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轉貼]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文章 站長eaGer »

轉貼這篇 2002年12月商業週刊的文章,看了實在叫人膽戰心驚哪!
<hr>

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文/李采洪+費國禎


一九九四年,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到北京大學訪問。讓他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去參觀他們的圖書館。當時北大圖書館裡還沒有空調,十分悶熱,但每張桌子還是坐得水洩不通,而且有位子坐的學生還不太敢離開,因為一離開位子就被別人占去了。

• 大陸學生:勤奮用功,惟恐落於人後
復旦大學生搶教室,通宵自修
上海中學部分學科採英語教學

八年後的今天,場景由北大移轉到大陸不同的城市,類似畫面高頻率的發生。十一月底的一個晚上,上海復旦大學校園裡,第三教學樓可容納一百六十人的三一○八教室,正熱熱鬧鬧舉辦系際辯論賽複賽,九點鐘,辯論賽結束,觀賽人潮才散去,立刻有人進教室搶位子自修,因為這是復旦大學唯二開放讓學生自習的通宵教室之一,想利用夜間念書的同學,都要搶教室。復旦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劉承功說:「最近還有學生要求我們再增開通宵教室。」

復旦大學校方每年春節過年前,會擺桌設宴,請不回家過年的同學飽餐一頓,過去每年留校過年的同學大約是兩百人。自從前年六月新東方英語學校(中國大陸最大的英語補教機構)開在復旦大學附近,很多學生寒假為了到新東方上課不回家,去年,不回家的學生暴增為五百人,臘月二十八日,有的學生吃完學校供應的年夜飯,還趕著到新東方上課。

十二月,梧桐樹開始變黃的冬天清晨,天已亮了,但月亮還掛在天空。中國最頂尖的高中」」上海中學(編按:九五%的上海中學畢業生可以考進重點學校,一半以上的學生可以進北大與清大)操場跑道上,已經有幾十個學生利用早操前的時間在晨跑。六點四十分,所有學生集合做體操後,開始自修、吃早飯,接著開始一天緊湊的課程。課堂開始,有些班級老師開始上起英語教學的物理、生物、地理課。

不是英文科目,卻採英語教學?沒錯,為了讓學生英文更具競爭力,上海中學嚴格執行雙語教學,高一和高二各班,在物理、生物、化學、地理、歷史等學科中,必須選一個學科用英文上課。「從過去的集體經濟進入市場經濟,多數學生都意識到未來競爭激烈,在市場競爭下,完全要看自己,所以,我們很重視如何提升學生實力。」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說。

用英文教學的高中不只上海中學,上海私立的平和學校,從十年級(即高一)起,除了中文課之外,包括地理、化學、數學等學科,全部以英文教學。一九九六年才成立的上海平和學校,因英語和雙語教學突出而快速竄起,要進這所學校,不但要付贊助費人民幣六萬元(約新台幣二十四萬元),每學年學費還要再付人民幣一萬元(約新台幣四萬元),進學校之前,還得先通過考試。中國大陸的這股勤學潮甚至洶湧到小學、幼稚園。

• 北京孩童三歲就上寄宿學校
小學生每天都排滿課外補習
目標:六年級考進數學奧校前六十名

在大陸,有不少父母為了培養菁英,三歲就讓孩子住校。北京小孩滿建成就是一個例子,他三歲時就被寄宿在幼兒園、每週三、五才接回家。如今已就讀北京西城區百萬莊小學五年級的滿建成,雖然不再需要住校,但是每天下課後都排滿課外補習,週一是電腦、週二、週五是英語、週六上作文,星期日還要上數學。他的父親滿立波是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他說:只有一門課強,適應不了未來的社會,每方面都要強。滿立波兄弟三人,第二代中,只有滿建成一個小孩,所以,大家對滿建成的寄望也特別高。滿建成的電腦表現不錯,還獲得西城區電腦競賽初賽第一名。四年來,家裡的電腦不斷升級,現在已經換第三台電腦了。滿立波對兒子的期望是,到六年級時考進數學奧校的前六十名,因為「進前六十名,上重點中學就不是問題」。

