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某教師:建築學新生學習指南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某教師:建築學新生學習指南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某教師:建築學新生學習指南

多年以來,建築學院的新同學們普遍地要經歷一個「困惑」的階段,對建築學(尤其是建築設計)如何去學習、為何去學習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後,或者因無奈而頹廢,或者放棄思考,或者轉向其他,當然也有的能夠在掙扎之後豁然開朗。可惜據我所知,最後一類結果,在本科的階段能達到的實屬少數。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去廣泛的獲得知識。這也是本文主旨。

一、簡介

1、本文的主要內容和適用對象

本文主要介紹建築學專業學習在入門階段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體系概況,作為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指導。主要適用建築學專業本科一~三年級同學參考,一般的,四年級以上就應該能獨立進行學習了。學科上主要偏向建築學基礎和建築設計,關於城市的內容暫不列入,一來不是本人專業,二來也不是三年級以前特別需要的。

2、詳細到書目

一般的,大學本科的教學應該以傳授方法、引導方向和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為主要目標,大量具體的知識需要學生自行學習,這是和各位中小學教育主要的不同。不能進行有效的自學對於大學學習將是致命的。這當然需要教師給出一個系統框架的指導。自學主要依靠閱讀書籍(現場實踐學習雖然同等重要,但由於總體教學制度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只好暫且擱置),所以對於學生的指導應該詳細到書目,這也是本文力圖達到的精度。當然更好的是對於這些書目的基本內容給予說明和評價,但是限於精力原因尚難以做到。這篇文章裡只推薦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犯暈。出於負責,這些書一般都是我比較熟悉的書籍(偶爾間雜一些可靠的師友推薦但是沒看過的書)。隨著個人閱讀的增加,我可能會逐步更新這些書目。

3、遠期改進計劃

本指南將會逐步的更新主要是書目方面的細節內容。其實也是我自己閱讀、學習的一個總結。並且會逐步增添一些新的項目,這要視本人的學習研究發展而定。同時也計劃逐步增加一些實用的內容,比如現代建築、城市的人物、理論、作品發展的總表,這些在國外都已經有較為成熟全面著作,只是需要做一些整理翻譯工作。當然所謂遠期,恐怕得且等兩年吧。

二、心態上的準備

各位新來到清華建築學院的同學們,過去都曾是自己學習領域的佼佼者;但是在開始學習建築學這樣一門「新鮮」的學科之前,還有必要在認識上做一些準備。

1、應試教育的缺陷和因此產生的障礙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諸位從前擅長的十八般武藝,諸位賴以獲得多年榮耀和擠進清華的利器,多數都要失效了。諸位曾經如魚得水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知識對象多數也將失效,甚至將會成為下一步前進的障礙。因為我國的中學教育,是非常狹小和機械的。雖然具體的知識並不錯,但是侷限於小圈子的思維將難以適應更大更複雜的新形勢。所以當你對新的課程、學習工作方式感到不適應、困難、迷茫的時候,不要先急於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去評判和指導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過去簡單愉快的思維中去。因為多數的同學僅僅受過這樣一些教育:科學上是簡單的18世紀牛頓時代的數理邏輯的訓練;哲學上是被嚴重簡單化(或歪曲的)的辯證法;藝術上完全無知或者僅受過一點機械的技能訓練;宗教上不但無知而且有錯誤認識;方法上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並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識內容裡兜圈子;對於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所知極少。這樣的相當侷限的思想基礎對於建築學這樣的綜合學科當然是相當不利的,但這也是目前我系教學無法逃避的實際問題。所以明智的對策是不要固執己見或者輕下斷言,而是先盡快廣泛的瞭解各方面的知識,等到自己大概齊對各種問題都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之後,再開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時間。

當然在此過程中,新生過去的訓練也不是沒有用。其實有兩樣關鍵的東西是需要繼續發揚的:一是積極向上的態度,二是堅忍不拔的意志。這也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帶給大家僅有的兩樣好的東西。當然,各位的中文修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勤於思考、嚴謹認真的作風,如果有的話,也是應該繼續保持的。平時的各種文體愛好,豐富的人生經驗,對於建築學也是很有好處的。

2、建築專業的學習方法

如果說建築學和各位以前的中學學習有所不同的話,最主要的應該是在建築的人文內容上。作為工程的建築,各位可以很輕鬆的以工科的思維去把握;但是作為人文的建築卻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模式。而建築的人文屬性,卻恰恰是建築最核心的、我們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質。
具體的說來,方法上主要的是整體思維和經驗積累。整體思維是個比較大的話題,下面再說。經驗積累的方法是個基本的方法。因為建築學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也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律法則,關鍵靠見多識廣(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見多識廣)。所有建築的問題,都要依靠大量的閱讀和實地調查去獲得經驗。在大量的實例學習中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將會逐漸提高,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以5年計。(個人以為實際上學習任何一門知識和技能,這都不算長,只不過中學的教學實在太簡單化了,以至於大家對新知識的正常學習週期產生了誤解。)

