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樞對談台灣塔 邱文傑、林洲民、徐岩奇以及呂欽文共同探討台灣塔失敗經驗與未來發展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與張樞對談台灣塔 邱文傑、林洲民、徐岩奇以及呂欽文共同探討台灣塔失敗經驗與未來發展

文章 forgemind.news »


與張樞對談台灣塔 邱文傑、林洲民、徐岩奇以及呂欽文共同探討台灣塔失敗經驗與未來發展


2014年的6月6日,一場深度對談於福華大飯店咖啡廳如火如荼地展開。邱文傑林洲民徐岩奇以及呂欽文,這些建築界的重量級人物,齊聚一堂,共同討論著「台灣塔」的話題。張樞建築師作為其中一位重要參與者,他在台中市水湳經貿園區都市設計準則的撰寫工作中,曾對「台灣塔」的初期設計提出過眾多寶貴的意見,因此他對這個項目的關注與理解具有獨特的深度。

與張樞對談台灣塔

與談者:邱文傑、林洲民、徐岩奇、呂欽文
日期:2014年6月6日
地點:福華大飯店咖啡廳

對談目的: 「台灣塔」經國際比圖選出設計方案後,引起各界批評,不論形式及功能,都遭受質疑,咸認是一個失敗的過程與結果。張樞建築師參與台中市水湳經貿園區都市設計準則的撰寫工作過程中,對「台灣塔」初設階段多次提出都市設計方面的意見,是對「台灣塔」有機會提出看法的專業者之ㄧ。林洲民 (AIA),多次參與台灣國際比圖,包括「台灣塔」,有許多「現場」經驗;邱文傑則是想從旁觀者的角度,了解與透視「台灣塔」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建改社希望從這次的對談中,能理出一些「台灣塔」的執行經驗,以供未來執行類似開發案的借鏡。

話題從張樞與台中市的淵源開始。

當水湳機場變更為經貿園區的過程中,整體規畫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院長Stan Allen 所領導的 Stan Allen Architect 團隊與國內龍邑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理。美國規劃師參與階段的初期,張樞曾為台中市府做過義務性的顧問工作。

「台灣塔」為何會出現?是誰的主意?

張樞記得是市長胡志強的想法。但因為在Stan Allen的整體規畫中出現的只是細細的一座塔,效果還不差,不會對都市有太大壓力和衝擊,因此沒有太被注意。「…只是到了競圖階段,不論位置、量體、高度,都變了樣…」張樞補充。

「台灣塔60億預算早經過市議會通過,看新聞報導與媒體的關心度…台灣塔似乎不是選舉話題……」張樞說。

「那是否代表台中市民都希望藉著台灣塔被世界看到?!所以,這是一個政治議題!?但目前出現的台灣塔的規模,恐怕不是一般市民所能想像的,所以,這個政治議題是不是有盲點,沒被台中市民真正認知道他們將要面對的事什麼!?」張樞基本上同意我們這樣的看法。

「台灣塔」競圖結束後,張樞實際參與了審查設計的工作,從塔的配置、周邊景觀、動線、到量體,他都提出過不少意見,大多與外界的批評相呼應;然而,他的意見只有極少一部分被接受,大部分只成為參考。張樞很感慨的說:「都市設計顧問工作的地位非常曖昧,都市設計也不是大家都有能力或願意花時間去了解的,……在水湳案覺得很無力!」。

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和「台北藝術中心」兩大案中與國際團隊的對話過程中,更讓張樞「認識」到國際競圖有許多被疏漏的區塊,譬如功能的細節常在「創意」底下被忽略了;為反映這樣的關心面,與設計團隊有過多次不愉快的對話。

同樣的,在「台灣塔」,為了「顧門口(顧問)」,他甚至得罪了日本設計師與台灣的執行單位---他的老東家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產生了「台灣塔」這樣的結果?

張樞指出,「…水湳機場這塊地因為經過都市設計變更再經區段徵收,創造了許多『抵費地』,市府獲得的土地價值驚人,進而『帶動了』包括台灣塔、展覽館、文化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築落腳中央公園中。水湳案最具環境和公益價值的就是中央公園,南北貫穿全區。塞幾座大型公共建築使得公園主體性被嚴重削弱,那些建築物的使用單位和他們的建築師把中央公園當成他們的前院和後院,建築體肆意分割公園,這是很讓人痛心的發展!......」

「……競圖常存在著一種狀況:原本應被遵守的上位設計準則,有些從開始就被忽略,有些經過不斷的轉化、演繹(與稀釋)之後,到後來就不見了;加上評審委員來去匆匆,是否能真實體認到競圖原始意函及評選目標,都是問題;評審委員的價值判斷更是潛在的變數,大多數評委注重概念與創意,極少數注重執行性的意見則在大概念的帽子下完全被壓制;其實我們要的是建立在可執行的前題下的好概念/創意;……」張樞作了簡要的分析。

這些影響因素中哪一個是關鍵?

經過一陣對話,與談者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政府機關扮演了關鍵的火車頭的角色;政府機關的觀念、取向,決定了執行的幕僚團隊,進而決定了專業團隊(包括評選委員和優勝團隊)與最終結果。」

其實這個答案在九二一校園重建、宜蘭經驗、新竹經驗都可以找到,「台灣塔」的經驗,只是再一次印證了這件事情!

