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RUR Architecture+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競圖、競賽及獎項、公共工程標案、私人招標相關資訊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RUR Architecture+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文章 eaGer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第 1 名:
RUR Architecture PC 建築師事務所 / Jesse Reiser + Nanako Umemoto / 國籍:美國
共同投標者: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 費宗澄建築師 / 國籍:中華民國

設計概念

流行音樂是個全球性的現象,卻又兼具地域性的差異。台北的流行音樂現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跨越國界、文化與語言藩籬的同時,依然保有獨特的華語音樂風格與形式。即使流行音樂已廣泛地依賴虛擬媒體無遠弗屆的傳播力道,仍亟需打造一處專屬的臨場實境,以匯聚流行音樂創作與欣賞的能量。

在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的設計提案中,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水平面,名為Event Horizon。這個高架平台將被新生路廊分割為二的建築基地連成一體,結合了三個不同性質的表演空間,同時也是個性鮮明又融入都市生活的開放空間。Event Horizon隔絕了車輛交通的干擾,包含了主廳館的入口廣場、戶外表演空間及立方體展示空間等設施。平台本身可作為聚眾活動的場地,周邊輔以餐飲及商店等設施。在此,人們可以盡情體驗流行音樂的魔力,並向全世界發聲。

本中心一系列多元化的活動場所,從開放空間到主廳館,都能讓來賓體驗臨場的熱力。這些場所不受表演時段的限制,而能藉由不同的活動全天候地吸引人群來觀賞表演、逛街購物或享受美食。

景觀的設計上,結合台灣傳統稻田之美與尖端綠能科技之新,利用田中之水冷卻空調系統的所排放的廢熱,為台北的發展歷史注入永續的遠景。此外,環繞主廳館而設的水田,藉助於季風吹拂而引發的蒸發作用,達到自然降溫的效果。

我們的戶外表演空間的形式是都市與馬戲團的混合體。藉由移動變形舞台(the Robot Theater),戶外表演空間可能彈性地變換構型,以迎合各種規模及類型的戶外活動。變形舞台在Event Horizon的移動路徑上有四處預設的停放點,可變身成最多容納16,000人的大型場地,或兩個以上中、小型場地,可同時演出或作為夜市等台北市常見的戶外活動使用。

為了適應不同規模的表演,變形舞台的台面及結構可以視需要伸展調節,舞台寬度最多可增加一倍。當收縮至最小時,變形舞台呈晶狀體;此時若與立方體(the Cube)合體,則可創造出緊緻的表演場地,可作為名人堂頒獎等儀典性活動。

主廳館是由3,000席室內表演廳及流行音樂業界專用的辦公大樓共組而成。這樣的安排,如同一處流行音樂產業的育成中心,讓製作人、藝人及行銷業者每天共處同一個屋簷下,直接溝通、互動。

在本中心三個主要元素:立方體(the Cube)、變形舞台(the Robot Theater)及主廳館之間的半空中張掛著一面科技之網(the Swoop)。網子兩側的支柱可以隨著太陽的方位及角度,各別上下伸縮,調整網子至最佳遮陽效果,並利用太陽能光電板生產再生能源;網子的節點裝設LED燈,到了夜間即化身為繁星點點的穹幕。

立方體(the Cube)將成為隨時值得造訪的寶山,經由現場表演、名人佚事史料、戶外活動及多媒體牆,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們可到此一窺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軌跡。立方體內有名人堂、數位展示區、演講廳及可以俯瞰Event Horizon全景的天景包廂(the Sky View Lounge)。立方體下方沿街羅列數個小型的室內現場表演廳(Live Houses),為台北市的街道生活增添魅力。與單一性或固定式的表演場地相比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可以兼容高檔、客製化的表演及小場面、啼聲初試的樂團演出,不僅能滿足多樣化的樂迷族群,也促成北部流行音樂業界合作的效應。

我們期望北部流行音樂中心不是機械式地堆疊表演場地,而是與都市環境融合為一,並為台北市注入新的律動。如同好萊塢是全球電影工業的首都一樣,北部流行音樂中心也將晉身為亞洲流行音樂的龍頭。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1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2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3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4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5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6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7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8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09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10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11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提案 12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模型 01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模型 02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模型 03

圖檔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模型 04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 Reiser + Umemoto

文章 eaGer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irst Prize:
RUR Architecture PC / Jesse Reiser + Nanako Umemoto/ Nationality: U.S.A
Joint Tenderer: FEI & CHENG ASSOCIATES / Philip T. C. Fei/ Nationality: R.O.C.

DESIGN CONCEPT

With the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Reiser + Umemoto and ARUP have fundamentally rethought the live music and entertainment venu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pop music and digital medi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will become a new global center for the music industry. It will speak to existing typologies of Taipei music and public space by linking to a larger set of citywide greenways, transport systems, and pedestrian bridges. It will be at once a platform for Taipei life and a world center for the music industry. Pop music, while a global phenomenon, is regional in its definition. The East Asian music scene typifies the phenomenon; while it crosses borders and cultures and dialects, it nevertheless has produced styles and genres with distinct transnational form and appeal. Though many aspects of pop culture exist in a hyper-technological or virtual realm, there is a need for a defined physical hub dedicated to the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pop.