而現在就讀上海金蘋果小學五年級的徐韻涵也是小小住校生。三年級那一年,父母要她從浙江溫州到上海住校,星期六、日則從學校「回」家,所謂的「家」,其實是回到父母親朋友在上海的家。而父、母親大約一、兩個月會從溫州搭飛機來探望她一次。在她們學校,有一千多位像她一樣的小小住校生。

•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學習的狂潮在全國沸沸揚揚
爭取進入上流社會的第一張門票

走進位於浦東的金蘋果小學,學生公寓牆上寫著大大一行字:「放學了,回公寓囉!」金蘋果有六成學生來自上海,三成是上海以外地區,一成是包括來自台灣的國外學生。這所小學的學校收費也很「貴族」,入學時贊助費要人民幣三萬元(約新台幣十二萬元),每學期學費八千元,一學年下來,加上其他雜費,也要花個人民幣兩萬元(約新台幣八萬元)。

場景由北京,移到上海,再南移到深圳,校園以外的畫面。

這是七月份在深圳體育館,三千多人在「瘋狂英語」創辦人李陽帶動下,忘情大聲說英語的熱烈場景。「伸出你的手,揮舞起來,跟我念:Don't be shy, just try! I enjoy losing face!」不只在深圳,在廣州,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都可看到讓人震撼的吼叫學習。

從北京到深圳,從幼稚園到大學,中國大陸的學生像一盞盞不願熄滅的燈火。究竟什麼樣的社會動力讓他們熾熱熱的點燃?

這是一場從三歲就開始布局的競賽,一場想進入大陸名校的競賽。大陸人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容這場漫長而激烈的競賽,一次次的淘汰賽,也是一次次的菁英加冕賽。目前就讀人民大學附中高中部的辛悅說:「挺苦的,獨木橋不好走。」他們班上有五十三個同學,每學期都有同學想辦法出國躲避升學壓力,現在,班上剩四十六個人,等於一學期走一個同學。但是,也有同學出國之後不適應又回來,只是回來的同學,程度銜接不上,只好降一個年級念。

大陸學生只要能擠過獨木橋進入首區一指的大學,等於取得進入上流社會的第一張門票。
台灣學生:苦讀精神不復見「現在環境變好了,台灣大學生哪還會如此認真?」

教育部長黃榮村說,大陸目前的情況有點像三十年前的台灣,他們的學生必需努力讀書,才有機會擺脫貧窮。台北大學教授辛法春指出:「台灣也有用功的大學生,但比率太少,一班六十個同學裡,有四、五個人就不錯了。不像大陸學生,絕大多數學生是用功的。」台大校長陳維昭更是感慨,如今台灣的大學找不回在悶熱的圖書館內苦讀的精神,「現在環境變好了,台灣的大學生哪還會如此認真?」

成長於富裕年代的台灣大學生,勤奮讀書的態度真的既不如彼岸,也不如從前嗎?他們的競爭力何在?

• 聰明靈活但不認真
近六三%教授:表現比十年前差
六成教授同意:競爭力將不如大陸

為具體了解兩岸下一代競爭力,《商業周刊》採訪團的行跡從台北到新竹,更跨海到上海、北京,調查採訪兩岸的大、中、小學學生。《商業周刊》經研室並針對具有國內大學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的老師,進行國內首度的〈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調查〉。這份調查有效樣本數是全國各大學的三百一十三位教授(編按:在台灣地區大學院校任教十年以上的正教授,並排除成立未滿十年,或是升格未滿十年的大學院校),結果發現:在教授心目中,現在的大學生,「聰明靈活但不認真」。總體而言,有近六三%的教授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整體表現,比過去十年差。尤其,在勤奮不足,最令教授憂心。

如果和對岸學生比較,竟有高達六成大學教授同意,台灣大學生畢業後的競爭力會不如大陸學生。這樣的調查結果,反應上一代對台灣下一代競爭力的憂心。二十年前台灣的菁英,勤奮、基礎紮實、興趣注意力專一。但現在的台灣「人民富裕、社會福利也不錯,認真讀書的觀念在消失中。」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主任楊思偉表示,中國大陸多數人仍相信「靠讀書翻身」,他們努力、勤奮,一如二十年前的台灣菁英。這些大陸菁英學校培養出來人才,未來對台灣人才的威脅會很大。

