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劉敦楨:甘於清貧 以勤能補拙為座右銘
2012年06月12日 10:26
來源:金陵晚報
記者 於峰
在建築學界有一種說法,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有5位著名的宗師: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楊廷寶、梁思成。其中,除梁思成以外的4位建築大師與南京均有密切關係。呂彥直設計了中山陵,劉敦楨、童寯、楊廷寶3位先生曾經在中央大學工作,被稱為南京建築界的「三老」。
「老南京」版日前採訪了童寯先生之子、東南大學童林夙教授。而劉敦楨之子劉敘傑也供職於東南大學,並且也是著名建築學家。日前,金陵晚報記者採訪了劉敘傑教授,聽他講述一代建築宗師留下的家庭記憶。
甘於清貧來寧當老師
「我的家族和南京早就頗有淵源。」在面積不大、卻裝修得非常雅緻的寓所裡,今年82歲的劉敘傑和記者侃侃而談。他精神矍鑠,記憶力極強,眉眼間和父親劉敦楨大師極像。
劉敘傑說,父親1897年出生於湖南新寧,劉氏宗族是當地著名的大姓之一,出過兩江總督劉坤一這樣著名的人物。劉坤一曾經長期在南京為官,是晚清頗具影響力的封疆大吏。
劉敘傑告訴記者,父親早年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負笈東瀛9年以後回國。1926年,父親受聘於蘇州工業學校建築科執教,該校是我國建築教育中第一個專科性質的學校。1927年底,蘇州工業學校建築科遷往南京,併入江蘇大學工學院,「學校的老師,大部分去當官或者當建築師,因為那個年代教師的薪水很低,遠不如前兩種職業,但父親卻毅然來到南京,當了建築系的骨幹教師,這是他與南京結緣的開始。」
江蘇大學工學院後來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這是我國大學教育中正式設置建築學專業的開始。
愛踢足球的單身漢
在南京工作初期,劉敦楨是一個單身漢,他把大部分業餘時間用在了閱讀歷史文獻和踏訪南京周邊地區的古建築遺蹟上。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這位日後的建築大師也極愛足球。他常常利用週末搭京滬鐵路(指當時南京到上海的鐵路)的夜車趕到上海,第二天踢一場足球或者觀看一場球賽,晚上再乘車返回南京。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他1930年冬天與來自老家的陳敬女士結婚為止。
1932年秋天,劉敦楨受朱啟鈐先生的邀請,加盟北平的中國營造學社,和梁思成、林徽因、陳植等學者成為同事。
他暫別中央大學,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劉敦楨一家隨著中國營造學社遷移,抗戰期間,曾遷到云南昆明和四川南溪李莊工作和生活。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包括劉敦楨在內的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卻取得了極其豐富的學術成就,在中國建築史上寫下了華彩的一頁。
生活艱苦的「沙坪壩」時期
「1943年秋天,父親來到重慶沙坪壩的中央大學,回到闊別十年的建築系任教,並且在第二年出任建築系系主任。」劉敘傑說,父親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這所名校。1945年秋天,他還接受吳有訓校長邀請,出任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
雖然早已是全國著名的教授,並且在學校擔任重要教職,但劉敦楨先生的生活卻十分清貧。劉敘傑對那些往事還記得很清楚:「在沙坪壩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擠在一間約20平方米的住所裡,前後不通風,光線陰暗,腳下是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下雨天還嚴重漏雨。但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裡,父親完成了教學上使用的中國建築史、中國營造法的講稿以及《中國之廊橋》等著述。」
劉敘傑還記得,在那艱苦的歲月裡,父親每天早上還要到沙坪壩買菜,為母親分擔家務的壓力:「那菜市場離家有好幾里的路程,我現在還記得父親那穿著褪色長衫的瘦削身影,踏著朝露晶瑩的小徑,逐漸消失在迷茫晨霧中……」
大部分時間用來看書寫作
在劉敘傑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生活簡單到極致的「典型的老知識分子」。他對時間抓得非常緊,在家裡除了吃飯、睡覺,大多數時間都在書房裡寫作或者看書,就連週末和假期也不例外。在生活中,似乎也沒有什麼愛好。
劉敘傑回憶,父親既不玩牌也不下棋,不看電影或者戲劇,穿衣服也不講究,平日裡也不喝酒,但會喝茶或者抽一點煙,後者大概也不算什麼嗜好,頂多是工作時振奮精神的一種手段。但若干年後,劉敘傑卻聽說,父親從小就有圍棋天賦,8歲時下棋曾經贏了祖父。但後來為了工作,也就把這個愛好壓抑下去了。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濡染下,劉家的孩子都學有所成。
「父親對我們管得也不多,任由我們自己發展,並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今後的專業。」劉敘傑童年時受中國營造學社叔叔阿姨們的影響,也喜歡上了建築學。後來,他考上了南京大學建築系,畢業後進入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建築系工作,不僅和父親成為同事,如今也是享有崇高知名度的建築學家。而劉敘傑的妹妹劉敘儀則是我國著名的腫瘤專家。
私交極好的建築系「三老」
嚴肅、認真,是劉敘傑關於父親記憶中的兩個關鍵詞。他說,父親對什麼事情都非常嚴肅認真,以寫信為例,不管是什麼人來信,他必定要親自回覆,從不假手他人。他往往先寫出草稿。經斟酌修改後,再謄清寄出,信中每個字都寫得端端正正,連標點符號也分得非常清楚。
「父親常常說,自己的天賦不高,最多只是『中人之材』而已,思維遠不如梁思成先生等敏捷機智,因此,要迎頭趕上學界的佼佼者,只有依靠自己加倍努力,多花時間,以『勤能補拙』為畢生的座右銘。」劉敘傑說,父親的勤奮對孩子們影響很大,並已經成為劉家的家訓,將一代代傳下去。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劉敦楨、楊廷寶、童寯3位建築大師私交極好,數十年來合作無間,劉敘傑說:「他們『三老』業務上各有所長,性格上也不一樣,但都能彼此尊重,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和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真摯而親密的友情一直延續到3位老人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