A Gradient of mixed-use spaces, from the fully public realm to the interior of the auditorium, allows the visitor to partake of the event dynamic however they choose to visit this complex. Whether they plan a night of music or are browsing the myriad shops, markets, cafes, and restaurants, the complex will be a 24-hour attraction independent of the schedule of performances in the theaters. The image of the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must be based on the same transnational values of the music. Like Times Square, Taipei』s Pop Music Center will exist simultaneously as a mediated icon and as a real world venue.

The TPMC will challenge the rigidity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space, RUR proposes a synthesis of park, theater and public space.

The evolving culture of pop has supersed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venues, The previous century』s models for event spaces were largely adaptive appropriations of old theatrical forms: stadia, concert halls, or open fields (Woodstock).

While such adaptive models continue to host isolated events, they fail to provide an adequate context, identity or home base for the new ways producing, performing and consuming pop music. Only a 「branded」 piece of city, a flagship venue, can accomplish this sleight of hand: an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work that functions as an organic part of Taipei』s everyday life.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concentrate particular icons and connect them into a super-form that creates a site that will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Pop music industry.

We propose creating a new elevated public ground, which will bridge the two building sites presently divided by Xinsheng Rd Corridor. This will effectively join the three major theaters and create a coherent public space distinct yet connected to the life of the city.

The elevated public space is a pedestrian zone that will serve as forecourt to the concert hall, outdoor concert space and the street of clubs which houses the museum and hall of fame, The public space is in itself a focus for outdoor events, surrounded by cafes, restaurants and shops. Here, the spectacle of pop music can be celebrated and broadcast to the world.

The expansion and programmatic diversification of this threshold and junction was key. We are providing the substrate - the canvas for pop events now and for unforeseen events in the future. Our project therefore acts as a lens allowing for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flows of people, young and old on different paths of the site within different ambient zones. Creating a cultural hub also invites 「ambient」 users, those who may not be specifically attending a planned concert or event, to use and engage the TPMC; it will function like a park or center of commerce – a destination to frequent even when no specific itinerary exists.

The notion of cultural venue has been fundamentally rethought. Gone is the concert hall as a closed monument. Instead of a mere façade, we sought to create an expanded zone between public and concert. The expansion and programmatic diversification of this threshold and junction was key.

A Gradient of mixed-use spaces, from the fully public realm to the interior of the auditorium, allows the visitor to partake of the event dynamic however they choose to visit this complex. Whether they plan a night of music or are browsing the myriad shops, markets, cafes, and restaurants, the complex will be a 24-hour attraction independent of the schedule of performances in the theaters.

The traditional outdoor venues for mass events such as stadia, while highly effective as machines for concentrating large audiences, expose their mono-functionality during down times. Ultimately they become dead voids in the city that only vitiate the neighborhoods around them. We propose a new hybrid urban morphology that has the capacity to foster myriad types of events and public uses ensuring 24 hour vitality.

The landscape of the complex will blend the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rice ponds of Taiwan with a green energy system, A geothermal pond cooling system will be located in a water feature to join Taipei』s natural history with its sustainable future, The cooling pond will have geothermal plates submerged in them to reject building heat, These plates replace traditional cooling towers, which are large, require maintenance, and use energy, A closed-loop pond heat refection system uses a sealed circuit if warn condenser water which passes through cooler pond water, thus rejecting its heart, Additionally, rice ponds placed around the site will provide passive cooling to patrons nearby as the consistent Taipei winds move over the water.

The form of our outdoor performance space is a hybrid of circus and city, In effect our design synthesizes what took centuries to accomplish, as for example in the shift from the Roman 「Circus Agonalis」 to the Piazza Navona.

With the mobile stage, our design can adapt to a spectrum of event scales and public uses and mass events, accommodating audiences of 16,000 people to smaller shows operating simultaneously or with other functions such as day or night markets.

As opposed to a singular or inflexible performance venue, the TPMC allows both highend, in-demand performances to coexist with small, up-and-coming artists. This has consequences not only for the diversity of concert-goers that the center will attract, but can also have important collaborative effects on pop music production in Taipei.

We envision a coherent environment, not merely a collection of performance spaces but a vibrant new part of the city itself. As Hollywood is to world cinema so the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will be to Asian Pop.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1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2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3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4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5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6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7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8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09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10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11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12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Model 01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Model 02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Model 03

圖檔
↗ Reiser + Umemoto -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Model 04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流音中心 RUR得標

文章 eaGer »

流音中心 RUR得標

* 2010-01-30
* 中國時報
* 【林采韻/台北報導】

繼暱稱「魔術方塊」的台北藝術中心之後,台北又將出現別苗頭的「變形金剛」!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國際競圖於2010年1月29日揭曉,來自紐約的RUR Architecture團隊得標,RUR Architecture 以可移動伸縮的「機械人」戶外舞台和如金剛巨腿般造型的演出空間脫穎而出,該中心預計2014年落成。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斥資新台幣卅五億,由中央編列預算,台北市政府執行,地點位在南港,臨近南港經貿園區以及三鐵共構車站,計畫作為北部流行音樂產業的基地。設計上,包括可坐四千至六千人的表演廳、容納萬人的戶外演出空間和名人堂、Live House等措施。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讓評審最心動的概念,在於戶外廣場的設計。擔任評審的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指出,台灣大小流行音樂節甚多,需要一個可以彈性舉辦的空間,RUR Architecture 的設計切中要點。RUR Architecture 說,綽號「機械人」的舞台底下設有滑軌,依表演規模的大小,可往VIP包廂拉近拉遠,兩者間的距離可作為盡情搖擺的搖滾區。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文章 eaGer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紐約客造變形金剛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0.01.30 04:14 am

