

〔記者楊明怡/威尼斯報導〕「以前我們覺得偉大的建築,譬如說金字塔,大家覺得很了不起,有沒有人會問:金字塔是犧牲了多少奴隸的生命才蓋出來的?」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前開展,「台灣館」策展人之一曾成德導覽時,開宗明義道出展覽主題:不再聚焦2%明星建築,轉而關注、探索反映人們真實生活、需求的98%日常建築。

1980年首度舉行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是第15屆,台灣從第7屆開始定期參與,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公開徵選策展團隊並固定於當地名勝「嘆息橋」邊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普宮因此被業界、媒體稱為「台灣館」。

關注日常建築

今年獲選參展的,是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TDIS)提案的《台灣再製──常民構築》,策展人為曾成德、莊熙平、曾瑋、曾聖凱,團隊成員包括王鵬達、吳珮瑜、周洋存、范欽媛、陳常韋、陳宥容、鄭婉伶、謝依蓉等8人。

國美館展覽組組長蔡昭儀說,TDIS是去年參與競逐的11個團隊中,最能緊扣本屆雙年展主題「前線報導(Reporting from the Front)」的,這一點在「台灣館」開幕後得到充分證明:受邀參與現場國際論壇的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總監Eva Franch,便讚美台灣館展現出常民建築的生命韌性,兼顧環保與生活機能,完整呼應了大會主題。

相較去年將普宮歷史紋理、氛圍發揮到淋漓盡致的2015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策畫團隊──台北市立美術館《吳天章:別說再見》,曾為威尼斯總督府監獄的普宮,對TDIS來說,則是「策展空間中難以抗拒的沉重」,而團隊消弭此種沉重的方式,是大量運用贊助單位「永豐餘」的產品「紙」製成的均質、輕巧紙管,再將充滿常民生命力、愉悅感的模型、影像和相片,點綴在展覽空間。

完整呼應大會主題

展出內容包括位於展場兩對角點的「巢居」和「穴居」,前者磚、板以永豐餘研發的nPulp(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製成,後者運用運用元太科技的可變色電子紙技術,以32片32吋電子紙拼接而成;曾成德表示,這些台灣企業創新研發的材料,便是對過去創造經濟奇蹟「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回應「台灣再製」(Re: Made in Taiwan)。

另外,兩面主展牆分別展示有台灣鄉村及城市街道模型,「穴居」中播放15位素人建築者訪談,公開徵得、來自44位民眾的攝影作品,也被印製成157款不同的明信片,曾成德說:「一般人到威尼斯遊覽,都會帶有威尼斯風景的明信片回家,我們希望來台灣館參觀的各國遊客,也能把台灣的建築風景帶回家!」

「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即日起至11月27日舉行,「台灣館」相關資訊詳見http://remade.tw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回收再製」:台灣建築的新生機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回收再製」:台灣建築的新生機

發稿時間:2016/07/20 14:57
最新更新:2016/07/20 14:57

比起理論的雄辯,台灣向來在研發和實作上更為出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其開發更多土地和礦產,不如將現有的材料發揮最大功效。本次由交大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邀請企業單位聯合展出,同時帶來民眾在建築上的創意實作,從「日常」和「再製造」等兩個面向,讓全世界看見台灣樸素踏實的建築思考。

雲林鄉間,農用的綠色頂棚向四周延展,遠方看來就像無垠的青翠寶地。曾成德說,「我想用這張台灣館主視覺的照片,呼應今年的大會主視覺。綠色意即永續,而橫躺的田地要比直立的大樓更藏財富。」

正視當前問題

作為島嶼國家,台灣沒有太多本錢競逐資本密集的城市開發,當許多地方還在求高、求各種實驗性的建築形式時,台灣首先面對的卻是土地和資源不足的問題。今年擔任台灣館策展單位的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由曾成德、莊熙平、曾瑋、曾聖凱共同策畫,帶來《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的主題,一反過去聚焦明星建築師的呈現方式,把鎂光燈照向民間,從企業和素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同時貫徹回收再利用的觀念,點出國內建築的前瞻性。

新建築來自新材

場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別坐落於對角兩側的「穴居」和「巢居」。「穴居」與元太科技合作,外牆由32片32吋E Ink電子紙拼接製成,可透過程式自由決定顯示畫面,瞬間更換壁面紋路。元太科技原本就是世界電子紙龍頭,過去曾將此技術運用至電子書閱讀器,推動數位閱讀的里程碑。電子紙不像一般螢幕發光傷眼,質地猶如印刷,而且只有在轉換內容時才需微量電力,除了書籍,目前也使用到包括倫敦智慧公車站牌、RIMOWA行李箱電子感應條、仁愛永豐銀行叫號系統等地方,比起LED螢幕,可用更少耗能滿足公共設施傳遞資訊的需求,未來也預期延伸至室內裝潢。

位於展場另一端的「巢居」,則如一間輕盈的茶室。永豐餘研發的nPulp技術,能回收稻、麥收割後的秸稈,藉由生物酵素分解後再造為紙,製程不僅純天然,完成後的紙品亦可自然分解,降低環境負擔。此展首次將以往用作產品包裝填充材的nPulp製紙,改成建築使用的紙磚,外型輕薄,而且使用年限等同木頭。

「『再製』不只是recycle,而是up-recycle,也就是比原先的更好。」曾成德笑道。穴與巢皆為人類最原始的棲住型態,提出這兩種「原型」(prototype),其實正是從頭思索建築的可能性。曾瑋指出,就像巢居的量體來自回收,又全部能再次分解,意味我們不該再將建築視為一個物件(object),而是提升至一個循環系統(digestion),反覆利用,就不會匱乏。

實用為上!常民的再造力量

同樣的概念也可見於展覽訪談15位素人建築師的影片,以及向全國徵件後,篩選出島上各處平民建築的照片。

「現代主義面對的情況是需要大量房屋,但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個,而是環境的問題。所以訪問的素人建築師都在處理這樣的議題。」曾成德說。例如將廢棄貨櫃轉為可用空間、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或集合眾人之力自行造屋等案例,都是來自民間對於環保的實踐。

展場中央,一整排細膩的模型,再現了入選的照片景象,也是我們熟悉不過的台灣街道:各色充斥的招牌、密麻堆疊的鐵皮屋或外凸的窗檯空間。街景的美醜時常成為爭論話題,但沒有優美外表的城市,卻從骨子裡透出一股韌性,那是每一位居住在這裡的人,為了生活進行的各種微小嘗試。從企業到個人,從技術到人文,展覽帶出台灣在不同層面都努力回應當前的環境問題。當觀者拿取角落印有入選街景的明信片時,就像把台灣也帶回家,讓世界的各角落,都看見這裡的人、建築、以及勇於回應問題的態度。

INFO/《臺灣再製-常民建築》
Date/即日起~11.27
Venue/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Web/www.ntmofa.gov.tw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