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移為平地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memey1218

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移為平地

文章 memey1218 »

高雄鹽埕一棟頗具規模的日據後期興亞式建築
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
慘遭推平

常年來要列歷史建築卻無緣登錄
近日要前往拍照
卻連遺照都沒拍到

哀~~~~~文建會/市府/文化局/合庫

(今日慘狀 連屍體都看不到)
圖檔

相關介紹

資料出處:kaohsiung walking 高雄網
http://kaohsiungwalking.kcg.gov.tw/CmsS ... 11039390,5

圖片出處:鹽埕堀江巡禮網站
http://803.travel-web.com.tw/Show/Style ... ectNo=2248

圖檔
圖檔

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
不經提醒,似乎少有人注意這棟建築;不經發掘,不曉得這棟頹圮的屋舍中,
竟經歷這麼多時代的際遇。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的命運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如其
他歷史性建築來得順遂,但願它可以走「老運」,受到更好的對待。

在鹽埕區大公路與建國路口,有一座三層樓的建築物,它總是沉寂地望著前方
的大公路橋,任何一個可窺視內部的通口均封上木板,連住在附近的人也說不
出正確全名,只知道那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如今,騎樓還堆有雜物,令人惋
惜;1997年(民國86 年),民政局曾設法把它列入「市定古 蹟」,後來不了
了之,過不了多久,它的三樓屋簷遭敲了下來。超過半世紀的日本傳統瓦面,
落在街上時,竟未引來多少注意。

但這絕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建築物!日治時代,連結高雄市最為繁榮的二大市街
--哈瑪星與鹽埕之間的交通,不論從現在的大公路或建國路,皆巧妙地在此交
會;特別是開通於 1934年的大公路陸橋,是高雄市史上第一座陸橋,構成唯
一不用通過平交道(四枝檐)的捷徑,快速連結了高雄郡役所(現永光行)、
州廳(現地方法院)二大行政中心, 1939年後更連結了新舊市役所;而本文
之主角──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正位於陸橋的要衝。

不僅如此,翻開日治時代鹽埕之酒家地圖一瞧,其北有「新高陞」、「山水」
,南有「樓外樓」、「銅雀樓」、「玉美樓」,西有「得州樓」,僅在一、二
街廓之隔,明顯處於繁華都市之畫龍點睛處。由於合作金庫居交通要衝,據一
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當年襄理指出:「民國38年大陸撤退,蔣中正總統常至鳳山
閱兵。從左營軍區到鳳山軍校,須經過大公路陸橋。當時,台灣還不安定,為
維護其安全,安全人員就會進入屋頂警戒,穿便服、藏著長槍往上跑;因為樓
梯就在牆邊,所以安全人員一來,我馬上知道,蔣中正總統一通過後,一分鐘
就撤掉了;後來蔣中正總統改走中華路,這條馬路也少有特勤人員來,但有時
蔣公去西子灣,他們一定來。」

雖然重要,但建築物的年齡卻極為神祕,一般研判是在1942至1944年之間落成
;當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已形成,日人希望將其日本式樣烙印在殖民地上,而
發展出來屋身採現代式樣、屋坡採和風式樣的新建築風格,史稱「興亞式建」。
本文主角建築是全市唯一一棟「興亞式建築」,同時也是台灣「興亞式建築」之
代表者。而目前被敲掉的日本傳統屋坡瓦面,就是和風最明顯之處,也是該建物
獨特之處,真是可惜。

該地原是作為「黃添高雄支店」所用,因為區位之重要,由「產業金庫高雄支
部」相中購下,興建本棟建築,希望能由今富野街、瀨南街口附近的辦公廳搬
入,但似乎因為戰爭等關係延至1949年(民國38年)方啟用;產業金庫,就是
今日的合作金庫,是合作事業(組合)的一環。