台北將出現一座如「變形金鋼」般,可移動、變形的音樂劇場!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國際競圖昨天揭曉,由紐約RUR建築事務所取得設計權。其所設計的3個建築體中,包括一個可移動、變型的「機械劇院(Robot Theater)」。

北流中心基地位於台北南港三鐵共構車站與捷運昆陽站之間,占地7.65公頃,工程經費35億,預計在2013年完工。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希望藉由北流中心,打造台北為「華人流行音樂中心的首都」。

RUR的設計包括一個融合辦公室和音樂廳的主體建築、一個由LCD螢幕組成外牆的「名人堂」,以及「機械劇院」。原本是長方體的「機械劇院」,可像雨傘般張開變成多角體;還可以在鋪於地面的軌道上自由移動,模糊劇院外表演空間的界線,讓空間利用變得靈活多元。

成立於1986年的RUR,由普林斯頓大學建築教授Jesse Reiser和他的日籍建築師妻子Nanako Umemoto合組,代表作「杜拜O-14辦公大樓」剛完工。

Jesse Reiser表示,這次RUR並未刻意將台灣文化元素融入北流中心,而是藉由「機械劇院」的自由移動,創造出一條界線模糊的露天廊道。

這個廊道可以做露天表演空間,也可以為夜市、創意市集所用,閒置時則可以當公園。如此設計讓北流中心24小時都可使用,並讓銀髮族也樂於親近,打破世代的隔閡。

【2010/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孫德鴻建築師 - 籲請暫停籌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文章 eaGer »

出處:孫德鴻建築師部落格

籲請暫停籌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2009/09/18 09:40

驚聞「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正在舉辦國際競圖,總經費近四十億,在這個風災過後的多事之秋,心中突然悲憤莫名,不知道政府到底在想什麼。

根據中央政府對外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所累計的債務,單單公債部分就已超過四兆五千億元,這還不包含隱性負債,如果把隱性負債也算進去,整體負債已經高達十四兆五千億,聽起來根本是天文數字,只可惜這麼驚心動魄的負債金額,顯然無法敲醒政府的腦袋,每年從中央部會到各縣市政府,依舊無所不用其極的擴編預算,唯恐編得比別人少,說穿了,我們政府的花錢思維正在迅速的「美國化」。

何謂「花錢美國化」?股神巴菲特有個很好的比喻,他說有兩個村莊,一個叫「節儉村」,另一個叫「揮霍村」,其中「節儉村」暗指中國,「揮霍村」則明指美國,美國這個國家的邏輯就是,超支了就再用力賺,賺不夠就去借,所以借了許多年之後,這個國家欠了「節儉村」一屁股債,而且政府跟人民都搞不清楚為何國家至今還沒破產,他們甚至還沒警覺,他們的債主老早有了其他的盤算,如果把場景一換,正是我們今日的寫照,我們就像是「揮霍村」的村民一樣,由村長以及村里幹部們帶頭揮霍,只差我們的債主不是中國而已(可能也快了),荒謬的是,這些借來的錢常常不是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還記得幾年前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之後所大量製造的蚊子館嗎?沒錯,我們就是喜歡借錢來蓋一些用不著的東西,然後放個幾年等大家淡忘了之後,再悄悄的去提一個「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然而這樣的無恥行徑,不管媒體舉發了多少,就是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有樁腳,只要有選舉,就會有這種名義上「嘉惠地方」實質上卻毫無幫助的地方建設。

問題是就在我們揮霍成性的同時,政府卻從沒注意到還有許多更急迫的項目找不到經費,甚至面臨持續減編的問題,譬如實質的教育預算。

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我們的政府在財務吃緊之際,不先思考如何減少無謂的大型建設以及出國考察,竟然把腦筋動到教育上,所以近幾年裁併中小學校不遺餘力,這種成於威權時代的一村一小學現象,沒想到竟然毀於民主時代,根據統計,八年來政府已經裁併了一百多所小學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偏遠地區,這些偏遠地區的小學校,本來就是最缺乏資源的弱勢族群,倘若政府「減少城鄉差距」的政策是玩真的,那麼這些學校非但不該被裁撤,反而應該增加補助甚至派遣「都市名師」巡迴授課才對,沒想到結果完全相反,只為了一年600萬至1000萬不等的經費,就可以讓一個小學校從教育地圖上消失,可惡的是,這些節省下來的經費,最後並未用回教育上,而是當作各縣市政府的一般行政預算花用,有了這種短視近利的思維,政府當然不會發現,裁併學校所造成的問題絕對不止於教育而已,跟城鄉的文化落差甚至農業聚落的存亡都有關係。例如這幾年農委會煞有介事推動的「歸農」計畫,針對36歲以下的年輕人辦了許多漂鳥營,看起來似乎想要挽救農村的沒落,只是農委會大概沒注意到,很多鄉下的學校早已不見了,所以不知道這些攜家帶眷的青年族群回到鄉下之後,小孩要去哪裡讀書?又有哪一個年輕家庭願意不顧一切的回到缺乏教育資源的鄉下務農,然後每天花好幾個小時接送小孩上下課?所以只要我們的政府繼續亂玩,堅持把錢花在不對的地方,順便摧毀偏遠地區的教育建設,新農根本不會產生,等到老農凋零殆盡之後,農村勢必消失大半,屆時農委會也順便裁撤算了。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一座所費不貲的「流行音樂中心」嗎?等等,根據行政院當年所提出的「新十大建設」計畫,興建這樣的「流行音樂中心」屬於「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而且至少會蓋二座,總共會花掉80億,所以我應該重問一次:我們真的需要「借」80億來蓋二座「流行音樂中心」嗎?也許需要,但絕對不是現在,不是在這種國債破錶的崩潰邊緣,我可以輕易想像一、二十年後我們依舊沒有「流行音樂中心」的樣子,那就是:不會怎樣!可是我實在無法想像我們繼續縮減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十年之後的景況,如今我們的政府就像是一個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家長,寧可借錢去買一套發燒級專業音響,卻不願把口袋裡的零錢給小孩拿去繳學費,所有的施政只會拿「拼經濟」當口號,卻忘了最重要的投資就是教育,我認為這才是台灣目前最大的災難,遠大於莫拉克。