「能怎麼改變執政者的價值觀念?」邱文傑很認真的問了這個核心問題。

與談者們面面相覷!搖頭、冷笑、相當茫然!

「只好走上街頭?!」邱文傑自己給了答案!(很符合他率真的個性!)

「對於執政者,不會聽所謂的專業意見,只能靠社會的壓力改變他,別無他圖。」這又是與談者們的另一個共識。

在一旁聽了很久的林洲民,一個堅持掛台灣人的名字、只願將外國團隊列為顧問、幾乎每役必與、堅信台灣人的設計能力終有出頭天的「勇者」(或者他自己也會意識到的「唐吉軻德」),這時開始了他準備很久的發言:「台灣的『大』事務所,在國際比圖的場合,沒有積極爭取設計主權….」這個事實很讓林洲民不以為然;「…我也不能明白台灣的國際比圖能有這麼大的『彈性』,不論面積、量體、預算都可以高興怎麼作就怎麼作;我參加過幾次國外的比圖,他們甚至連透視的角度都規定了,….為了檢驗各類面積是否符合要求,他們還會要求著上不同的顏色顯示……!沒有一個同樣的基準,設計的好壞如何比較?!.....」。

對於這樣的抱怨,張樞表示認同,他說他主持過的國際競圖也作過類似的要求,但評審階段並未被重視。

不過,這個話題其實只是打開了一個更大的話匣子:競圖的要求該定到多嚴謹?沒有限制,會淪為作文比賽、看誰講的故事動聽;定嚴了,又可能限制了競圖設計的可能性,甚至會因此發生取消資格的事。過與不及,都難達競圖的目的。允執厥中,著實不易!

但突破不了這一關,套句林洲民的話:都是「假競圖」!

邱文傑對競圖的種種問題,看得比較「淡定」,他認為那是「reality(現實)」!不論評選委員是否有「外來和尚」的族群偏見、是否會認真看並且看懂了設計說明、評審團結構是偏創意還是執行性,都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是現實的一部分,是無法抱怨的! 因為他相信「這幾年在台灣,絶大部分的國際比圖選出的評審已是一時之選,沒什麼好挑剔」,邱文傑認為林洲民點出的很多問題,應該是在競圖制度不盡完善的層次,包括規則訂的太鬆散等等。

「據了解台灣塔只訂高度沒有建蔽容積之限制,是不太合理。…..至於台灣建築師在這波國際競圖中敗的還蠻慘的!這其中或許多少也有孟子所言:『五百里內無賢人』之慨」。邱文傑以台灣新一代傑出建築師之尊,他認為「日本的建築設計水準確有過人之處,不只在台灣,全球亦然!這幾年在伊東豊雄,日本重量級學者藤森照信與台灣學界,頻繁互動下陸續如妹島,西澤立衞到年輕一代如藤本壯介,石上純也,或更年輕如長谷川豪...等,一個個攻城掠地,這不是巧合!雖說對四,五年級生而言會是尷尬的年代,但長遠觀之或許這場仗才要開始。」邱文傑認為:「承認不足,才能奮起直追。引君入室,加以時日,時間終會稀釋落差或進而超越!更何況,才氣縱橫的設計力,前衞的視野,吸睛亮眼的比圖,也只是建築的局部!我們依然在建築師的社會性及其應承擔的責任上,有凸出的表現。…..伊東豐雄在311後對建築師社會責任的反省及日本建築界精英對2016奧運主場館的反制!就我看來比台灣公民社會的崛起還晚了幾年呢!」

徐岩奇試著為林洲民打氣:「日本國際比圖,自己人好像也很少贏!」

這是一個可以繼續發展的話題,但絕對不是一兩次對話可以找到共識的。

對談後記

呂欽文建築師在921校園重建的過程中,曾提出過下面這樣的公式:

好品質=好首長+好設計團隊+好營造團隊

後面的三個因素是息息相關,且是有前因後果關係的。如果沒有好首長,就沒有好的的觀念、就沒法帶出好的行政團隊,於是就沒有好的招標文件、沒有好的評委組成、沒有好的設計團隊與作品。設計團隊差,不只是設計問題,更是材料規格等雞皮倒灶壞事的元兇。

這公式看似很白癡,但卻在很多地方可以被驗證。

從「台灣塔」可以學到什麼,也許不多(而且是一再出現的經驗),但卻又是永遠學不會的教訓。

張樞、張建築師、張副教授的下面這一段話,是他的心血經驗,相信也是每一個專業者想要大聲說出的話:

未來台灣舉辦國際競圖,應給足夠時間先做好前期規劃,包含都市計畫、基盤建設、都市設計,使用機能和面積等,規畫單位應先試做數個大方向不同的測試方案,測試所有法規、需求數據和基地的關係的確可行,也應提出確實的造價預估。除專業規畫之外主辦單位的政府應確定土地權屬,都市計畫和建設經費都可行,才能正式上標。因此,前期規畫不是競圖策展,不是競圖行政,而是極為專業的工作,需要都市和建築雙方面經驗豐富的團隊才做的好。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