兩岸人同站在世界舞台上,台灣物質生活充裕、缺乏勤奮精神的一代,正面臨中國仍保有勤奮學習精神一代的競爭。「未來在國際公司裡,最有可能取代台灣人的,不是日本人、韓國人,而是同文同種的中國人。」在中國各省都有3C賣場的賽博數碼廣場商情部協理陳雯麗如此認為。

• 台灣下一代人才出現斷層
下一波經濟成長,要如何掌握?
國際知識經濟競賽,台灣地位不利

事實上,在國外學術圈,曾經「聰明、勤奮、肯幹」的台灣留學生,已被大陸留學生取代。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日前到美國加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就發現,過去到美國留學的台灣人,現在雖然都是教授,但下一代已形成斷層,這些大學的年輕助理教授沒有台灣人,幾乎全是大陸人。校方說,大陸來的留學生很拚,肯花苦工做實驗,台灣學生的認真度遠不如他們,校方怎麼會想要留住他們?

陳維昭對這種國外學術機構台灣年輕人才被取代的現象感到憂心,「以前我們有很多人才儲備在美國學術機構,後來機會出現,人才回國,共創經濟成長(指前一波台灣資訊業快速發展時,海外人才返回竹科),現在沒有儲備人才,再有下一次機會,未必能掌握。」

大陸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今年七月公布一項數據,指出全世界一百六十萬個留學生中,來自大陸的留學生就有近四十萬人,分布在一百零三個國家,相較於台灣近年來出國求學越來越少。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少到國科會得提出「人才警訊」報告,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馬振基就擔心︰「在國際學術的天平上,台灣人才的重量越來越輕,一場預約知識經濟的競賽,台灣正處在不利的地位。」

再看看台灣最自豪的半導體、資訊科技的世界競賽表現:十一月九日下午,在高雄中山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國際大學程式競賽(ICPC)」亞洲區高雄賽區競賽,參賽的台灣各大學院校的五十二隊伍和韓、星、港及中國大陸的十五隊中,冠軍隊不是台大、也不是交大,而是遠從廣東到台灣爭取出線的廣東中山大學隊。第二名則是由大陸留學生組成的新加坡大學隊,第三名才是新竹交通大學隊。頗為尷尬的是,原本大陸也有兩個賽區,廣東中山隊之所以遠赴台灣求賽,是擔心自己無法在北京清大、上海交大兩強隊中突圍,盤算到台灣來比賽爭取出線的機會比較大。

這項由美國計算機學會(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自一九七○年舉辦至今,已被國際資訊界視為資訊的奧林匹亞競賽,IBM更將ICPC競賽結果做為菁英選拔的人才庫。我國也從一九九○年起遴選優秀隊伍與賽,一九九七年曾由台大隊囊獲世界第四名,這是台灣代表隊在ICPC最好的成績紀錄。上一屆在夏威夷的總決賽,代表台灣出賽的台大和交大隊,全軍覆沒,連前二十七名都擠不進去(編按︰該年只排名到第二十七隊),而中國大陸上海交通大學隊更是在這一次總決賽中,拿下世界冠軍,北京清大和上海復旦兩隊則是包辦第四、第七名。

• 台灣競爭力正在流失
施振榮:現在大學生多很多,
但素質不高,很多企業根本不敢用

為何台灣學子在世界資訊舞台的競賽中,表現與產值完全不成正比!「這幾年台灣學生的素質一直在往下降,三年前我們面試『A-』以上的人我們才會用,現在標準已經降現在標準已經降到『B』或『B-』。」友立資訊董事長陳偉仁接受媒體訪問時,對於資訊人才的量雖然提高,但素質卻降低有感而發。

「現在學生學得很廣,但是基礎功做得不紮實,我們用的人之後,不少部門主管反應,資訊所畢業的研究生連數據測量都做不好,跟以前比起來,不論念書或是敬業態度都不夠。」台達電總經理特助范植祿也對當前科技教育養成提出憂慮,「現在大家經濟都過得不錯,無虞溫飽,年輕人的生活鬥志和抗壓性,都和以前有差。」宏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