3、耐心的態度

由於建築學作為工科招生,社會上對於建築學專業也瞭解頗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對建築學一無所知。沒關係,實踐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繪畫和藝術素養的缺失,都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而心態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建築學的素養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計的。40歲還可以自稱青年建築師,60歲才算經驗豐富,90歲還在干設計的也頗有一些。對於前面18年的基礎來說,後面的50年顯然更為重要。很幸運,建築學博大精深而且就業出路寬廣,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礎的行當也可以乾得很好,不像音樂和繪畫。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這樣的頂級天才火拚的話,盡可不必著急,安安穩穩的坐下來慢慢的發力。靠自己的耐心學習,持續而愉快的長期學習來贏得美好的專業前途。總的來說即便是比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學考試那樣每個學期的就能排出個一二三來。當然,雖不必懸樑刺股三天兩頭突擊熬夜x天,但是踏踏實實的努力,而且是持續的不間斷的努力,長達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極度浮躁的當代中國,有幾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成名呢?不過等到你對本系的老教授有所瞭解的話,你會發現數十年如一日勤奮工作的絕對不少。不像發達國家有健全的社會條件、成熟的明星機制,能在中國做出成就的老同志們,其驚人的耐心和超長的壽命,有時會令後來者絕望--不過考慮到社會發展的加速度以及他們被歷史耽誤的二十年,各位新人還是大有機會的。

關於這方面,讀一些傳記大有好處。《建築師梁思成》是首選的好書。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師傳記也都值得一看。瞭解一下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的艱辛歷程以及可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對你是否決定這麼一條路走到黑大有好處。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歲掙夠了錢退休或者18歲成為萬眾矚目的超級XX,又或者希望成為與世無爭的科學家,那還是盡快改行的好。

4、長遠的人生規劃。

想對人生有個長遠的合理的規劃,是從事建築學所必須的但又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候,有個世家的背景會好太多了。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啟超的兒子們個個成就驚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書式的博學和高瞻遠矚。如果你沒有這麼走運,那就多花些力氣吧,多做一些概論性的閱讀和調查,努力成為「世家第一代」。本系的教學因為種種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築設計上。然而真正到畢業的時候繼續設計下去的其實相當有限。沒辦法,現在簡直是干什麼都比干設計輕鬆和來錢。與中學最不同的,大學裡學什麼和學到什麼程度,以及以後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不幸的是,為自己安排計劃拿主意這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中學偏偏沒有教過。這個恐怖的缺陷將會在4年後推研定專業和5年後研究生選題的時候集中體現。建築歷史、城市規劃、景觀園林其實都有各自很專門的基礎知識和很不同的就業出路,相關的房地產行業也是就業熱門。早一點蒐集相關信息並不費力氣,而且這些方面的知識對於一個全面的建築從業人員也都是有用的。不要等到4年後匆匆拍腦袋,選錯方向/選錯導師的人簡直如過江之鯽。即使選對了路線,早點開始閱讀和適應非設計類的專業,也很有幫助。比如相對於本系薄弱的規劃教學,如果你以後從事遍地黃金的規劃行業,你會發現那些本科就接受規劃訓練並且師資力量龐大的同濟對手相當可怕(且不和國外比)。而早點開始看研究資料會使你研究生選題輕鬆不少。

三、基礎知識

由於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質相當欠缺的理科學生,所以惡補人文知識是逃不掉的。人文知識並不直接幫助你學好建築學。其實,只是能幫助你達到一個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學生的水平。它們是底線,不是目標。
不過不必擔心,這些知識只要達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這個其實《建築十書》裡就說過。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觸到一個新的學科時,因為是全新的內容,對於開拓視野和增長知識都是非常高效率的,興趣也特別大,學習起來往往事半功倍。這裡關鍵是要在設計課之前搶先學習,越早越好。這些本不是建築學專門研究的,但是因為中小學教育的殘缺,需要通過補習達到一個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則這些方面的缺陷會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學生後來的發展。
具體的討論有興趣的可以看《讀書》2006.4月號的大學人文教育的專題。看完也令人絕望:即便是MIT這樣的理工大學,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文中說「美國大學的通識課程相當於我國大學生前兩年的主課,而不是僅僅相當於我們目前的通選課。」沒辦法,不管發達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原因還是結果,你不能真的以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僅有百年歷史並飽經戰禍困擾的大學能這麼快「國際一流」,這個目標太遙遠了……

1、哲學和宗教

人文學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開哲學。而中國教育最殘缺的一面,也是哲學。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沒有哲學思想——不學哲學就意味著你有的是一團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學思想: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

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侷限,對於僅僅做一個思維健全的起碼的人都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對於綜合複雜的建築學的學習。比如最基本的時間、空間的概念,什麼是邏輯,什麼是形式,什麼是科學,還有系統思維和整體思考的方法論,基本美學概念,絕大多數學生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麼混沌、天人合一這些東西方理論了。這樣的哲學基礎應該說進行基本的大學學習都成問題。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從學科的歷史學起。如果是前兩年,我會首先推薦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不但是好書,而且好看,幾乎必讀。不過現在有了新出的斯特龍伯格的《西方現代思想史》,要更簡單更好看,可以放在羅素之前先看。中國方面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也是必讀。另外特別值得推薦的是,再有一定基礎之後讀一讀羅森堡的《科學哲學》,對做研究寫論文有著「基礎的基礎」的作用。

