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接海洋廣場至東岸工程開工 基隆市港再生最後一哩路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1011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串接海洋廣場至東岸工程開工 基隆市港再生最後一哩路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串接海洋廣場至東岸工程開工 基隆市港再生最後一哩路


總經費5.8億元「基隆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及市區範圍工程」,2022年11月15日舉行開工典禮,這項公共工程將打造空中跨橋平台,景觀設計串接海洋廣場至東岸市區,是「基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最重要工程,也是最後一哩路,預計2024年4月完工,基隆港將有全新風貌。

林右昌感謝交通部協助,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及市區範圍工程,中央補助八成五經費,才能讓市中心區把過去被中正路、仁一路、信一路所切割的開放空間,透過人工大平台,未來串接郵輪廣場、東岸商場、表演藝術中心和港務大樓,這項規畫設計具國際級水準。

蔡適應說,這項工程感謝中央與地方合作,城市發展需要交通部大力支持,工程整合市中心區臨港的廣場,明年3月郵輪開始來到基隆,郵輪廣場未來落成後,對所有旅客來講,將更為方便,形成新的步行動線,直接能走到附近停車場。

徐燕興:縫補基隆港區與東岸市區

基隆市都發處徐燕興表示,串接工程提升臨港水岸空間體驗的最後一哩路,完工後,將縫補基隆港區與東岸市區相關景點的串連系統,提供更舒適臨港步行經驗。

宋鎮邁操刀基隆港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市區設計

基隆市政府近年於基隆港區周邊積極建設之下,火車站及港邊基礎建設趨於完善,其中,西岸的城際轉運站即將竣工,銜接轉運站的國門廣場今年6月啟用,成為市民日常休憩首選。自海洋廣場通往東岸的旭川河口處,市府也已延伸海洋廣場打造觀景階梯,構築舒適水岸空間。

往北至田寮河出海口前的東岸郵輪廣場,除延續水岸空間,也將藉天橋設計「跨越平台」,跨越車流繁忙的中正路,串接東岸商場、表演藝術中心及市民廣場等公共空間。日後外地遊客來到基隆,將可自城際轉運站步行一路自國門廣場、海洋廣場、東岸郵輪廣場,無縫接軌進入東岸市區。

基隆港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及市區範圍工程」由宋鎮邁主持的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監造、義力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造。

延伸閱讀:基隆國門廣場客廳迎接人們停佇,宋鎮邁賦予北台灣入口全新公共空間

基隆港「國門廣場」,操刀者徐燕興宋鎮邁


「國門廣場」是串起基隆「山、海、城」的重要拼圖,但這項工程卻非單獨思考廣場設計,而是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水岸與綠帶,「國門廣場」作為人們上岸的起點,雖無華麗功能,卻留下用一段時光與海相處的可能。

什麼樣的規劃才是「進步」城市的意象?

 
多年前的基隆都市計畫並非如此,這裡一度為台灣「四大金磚」都更計畫之一〈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計畫案〉,當時政府欲將建設結合交通轉運、商務、購物、旅館的高樓與建築。基隆市都發處處長徐燕興2015 年剛接任時,火車站已為此向山邊南移、改為半地下化,但都更案仍多次流標。徐燕興形容,原計畫如同在海港前以高樓大廈築起一堵牆,山上的人看不見海岸,港邊的人和車只能在高樓間竄流。
 

新規劃如何處理基隆車站前繁忙的交通、又要面向「人本」?

2013 年,擁有城鄉所背景的市長林右昌上任前廣邀多位建築專業者擔任市政顧問,中原大學的名譽教授喻肇青為其中之一。徐燕興身為基隆人,對喻肇青印象很深刻,1985 年他還是個高中生時,曾聽喻肇青主持「港都山城是我家」論壇,在戰後政府亟欲蓋高樓、鋪馬路、造大橋,急著把台灣推向「現代化」的年代很少人討論「地方」,喻肇青很早期就在談「進步也要有地方特色」,在二、三十年前不像今日這麼民主的時候,就提出公共政策要跟老百姓一起討論,強調參與。
 
面對當混亂的狀況,徐燕興焦頭爛額的找喻肇青討論,這豈非完全與當年所提的環境關懷背道而馳?但他卻不著急,反而輕緩地提出應該先做個模型來討論。於是,他們尚無預算之下就在市府旁另租了一個空間,喻肇青帶領學生做出一個涵蓋火車站周邊的模型,而徐燕興處長下班後就到這裡繼續討論,大家繞著模型,先理清環境,再談規劃。不僅找王俊雄林盛豐等資深顧問每週兩天來開會;還成立了由市長與臺灣港務公司(簡稱港公司)董事長共同主持的「基隆市港發展策略聯盟」(也就是「市港再生標竿計畫平台」前身),以城鄉所「大桌子」精神,讓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都發處、港公司......等不同單位平等坐在一起,提出不同視角的考量。