少蓋一兩座大型場館不會讓我們的文明倒退,施政不分輕重緩急才會,僅此呼籲政府暫停籌建任何「流行音樂中心」,尤其正值新閣上任之際,希望立委諸公在退回總預算的同時,也順便要求行政院刪除此筆預算,就算不願意花在教育上,至少請不要增加子孫的負擔,反正此計畫成形於前朝,主導立院的藍委們應該樂於配合。也籲請參與此場「亂花錢」大拜拜的建築界知名人士如姚仁喜與龔書章等,主動退出評審團,用行動告訴政府,人民依舊懂得思考。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2013年6月19日動土

文章 forgemind.news »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19日動土

【聯合報╱記者廖珮妤/台北報導】
2013.06.12 03:57 am

台北市府將在南港區興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市長郝龍斌昨天到南港區公所聽工程專案報告,文化局表示,2013年6月19日動土,預計2016年底完工,2017年營運。

郝龍斌昨天下午到南港區參加區里發展座談會,市府文化局、都市發展局也針對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專案報告。

流行音樂中心基地位於捷運昆陽、南港站之間,靠近忠孝東路、向陽路交叉口東北側,2003年間由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提出規畫,委託台北市政府興建,面積7.32公頃,工程費約40億元,號稱北部最大的流行音樂據點。

文化局第四科科長李威蒂說,因市民大道貫穿,基地分為南北兩區。以主廳館、名人堂及音樂產業區三棟建築為主,周邊空地則設戶外主題音樂公園。

李威蒂表示,主廳館可容納6300人;流行音樂產業區有4間Live house,分別容納200到2000人;名人堂規畫展覽廳、數位影音站,希望該地成為流行音樂孕育、交流的場所。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可容納的人數相當多,地方人士擔心會帶來交通、噪音問題。有里長表示,未來熱鬧景象可期,但舉辦大型活動時,南港區一下湧入成千上萬人,如何疏運人車才是重點。

李威蒂說,中心距離捷運昆陽、南港站,最短距離步行只要5分鐘。若舉辦跨年晚會之類的大型活動,將協調捷運局加開班次。未來每個場館都設有汽、機車停車位,加上南港站地下停車場車位,絕對夠用。

至於戶外音樂公園的噪音問題,李威蒂表示,已與周邊居民協調,將原來可容納萬人的場地下修為3000人,表演節目以不插電、輕音樂為主。

【2013/06/12 聯合報】@ http://udn.com/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UR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6月動工!郝龍斌:南港發展最有潛力

文章 forgemind.news »

出處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6月動工!郝龍斌:南港發展最有潛力

者盧姮倩/台北報導

延宕多年的南港「北部流行中心」終於要動工了!台北市長郝龍斌11日表示,北流中心目前已完成規劃,將在本月19日開工,預計2016年底完工,2017年營運,未來除可當作國內外音樂展演場所外,也可作流行音樂的育成中心。

北流中心為北市「新十大建設」之一,2010年完成國際競圖後,因噪音疑慮遭到凍結預算,經過多次協調規劃後終於敲定今年動工,郝龍斌11日參加南港區里座談會時指出,南港區擁有非常大的腹地,重要的發展工業、交通、生技軟體及文創產業也都在此地,可說是「規模較大的信義區」,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北流中心位於南港區向陽路與忠孝東路交叉口東北側,介於南港三鐵共構車站與捷運昆陽站之間,南、北基地共占地8.97公頃,工程經費約40億,由文化部編列預算,委託北市府代辦執行。

文化局指出,北流中心以主廳館、名人堂、流行音樂產業區,以及戶外音樂主題公園4部分建構,市民大道將中心分成南、北基地,由造型天橋串連,其中主廳館屬中型表演場地,設有5009個坐席,拿掉部分座椅後,估計最多可容納6300人。

名人堂則是華人流行音樂發展史與主題特展的展示場所,除了展覽廳外,還設有多功能演講廳、數位影音站等;流行音樂產業區定位為流行育成中心,含4間Live House,分別能容納1800至2000人、800人,以及可供200人用餐的音樂主題餐廳,並搭配錄音室、練團室及後製設施。