宗教是中國教育根本沒有的項目,卻是西方文明的基礎(其實對東方也是)。中國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識看過《中國哲學史》就大概齊了,佛教史可以看南懷瑾的《中國佛教發展史略》,比較輕鬆。基督教最基本的書目就是《聖經》和《基督教史》,鑑於我們的學習對象主要是西方文明,西方建築發展又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只好啃了它(不過《聖經》在清華圖書館僅有兩本,哎喲….)。

2、社會學以及政治法律經濟學等

社會學是個很關鍵的學科,尤其是要走規劃路子的話。對於理解建築深層問題也很有好處。我看過的書裡《江村經濟.生育制度》是最好看的一本,《消費社會》也還不錯。基本是用到什麼看什麼,總能有很豐富的收穫。可能也是因為國內這方面的知識特別欠缺的緣故。象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或者《經濟與社會》就比較艱苦了。社會學是個急迫的領域但是又過於龐雜。一般的,新生看過《西方現代思想史》就差不多了,對於普選民主、社會契約這些可以慢慢的瞭解起來。對於理解中國社會以及亂七八糟的建築現象也大有好處。

法律、政治還有經濟學這些,需要選擇性的看一些,否則常識上會有缺陷。我都是零星的看著學著,倒也不必著急。

3、藝術

雖然入學要求美術加試,但是實際無關緊要。事實證明入學前是否學過美術不是關鍵問題,入學以後一樣可以學好。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繪畫技能,而是藝術家的思維方法。學好美術對於把握建築中最難把握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藝術關鍵是親歷親為。不拘那一類,至少學一門。因為藝術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維方式的作用,和整個科學的理性思維互補共鳴。尤其是整體思維和綜合感知。藝術其實起步的時候並不難,難在下決心入手。繪畫、古典音樂是基礎,比較容易入門。直接上攝影、電影這樣的綜合藝術可能進展反而比較慢。學藝術最好有活人當老師,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較難,這也是學藝術的重要難點之一。好在現在媒體發達,要好一些。不必猶豫,誰知道你不是一個藝術天才呢。

我個人認為我系的美術教學還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對於確實美術上存在困難的同學應該認真對待,堅決補上。書目當然還是《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繪畫史》,不同的版本問題不大。自從美院來了以後有很多很好的畫冊看了,這比我們以前強多了。不看美術史,以後去了國外美術館是要抓瞎的。

4、歷史

特別的,歷史本身是值得認真讀點書的,否則看史的時候會暈。歷史在中國是巨無霸學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這個。像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或者布羅代爾的《文明史綱》這樣的大磚頭可能比較難看(不過也物有所值)。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那幾本就很輕鬆愉快了,還有吳思的《潛規則》和《血酬定律》是必看的。具體歷史的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可看性很強。

四、專業路線:

按照秦佑國教授的說法,現在的建築教育的問題是「建築學 \ 建築術」不分,以致於教育相當的混亂。不管系裡教改如何運行,各位自己弄清楚自己以後可以學什麼,學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從而考慮自己應該學什麼,大有必要。基本上,以後從事實踐工作的,不懼怕下工地與民工面對面和能耐心於無比繁瑣永遠改不完的施工圖的,偏重建築術;搞理論研究或者教學工作的,甘於枯燥艱深的理論探討和誨人不倦的教育工作的,偏重建築學。當然即使目標明確,也不能過於偏廢。能全面發展最好。還是那句話,見多識廣是建築學習的關鍵。

1、建築設計技能為主的路線:打算畢業出去打拚掙錢養家餬口的,務必重視建築術。也就是進行建築設計的實際技能。基本上,包括:

(1) 全面理解建築設計任務的社會流程。

建築設計不是一個「問題—答題」的簡單過程。它更多包含服務行業和創造的內容。理解設計任務的關鍵是對設計任務前因後果的全面和深入的瞭解,從而整體把握建築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從策劃立項到瞭解業主的意圖,理解並能自行編訂合理的任務書,瞭解建築設計從接任務到提交方案以致於工地監督直到交付使用,這一整套業務流程的必須熟練掌握。其中特別不同於正常教學的是制定任務書。任務書的背後是對整個設計事件的綜合把握能力,值得大家從第一個案子開始留意。再說一遍:建築設計不是一個針對任務的非此即彼的答題過程,而是一個理解駕馭業主動機和社會環境限制並協調各方面利益的價值實現過程。這一能力的培養要花費多年的事件,一般在本科畢業之前多數人達不到這一要求。

調研也是一項很重要但是本系教學因為種種困難而比較薄弱的環節。把與設計任務相關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在短時間內蒐集到並整理出來,是一個基本功。調研發現的,總有很多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影響因素,這是一個完善題目和逐步形成答案的過程。相關的書籍,個人覺得首推凱文林奇的《總體設計》,另外很多介紹具體工程項目的文章也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裡有無數這樣的文章。