剛開始基隆市很多局長、科長都不習慣,覺得為什麼要大家講話卻不決策?可是與其進度快但資訊不足、花一筆錢做錯的事,不如付出多一點時間,但最後精準的決策,徐燕興認為這不僅匯集多方意見,讓基層科長與會拓展觀點,也對於實際行政影響重大。隔年,基隆市府涵蓋海港、城市、山丘的「市港再生標竿計畫」書面報告就在這個租來的小房間裡誕生,而後透過申請中央「前瞻基礎建設-城鄉建設-城鎮之心工程計畫」得到第一筆 200 萬元補助款,真正開啟「國門廣場」的設計。

從商港到國門的距離,宋鎮邁從港、城、丘脈絡思考環境

 
「國門廣場」基地僅佔基隆港西岸 5 千平方公尺,但地點是交通樞紐又直接影響居民日常,所以當「Ecoscope 一口規劃設計」拿下競圖,宋鎮邁所思考的不僅限於競圖範圍,而是「作為第一線海港城市,基隆可以有什麼樣的姿態?」
 
宋鎮邁指出,先前西班牙團隊 Vicente Guallart Architecture 與仲觀聯合事務所設計的「海洋廣場」讓人與水之間的距離靠近一大步,然而人們從客運下車,無論往西岸、東岸走,都仍然需面對動線迂迴、穿越車水馬龍的問題,造成港區自明性差,行人自然不想多停留。

「國門廣場」基地範圍不大,但徐燕興處長要求團隊必須連同周遭「西二三倉庫」一起想像,而一口規劃設計甚至再放寬視角釐清,宋鎮邁看見了環境的港、城、丘,基隆就是天然良港與丘陵夾縫中生長出的城市,希望海洋廣場會是一個起點,往東岸、西岸連結,從港灣空間到東北角海岸景觀的藍帶資源,同時可以向台北盆地邊緣汐止、南港的山延伸出休憩的綠帶,這裡是匯集一切的重要節點,甚至可以想像未來人們從下船後,使用綠色交通(如電動腳踏車)一路沿綠帶觀光至台北的可能,以「零廣場 0 Plaza」的起點概念,要將「商港」翻轉至「國門」高度。
 
一口規劃設計認為,各種交通病徵根本問題都出自區域環境之間的斷接,本就不可能單點改善,所以不只提案東、西岸可能的設計規劃,也閱讀山系與水系、跨越行政區來做景觀設計,一口規劃設計在設計過程共統整出 10 條連結基隆港、城、丘的路徑,提出基隆有機會發展綠色運具,讓人們從港邊郵輪下船,一路藉由電動自行車等方式前往台北。同時,還梳理台北-基隆的交通動線,提議國道大型車輛下交流道後應與市區分流,並分析計算市區所需的停車數量,建議在火車站南站設置停車場等等。尺度大幅超過原範圍,後續卻成為都發處「市港標竿再生計畫」的養分,讓整個計畫由文字報告長出 master plan 設計雛形。

Ecoscope一口規劃設計以「面狀」串連基隆港東岸與西岸

 
Ecoscope設計團隊觀察,「西岸」可被視為基隆市區的交通服務核心,包含西二三旅運設施、基隆火車站、城際轉運站;「東岸」則是商業、文化為重的空間,有東岸商場、東三四旅運中心、基隆文化中心。

宋鎮邁在這裡想做的是「縫合環境」的景觀設計,統整成一個或許不那麼便利卻更人本的公共空間,或許摩托車不能騎到家門口、不能一出車站就坐到計程車,可是多花一點點的時間,會在步行轉乘的經驗裡,看到更多可能性。所以空間的串接不能只是線形,而是「面狀」規劃出連續、友善人行的環境,把破碎的區塊都連接起來,才能烘托出東、西兩岸的自明性。因此,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國門廣場」首先拆除圓環車道,回歸為原本人行可親近的空間,未來則將把暫時性建築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拆除、並封閉港西街,讓整個界面更加完整;而城際轉運站正式完工啟用後,也希望由建築延伸出天橋,串接西岸與市區方向,同時作為人們可休憩的廣場平台。

