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設計/車埕小鎮修復!昔日木業村落榮景再現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frieda

中冶設計/車埕小鎮修復!昔日木業村落榮景再現

文章 frieda »


中冶設計/車埕小鎮修復!昔日木業村落榮景再現


關於車埕,東有松柏崙山,西有集集大山,水里溪流貫其西側間,這樣一個小鎮的故事若真要追溯,就得從日治時代說起。原本山鬱當中的小鎮,日治時代,因為在台大力發展糖業,為了輸出埔里糖廠所產的蔗糖,於是便開始在埔里至車埕間搭建輕便車鐵道,自車埕再以七分車鐵道銜接二水,匯入西部幹線,由於車埕一帶地勢平坦、腹地廣大,使得埔里運出的蔗糖皆在此裝車轉運,平台上往往可以見到上百台輕便車停放於此的景況,故取名為「車埕」(台語,停放車輛的廣場之意),最初的車埕聚落於焉成型,同時也造成當地在大觀發電廠工程完工前,聚集了眾多工程與從業人員的首次榮景。

直到時空流轉50年代,車埕這個名字再度與興盛的伐木業搭上了關係,當時,台灣林業鉅子孫海先生向政府承租了丹大林場,民國49年創辦了振昌木業公司並在車埕設廠,促使得車埕搖身一變成為了南投木材的主要集散地。

當年,集集支線是車埕聚落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除了一條鐵道在出了隧道之後即可通往月台之外,其他的支線皆是通往木材廠。儘管隨著74年林木政策大幅改變,振昌木業公司也因為木料取得不再容易,於民國76年被迫遷廠,不論是集集支線的客貨業務,或是車埕當地的發展也隨之沉寂。

921地震之後,一夕之間幾乎徹底將從前的車埕車站或木材廠房皆毀損殆盡,然而這一場天災卻也未嘗不是另一個轉機!當2000年,接手車埕車站修復工程的中冶環境造顧問公司主要設計師郭中端說,他們一開始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把車埕車站以集集線火車鐵道終點的角色視之,將這個修復案比照將會恢復為火車博物館的心情去規劃。同時,車埕站的修復也可算是他們在此一整套環境規劃工程的開端。

郭中端回憶到當時接手整套環境規劃工程的急迫倉促,就在921地震之後,政府喊出百日修復城市舊容貌的口號,伴隨著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當時的首任處長王尚德更以原本區域性即兼具了林業、鐵道及水力發電等多元文化資產,在計畫將各個產業遺址逐年復貌之外,更有企圖心的希望整併車城的地域歷史,成就出亞洲最大的木業博物園區。中冶在這樣的時間點接下任務,當然感到倍覺壓力。

但正因為這種種現實條件所給予的壓力,在實行過程中自然衍伸出很多原本沒有想到的做法,以及對於舊有工法的認識,而且越是務實地面對現實所給予的挑戰,從中找出的解決方案,扼要當中更恰好貼切對應著這邊身為工業遺產的定位。郭中端特別舉出了恢復昔日振昌木業木材廠後所完成的木業展示館,將它與公有的東勢檜木工廠相比,一者是民間的工業遺產,一是當年借助美元興建的大氣魄,分別力拚!

比較之下,車埕一帶不管是昔日的民間林業樣貌或者今天修整後的景況,都相形常民許多,這多少也更貼切闡述了從前木材廠在車埕將木材料完整加工利用,近乎百分之101的做法—將原木加工切割成建築木料、家具規格木料、邊皮材,木皮壓榨出精油,木屑壓實燒結成原子碳,最後就連剩下的餘材都送入削木廠,打成紙漿用木。林林種種的做法,卻也更顯得出一切在時代下因為需要而繁衍出的來聰明對策,帶著多麼平實的巧妙與可愛。
frieda

中冶設計/環境工法 打造竹石、梅荷園的林中歲月

文章 frieda »


中冶設計/環境工法 打造竹石、梅荷園的林中歲月


因為修復工作需要,長期往返在車埕、日月潭之間的中冶環境造顧問公司主要設計師郭中端表示,如果有機會造訪日月潭周邊,環湖的自行車道、日月潭遊客中心跟日月老茶廠以及德化社碼頭等景點都是她會大力推薦的,這些景點可讓旅人們在遊覽間歇歇腳、緩緩神,更助於緩行梳理這一訪中部水邊山城的恬適心情。

但如果旅行的路線是從車埕開始,則可於前往日月潭遊客中心之前,稍往東轉,來到潭畔,由中冶環境造型顧問公司負責的水社碼頭、竹石園與梅荷園一覽。其中,竹石園是他們在921地震後,著手日月潭一脈路線整建工程的起點,針對九龍口一帶、邵族部落園區的原生竹品種作植被的整理,同時,再利用土石流天災之後自邊坡崩落下來的石塊砌整出充滿禪意的教育園區。整體上考量的多是採用生態工法的方式,就地取材,築攔砂壩及採用竹、九芎等天然竹材進行打樁編柵、植生復育,如此一來,工程中不但不用從外地載運材料,可以大幅降低運輸成本中的公帑支出,二來更能爭取時間,加速工程進行,再者還可以針對災變後的當地資源再利用,不會造成環境負擔,可謂一舉數得。