合作事業源起於消費者通過特定組織,將生活上之所需與生產者直接接觸,不
再假手中間之剝削,以彌補資本主義種種弊端。1844年消費合作在英國誕生,
而不久即引發全球響應,模式也從消費合作,演變跨足生產、信用、運銷、保
險、建築、勞動等領域,深具前瞻性。

高雄市合作組織史之濫觴,是在1910年由內地人(日本人)所組成「打狗信用
組合」。1914年葉宗祺、王天賞等台籍人士另組成「高砂信用組合」(二信前
身)。但合作社之弱勢者團結精神真正被發揮,還是1917年由中洲漁民所組成
的「中洲庄漁業者信用販賣生產組合」,後來分別演化成戰後的一信、二信、
三信。1928年,全台近二百個合作組織發起組成「台灣產業組合聯合會」,可
說是合作社的合作社,但因法令關係,一直延至1942年才成立,同年高雄等六
大支部亦設立,二年後改組為「台灣產業金庫」,以利日人掌控;二次大戰後,
改名為今日之「台灣省合作金庫」。

因此不論是「台灣產業金庫高雄支部」,還是「台灣省合作金庫高雄支庫」,早
期它的來往對象都是組合�合作社,如農會、漁會、信用合作社等,來往對象單
純,這些合作社三點半關門後,就會把所有金錢移入本支庫,支庫最內角的小隔
間,就是大家的金庫。

1949年(民國38年)8月19日改革幣制,舊台幣四萬元換新台幣一元,大批紙
幣由各合作社收集後,湧入該建築物,金庫無法負荷,氾濫成災的紙鈔被疊起
,橫陳地上,高度及腰,輪班警衛的職員,就在紙鈔上鋪起毛毯,睡在幾百兆
上面,夜夜做春秋大夢。當年的行員笑著向筆者表示:「那個時候,不僅床,
連枕頭都是用鈔票堆起來的。」一直到1970年(民國60年)左右,該4坪大小
金庫每天都有幾千萬元的存款,但都是一、二樓各1名職員,輪流警衛過夜,
沒有任何保全系統,今日聽起來,是有些不可思議。

該建築物的一樓,除了有個金庫隔間外,有營業廳,營業組、信託組、出納組;
二樓則是經理室、總務組、會計組,以及「信用合作社票據交換所」。當年高高
地區信用合作社之票據,都至此交換,全層樓僅經理室有隔間;三樓原是會議,
三信林瓊瑤等合作社重要人士,即常至此開會。但1962年(民國51年),被
改為證券交易所,當時高雄市僅有大勇路土地銀行及本支庫可買賣股票,見證該
段股票交易史的行員表示:「那時(買賣股票的)人不多,一天只來十幾、二十
個,報價是用連線的,一條專線向電信局租要20萬,當然虧,但這是配合政策,
是服務性質的。」至於二、三樓的陽台,都很少開放。

為擴大業務,1972年(民國61年)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移至大勇路,之後該建物
就被閒置至今;除了當年嘗試出租,將隔間(金庫)敲掉,以及近幾年敲掉屋坡瓦
面外,就不曾再更動什麼,目前則是朝出售的方向規劃。

合作金庫委身鹽埕區的邊陲地帶,往日盛景終成追憶。然而這樣一棟在鹽埕地方
史、「蔣公」史、建築史、合作事業史、幣制史、證券交易史等,如此重要的建
築物,未來不知能否受到其該有的重視呢?

建築年代:疑為1942年∼1944年間
建築史分類:興亞式建築。
使用年代:民國38年到民國61年無日治時代使用史料。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公路115號
xmansean

文章 xmansean »

看來離開故鄉太久還是會有遺憾。
我是高雄人,住鼓山,這間建築物從小看到大,我認為這是鹽埕區的代表建築之一

這間建築物就這樣硬生生的被處以極刑,我很難過
每次路過都有想拿相機取景的念頭,無奈這願望只能泡在回憶裡了
一壘手

文章 一壘手 »

難怪從我家去吃郭肉粽時
覺得好像經過的地方怪怪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