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ser + Umemoto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阿里山車站 造型似吊橋 明年底落成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Reiser + Umemoto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阿里山車站 造型似吊橋 明年底落成

文章 站長eaGer »

圖檔

本文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阿里山車站 造型似吊橋 明年底落成

丁榮生/專題報導  (20040611)

乍看阿里山車站設計,有人說:「近看像麻花,遠看又像吊橋」。有人更說,這麼可愛的車站,剛好來拍婚紗!聽到別人看圖說故事,長春藤聯盟的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教授傑司.瑞斯(Jesse Reiser),一改嚴肅,笑笑的說:「你知道嗎?設計靈感還是高山青這首歌呢!」

預計明年底落成的阿里山車站與高山青有關,真是匪夷所思!但瑞斯說:真的。

來台參加台灣國土改造計畫中的阿里山車站競圖前,同是建築師的日本裔太太( Nanako Umemoto)在車水馬龍的紐約事務所中,向樓下街角張望了一下,告訴瑞斯,依照東方文化的慣例,尋找設計靈感,應從民俗歌曲下手。

瑞斯當然不很以為然,依照自己常年向學生的告誡,從了解基地下手。但在網上讀阿里山,知道這是原住民部落後,他決定聽太太的話。並在搭長榮來台時向空姐搭訕,幾個女生都告訴他,聽「高山青」是踏進阿里山的第一步。

此後他就根據這首歌的情境,一步步了解阿里山的傳統,有一天,看到鄒族男子有背情人的傳統,他的眼光停在「背架」上。瑞斯說:「乍看這些背架,我就想,太棒了!這座旅遊點的車站,就要跟山區的林木融成一體,就像女生坐在背架與情人連成一氣」。所以一座跨越鐵軌的竹編吊橋,結構細部就像竹籃子的竹條編織就此成形。

細數這段設計經歷,瑞斯的神情不再是一個大學教授般的正經,反而偷看了身旁的太太,正經地向記者與陪同他跟林務局簽約的建築Dialogue總編輯說:「凡是聽太太的,準沒錯。」惹得大家哈哈一笑。

阿里山國土改造國際競圖,是政委林盛豐主持的觀光客倍增計畫風景區系列之一,此案還包括二萬坪車站。瑞斯指出,阿里山真是全球少見的地景與植栽千變萬化的寶藏,這條鐵路承載的不只是百年以上的歷史,更是大家的集體浪漫想像,所以車站要給人「從塵囂來到浪漫國度」的入口意向;此外,又是原住民部落,他強調,規劃一個從主要族群出發,進而體認少數民族的文化意涵,才真正是設計挑戰。

因此,一座吊橋式造型的車站,他說:「除讓人登高看夕陽、松林自然觀賞外,體會原住民竹編背架的情境轉換,就是以『融合』為主題的設計。」

意念來自傳統,木結構工法卻又是台灣建築界少碰觸創新作法,瑞斯與本地協同的宗邁建築師事務所,期望這兩座浪漫的阿里山與二萬坪車站,能為木構建築,開啟大型公共建築使用的新契機。

>>相關網站
::Reiser + Umemoto(Jesse Reiser & Nanako Umemoto) 建築師事務所::
最後由 站長eaGer 於 2007-05-04, 18:06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archcat

文章 archcat »

Dialogue DEC 076

整本詳細介紹....

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地景計畫>國際競圖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2004年的報導說「明年底落成」,應該是指 2005年底落成,如今都已經 2007年了,卻一直沒此案的消息,Reiser + Umemoto 在一些國際的建築展覽上都會拿出此案獻寶,偏偏一直沒蓋出來,Reiser + Umemoto 應該是最急的人吧!

話說回來,那個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國際競圖網站如今點進去也都看不到東西了,任務完成也就不再用那網站來宣傳了嗎?快閃族的思考模式某種程度地進到政府人員的腦海裡造就了這一切的一切........