(2) 快速的發散的豐富的獨特的多方案草圖構思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要能迅速的發現多種可能性並迅速形成草圖方案的能力,而且在草圖形成的同時,要已經考慮到一些重要的細節(比如最終形象的特色和基本功能結構的順暢)。這一點沒有別的辦法,一是多畫圖做設計,推敲功能和形象,二是每個設計都深入細緻的思考反覆推敲精益求精,三是認真研習經典的大師作品。在本科階段比較實用的是根據設計題目蒐集案例。這是建築師一生都要保持的習慣:在每個設計任務之前蒐集和調查同樣類型的先例。因為本科的階段,主要是學習而不是創造。所以我個人以為這個蒐集和咀嚼經典案例的過程是本科學習的主體,而隨後的設計方案基本是以之為基礎的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由此我個人以為目前系裡教學一上來就是方案設計,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草圖構思總的來說是必須用手的,電腦到大腦的距離比手到大腦的距離遠太多了。同時構思平面關係和透視效果是必須的。草圖構思一定是構思一整個建築的整體以及與環境的關係,而不是平面-立面-形象這樣的流水線。綜合的形象和邏輯同步的思維很重要。

這一能力當然也是要多年培養的,但是比第一條見效更快。參考書首推Christopher Alexander 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然後就是各大著名建築師的經典案例。

(3) 基本功:嫻熟的電腦繪圖技巧和良好的操作習慣。

什麼是建築學的基本功?過去的建築教學一直把墨線、水墨渲染、水彩渲染當作基本功。我個人的意見是,這在當時是沒錯的。因為那時候墨線和渲染確實是建築設計的基本工具。至少在我剛入學的幾年,針管筆、噴筆都是干私活掙錢的必備利器。我以為基本功就是指針對當時(而不是過去)建築行業基本設計工具而練習的技能。今天電腦製圖作為建築設計的基本手段已經無庸置疑,只是是否在本科階段尤其是低年級階段引入可能還有爭議。我看來cad和3d軟件才是今天的建築學基本功。當年針管筆的粗細今天變成了Cad的線型和分層,當年水彩渲染的筆法變成了今天3dMax的布光和材質,當年保養疏通針管筆的技術,今天變成了軟件安裝殺毒破解到技術。工具發展了,基本功的具體內容也變了。

同樣是手頭功夫,容易混淆的是把修養和基本功混為一談。相對墨線渲染,草圖能力手繪透視,我看其實屬於藝術修養的內容,不算建築學應該由美術學習而不是墨線練習來培養。
具體操作上,我的意見是雙管齊下,構思草圖用手繪,正式成圖用電腦。早期認真花幾張墨線圖當然還是好事,而且不可不畫。但是cad製圖也一樣最好從小抓起。可惜的是據我瞭解系裡能教cad製圖的寥寥無幾,主要是年紀大些的老師們都沒有學過,年輕一點的也多年沒有機會親自上機了。其實手工墨線固然能畫的漂亮(如莫宗江先生的圖絕對是典範),電腦繪製的線條圖一樣能畫出雲泥之別。這和工具無關。比如我見過我的班主任的cad平立面圖,雖然是簡單的現代建築,但是畫得簡直如入化境。我想如果當年莫先生是學CAd起步的,他的cad文件一樣會畫成藝術。新手上路,只好看書學或者找別的同學學了。另外良好的操作和存盤習慣也很重要,這裡就沒法子細講了。

(4) 大量經典和時尚作品的資料積累。

沒有辦法,學建築就是要見多識廣。學建築尤其要行萬里路。一般來說建議是從經典現代主義作品看起,一直看到當下的時尚名作。再往前看,把中西方古典建築也仔細看看。再有時間了,把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鄉土民居再看一看。看建築的時候,順便把規劃和環境景觀也瞭解瞭解。關肇鄴先生就說自己是從小看畫冊受的建築啟蒙。初學者看圖冊難免看不出趣味來,完全正常。經典作品本來就是要反覆體會的。但是也不盡然。偉大的藝術就算是投射到紙上也依然有奪人魂魄的能力。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見泰姬瑪哈的幻燈片的驚豔,不過看出康的作品的好處來就是數年以後的事情了。

按照一般藝術和文學教育的正常步驟,先花大力氣臨摹和賞析經典作品是基本的,象咱建築系這麼急功近利上手就要「創作」的其實少見,早就該改革了。系裡的賞析類課太少。不過許愗彥教授開的通過模型學習大師作品的課我覺得相當的好。有精力的同學更可以輔助以3D模型來細緻體驗名作的妙處,可以深入到細部、材質、光線和環境,雖然費時較多,但效果也好,宜量力而行。