文化局表示,北流中心規劃初期市府隨組成「台北市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並配合包括「流行音樂資料庫」及「音樂人口述歷史」等計畫,執行至今已建置11萬首歌曲目錄與68位資深藝人訪問,以及近20間音樂展演健檢輔導,期許北市能成為「流行音樂城市」。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耗資新台幣45.5億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動工 美國RUR Architecture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文章 forgemind.news »

被台灣列為「黃金十年」國家重大政策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Pop Music Center」,於2013年6月19日舉行動土典禮,文化部將投入新台幣四十五點五億元,在台北市南港打造世界級表演空間,扶植流行音樂創作,預計西元2017年營運。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有三座場館;「主廳館」模擬山岳造型,為容納五千名觀眾的中型表演廳,打造流行音樂演唱和推廣舞台。
圖檔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Pop Music Center」(簡稱:北流 TPMC)從2005年開始規劃,基地在向陽路與忠孝東路七段交叉口,介於南港三鐵共構車站和捷運昆陽站間,緊臨三鐵共構之南港車站,合計共8.97公頃,市民大道將本案基地分隔成南、北兩區,兩基地藉由造型天橋串聯。

位於北基地的「主廳館」為可容納5,000席中型規模的室內表演廳,是跟流行樂界凝聚共識後所設計的最適規模,將會是未來臺灣及國際流行音樂歌手夢寐以求登場獻藝的「聖殿」;「名人堂」則是華人流行音樂發展史與主題特展的時空寶庫。
圖檔
文化部委託北市府執行此案,透過國際競圖,從全球144件作品中,選出美國 Prince大學Jesse Reiser 教授與 Nanako Umemoto 主持的RUR Architecture PC 建築師事務所,與國內宗邁建築師事務所組合團隊。

總統馬英九、文化部長龍應台、台北市長郝龍斌等出席動工典禮,流行音樂界人士包含「台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歌手紀露霞、林志炫等人都到場;馬總統表示,政府將流行音樂列為重點發展,一南一北兩個流行音樂中心,將有如雙引擎飛機、把流行音樂產業帶動起來。

北市府表示,台灣是華人流行音樂領頭羊,華語地區流行歌曲近八成來自台灣;2013年夏天將舉辦首屆「台北流行音樂季」,形塑城市品牌,為營運做準備。

>>相關圖片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耗資新台幣45.5億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動工 美國RUR Architecture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文章 eaGer »

奇怪,是我的錯覺嗎?怎麼競圖時所提出的設計跟動工時的設計差異頗大?

設計難免會有所調整,我可以理解;但從第一眼的所見,原先設計的建築體屋頂層可以讓人們散步的舒適空間到最後似乎被割捨掉了?流行音樂中心興建完成後,不見得只有對流行音樂有興趣的人會到訪,如果屋頂層能有不錯的公共空間讓市民們休憩漫步其中,更能夠拉近音樂與常民的距離吧。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唱作俱佳

文章 forgemind.news »

出處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唱作俱佳
文/廖雅琴;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流行音樂,陪伴許多人的青春歲月,不管是到KTV唱著張惠妹、哼著周杰倫的歌,或是去小巨蛋參加演唱會、前往各大Live House聽現場演唱,沉浸現場音樂震撼,一睹喜愛明星的風采,都是樂迷喜歡的事。

談到流行音樂,不能不提到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資深音樂製作人丁曉雯表示,目前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結構因為受到網路的衝擊,音樂載體從CD變成MP3,而實體通路從唱片行變成網站,這樣的變化讓音樂的傳播方式更多元,但音樂產值卻沒有隨之提升,造成許多音樂創作人才漸漸流失。

而流行音樂的風格則是從單一逐漸多元,丁曉雯說,像是九○年代的臺灣是抒情歌當道,近年來的流行音樂風格則是百花齊放,像是周杰倫帶進比較鮮明風格的音樂、陳綺貞代表較有文藝氣息、詞曲清新的都會民謠音樂,而王若琳則是帶有輕藍調味道的音樂,加上網路讓許多小型製作、個人創作,有更多發表、被看見的空間,臺灣的音樂風格越來越展現出獨特的風貌。

為了讓臺灣流行音樂產業持續蓬勃,引領華人世界,臺北市政府配合文化部委託代辦,將於臺北市南港區籌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喜歡音樂的觀眾會發現,這個占地8.97公頃的基地,將成為流行音樂界的一個新亮點、新地標。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指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由美國建築設計事務所 Reiser + Umemoto RUR Architecture PC 設計,是透過流行音樂產業群聚效應及資訊整合概念,以活化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為目標而量身打造的獨特空間,即將於6月底動土開工,預計2016年底完工。

也是臺北市流行音樂產業推動委員會委員之一的丁曉雯表示,北流將會是臺灣最專業的音樂表演場地,她舉例,現在的許多音樂表演場地像是國父紀念館、台北小巨蛋、華山文創園區等,當初興建都不是為了音樂表演,而是逐漸被挪用為音樂表演場地,而北流則是從硬體設計階段,就專為流行音樂產業量身打造,無論是靜態性質的演唱或是像擁有爆破、吊鋼絲的大秀型演唱,各種形式的演唱會,都能符合需要。

