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不只是蓋房子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ArchiFragment

建築不只是蓋房子

文章 ArchiFragment »

圖檔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今天有篇介紹建改社的稿子
是9月15日正式成立前的訪問稿

因為版面限制
撰稿者未能多訪問其他成員
有些讓我遺憾

另外,文中提到'建改社給自己兩年的時間'
是摘錄自過去的資料
正式成立後已無時間問題
這點失誤雖美中不足
但該版注意到建改社的發展
且主動採訪
倒是讓我們欣慰的事

9月15當天
浮世繪還以300字新聞稿披露成立大會的事
以致這幾天有收到外地關心者探尋加入事宜

呂欽文

------------------------------------------------------------------------------

有意思的事情
建築不只是蓋房子 陳歆怡  (20070924)

上個禮拜,一群曾參與九二一校園重建工程的建築師,成立了「建築改革社」,為提升環境品質、改革執業生態,他們給自己兩年時間……

提起「建築師」,人們多半聯想到蓋房子的建商、申請建照的繪圖師,或是有品味的設計師,至於「改革環境的專業者」?似乎很難想像。

二○○六年五月,在台北國際藝術村,一群年近半百的老男人疊起羅漢,讓年輕後輩爬上肩頭,拼出「建築改革社」字樣,宣告這個以改革建築教育、執業生態與公共環境品質為目標的專業性團體成立,並於今年九月,為登記立案召開正式成立大會。

建築改革社(以下簡稱建改社)的籌組動力源自九二一新校園運動。建改社實務組召集人呂欽文建築師說:「長久以來,台灣公共工程營建機制的不健全,賠上的是社會整體環境,大眾對公共建築感受相當負面,站在設計者的立場也常感無力。」

九二一震後,參與校園重建的三十幾位建築師,有機會「互吐苦水、相濡以沫」,進而摸索集體協商、合作之道,更由於當時行政主管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的鼎力支持,提供合理環境確保設計、營造品質,眾人遂決議將這股好不容易凝聚的力量延續下去。

短短一年內,建改社舉辦了公共工程十大殺手民意調查、建築師甄選辦法草擬、公共工程公平合約版本草擬、「九二一新校園運動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等活動,以積極介入實務面的改革;此外,也在建築雜誌開闢專欄、製作廣播節目,以宣揚建築文化。

「檢討別人,更檢討自己,」執業生涯超過二十年的呂欽文說:「我覺得建築師有兩類,一是菁英式,他的作品沒有修正餘地,你不要就拉倒,表示你品味有問題;另一種則是『形於無形』的建築師,願意貢獻於好的環境,自我存在與否不重要。目前建築教育比較傾向前者,但我相信,後者創造的空間意義遠大於前者,讓學生知道專業者可以有不同角色的扮演,是很重要的。」今年初,建改社舉辦「建築師考試改革座談會」,便是期望藉由考試改革引導教育改革,在建築教育中注入更多人文、社會的內涵。

呂欽文表示,長期而言,建改社希望能對建築美學提出本土的價值與論述,「台灣很多老的環境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品質,像是老街、廟埕,或是一些都市角落,讓人一進去就覺得舒服。好的設計師會去分析什麼因素讓人舒服,把這樣的環境塑造出來,然後讓一般人能夠經營下去。」

面對外界或圈內人時而稱他們為「紅衛兵」,時而批評為菁英組合,呂欽文在解釋之餘,體認到凝聚人心的關鍵不在社會的期待或掌聲,而是建築師平日陷於工作現場,可付出的心力原就有限,同時其「自由業加上中產階級性格,若無外在問題壓迫,很容易退縮回自己的世界,需要積極性較強的份子領導、遊說。」
 
建改社給自己設定兩年的壽命,屆時將視目標達成與否決定組織存續;「只在乎曾經奔走,不在乎天長地久。」如此既嚴肅又浪漫的提案,值得對環境品質有所憧憬的人共同關注。

來源:徐岩奇建築師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