海洋廣場通往東岸路上,則在旭川河、田寮河出海口分別有一處破口。旭川河出海口僅有一細長窄道接往東岸,接著在抵達基港大樓前,則因田寮河出海口港公司泊船而需要繞道,一口規劃設計將這兩處透過鋼構基樁鋪出面狀空間,提升人行流暢感;未來也將透過天橋設計「跨越平台」串連商場與市民廣場。

推動公共政策,基隆市都發處從醞釀集體心理下手

 
基隆港步行環境缺乏連貫性,主因在於涵蓋商港、關務、軍事功能,土地由不同單位管轄,這代表都發處與一口規劃設計需要和多方協調、向各單位爭取經費和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都發處不只與所屬單位討論,也在民間不斷醞釀!比如小艇碼頭屬於港公司所有,原本建築空間甚至和民間企業簽訂了長期租賃契約,為何港公司最後也支持重劃?
 
徐燕興透過和大專院校空間專業系所合作 URS,或進行融入社區參與的活動其實相當重要,剛開始在學都市計畫,認為什麼事都要理性,但後來徐燕興讀了台大城鄉所,要讀心理學、精神分析,會發現整個社會其實有「集體心理」,尤其做「西二」後徐燕興開始理解到,所有公共政策都是理性設計與集體心理之間,一直互相辯證,最後激盪出一個方案。

徐燕興處長口中的「西二」,就是與 2015 年實踐建築系在暑期開學前要求大一到大四學生組隊競圖的傳統「大評圖」,邀請他們想像正濱漁港的未來地景,最終成果於西岸的「西二倉庫」展出,當初該建築正面臨拆除與否的問題,「當有爭議時,我們不要去面對所有權爭議,我們來談願景」徐燕興處長說,而那次展覽也是許多基隆人首次見到倉庫建築的樣貌,這讓許多在地人都非常感動,很多機遇就在這之中漸漸交互發酵,間接吸引到地方創生團隊來到基隆(如星濱山),而市民也看見空間的可能性,影響到港公司面對整個區域土地的態度。
 
徐燕興剛到基隆時,其實中產階級都明白打開港口、親水的價值,但通常認為領導者不會有決心做或覺得這件事不會達成,有沒有信心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徐燕興處長說,諸如此類的「參與式溝通」,基隆到現在都仍然持續進行中。
 

一口規劃設計與基隆市都發處滾動式調整設計

 
實際面對不同所屬權與經費上,為了實踐設計,一口規劃設計團隊和都發處像組成一個小型事務所參加競圖一樣,分別到港公司、航港局、行政院、國發會,帶著簡報與模型解說整個企劃,爭取支持與預算,也互相理解彼此的需求。
 
但支持只是第一步,實際上最困難的,是不斷斡旋與滾動式調整的過程。由於港公司管理商船業務、國防部維護軍艦與國安,各單位在港周遭各司其職,景觀上「整合」的工作全靠都發處集結各方的意見,這些單位他們都不只拜訪一次,而是不斷討論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舉例來說,東岸田寮河出海口的船隻移位,需要港公司與海軍彼此協調,要盤點港內常駐、臨時船隻,又要協調其他軍港泊船的可能,來回就討論了 8 個月,宋鎮邁提到「有很多碎片並非各單位不會或做不到,而是在原本的工作架構下沒有這塊」,直到所有條件都達成後,平台的設計才是可實踐的。

其中當然也有未能實踐的設計,比如一口規劃設計也實際設計了起初喻肇青提出「還地於海」在西岸打造一座人們可走進海港的游泳池,或東岸讓人們更靠近海、擁有更多綠意的凸堤設計,不過仍因軍、商港用途或法規限制而採取其他折衷方案。
 
基隆港的特殊性,讓團隊必須持續滾動調整設計,加上公共工程是依照中央各部會、港公司的補助款,將一個整體計畫分割成不同階段進行,讓事務所必須與六所不同營造廠對接,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

宋鎮邁覺得,設計團隊做的事都不在業主基隆市政府的土地上,但又一直擾動不同單位日常的工作,所以跟基隆市府很像一個「小型事務所」,有的業主很在意成果,但徐燕興在意過程,會覺得無論如何必須嘗試、提出很多的可能性。

做出六成的願景,先跨出靠近海的第一步

 
徐燕興認為,雖然喻肇青提的願景太進步還做不到,可是基隆市政府用更人本的方式去做的方式,讓海走得到、看得到,把喻肇青的夢做出六成出來,總是比一個很大的夢但從來沒出現過來得好。一口規劃設計的設計串接原本被分隔的景觀,沒有複雜的設施,卻把親海的機會還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加以定義,反而讓國門廣場有更多未來性海洋城市生活的可能。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