說句閒話,我以為早先巴黎美院傳統的古典建築立面製圖渲染這樣的訓練,其實決不如今天看來那麼死板。當時渲染的仿古立面,其實正是當時的「當代建築」,渲染也是當時的主要繪圖手段,其訓練極為實用,就如同我們現在用軟件搭赫爾佐格的作品那麼的實際,轉手就能拿去掙錢。另一個啟發就是,建築設計訓練應該一部分一部分的來,立面、平面、流線什麼的都有必要單項逐個學習,整體構思也是個相當獨立的訓練項目,正如同語文裡學習組詞造句的訓練,整篇文章的寫作是很高端的事情,尤其是大部頭。在本科就加入數萬平米的旅館設計,我以為實在沒有什麼價值。複雜的功能設計完全可以在功能組織專項訓練裡解決,不必搞成整個設計。很多很多大師,也就是能把小住宅設計好了而已。本科階段做一整個建築物的設計的話,我覺得有個幾百平米小題目就很好了,比所有建築類型走馬觀花的草草設計有價值多了。如今街上那麼多大而糙(甚至小也糙)的建築,多少和這種粗陋的建築設計教育有關。

看作品的時候,一部小巧的數碼相機是必要的,同時一本速寫本也是必要的。看大師作品順便描繪平面和照片好處極大。

相關的書籍,以幾名經典現代主義大師為首選,當代明星建築師參差不齊,不過也不能不看。至於東西方古典名作是非看不可,只是總量太大,只好逐步收集。核心期刊和幾本重要的國外建築雜誌,應該養成經常翻看的習慣。不如經典作品可看性強,其主要價值在於瞭解社會現實情況,不至於淪為火星人。

(5) 敏銳的感覺和多層次綜合的鑑賞力。

正所謂眼高比手高重要,跟藝術沾邊的難免要看重審美能力。要能體味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藝術的趣味,據說感覺是要看天分看境界的。不過靠著見多識廣,也能補上不少。如果小時候對藝術一竅不通的,現在抓緊惡補還來得及,至少對付建築設計還夠用。話說柯布當年的日常生活是半天繪畫半天搞設計,感覺真是不一般的好。一是要自己學好繪畫,另外就是多看一點畫展藝術展,還有周邊藝術的理論,都有好處。其實這還真是個美差。去美術館看畫展,可是要門票的。

可惜北京雖然有點文化設施,但是其實很配合咱國家溫飽階段的發展程度。比比巴黎還是羅馬的博物館,還是兩個字:絕望。上次去國家博物館,僅見幾百件展出的藏品…..據說藏在故宮地下這樣的大倉庫裡有9萬書畫珍品,49年至今只展過1萬而已。那些海量的藝術品,你我普通人估計此生不會有機會見到了!陳丹青的在《常識與記憶》(《退步集》)一文裡很殘酷的說出了真相:咱的文化建設實在差的太遠了……只不過對於初學者應該還不至於設計這個問題。先把目前能看到的好東西看看再說。陝西、河南這些文物大省的省博物館真是有相當多的好東西,不容錯過。

2、建築理論學習的路線:對理論研究有長遠志向的,最好早開始學術閱讀。很難說新生會對以後的學術研究有什麼概念,不過留在高校就職過上安穩閒適生活的不在少數。這樣一來理論研究也就熱了。有此打算的,或者自己覺得做方案不適應,不喜歡談合同喝酒下工地畫施工圖的,以下這些是重點:

(1) 各種建築史的嫻熟瞭解。

一切研究都是對歷史的研究,不瞭解歷史者沒有談理論的資格。初學者可以從西方現代建築史看起,再到中國古代建築史,再進而西方古代建築史,再有精力可瞭解各種其他文化的建築史。看建築史的過程裡,其實就把經典作品看了。對應的書主要有塔夫裡的《現代建築》(弗蘭姆普敦的那本比較晦澀,可以結合柯林斯的《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來看),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本雖然比較早也有些爭議但很好看,其他的版本都材料過多堆砌,可看性差),還有建工出版社那一套《世界建築史叢書》(塔夫裡那本就是其中一本)。另外關心城市的必看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以及賀業鉅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
我個人覺得,本系教學對建築史教育過於輕視,尤其忽視了建築史對建築設計的基礎意義。相比中文學習,大家可是從學前就開始被唐詩的。如果能把幾種建築史結合建築賞析,作為入學頭兩年的主要科目,我相信不論是基本修養還是現代建築的設計,都應該會好很多。

(2) 建築各種建築理論的初步積累。

王貴祥先生新翻譯的克魯夫特的《建築理論史》是在是一本好書,也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的難看。(由此可見我國的建築理論領域的發展程度之低,如此重要的書籍在西方出版了20年才得以翻譯為中文。當然還有更多更重要的書籍至今未被翻譯出版,只是流傳著一些複印本的複印本的複印本...)劉先覺的《現代建築理論》也不錯,不過也很不好看。一般還是有需要再看比較好。至於一些經典著名的理論著作,最好早看,比如林奇的《城市意象》,舒爾茨的《場所精神》等等。只要是有考慮讀研的,等到本科畢業再看肯定是晚了。

(3) 幾種重要哲學思想的深入瞭解。

讀過基本的哲學史還不夠,其他比較熱門的存在主義、符號學或者維特根斯坦、康德這些,中國的傳統哲學總要深入學一些。不過這些讀了哲學史之後自己就能夠判斷和選擇了。

(4) 美學素養。

美學是目前建築教育裡特別缺乏又特別重要的相關學科,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或者《藝境》,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強力推薦,可看性極強。然後就是最基本的兩本美學史,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和葉郎的《中國美學史大綱》都是必讀,不過可以放在哲學史之後。光潛那本成書較早,可以考慮找一本現當代西方美學書補充看。象斯克魯頓的《建築美學》這些建築類的美學書籍其實都比較晦澀偏僻和一家之言,遠不如經典美學書籍來得清楚好看。