從竹石園往坡上步行,則可循線造訪第二個景點—梅荷園。梅荷園在整建的一開始原本只是要從一座小亭修建出洗手間用途的建築物。當時剛從國外旅遊回來的郭中端就想,是不是可以讓梅荷園援引地利上的條件,仿造設計成南歐式的臨水小亭呢?所以,她在規劃時特別加入了很多西班牙建築獨有的活潑元素。但園區內除了南歐風格的色彩鮮明之外,卻不見荷花或梅花,又何以命名為梅荷園呢?原來典故取自於,這兒原本長年皆是先總統蔣介石夏日避暑之處,因而在憲兵嚴密看管下,往往舉目所及的都是憲兵臂章上的荷花與梅花,因而得名。儘管時代變遷,解嚴之後成為一般人都能造訪的景點,卻也透過命名保存下這段歷史跟典故。

也許正因為整段環境工程的修護,讓郭中端與當地居民已然達成彼此的默契跟共識,她在言談中提及更多的是除了嚴肅工事、工法之外的趣聞軼事,也更引人想要趁著某個週末午後,造訪這個映有山水印象的林中歲月。
frieda

中冶設計/從車埕鐵道博物館到木業展示館

文章 frieda »


中冶設計/從車埕鐵道博物館到木業展示館


談到著手在日月潭一帶,從火車博物館到木業展示館再到一路上竹石園、梅荷園的環境修復工程,中冶環境造顧問公司主要設計師郭中端說,當2000年確定接手案件開始,車埕車站修復工程可以算是當時總體工程的初始點。一開始的動機其實是很簡單的,主要就是想就車埕因為地處鐵路集集線最末端,透過素有「最後的火車站」的美稱,將它比照舊容之外,更打造成一座具有博物館級的展間。

郭中端津津有味地談到,車埕火車站配合了周邊鐵道設施與日式倉庫的修建,成為了露天的終點站鐵道博物館,除了將車站內舊有與鐵路相關的物件作出恢復與編修之外,其中,特別是在一次湊巧的機緣裡,恰好搶救了縱貫線竹南站將被拆除廢棄的號誌樓,並將之整套整套地移植至此,就連從前老火車廂也都儘可能從全台各地的機務段收集至此如實再現,讓昔日集集線上的火車風光歷歷在目,「我相信絕對足夠讓許多火車迷們對這裡流連忘返的!」郭中端說。

除此之外,郭中端進一步談到關於木業展示館的修建。在火車站、天車及貯木池陸續重建完成之後,昔日的振昌鋸木加工廠的復貌也隨着必須進入到工程的實務階段,當時廠區原本有很多原結構的舊木料,在回顧木工廠原結構的同時,也透過拆卸編碼的方式,將許多木材一一歸建檔案。只是這些珍貴的木料卻因為珍貴稀有,有許多在民國93年拆卸間便大量失竊,其中更不乏檜木材料等,即便日後透過追查找回來,但不少結構角材卻已經被切割的支離破碎了,所以在設計重組時,約有高達六成的材料需要轉而以唐松替代。

除此之外,當921災後政府高喊著希望能在100天內完成修復,站在實務施工的立場,不論中冶再怎樣斟酌估算,都覺倉促而不可為,所以他們初步就希望可以用「穿外套」的概念來修建這些工業遺產,經過仔細地考察之後發現,舊廠的木架構實是20世紀初的產物,這樣的結構在1950年代是屬於相當先進的設計,所以在重建舊場成為木業展示館時,採用「新與舊的交疊」的概念貫穿其中,當木業工廠的修復僅可能利用當地的老木料,比照歷史建築的修護方式完成時,又見聞一般建築維修的程序,不免是將建築體外部搭建出一個外在的頂棚,待建築本體修建完成之後,頂棚即被拆棄而不用。

郭中端想,這樣的做法不僅不環保,而且搭建與拆除也都需要額外的工時,所以他們想到的是大屋頂裡還有小屋頂的做法,郭中端不免玩笑地講,這可是台灣夜市美食-大腸包小腸所帶給她的靈感呢!

木業館的內部則以木結構為主,鋼骨為輔,並利用透明玻璃搭配來建造,讓身處其中的旅客都可清晰的看到場區內的新舊木架構交錯,串接營造出更具時空斷代般的場景。同時,錯綜的木架構交織也造就出空間的變化跟意象美感,讓到此一遊的旅客,不論是在一樓的大廳或者二樓的展示室與空中走廊,都可以透過觀看,游走在時代的演進之間。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2022-02-19, 20:05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