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準建築人──東海建築系碩士班甄試招生前言

你想申請學士後建築研究所嗎? 對於如何製作作品集感到疑惑嗎?你想知道學士後建築研究所在上些什麼課程嗎? 看這邊就對了!
回覆文章
金大尾(ㄚ得)

寫給準建築人──東海建築系碩士班甄試招生前言

文章 金大尾(ㄚ得) »

寫給準建築人
──東海建築系碩士班甄試招生前言

[這原本是二年多前寫給東海建築系畢業生的別離詞。而今在各校建築系所準備展開甄試與考試招生之際,我將此文略加更動,希望有志的準建築人在考試與求職,就學與就業的過程中常常保有豪情壯志──尤其是準備面對東海白色屋子考驗的有心人。]

I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一位與當今大學畢業生年齡相仿的瑞士裔青年人,在約百年前離開了他的出生地,展開了一段「東方之旅」。在雅典衛城一根斷裂橫陳的Doric柱子前,他的友人 Auguste Klipstein 以相機捕捉了他的身影。照片中,Jeanneret 倚著柱子的橫斷面而立,在恍若以自己身軀的高度與古典建築的尺寸相對比較之時,也似乎預示了青年人開創新時代的豪情壯志。

II
西西里島Agrigento地區的奧林匹克宙斯神殿有著古典建築中少與匹敵的巨型Doric柱。1779年,剛從英國皇家學院畢業的 Sir John Soane 往東旅遊至此時,驚異於神殿廢墟柱子殘骸的巨大,更發現自己的身體可以完全躺進沒入柱子的凹槽裡。多年後,Soane 回到學校講學時仍不忘提起這個經驗,他似乎想將古典建築所遺留的成就與陰影以及當代創作所需要的掙扎與力氣,同時傳達給學生。的確,Soane 自己的建築生涯幾乎就是一種英雄式的努力,終其一生企圖創造一個可以與古典建築相互輝映的浪漫主義個人風格的建築語彙。

III
位於倫敦 Lincoln's Inn Field 13 號的Soane自宅/工作室裡,佈滿了雕像、繪畫、古蹟的殘骸、假造的廢墟、古典建築的細部構件與Soane自己的模型圖稿。當自宅正在施工時,Soane 寫下了一篇名為「關於自宅歷史的殘蹟片簡(Crude Hints Towards the History of My House)」的奇怪文字。手稿裡描述一個未來的考古學者進入他已成廢墟的家,由於散落的古典建築構件,考古學家判定它在過去應該是座神廟。但是轉身之間,學者困惑了,「這也許更像是巫師的家」,而他身旁的大理石像,正是巫師石化而成的變身。「或許石化為像就是上天懲罰這位無法無天的巫師展露其技法。」1883年,Soane透過議會決議將自宅捐出為博物館。就在議會案通過的幾乎同時,Soane 在圓頂大廳下為自己放了一尊大理石半身像。時至今日,這尊雕像仍凝視著自己所蒐羅的藝術品擺設,與自己所創作的建築遺蹟。或許,再也沒有其他的建築師比Soane本人更確切的瞭解物質的堅實與虛幻。畢竟,Soane 一輩子都不斷的搏鬥於建築物的不朽與創造力的飄忽之間。

IV
東海建築系所白色的屋子是24(小時)-7(天)隨時運轉的,在這裡,到處可見疲憊的身影與充血的眼球。伴隨著堆滿的模型與散落的草圖。廢墟般的雜亂空間裡充斥著想像力的殘跡。日復一日,這裡的師長們嚴格的不斷評論著這些殘跡。而就在「殘蹟片簡」裡,Soane 如此寫道:「它(們)似乎來自一些異想天開的心靈,由於執迷創造的熱情,因此直接對撞上建築學院的舊有教條。」然而另一方面,這些殘跡裡所散發的也許就是Soane在課堂上告訴學生所要具備的掙扎與努力。

V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在1911年的「東方之旅」後決定自他的出生地出走。他將會決定自己一輩子的志業在建築,他更會為自己取一個專業的名字:Le Corbusier。


>>相關報導
::東海大學九十六學年度建築系碩士班甄試招生考試::
最後由 金大尾(ㄚ得) 於 2006-11-09, 16:29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viper7

文章 viper7 »

喔喔喔開始招生了 XDXD

有興趣的推甄就快來吧 XD

省去考試的步驟又比較早放暑假(?)