(5) 強大的資料蒐集和管理能力。

資料是研究的基礎,「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是搞學術必備的基本技能。如果希望有良好的學術發展,從起步就認真的整理好自己的資料很重要。除了調研的照片、做過的設計,要清晰的整理歸類之外,基本的資料積累模式是:

(a) 買書,經典的書籍值得傳世(有藏書也是世家的一個優勢),而且書籍是人類目前為止最主要也是最正式的資料積累方式。
(b) 寫(或者用鍵盤敲)讀書筆記,摘錄和寫感想,所謂不動筆(鍵盤)不讀書。零星的資料隨手就拍下來,放在硬盤裡。不管是以後做設計,還是做作品集申請出國還是找工作,都用得上。

另外要特別重視目錄線索,也就是絕世武功的目錄。很多時候你沒有時間去具體瞭解某些知識,但是記住他們的目錄很有用。檢索工具就是其中一種。學校圖書館花巨資買了一大堆電子資源不是白買的。但是有的學科本身知識積累就比較混亂,比如我們建築學科。這時候就要自己有個結構良好的資源總目錄,不斷的把有價值的目錄線索補充進去,需要或者有空的時候可以去查找研究。各種著作,論文,期刊,零散的小文章,聽到的報告講座,導師的指導言論,某個比較專門的網站,某個新知道的文獻數據庫....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別人的著作和論文的參考書目,這個對自己的專業極重要;一個是期刊雜誌,應該通覽。
技術操作上,電腦上資料的整理,首先要分大類,大類裡頭個人覺得最好是按日期排列文件夾最好,不但好記而且方便備份。分類過於複雜的話,備份會非常困難。從一開始整理資料就要有長期考慮,試想50年的資料擱在一起,有任何文件名的不清楚就會無法查找。我自己目前已經有快200g的資料了,照片就有6萬多,如果不嚴格清晰的管理好,是沒辦法使用的。技術上因為現在大硬盤的普及,最合適的辦法是一份硬盤拷貝+一份dvd備份,或者雙硬盤備份(比較貴)。因為硬盤一般只有5年壽命,光盤又容易磨損,雙份才保險,而且要至少有一份硬盤的才方便用。光盤沒辦法用來日常查看,太麻煩。

(6) 普遍閱讀學術期刊

國內的核心期刊雖然質量往往不高,但是畢竟是國內最高的了,對於瞭解業內同行的情況還是有必要的,對於研究生畢業發表論文是絕對必要的。養成習慣每個月把新來的學術期刊都翻翻費時不多但大有好處。除了自己的專業期刊,一些相對學術的休閒性新聞性的綜合期刊報紙比如《讀書》、《南方週末》、《南風窗》都值得多看看,可以瞭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是針對擁有良好知識框架(或者至少是學習計劃)的人而言的。東一鎯頭西一棒、道聽途說或者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都不是搞學術的辦法。
特別值得推薦的是三聯的《讀書》,我是作為睡前讀物消遣之用,對開拓學術眼界很有幫助,是本很好的學術普及讀物。

3、讀碩和讀博

現在就業壓力大,本科工作也不好找。能讀碩士的就讀,沒什麼可猶豫的。但是讀博確實需要慎重。基本來說,直博不是一個好制度,要麼培養質量差,要麼就得特別辛苦而且往往要延期。除非是一心要留高校做老師的,或者真心熱愛嚴謹的學術研究的,沒有什麼家庭經濟負擔拖得起也有錢吃飯的,可以考慮讀直博。當然如果不是真心研究,而是為了高校的飯碗來讀博,本人是絕對鄙視的,並且個人認為得不償失。至於普博,讀過碩士的人自己會知道,不需要我廢話了。

五、實踐建築

建築學終究是一門實踐學科,感性的經驗是至關重要的。把實踐調研放在最後,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決定性價值,另一方面也因為這件事不太能在書面上說清楚。前面所說所有的理論的閱讀的工作,和實地調研相比,最多也就是同等重要的關係。做本科生的時候能多跑一些地方最好不過。雖然不像歐美學生有那麼好的遊歷條件,國內還是有很多可看的,尤其是古典建築和風景園林。逐步的利用各個假期把國內跑一跑,比如國內的世界遺產,名勝古蹟,歷史城市,必定受益無窮。這件事值得借錢去幹,當然前提是確實是去學習而不只是去當地海吃胡喝逛街買東西的。

1、硬件準備

學好建築學確實是要花錢的。自己一定要有電腦,DVD刻錄機最好有。一台便攜的數碼相機也很重要,能有台質量比較好的高端數碼或者數碼單反更好,現也便宜了。長時間外出的話,一隻數碼相機伴侶是很好的裝備,可以代替筆記本電腦。膠片相機不要考慮,不是因為膠卷貴,而是因為拍攝數量太少而且整理很困難。另外就是速寫本,不必要再準備讀書筆記本和課堂筆記本,白紙的速寫本能幹一切。資料的載體越簡單,長期的資料整理和保存就越方便。

