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家暨水墨大家陳其寬辭世-東海大學將致贈榮譽博士學位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Guo

文章 Guo »

黃為臻 寫:可依靠一個「誠」字集結眾力完成
真令人懷念的年代 :cry:
Dear Guo
謝謝您啊 8)
還是要感謝陳桑啦
他提及光源營造廠的基本功夫 我好奇去查
查到他們的承續日本時代的精神真的很棒
連完工在教堂前的合照個個看起來都很帥
哪裡是現在工地的文化可比
另外丁榮生先生也回電允許使用他的報導
謝謝他

/blog.roodo.com/skydaughter/archives/990371.html
有施工照片和羅先生原文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在準建討論區之前的討論:[工匠精神]追思吳艮宗 緬懷東海教堂精神
krishou

文章 krishou »

回顧歷史或許讓陳老的設計角色可以有著水落石出的一日
建築上的成就亦不會隨著人事的凋零而逐漸褪色
我們慶幸有像陳老這樣的前輩建築人
留下了對於建築品質的要求與設計思維創新的一面
也在台灣這個彈丸之地上
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kschen

文章 kschen »

krishou 寫:回顧歷史或許讓陳老的設計角色可以有著水落石出的一日
陳其寬在東海路思義教堂設計的角色早就水落石出了,他從設計到完工全程主導,著毋庸議。

而貝聿銘是與東海大學簽合約設計教堂的建築師,這也著毋庸議。

就像建成圓環,李祖原如果說他沒看過該案的圖、當時打禪七去了,沒畫過一條線,我們也不會因此認定他不需負成敗責任。

現在爭執的焦點是

陳其寬在東海教堂設計施工期間,他的身分是「獨立建築師+東海大學教授」,或者是「貝聿銘事務所員工+東海大學教授」。

陳其寬自稱是前者,貝聿銘自認是後者。

如果東海教堂建築師的欄位只有一個的話,毫無疑問,只能填貝聿銘一人;如果有兩個欄位,陳其寬可以算進去;如果還有第三個欄位,張肇康也可以填進去,張參與了初期設計及構造設計,但施工時人就離開東海了。
金大尾(ㄚ得)

文章 金大尾(ㄚ得) »

陳先生的辭世,對於近年來看著他體力逐漸衰退的我,雖然不算震驚,但仍覺得悲傷與遺憾。

陳先生身後,對於有考據癖的晚輩企圖釐清他與貝聿銘先生在東海校園舊建築群落與教堂的credit,我覺得無可厚非。然而我在此必須指出,若以耳語傳言甚至羶色腥新聞的觀點來切入,反而無助於還原〝事實的真相〞。

幾個我所注意到的事實提供大家思考:

教堂形式的Conoid(圓錐雙曲面) 的study圖面是由陳先生所繪,草模亦由陳先生手工製作。Luce Chapel 設計草案曾發表於Architectural Forum 1957年三月號的宣紙彩墨圖與Architectural Record 1957年8月號的室內單消透視圖,均為陳先生所繪。而此時教堂為木構造。將教堂改為鋼筋混凝土薄殼的結構計算由鳳後三先生負責,鳳先生是陳先生找的。教堂的工作日誌包含四百三十張施作照片紀錄為陳先生所作。

教堂的拆模完成於1963年9月中。〝拆模傳奇〞的故事發生於1963年9月1日。由於擔心拆模時力量傳遞不均導致曲面裂解,乃由陳先生、鳳先生與光源營造吳艮宗先生站在教堂下,由鳳先生指揮進行拆模。當時貝先生並不在現場,貝先生在現場的日期是1963年11月2日的奉獻典禮。據悉,貝先生自那時起至今未再見過教堂。

1954年4月上旬貝先生邀陳先生與張肇康先生共同參與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當時彼此認知的條件已不可考。不過,要讓陳先生離開Walter Gropius 的TAC以及MIT建築系講師的教職等在美國的機會,平心而論,對任何人都必須是在名份與報酬上具有相對合理的條件才會有其可能性。

陳先生的不擅言詞眾所皆知,然而陳先生亦不擅業務。開業後,業務與營造的現實與不順遂使他寄情於繪畫,並且愈來愈在意他早期作品。教堂頂部的一線天是活接頭結構,因此玻璃曾經在力學影響下破損過,甚且由於大度山風大,因而紅土與草籽被帶到天窗上長起草來。校方因此再覆蓋了一層天窗,但由於細部構思欠妥,因此不僅造成教堂內部光線效果不對,甚至開始在外牆窯變琉璃瓦上留下汙漬。