不過作品集要給準備的看起來很爽就是 XD
ILA

文章 ILA »

推~感人的文章

我是G95B(今年研一B組的意思)的新生

暑假開始上課到現在為止是我人生中前所未有最充實且興奮的一段時間
(當然也是睡的最少的一段時間 orz)

歡迎對建築有興趣的人來報名東海B組

成績沒有前50%也不要氣餒,明年三月也可以用考試的方式進來
Molder

文章 Molder »

之前,我是這麼直接地想著要寫下這一段話:

「親愛的同學,我衷心希望來自人文社會學科的你們可以加入建築領域,而國內的最佳選擇就是東海建築系B組,有任何問題我都樂意提供討論。」

這麼說是因為我相信來自這些領域的畢業生可以對建築領域帶來更多的多元背景的衝擊,可預見的是更為豐富的、更多文化涵養的建築作品或討論出現。其次,則是東海B組的背景組成,除了曾經出現的大氣、航太、法律、電機、機械、土木、社會、哲學、日文 、外文、美術、應用美術、復健、動物等科系,其他約有超越一半以上比例來自工業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空間設計等設計類科系,後者基於曾經的設計訓練,比起前者要來的容易生產出「作品集」,相較之下,我希望非設計背景,尤其是第一類組的同學們可以被鼓舞而前來試試。

但是我猶豫了。

原因是,我思索著,自人文社會學科畢業的同學為何要來投入一個全新的、特定的建築領域?尤其是,東海B組的教育目的清楚的指出:為培養「好」的建築師。這意味著,來報考B組的人某種程度上在對自己四年前的決定進行否定。也因此,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基於功利主義的思考,這問題將會有三種可能(在此暫以一個圖書館系畢業生為例)。

第一,先前的訓練有助於後者;圖書館系+建築訓練,將來可以設計一個深入思考圖書館內部運作更甚者彰顯圖書意涵的圖書館建築,換言之,這個社會可能可以得到一個對圖書館具有深度體悟的好建築師,這如同手豕治虫的例子一樣,醫學系的訓練造就了「怪醫黑傑克」內容中的專業深度。

第二,後者的訓練有助於前者;建築的訓練使這位將來可能的中央圖書館館長有更超人一等的品味來評審圖書館增建案,或有能力對圖書館十年一次的室內裝修設計提出「有趣」的創意。也許漢先生可以算得上是個例子,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好例子,這會有許多討論。

第三,先前志願填錯或搞錯。這個假設之下的故事是:這位同學以為圖書館系學的是圖書館建築設計,讀了四年才發現圖書館系不教圖書館設計,因此,畢業之後重新轉向建築系發展。其實這種例子在東海B組還不少。

除了上述的可能原因,投考B組的決定,都不會僅是為了增加人生閱歷罷了,因為時間長(最快三年),而學習內容是特定而專業的,如果唸完B組並不從事建築領域的工作,這時間成本不啻為奢侈的享受。所以,回到最前面的問題,若我想要鼓勵這三種可能以外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同學來到建築的領域,勢必我必須提出建築工作的好處、樂趣、成就感或機會等,是超越原來的科系所給予的。而,這正是令我陷入長考的關鍵。

試著這麼說吧...

-建築師社會地位崇高.........其實不然,建築師在業主之前的地位低得很,同時社會上需多人包括政府將建築師視為「廠商」。
-建築師或建築工作收入不錯.........有些是,但B組的訓練將帶領你遠離成為商業建築師的路線,而建築工作無庸置疑是低薪的,相較於時間成本之下。
-建築工作可以對社會實質環境有所貢獻.........沒錯,但其他領域若可以使你累積財富並當個好業主,或在公部門當個有抱負的承辦人員,也可以對環境有貢獻,且可能貢獻大於建築師的角色。
-建築設計令人感到成就感,因為將有「建築物」依你的想法被建造,並長久立於世上。.........實際的情況下,建築設計的成就感通常會遠遠少於挫敗感。
-建築設計工作是有趣的.........一個月裡有趣的時間加起來大概不超過三十分鐘。
.......

所以,我的希望會成真嗎?







我想是的,這是第四種可能

經過了四年的人文洗禮,你變得熱愛建築,而且無懼於我所指出的可能逆境。

那你就來吧!

G87B
金大尾(ㄚ得)

文章 金大尾(ㄚ得) »

上文補Po配圖

圖檔
1.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速寫巴特農神殿
圖片來源:FLC, Le Corbusier, Le Voyage d'Orient

圖檔
2.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站立於巴特農神殿前
圖片來源:FLC

圖檔
3.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站立於衛城傾倒大柱前
圖片來源: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Architect of the Century

圖檔
4. John Soane所參觀西西里Agrigento的Jupiter Olympian希臘神廟巨柱廢墟現況
圖片來源:網路

圖檔
5. John Soane半身塑像於No.13 Lincoln's Inn Fields
圖片來源:SJSM, Sir John Soane's Museum, London