最重要的硬件是鍛鍊身體。除了日常的愛好之外,有一項簡便易行的有氧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因為本專業的人都太忙,踢球這樣需要場地人手的活動很快就成為一種奢侈,也就是慢跑之類的方便堅持。我個人是打太極拳,清華的田秋信老師教得相當好,不學感覺虧了。據調查中關村高級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僅五十多,這是很可怕的。能健康活到90歲以上的話,對建築行業真是一個極大的優勢。

2、動手動腦

每一次外出參觀調研建築或者風景,相機和速寫本都需要。拍照是一項基本技能,這是從梁先生創系之前就有的傳統。據說梁先生當時用的是萊卡。系裡其實頗多老師都是個中高手,從很老的到很年輕的。畢竟對於學過繪畫的人來說,攝影會很容易上手。建築師的整個職業生涯,都離不開相機。拍好照片不但能積累資料,也能加深對建築的理解。有些建築師會認為自己的建築攝影作品比職業攝影師拍的更加好,我相信是很有道理的。拍照不要怕多,這在數碼時代不那麼難為人了。不過即便這樣回家以後你也常會發現拍的少了。視錢包和硬件設備情況儘量多拍吧。

途中務必攜帶速寫本,我相信現場手繪速寫,對建築的理解遠勝單純拍照。當然時間成本更高。儘可能量力而行吧,認真寫生一段,你會發現花費的時間精力是絕對值得到。大師們很多熱衷於速寫,雖然他們並不見得畫的好。(柯布在雅典旅行時的速寫還不是一般的難看-_-!)但這決不妨礙你從現場速寫中受益。重要的是動手去畫,而不是是否畫的好看。這一點上吳良鏞老爺子八十多歲在登泰山雨中還堅持寫生,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具體的參觀調研,主要是城市、風景區、文物古蹟和鄉土村鎮三類。城市裡,最方便的當然是北京、上海這兩個大傢伙。北京以傳統文化為主,故宮天壇頤和園這些遺產值得多去去,西山的一些寺廟也很好。舊城雖已毀去大半,也還有殘餘可看,要看要抓緊,08奧運動時候估計就拆完了。上海主要是現代建築以及繁華大城市生活。其他比較容易去城市裡,蘇州首先值得推薦,中國最完好的古城,不但有絕世美妙的蘇州園林,還有老貝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我最近剛看過回來。杭州也確實不愧天堂稱號,去了很不想走。西安不但文化深厚,吃的也相當爽且便宜。南京有中山陵等近現代建築,城市也舒服,另外是有東南大學建築系可以參觀。重慶非常好玩,吃的也極爽,並且有重建大可參觀。風景區比較好去的就是主要就是泰山黃山張家界幾個世界遺產地。另外陽朔也絕對值得去。文物古蹟首推山西,但是分佈的比較散,基本要跑全境。鄉土村鎮是本專業特別值得花時間的主題。江南水鄉的紹興、周莊、同裡、角(lu)直、烏鎮、西塘這一大堆值得一路多次玩過來。皖南的宏村、西遞、棠樾、唐模、歙縣一系列也不能不去。山西的一堆包括平遙、喬家大院也值得去。湘西鳳凰,福建的永定土樓,桂北的三江龍勝,云南的大理麗江,都是我去過還想再去的好地方,只是比較遠和貴,有的還比較艱苦。邊遠的西藏新疆內蒙,我沒去過就不說了。

六、負責和免責聲明

作為一個通用的指導,本文力求公允客觀並具有較大的包容性。所以本文的主要內容並非本人的獨特見解,而是整理和細化了長久以來得到普遍承認的建築教育觀點和方法。這些基本的指導思想可以在我系一貫宣稱的教學思想以及很多相關著作,如《廣義建築學》或者清華傳統的辦學方針等諸多冠冕堂皇的地方找到。

但是把這些抽象的思想貫徹為同學日常的學習活動,卻是我系多年來應該做到、卻在教學改革中越改越糟糕的一件基本工作。這個教學改革的問題,據可靠文獻記載,已經有不少於15年的歷史,至今改善不大,甚至有的方面發生了倒退。而本人作為只有一年教齡的助教博士生,來進行這項工作實在是勉為其難。但是考慮到一來我系正式的教師們大多忙於更重要的工作,無暇進行此等瑣屑小事,二來也考慮到很多學生時代的困惑和艱難,對於教學多年的教師們實在是很遙遠的事情了,以至於不值一提。在我看來,對於寫這樣一個基本的學習指南,現在的關鍵不在於好不好,而在於有還是沒有。所以是否權威和全面,那也不由我說了算。

對於新生教學,高班生的「誤導」是一個時常提及的話題。應該說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絕對真理,由於每一個個體的差異,任何其他人的言論都會產生某種的誤導。任何觀點都只是一家之言,但是如果因此就默不做聲則知識永遠不能進步,也不會有任何積極的建設意義。而對任何觀點都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學生應該首先持有的基本態度。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作為前提,再加上講述觀點者在學術上是誠實的,則沒有什麼觀點是誤導的。