陳先生非常在意這件事,每次與我見面或通話,從不忘記叮嚀我要提醒當局修繕復原,一而再、再而三。他對教堂的呵護,常讓我想起藝術家在收藏家那兒看到自己過去階段性作品所激起的豐富情緒,也讓我覺得他更像一個長輩對出嫁女兒無盡的疼愛。

也許,我常在想,不管外界如何爭執這個氣質姿色出眾的女兒應該是從父姓或母姓,身為一個東海人、建築人、文化人或知識份子,最重要的是好好疼惜她-----像陳先生這五十年來一般愛戀她。
kschen

文章 kschen »

東海的教堂原本在貝聿銘的紐約事務所,就已經已有草案(地點及基本造型),早在陳其寬、張肇康被派來台灣以前。

貝聿銘在1953年來台灣看東海基地,及1963年來台參加教堂完工後的奉獻典禮,這中間,貝聿銘還來過台灣一次。

那次是1956年,他來看東海第一期工程;跟1953年那次一樣,貝聿銘又被綁架去台南的成大建築系演講。

但是呢,這次的演講氣氛就不太對了,因為東海大學是當年台灣最受建築學術界矚目的大案,完成後看到的卻是台灣三合院農舍式樣(注意,聯董會要的是福爾摩沙鄉村農舍式樣;不是中國北京宮殿式樣),這次成大的學生們砲火全開,質疑這位出身世界頂級現代主義重鎮的建築師,師承現代建築四大師的貝聿銘,為什麼在東海沒有表現出「時代的特色」?

貝聿銘當場沒直接回應什麼,不過他有說教堂還末定案,他會試試看。

(註:這件事,我有現場目擊證人的口供)

這件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東海教堂推翻原本的草案(陳其寬稱「有歌德尖拱紅磚」)

我想,對貝聿銘來講,東海教堂的設計圖,他有可能一條線都沒畫過,但是教堂設計他是源頭、構想發動者,並不是放在台灣讓別人(陳其寬、張肇康)去全權處理的。

我想這是他說「東海教堂是他設計」的由來。我也有注意到,貝聿銘成名後的各式作品集(出版品、網站)裡,他只把路思義教堂列進去,反而沒提東海大學的 Master Plan及早期校舍。
金大尾(ㄚ得)

文章 金大尾(ㄚ得) »

kschen 寫:東海的教堂原本在貝聿銘的紐約事務所,就已經已有草案(地點及基本造型),早在陳其寬、張肇康被派來台灣以前。
我想稍加釐清幾件事:

1952年基督教教育聯合董事會提出在台建校計畫
1953年校名訂為”東海”,並由台中市政府撥劃(並非贈與)校地
1954年4月貝聿銘先生邀請陳其寬先生與張肇康先生共同參與東海大學規劃案
1955年貝先生離開紐約房地產大亨William Zeckendorf 的公司Webb & Knapp建築部門,與同事 Henry Cobb及Eason Leonard 成立事務所,I.M. Pei & Associates,一年後W&K的前同事James Ingo Freed 加入。

換言之,當年陳先生與張先生應允與貝先生合作之時,”貝聿銘的紐約事務所”並不存在。

至於草案基本造型,雖然大家都聽說過貝先生口述想像中的”磚砌哥德式圓拱”,然而並沒有人見到過。今天我們見到的草圖sketch還是陳先生畫的。並且發生在貝先生1956年成大演講前。此外,地點亦移動過,並不在今天的位置。

另外,被”派”來台灣,語意上難免具有上級指使下級的意味。在三人關係不明之前是否能以”赴台”稱之較妥?