圖檔
6. 藏於畫作牆面之後若隱若現的繆思女神
圖片來源:SJSM, Sir John Soane's Museum, London

圖檔
7. 佈滿作品模型的John Soane圖室
圖片來源:SJSM, Sir John Soane's Museum, London

圖檔
8. Le Corbusier 於香地葛工地
圖片來源:Lucien Herve, Le Corbusier The Artist The Writer
Barbarian

文章 Barbarian »

Molder 寫:之前,我是這麼直接地想著要寫下這一段話:

「親愛的同學,我衷心希望來自人文社會學科的你們可以加入建築領域,而國內的最佳選擇就是東海建築系B組,有任何問題我都樂意提供討論。」

G87B
To Molder

If I can be young again, this progremme is my first choice absolutely. Or, hold down, I should say that this programme must to be my only niche in which I will desperately make it to be.

It is very pity that I could not come back again; otherwise, I can be your classmates, and have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up a solid relationship with my goddess- Yenning.

Ok, be serious, this is a programme that I have never seen the one with which others can compare in terms of the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and the treatments of students' appetite for intensive learning. The content in this programme is coming with very substantial technique-fundamental trainings and wide-opened conceptual thinking. They are not try to pave conservative road with brand new materials, but try to construct a totally new boulevard which can help successors to enjoy the scenario when they study architecture.

all the best wishes with,

Barbarian
Molder

文章 Molder »

Barbarian 寫:
If I can be young again, this progremme is my first choice absolutely.
To Barbarian,

Thank god you will never be young again, otherwise we will lose a excellent guy studying i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or you might not be so clear of the direction you found.

If anyone have the opportunities to go aboard to study Architecture, I would say straightly to him/her that it's a right way to go, no matter the destination where s/he goes.(Africa is also good! 8) ) In the same way, I would hope that the schools in Taiwan could enroll the students from wide range of nationality as many as possible. For that i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way to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Best,

Molder
ykw

文章 ykw »

剛好看到紐約時報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

Schools Slow in Closing Gaps Between Races
http://www.nytimes.com/2006/11/20/educa ... oref=login

話說有可能是美國歷代總統中智商最低的布希(不是我發現的), 一年前訂了一個法案, 要求2014年在學校消除因種族或貧富而造成的程度差異. 這當然是大事, 民主黨人也支持這所謂的 ”No Child Left Behind(沒有孩子落於人後)” 運動. 文章的尾巴引一位教育學者的話:

“Not only have all boats stopped rising, but the boats that are under water are sinking further down,” said Bruce Fuller, an education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ho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沒有太多意思, 只覺得普羅教育的重要性, 決不比精英教育低.
Liling

Re: 寫給準建築人──東海建築系碩士班甄試招生前言

文章 Liling »

Molder 挺有意思的例子 :wink:
有些觀點...,不謀而合~ :)

若還未能發揮時,當個奢侈的享受,也不錯呀! :P

p.s.中央圖書館現已改為"國家圖書館"喔! :mrgreen:

--------------------------------------------------------------------------------------------------------------------

基於功利主義的思考,這問題將會有三種可能(在此暫以一個圖書館系畢業生為例)。

第一,先前的訓練有助於後者;圖書館系+建築訓練,將來可以設計一個深入思考圖書館內部運作更甚者彰顯圖書意涵的圖書館建築,換言之,這個社會可能可以得到一個對圖書館具有深度體悟的好建築師,這如同手豕治虫的例子一樣,醫學系的訓練造就了「怪醫黑傑克」內容中的專業深度。

第二,後者的訓練有助於前者;建築的訓練使這位將來可能的中央圖書館館長有更超人一等的品味來評審圖書館增建案,或有能力對圖書館十年一次的室內裝修設計提出「有趣」的創意。也許漢先生可以算得上是個例子,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好例子,這會有許多討論。

第三,先前志願填錯或搞錯。這個假設之下的故事是:這位同學以為圖書館系學的是圖書館建築設計,讀了四年才發現圖書館系不教圖書館設計,因此,畢業之後重新轉向建築系發展。其實這種例子在東海B組還不少。

除了上述的可能原因,投考B組的決定,都不會僅是為了增加人生閱歷罷了,因為時間長(最快三年),而學習內容是特定而專業的,如果唸完B組並不從事建築領域的工作,這時間成本不啻為奢侈的享受。所以,回到最前面的問題,若我想要鼓勵這三種可能以外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同學來到建築的領域,勢必我必須提出建築工作的好處、樂趣、成就感或機會等,是超越原來的科系所給予的。而,這正是令我陷入長考的關鍵。
ArchiFragment

Re:

文章 ArchiFragment »