文化局指出,北流為活化臺灣流行音樂產業量身打造的獨特場域空間,主要由三個區塊組成,分別是主廳館、名人堂及產業區。主廳館擁有可容納5,009座席的大型表演廳,名人堂藉由規劃展覽讓觀眾可以了解流行音樂的發展脈絡,達成文化傳承的功能,而產業區擁有錄音間、練團室、教室等空間,具有音樂人才培育功能。

丁曉雯也認為,這三個區域能夠具體而微地展現流行音樂產業的現在、過去與未來,同時北流是國內少見在硬體設計階段就已經導入軟體思維,也就是怎樣的硬體設備能夠讓後續的營運發揮最好的效果,像是要求在建設時就內建一些基本燈光設備,這樣一來能夠節省拆裝燈光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增加場地使用率,更可以讓中小型表演者以較少的花費演出。

參與北流案極深的丁曉雯認為,經過精細設計、反覆與建築設計師溝通討論,相信未來北流能夠成為華人音樂的指標地區,市政府的角色則是在於擬定政策,目前文化局正積極評估研擬營運模式,相信在「軟硬兼施」與專業團體聯手打造下,北流將有助鞏固臺灣在華文流行音樂上的領航地位。

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
流行音樂發展第一手紀錄


為了有效妥善保存臺灣流行音樂珍貴人文資產及相關典藏文物,臺北市政府建置了「臺灣流行音樂數位資料庫」,這是一個透過數位化典藏系統建立專屬臺灣流行音樂資訊的網路平臺,整合自臺灣光復後至當代所出版的流行歌曲相關資訊,並建立檢索目錄供全民使用。

若連上臺灣流行音樂數位資料庫網站(http://www.pmdb.org.tw),你可以快速檢索想要的音樂資訊,不管是歌曲名稱、演唱人、作曲人、製作人、發行公司還是專輯名稱等等,皆可以利用此一資料庫快速搜尋到。在此資料庫內,也建立了從民國79年開辦至今仍是年度盛事的金曲獎、民國65年至85年舉辦的金鼎獎──唱片類、民國66至70年間的金韻獎得獎資料及得獎名單等。

臺灣流行音樂數位資料庫更收錄了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訪談紀錄精華版供線上閱覽,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可以看到資深音樂人的生命歷程,以及從中觀察出臺灣流行音樂發展的脈絡。

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指出,目前資料庫約可找到15萬筆歌曲資料,後續將持續更新網站內容,期望資料庫的建置能為臺灣流行音樂保存完整的歷史軌跡。


2013臺北流行音樂季

今年夏天,臺北,處處很音樂!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3臺北流行音樂季」是首次以城市品牌概念打造的音樂節慶,將於今年八至十月間展開一連串音樂盛宴。

文化局指出,目前規劃了三大主軸活動,音樂分享會、創作人發表平臺及原創新秀演出。音樂分享會將邀請流行音樂界專業工作者及從業人員,演繹、分享他們對流行音樂的看法及經歷過的特別經驗;創作人發表平臺則將提供原創音樂者一個圓夢的舞臺,並邀請音樂版權業者、唱片公司、經紀公司、資深詞曲創作人等來觀賞演出,建立媒合促成的平臺;另外,原創新秀演出則是為了拉近流行音樂與觀眾的距離,將有原創音樂新秀或團體現場Live演出,讓觀眾享受與音樂零距離的感官體驗。

歡迎所有熱愛流行音樂的樂迷,一起來臺北享受精彩絕倫的音樂饗宴。

▲相關資訊
時間:8~10月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文創大街、多功能展演廳等。
電話:2767-7684轉794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延至2018年完工

文章 forgemind.news »

流行音樂中心 延至2018年完工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
2014.10.31 04:05 am

去年風光舉辦動土典禮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被列為「黃金十年」國家重大政策,原定2017年對外營運。不過北市府新工處昨天表示,因結構調整將延至2018年才會完工。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占地8.97公頃,位在向陽路與忠孝東路7段交叉口,市民大道8段從中穿越,分為南、北基地,共有「主廳館」、「名人堂」和「產業區」3座場館。

經國際競圖,市府選出美國RUR Architecture P.C.與宗邁建築師事務組成的團隊,負責規劃、設計及監造。去年市府宣布將在2016年完工,馬英九總統還出席動土典禮。

不過市府新工處表示,位在北基地的主廳館,在音樂界人士建議下,由原先設計容納4500席增加至6300席,因功能結構調整,加上招標二次都流標,施工進度延後。

新工處指出,興建工程招標案,招標金額從21餘億提高至24餘億,10月22日決標,由春原營造以24.2億元得標,工程在2018年上半年完工。

主廳館為不規則、曲折的鋼結構,包覆灰綠色的烤漆鋁板屋頂,隱喻台灣多山翠鬱的意象,將作為流行音樂演唱、表演中心,建物為地下3層、地上5層。

至於南基地的「名人堂」和「產業區」因內容仍須調整,完成後才會招標。新工處表示,將依資金籌措情形陸續發包南基地興建工程,若發包進度如預期,南基地工程可與北基地同時完工。

【2014/10/31 聯合報】@ http://udn.com/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北流中心」會是柯文哲的燙手山芋?