因此,本人對本文的嚴肅性負責,但對閱讀本文後產生的任何不良後果概不負責,請讀者謹慎判斷。

七、祝願的話

如果說建築學的領域裡,有絕世武功存在的話,那有很多書就是這些絕世武功的秘笈。可是這些秘笈太多了,不得不需要一些絕世武功秘笈的目錄來引導大家去搜尋秘笈。而本文,連絕世武功秘笈的目錄也不算——充其量,算是絕世武功秘笈的目錄的目錄吧。希望看過這片文章的人,都能有一點收穫,該去看書的看書,該改行的改行,該旅行的旅行。實在沒有什麼收穫的,麻煩提一點改進意見,也算攢人品了,這不就有收穫了麼?嘿嘿。

附:最基本的書目

1、哲學宗教科學(7種,其中●6種):

●羅蘭·龍斯特博格《西方現代思想史》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6冊、二區2冊,索書號:B5/S78)
●羅素《西方哲學史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10冊,索書號:B5/L98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有《中國哲學史新編》4冊,索書號:B2/F54-3)
●彭羅斯《皇帝新腦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5冊,索書號:N0/P47)
●霍金《果殼中的宇宙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6冊,二區4冊,索書號:P159-49/H97-4)
●羅森堡《科學哲學》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有(英) 亞歷山大·伯德著《科學哲學》4冊,索書號:N02/B79)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2、社會學(2種)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素質教育閱覽室5冊)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哈工大一區圖書館8冊,二區2冊,索書號:F014.5/B79/(2))

3、藝術(7種,其中●6種)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10冊,二區10冊,建築分館3冊,索書號:B83-095/1;B83-09/2593;B83-095/Z87/(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4冊,二區3冊,建築分館2冊,索書號:B83-092/Y40)
●李澤厚《美的歷程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2冊,二區2冊,建築分館1冊,索書號:I 01-092/6)
●宗白華《美學散步》(哈工大二區圖書館3冊,索書號:B83/3022)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哈工大二區圖書館3冊,索書號:B83/3022)
德比奇《西方美術史 》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哈工大一區圖書館有潘天壽著《中國繪畫史》4冊,二區2冊,索書號:J209.2/P19)

4、歷史(5種,其中● 3種)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 》(哈工大一區圖書館2冊,索書號:D5/H44,素質教育閱覽室10冊)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哈工大一區圖書館4冊,二區3冊,建築分館2冊,索書號:K207/H90)
●吳思《潛規則》(哈工大圖書館有書目記錄,分類:I 267)
吳思《血酬定律 》
柏楊《中國人史綱》

5、建築(12種)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哈工大建築分館6冊,一區3冊,索書號:TU-092/L47;TU-092/3365)
●計成《園冶 》(哈工大建築分館基藏1冊,索書號:TU-09/0453;《園冶註釋》5冊,索書號:TU985.14/3453)
●鄒德儂《中國現代建築史 》(哈工大建築分館4冊,索書號:TU-092/Z96)
●王貴祥《東西方的建築空間 》(哈工大圖書館有書目記錄,分類號:TU-02)
●李允鉌《華夏意匠 》(哈工大建築分館2冊,索書號:TU2/L39)
●塔夫裡《現代建築 》(哈工大建築分館5冊,索書號:TU-091/S53/12)
●克魯夫特《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 (哈工大建築分館6冊,二區2冊,索書號:TU-0/K48)
●柯林斯《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哈工大建築分館4冊,索書號:TU-091.15/1;6冊,TU-091.15/B63;3冊,TU-091/4144)
●程大錦《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 》(哈工大建築分館2冊,索書號:TU2/1;Francis D. K. Ching著,6冊,TU-0/C67)
●亞歷山大《建築的永恆之道》(哈工大建築分館6冊,索書號:TU-0/X03/1;TU-0/1724;TU-0/Y03-2)
●亞歷山大《建築模式語言》 (哈工大建築分館14冊,索書號:TU2/Y03;TU2/1424;TU-0/1724)
●亞歷山大《住宅製造》 (哈工大建築分館10冊,索書號:TU241/Y03)

6、城市(5種)

●Lewis Mumford 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 》(哈工大建築分館6冊,二區4冊,索書號:TU984/M380;TU-098.1/4432)
●Eliel Saarinen E.沙裡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 》(哈工大建築分館4冊,二區8冊,索書號:TU984/3963)
●林奇《城市印象》 (哈工大建築分館有(美) 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6冊,索書號:TU984/L59;(美) 凱文·林奇著《城市形態》6冊,C912.81/L59)
●林奇《總體設計 》(哈工大建築分館14冊,索書號:TU2/4440;TU2/L590)
●賀葉矩《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哈工大建築分館7冊,索書號:TU984.2/H37;TU984.2/4638)

7、參觀實踐:

北京、上海、蘇州、杭州、西安、南京、重慶 、泰山、黃山、張家界、陽朔、江南水鄉,皖南村落,山西平遙,湘西鳳凰,永定土樓,桂北三江,雲南麗江
圖檔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