Molder 寫: 除了上述的可能原因,投考B組的決定,都不會僅是為了增加人生閱歷罷了,因為時間長(最快三年),而學習內容是特定而專業的,如果唸完B組並不從事建築領域的工作,這時間成本不啻為奢侈的享受。所以,回到最前面的問題,若我想要鼓勵這三種可能以外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同學來到建築的領域,勢必我必須提出建築工作的好處、樂趣、成就感或機會等,是超越原來的科系所給予的。而,這正是令我陷入長考的關鍵。
是否有人調查研究過B組畢業之後所從事的工作與方向?我想這應該會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延續Molder基於功利主義的思考,也就是現實面的未來考量
許多人由非本科系進入建築領域,是否會得到另一項未來工作或人生的得力武器
我認為需要兩方面來看從事建築領域或成為建築師
1.物質享受:是否「可以/應該」成為"商業型建築師"?
2.個人興趣:是否「可以/應該」成為"創作型建築師"?
未來進入建築業的戰場,你可以在上面任選一題發展,也可以兩題都選,這就像是兩條橫桿
左邊是0,右邊是100,建築人就是在這個0~100橫桿中間尋找自己的位置
比如說你只選第一題,那麼就是在商業之中盡量成為100的那一個,
如果兩題都選,既商業又創作,也是一樣盡量兩項都達到100
但這時問題就來了,非本科系往建築領域發展,到底是為了這兩項的哪一項?
以往B組的訴求,我想應該是比較偏向第二項(抱歉,我不是很清楚,如有錯,請指正)
可是畢業之後,往往必須面對人生的現實壓力與社會一貫的道德包袱
所以第一項是不可能丟掉的,而且,希望得到的數字絕對不低
於是,第二題便可能成為附屬的,或是被放棄的。
所以,"有可能"B組的訴求與未來的現實其實有可能有相當大的違背。
以上的推論,是基於B組希望培養一群均質平衡的建築人,
而不是幾個英雄式,熱血式,犧牲式的建築人,因為我認為那不是一個「健康的方法」

所以,我認為Molder是不是該鼓勵其他領域的人士往建築領域學習,
是不是應該反過來想,B組的課程是否真的「健康」?
而不是先告訴他們將來有很多好吃的糖果(這又吊詭了,學校要招生阿!)
建築既然被認為是一個人文領域的教育,
那麼人文是甚麼?是不是進入建築之前須先意識到這個事情?
ArchiFragment

Re:

文章 ArchiFragment »

Molder 寫:
試著這麼說吧...

-建築師社會地位崇高.........其實不然,建築師在業主之前的地位低得很,同時社會上需多人包括政府將建築師視為「廠商」。
-建築師或建築工作收入不錯.........有些是,但B組的訓練將帶領你遠離成為商業建築師的路線,而建築工作無庸置疑是低薪的,相較於時間成本之下。
-建築工作可以對社會實質環境有所貢獻.........沒錯,但其他領域若可以使你累積財富並當個好業主,或在公部門當個有抱負的承辦人員,也可以對環境有貢獻,且可能貢獻大於建築師的角色。
-建築設計令人感到成就感,因為將有「建築物」依你的想法被建造,並長久立於世上。.........實際的情況下,建築設計的成就感通常會遠遠少於挫敗感。
-建築設計工作是有趣的.........一個月裡有趣的時間加起來大概不超過三十分鐘。
.......
以上,我也真的很認同。。。。
不過,環境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有人前仆後繼的累積好的養分
台灣的歷史也不過就這100年,再加上民族性格複雜,不像歐美早已有祖先留下的美麗資產
讓後代在優美哲思的美學觀之下耳濡目染,才有現在的成績
如果這一世代,沒有繼續慢慢改變,讓這個環境更好,不是更加可怕嗎?
我現在還在不斷的練習聽西文版的Peter Zumthor的理念影片
暫時停下來回這一篇,我也認識許多朋友,甚至我的上一群工作夥伴
都還在這個領域熬夜努力排除不好的惡習,磨鍊社會經驗與設計
除了賺一份薪水好維持生活所需,我看到的是他們讓這個環境慢慢累積更多好的種子
我想說的是,建築人該讓環境變得更適合生存與發揮,去尋找方法永續這份建築志業
實際上,的確會很辛苦,辛苦的很大原因是這個環境本來就不是從善的看待建築師
需要由下而上,由左而右廣泛的去改變基本思維,我想這是B組一個很大的價值。
oneone

Re: Re:

文章 oneone »

ArchiFragment 寫: .....
台灣的歷史也不過就這100年,再加上民族性格複雜,不像歐美早已有祖先留下的美麗資產
讓後代在優美哲思的美學觀之下耳濡目染,才有現在的成績........。
啊~這會不會有誤~ 100年是中華民國的時間吧! :roll:

台灣歴史應是有四百年了吧~(有士農工商建設的發展開始)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