文章 forgemind.news »

「北流中心」會是柯文哲的燙手山芋?
2014-12-10
作者:陳樂融(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

台北市政府在文化局長劉維公任內,成立第一屆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底,我受邀擔任委員。12月9日開完最後一次會,第一屆台北市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畢業了。

雖然說好這個委員會不限特定議題,但背景當然是因為難產多年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簡稱北流)。號稱要成為市府扶植流行音樂產業整體發展的智囊團,終究每次開會還是以北流議題為主。

由文化局長兼任委員會召集人,何時召開由局裡決定,每次議題由局裡決定。外部委員從吳楚楚、段鍾沂、王祥基、倪重華、張四十三、楊錦聰、丁曉雯、薛忠銘、林克華、馬天宗等數來,不能說不算一時之選,但主導性畢竟牢牢抓在官方手中。

當初受邀就跟局長說,不希望流推會是橡皮圖章。他跟我保證絕對不會。事實上的確不算橡皮圖章(我們屢屢開砲不斷建言),但是流推會是把好的手術刀或挖土機嗎?當然也不算。

莫說我老悲觀,莫說我一下棋便想到好幾步外,在流推會開張伊始,我就看到這種組織架構職能有限。

各方業界專家當委員,但執行還分佈在文化局一科(文創發展科)、四科(文化資源科)乃至近期新設立的五科(文化建設科)手上。我反應過流推會的決議要快速推動,能否有委員會轄下的任務型辦公室,統整各方需求與府內橫向聯繫。

最後有了個流行音樂專案辦公室的勞務採購案,但做的事情幾乎只是配合執行一科的北流軟體建置業務,跟我心目中成為流推會決議的「下手」或北流和產業界對話的「窗口」,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二十三個月內開十次會,不可說多,但以社會上的協會、工會、基金會等的董事會、理事會開會頻率看,也不能說太少。但距離我希望流推會扮演的角色、進度、頻率、品質,終究差很多。

公家機關畢竟不是任何一個民間人士開的。在有限的權責內,我和某幾位委員都盡力了。尤其,我和丁曉雯(加上後期的馬天宗),比起多數委員,深入參與過不少由四科、新工處或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召開的設計工作坊,意圖把產業需求與建築設計,在各種限制下,達成較好的結合,希望將來北流中心不要成為蚊子館,不會是被進駐的使用單位詬病的腦殘園區。

結果,解決了某些問題,永遠有新的問題產生,公家機關,就是很容易讓置身其中的人有鬼打牆的被迫害經驗。在畢業典禮的此時,回頭想想諸般發展,發現音樂人還是太傻了。北流中心面對的絕不只單純是「設計」問題,而是從一開始中央地方纏夾不清的定位、策略與經費問題,而且到現在並未真正解決。

身旁的公務員、建築商、監工商、還有市府其他相關建築師、學者,多數早身經百戰,北流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另一樁工程」罷了,他們大概覺得音樂人怎麼這麼難搞、特別囉嗦?

不否認文化局劉局長和這幾年來某些市府員工,在推動北流基本成案這件事情上的努力,但從結果論,我得說台北市和文化部,沒有盡全力讓它航向更好的航道。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流推會是否有第二屆,第二屆成員會是哪些人,新上任的文化局長和流推會委員,要花多久瞭解這個計畫的來龍去脈和重重陷阱,留任的這些職業公務員(從文化局到新工處),會如何跟新局長、新市長報告此中原委,會從自身行政作業便利考量,省略或迴避多少專家們曾貢獻的苦心孤詣、摸索思考與殷殷叮嚀,我拭目以待。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揭祕「北流四寶」 全台首座5G場館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via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揭祕「北流四寶」 全台首座5G場館
2020-08-18 16:07 聯合報 /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歷經17年規畫打造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即將於9月5日舉行開幕演唱會。北流今舉行媒體茶敘介紹「北流四寶」,公開表演廳空間配置及舞台設計,揭開其神祕面紗。

北流四寶之一為「全台最大專業場館隔音門」。北流隔音門總寬約16米、高約10米,採左右對開方式。隔音門可有效杜絕場內外聲音,減低噪音汙染,讓演出團隊擁有最安心的演出場所。

北流採用的「法國L-Acoustics K2音響系統」,是世界三大音響品牌之一,針對表演廳場地特性精心調整吊掛角度,使音響系統達到最完美的表現,提供各區域觀眾最高品質的音場。

而北流使用的「母桁架(Mother truss)設計」,為減少工作人員上貓道進行高空作業如燈光、LED屏幕及特效時的危險,可直接將母桁架降至一樓平面高度,架設完畢後升高至所需高度,提供安全的施作環境。

此外,由14塊舞台區塊組合而成的「電動升降舞台」,可配合演出單位所需舞台模式事前做出對應的舞台設計,不僅可減少硬體廠商進場施工架設舞台的時間,也可減少舞台耗材,達到環保目的。

北流指出,表演廳專業空間硬體配置受到業界引頸期盼,「北流四寶」更使演唱會品質大幅提升,滿足各式展演規劃與舞台需求。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整合5G科技與創新應用,將於9月5日開幕演唱會期間,提供表演廳館內5G訊號,並首創「5G 媒體室」,讓媒體可在媒體室利用5G發稿,同時觀看場內演出及動態。此設計也讓北流成為台灣首座5G運用及商轉的表演場館。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全新5千人級場館 2020年9月率先啟用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介於南港車站與捷運藍線昆陽站之間,採複合型園區設置,基地面積8.96公頃,以市民大道區隔為北基地及南基地。可容納5000人、專屬流行音樂演出的中大型表演場地「表演廳」座落於北基地,南基地則有以主題策展方式呈現臺灣流行音樂光榮歷史與各種面貌的「流行音樂文化館」、以培育臺灣音樂人才為目標的「產業區」等場館。