貝先生當年在成大遇到學生們的質疑,許多文獻均已記載。倒是有幾件是值得提一下:

1.聯董會並非不是不要以”中國宮殿式樣”設計東海,而是貝先生對於過去在中國的聯董會大學大多採取宮殿式樣頗不以為然。因此早在東海大學前身的華東大學,由Walter Groups與TAC邀請參與的設計案中,即已避開。

2.當年成大學生看到的或者所認知的也許也難以以”台灣三合院農舍樣式”稱之。不過成大學生不滿意東海不夠”現代主義國際式樣”倒是事實。令人玩味的是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形容東海建築群落是”非傳統中國式樣的現代主義當代風格建築”,似乎很少建築人會反對。

3.一般社會大眾在無法理解東海建築的形式時,校方以及一些聰明人士提出”唐式建築”的說法。這個說法雖然簡明易懂,漢寶德先生卻認為完全不是事實。但如今若是以”福爾摩沙農村式樣”稱之,恐怕亦有所不妥。倒是漢先生在其”情境的建築”一文中認為東海是現代主義的建築,並且曾提及由於校長室下方挑空因而與南島干欄式建築有所聯想。

的確,若以建築設計的觀點仔細看東海早期建築,它們饒富趣味極了。陳先生的文學院與張先生的理學院,就在材料、構造與細部裡透露出兩人對於建築看法的差異。諸如此類的事不勝枚舉。對於陳先生與貝先生之比較在此我只想舉出一樁,東海教堂在結構上的大膽試驗,後來出現於陳先生的建築系舊館與藝術中心(今音樂系館,我個人認為陳先生最好的作品)。然而在貝先生作品裡我仍在期待如此大膽的試驗。

貝先生的確認為東海教堂與東海校園規劃是他的作品,請參考PCF公司網站 Luce Memorial Chapel 最下方 I. M. Pei & Associates services 橫線下方的文字。http://www.pcfandp.com/a/p/6027/s.html

我個人認為貝先生是華人漢族於國際上出名極優秀的建築師。不過,貝先生在與Cobb在1955年,Freed在1956年合組事務所後一直要到1989年才會將此兩人改稱為共同列名的「合夥人」。Cobb是誰?Cobb是1980-1985年間的哈佛設計學院建築系主任。Freed又是誰呢?Freed是1975-1978年間IIT(由Mies一手打造校園的理工學院)的建築學院院長。此外,PCF成立三年後,貝先生便帶著自己的兩位公子另外成立Pei Partnership(去年甫開幕的中國蘇州博物館便是其作品)。貝氏處理政治的手腕與對於名份的觀點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貝先生倒也的確說過東海是由陳先生與張先生共同參與完成。然而我在此還是要再次指出,1954年4月 I.M. Pei & Associates 尚未成立。貝先生找張,陳兩位的條件究竟是如何,外人實無從得知。

然而這件事,以及聯董會當年與Gropius接觸後,究竟貝先生後來如何取而代之等這些公案,在耶魯大學圖書館聯董會的檔案重見天日,以及陳先生身後夏威夷寓所內的文件整理歸檔後,當可在有心人的研究與重構下逐漸明朗。

而且這個研究已經有人開始了。
。混沌。建築。

文章 。混沌。建築。 »

呵呵呵

精彩!精彩!!

一整個有像X檔案一樣的撲朔迷離了 8)
Guo

為人做嫁衣裳的陳其寬先生和施工團隊

文章 Guo »

我想經過了陳桑和金大尾兩位先生的論證
整個時代的輪廓也越來越清楚了
貝先生是受業主之託
陳是實際付出心力最多的設計人(約等同大事務所的Chief)
而圖也都經貝先生過目
施工是經當時台灣一流的團隊負責
要把這樣的劃時代作品歸於貝聿銘先生一人的光環
顯然是不公道的
東海大學當初將所有的光環放在貝聿銘先生
並於日後頒榮譽博士給貝先生
都是典型國民黨威權統治下的政治操作方式
特務統治令私校教育界真正的良心被壓抑
已為有識者所知
陳其寬先生是個寂寞的東海人
和張肇康先生等
一心一意為東海
從畫圖施工到監督
和當時台灣最優秀敬業的一群台灣工匠們
一同打拼打造美麗的大學花園

他們也像個老園丁一樣的看顧他們的孩子
而東海回報的卻是把
光環給國際已聞名的貴人
他們這些實際日夜奉獻東海的老園丁的心境
一如為人做嫁衣裳一般的心境

東海人
您們真的欠老園丁們一個公道

台灣建築史當然也要據實還原真相才是
金大尾(ㄚ得)

Re:

文章 金大尾(ㄚ得) »

Guo 寫:陳......(約等同大事務所的Chief)
我不知道
貝先生可能認為如此
陳先生在認知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1954年時三個人可能是很文人的朋友之間的協議
1955年時貝先生與Cobb等洋人的關細則是清楚的