圖檔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展出期間最引人注目的模型莫過於由紐約建築師Reiser +Umemoto 為阿里山奮起湖所提案設計,有著戲劇性燈光效果的飛橋結構,這座真實橋體的四分之一尺寸模型,將近十公尺長,靈感來自阿里山鄒族竹籐背架,懸於由瓦楞紙製成的諮詢服務台上方,是直接由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美國國家館空運來台,並且是該館的唯一展出實體。

圖檔
最後由 站長eaGer 於 2007-05-04, 20:49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站長eaGer

Reiser + Umemoto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阿里山車站 造型似吊橋 明年底落成

文章 站長eaGer »

以下轉錄自 Reiser + Umemoto 建築師事務所網站

Alishan Tourist Routes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2003
First Priz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ize: 3600 sg. m
Type: Tourist,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 Multiple

Project Description

One degree of latitude = One kilometer of altitude. This is a crucial equ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of the Alishan Mountain as a tourist site. It allows both a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a family of nations via a material argument about culture in the new global society: that new regionalisms can be constructed at all levels of material practice. We propose transforming the Alishan railroad right-of-way into an agricultural strip, supplying a series of specialty restaurants and a microeconomy of taste tourism. The opposi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can no longer be conceived of as a simple dialectic. Indeed, models of thought and technique compel us to achieve our goals, paradoxically, through deeper levels of artifice. Agriculture maintains a varied and dynamic landscape of extreme variance. A Journey up the Alishan Mountain is a journey through four distinct ecosystems. We propose to harness this difference and accentuate it, so that the different climactic regions are reflected in a gradient of culture, cuisine, and landscape along the line. What we are propos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agriculture to support international cuisine tourism along the Alishan train line.

Fenquihu site.

Historical inertia has kept this vast public space a trainyard, but in fact, it is more like a piazza. Give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trains a day passing through it, there is an incredible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the space into a resource for tourists, residents, and travelers. By paving the right-of-way at Fenquihu with Grasscrete and suppressing the tracks, we create a continuous flow of green from the parking areas, bamboo forest, and community center to the station and the town. Bleachers line the edge of the plaza along the natural slope of the topography, creating an amphitheater for performances and events. An arching footbridge forms both an enclosure and gateway.

Ervanpin site.

Rather than assembling functions in a collection of separate buildings, an economical Glulam decking system integrates buildings smoothly into each other and into the landscape. Glue laminated (Glulam) timber beams will serve as the support for an economical and highly flexible decking system which allows for the creation of a long inflected spine along which programs are distributed. The decking Glulam assembly serves both as a structural element and a programmatic element, continuous with the landscape, it creates a wide, sloping boardwalk leading up from the gardens surrounding the building to a sunset viewing platform. The building itself is an openwork, with low appreciable building mass and minimal foundation impact.

Project Credits (Post Competition)

Principals
Jesse Reiser + Nanako Umemoto
Project Lead
Mitsuhisa Matsunaga
Design Team
Kutan Ayata, Jason Scroggin, Jonathan D. Solomon, Michael Young, Roland Snooks, Tina Tung, Cooper Mack, Michael Overby, Akari Takebayashi, John McCallum
Interns and Assistants
Raha Talebi, Christina Yessios, Yan Wai Chu, Thomas Wong, Clara Wong
Structural Engineer
Florian Gauss, AGU-Ove Arup & Partners, London
Architect of Record
Fei & Cheng Associates, Taipei

Competition Credits

Principals
Jesse Reiser + Nanako Umemoto
Design Team
Eva Perez de Vega Steele, Jason Scroggin, Jonathan D. Solomon, Keisuke Kitagawa
Interns and Assistants
Joe Kobayashi, Yuya Suzuki, Alver Mensana, Akari Takebayashi, Akira Nakamura, Aki Eto, Arthur Chu, David Nam, Ian Gordon
Structural Engineer
Cecil Belmond, Charles Walker, Ove Arup & Partners, London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1011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準建站長eaGer 寫:2004年的報導說「明年底落成」,應該是指 2005年底落成,如今都已經 2007年了,卻一直沒此案的消息