集結流行音樂與流行文化,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不僅是流行音樂表演場所,更是以流行音樂產業出發、描述流行文化與生活型態的機能型園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建築由美國RUR Architecture設計,建築靈感來自古羅馬廣場,利用環形空間結合藝術、商業、市集和演出活動,希望藉由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市民及海外觀光客之廣泛利用,打造一座24小時具備不同使用方式的「機能建築」。南北基地由造型天橋串聯,三棟主建築位於同一水平線,除加強整體建築的統一性,也以視覺軸線引領參觀者至不同目的地。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未來將朝成為亞洲華語流行音樂新地標的願景邁進,除匯集創作人才外,並期望提供流行音樂及周邊產業群聚、展現優質的臺灣流行音樂文化,創造聚合流行音樂及文化產業跨界能量。北流表演廳預計於2020年第二季開館營運;文化館、產業區預計於2021年陸續開幕。

從發想到興建完成歷經 17 年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由資深音樂創作人 〈黃韻玲〉老師出任董事長,廣為人們熟知的小玲老師表示:「從音樂創作者到北流經營者是巨大的挑戰,但面對一生摯愛的流行音樂,從一位純音樂人的角度來呵護北流,使其能促進流行音樂的發展,是所有音樂人的共同使命。」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將包含表演、科技、產業發展及人才培訓四合一功能,希望能成為全亞洲最好的流行音樂據點。 對於臺灣流行音樂工作者而言,這裡除了是從產製到演出、孕育音樂最友善 的基地之外,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這裡更是接觸音樂文化、欣賞音樂演出最親近 的場域。北流舒適寬敞的園區即是落實「音樂即生活、生活有音樂」的最佳示範。

外型似山脊的「表演廳」將於2020年9月率先啟用,可容納約 5,000 名觀 眾,彌補了臺灣過去中型室內展演場地不足的缺憾。 北流扶植與支持各種形式的流行音樂展演,表演廳提供初生萌芽的音樂人 猶如「第二哩路」的跳躍空間,鼓勵各型態音樂新血,在北流的舞台被看見、被關注,迎接更多探索、更多挑戰。不論各種領域的音樂人或嶄新的演出邏輯,都可以在這裡發揮影響力,近觀未來。

另一側,外觀呈立方體的「文化館」為國內第一座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展覽館,館內將規劃常設展及特展,整理並展示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並汲取豐沛的跨界能量。 我們除了可在文化館裡品味華語流行音樂的經典時光,更敬未來不可限量的新樣貌。本館將孕育傳承,紀錄臺灣流行音樂能量,在音樂的聚集下激發延伸。

而與文化館同側,猶如璀璨寶石的「產業區」將成為未來流行音樂人才的孵育基地,結合了音樂展演空間、錄音室、排練室、練團室、辦公空間等,串連起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打造完善的產業園區,以培育新一代的音樂產業人才並形成產業聚落為要 務。 唯有音樂品質的全面提升與世代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才能永續臺灣流行音樂在華人音樂中的領導地位,帶領臺灣流行音樂,走進新未來。「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臺灣流行音樂的心臟。」

「表演廳」其專業空間硬體配置受到業界引頸期盼,北流四寶更是使演唱會品質大幅提升,如虎添翼的效果將演出細節完美呈現,並滿足各式展演規劃與舞台需求。

全臺最大專業場館隔音門 – 北流隔音門總寬約 16 米、高約 10 米,採左右對開方式。隔音門可有效杜絕場內外聲音,減低噪音污染,讓演出團隊擁有最安心的演出場所。

法國 L-Acoustics K2 音響系統 – 世界三大音響品牌之一,是國內外歌手愛用品牌。針對表演廳場地特性精心調整吊掛角度,使音響系統達到最完美的表現,提供各區域觀眾最高品質的音場。

母桁架(Mother truss)設計 – 為減少工作人員上貓道進行高空作業如燈光、 LED 屏幕及特效時的危險,可直接將母桁架降至一樓平面高度,架設完畢後升高至所需高度,提供安全的施作環境。

電動升降舞台 – 由 14 塊舞台區塊組合而成,可配合演出單位所需舞台模式事前做出對應的舞台設計,不僅可減少硬體廠商進場施工架設舞台的時間,也可減少舞台耗材,達到環保目的。

值得關注地,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整合了 5G 科技與創新應用,將於 9 月 5 日 開幕演唱會期間,提供表演廳館內 5G 訊號,並且首創「5G 媒體室」,讓記者朋 友可在媒體室利用 5G 發稿,並能同時觀看場內演出及動態,於此北流成為臺灣首座 5G 運用及商轉的表演場館。而 2020 年因受疫情影響,全球音樂產業面臨嚴峻考驗。雖然臺灣在疫情控制表現亮眼,音樂活動也逐一復甦,但仍不可掉以輕心,北流全員絕不敢鬆懈,已做好萬全準備迎接表演廳 9 月盛大開幕。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