所有的事都是陳先生在做
並不是因為貝先生是上司
而是貝先生太忙於自己的事
他還沒離開房地產公司
Guo 寫:東海大學當初將所有的光環放在貝聿銘先生
東海從來沒有說學校僅是貝先生一個人做的
kschen

Re:

文章 kschen »

當初在吵「東海教堂到底是誰設計的」,我認為是外行人製造的假議題。當初不是陳其寬教授這邊發動的,是當年出版貝聿銘傳記的出版商發動的。

就建築界一般的認知,合約建築師是貝聿銘,全程主導是陳其寬。

這位出版社高層就我所知是東海畢業的(不是建築系啦),但曾參與東海校史的編纂,他看過陳其寬在東海教堂的努力史料;他的認知,東海教堂設計者大概「只能」有一個人,所以他老兄看到他出版社出版的貝聿銘傳記譯本(還是訪談錄,忘了),看到貝聿銘自稱東海教堂為他一人設計,當然會嚇一跳,以為是「重大發現」,順便把這個小插曲拿來做促銷宣傳的。
金大尾(ㄚ得)

文章 金大尾(ㄚ得) »

謝謝陳桑的提醒

其實陳先生的成就絕對不只教堂
藝術中心 校長公館 都是傑作
繪畫更是當代大家
只可惜媒體老愛炒作教堂設計者的話題
反而掩蓋了陳先生的成就

老先生一直到過世都還與貝先生維持極好的朋友關係

陳先生不太贊成年輕人一定要唸建築
他後來在業務現實遇到的無奈
使他心疼年輕孩子必須在這行業受到無理的待遇

陳先生 處處為人著想
是個很可愛的人
kschen

文章 kschen »

金大尾(ㄚ得) 寫: 其實陳先生的成就絕對不只教堂
藝術中心 校長公館 都是傑作
東海藝術中心有個「親兄弟」流落在台南

台南市衛理堂幼稚園(健康路,1962)

衛理公會捐了不少錢給創校時的東海大學蓋早期校舍
衛理公會因此認識陳其寬,把台南的幼稚園案子交給陳其寬教授處理

這個案子在基地內側,20年前基地沿道路又蓋了大樓
經過的人都不會看到,所以很少人知道

1991毀容前:

圖檔

2003毀容後:

圖檔

看來全台灣大學建築系應該把「台灣建築史」列為必修,而且最好3~4學分,從原住民一直講到2007年

不然這種整修者自以為把舊建築變漂亮,卻毀了原建築最重要特徵的慘劇會一直發生。

薄殼下方原本有拆下模板粗獷的痕跡,整修者自作聰明把它SI-YA-GE了。甚至把原本薄殼的幾何曲線修直了。

薄殼與柱都是一體結構要件,這位白目的整修者把柱貼上丁卦。
最後由 kschen 於 2007-08-09, 20:22 編輯,總共編輯了 4 次。
kschen

文章 kschen »

金大尾(ㄚ得) 寫: 其實陳先生的成就絕對不只教堂
藝術中心 校長公館 都是傑作
東海大學教堂還有個親弟弟在高雄

高雄市聖保羅教堂(1964)

這個案子是真正100%薄殼屋頂建築
東海教堂用到肋梁,不算純正薄殼

圖檔

去看教堂時,剛好在作禮拜
為了體驗教堂空間,就坐在裡面一小時聽牧師講道

圖檔

聽完牧師講道,因為我是生面孔
牧師就走過來跟我打招呼

我就說我是來看教堂的
可是言談中發現該牧師渾然不知這座教堂建築本身的歷史地位
我只好扳起「專業人士」的面孔及派頭

跟他說,你們這教堂是東海教堂的親弟弟(這是真的),
兄弟兩教堂是戰後台灣建築史上,戰後最好的兩教堂(有一點點誇張的啦)

牧師一聽到東海教堂,果然臉色驕傲了起來

我臨走前「訓示」這位牧師,教堂要好好維護,再留給下一代。千萬不要亂動亂改它。

然後就揚長而去了。
死胖子

文章 死胖子 »

kschen 寫: 我臨走前「訓示」這位牧師,教堂要好好維護,再留給下一代。千萬不要亂動亂改它。
然後就揚長而去了。
:o :o :o
kschen兄果然夠酷 8)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