出處:http://www.twarchitect.org.tw/2006.03/A0-0.htm

國際競圖與建築未來
文/林志崧

近年來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等屢獲世界主要城市知名文化設施的競圖首獎。透過文化與設計創意所延伸的國力,無遠弗屆。而伊東豐雄更於近三個月連續贏得「高雄世運會主場館」與「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兩項國際競圖,與台灣的互動更讓人印象深刻。

近三年來,台灣公部門舉辦了多次的國際競圖,從地景系列、門戶系列、高雄世運會主場館及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甚至古根漢博物館台中分館的籌建邀請世界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等。短時間增加了台灣建築專業界在國際間的知名度,也掀起了台灣建築專業界的熱烈討論與參與。透過國際的專業比圖不僅能提升國際形象進而提升建築專業技術與創意的火花,這也是建築專業界所期待與關心的。然而十年前台中新市政中心的國際競圖,從開標到開工延宕了十年,讓我們憂心台灣公共政策的執行能力,包括政策意志的凝聚、採購發包的制度、預算的編列等,是否已達到與國際接軌的水平

國際比圖短時間可以提升台灣建築專業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更能藉由國際合作提升專業的技術與國際接軌。然而公共工程中,保守的制度設計,冗長的行政程序,完全傾向業主的不合理合約系統及低廉的設計監造費用,若無法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則用心良苦的國際比圖計畫常常僅興奮於競圖揭曉的那一刻,往後則是停留在一連串的公文往返。當然這是我們不樂見到的結果。所以我們殷切地期待政府釜底抽薪地從制度面來進行建築專業的革新。

面對中國經濟的崛起,台灣產業的外移,產業結構正面臨重大的調整。以觀光產業為主軸所延伸的「觀光客倍增計畫」是近兩年來的政策。這也是世界先進國家的潮流與趨勢。所以自然環境的資源與人文環境的品質是此政策最關鍵指標。歷經了1998的亞洲金融風暴,1999的九二一大地震,至2003的SARS,建築專業界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不景氣與危機。這不景氣與危機讓許多年輕的專業工作者看不到這產業的願景而紛紛轉業,政府並未提出具體計畫改善設計創意產業。而近年來施行的採購法將建築師定位為廠商,更是嚴重忽視建築專業的尊嚴,當建築師被視為廠商而非專業者時,當採購法僅採取防弊措施而未有興利之舉,當創意被量化而非質化時,當以最低標代替合理標時,當無限上綱地增加建築師責任與行政作業而未提高服務費用時,這些措施如何吸引具有熱忱的優秀建築師參與環境改造呢?環境改造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包含專業技術的累積、人力資源的訓練、社區的溝通與教育等,客觀環境的醞釀與傳承須有長遠的規劃與制度。

建築的未來架構在家園改造的願景。政府長期對創意產業投資與尊重的漠視,長期以來一直以量為指標,作為施政的依據所造成的迷失與失當,在我們的經濟與產業遇到瓶頸時,若無法跳脫出以往的思維模式則轉型的時間會拉長,痛苦指數會增加。我們衷心的期待政府能有魄力地改革建築專業環境,以質化代替量化,提高設計酬金以提升服務品質,讓建築專業有契機在這徬徨的轉型過程中建立更完整的專業體制,讓強調產業轉型浪潮中的設計創意產業能落地生根
avan

文章 avan »

其實換個角度來想~

這樣的虛無~完工期限又遙遙無期的競圖
其實~還是有它的正面性存在

讓我们台灣的建築設計從業人
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家外國建築師在思考所謂的建築設計是怎麼跟在地性的融合

怎樣的看待建築與環境的議題

常看到一些建築師们常在網路上發聲
感嘆台灣的建築師都沒有機會
只能眼巴巴看著人家外國的建築師在台灣的各大國際建築"競圖慶典"中攻城掠地

其實當下我只有一個想法~試問當真的機會來臨時
我们也能作出像人家那樣的建築水準嗎

虛心汲取人家的經驗~持續累積自己的實力

才是推昇台灣整體建築能見度的唯一之道


~~怎麼好像是在寫作文一樣~~歹勢~~歹勢

:x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