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松專欄]殞落的記憶- 談早期的王大閎6 建國南路自宅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徐明松專欄]殞落的記憶- 談早期的王大閎6 建國南路自宅

文章 站長eaGer »

殞落的記憶--談早期的王大閎6 (建國南路自宅)
徐明松專欄

1944年王大閎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拒絕了當時普林斯頓大學彈道學研究所與Marcel Breuer 的邀約,任駐美大使館隨員,是時大使為魏道明先生,或許也跟父親王寵惠(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的授意有關,不過會留在美國,應當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尾期,國內混亂,父親希望他暫時留在國外,直到1947年國內稍事安定後,才回上海,怎知,持續的國共內戰再度迫使剛回國不久的王大閎遷至香港,後到台灣。在上海這段時間,王大閎與另外四位建築師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也設計了一些建築,可惜這段時間與後來在香港那兩年的作品我們所知不多,有待來日進一步查證。

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是他來台開業後(大洪建築師事務所)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他為自己設計的房子,更是從實踐作品中認識王大閎建築語言的關鍵性創作。儘管目前此建築已拆,不過我們卻掌握不少訊息,除了早期成大建築系創辦的《今日建築》第5期(1954/10)有刊登外,最近王先生家裡也提供了足夠多的早期影像,讓我們可以更深入掌握細節,甚至於之後王大閎仍細心地設計增建後的狀況。據守正(王大閎的長子)告知:「當時〈建國南路自宅〉周圍都是一些低矮、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宿舍,家裡的圍牆感覺就比周圍房子高」。顯見在當時的城市脈絡中,王大閎那高大的九仞(9尺)之牆的確異於尋常。

基地位於建國南路的巷道內,從仁愛路三段或濟南路三段進亦可,再轉建國南路巷道即是。因此有人說是仁愛路自宅即由此來。此作品我們訪談過許多曾進過〈建國南路自宅〉的前輩建築師,每一個人對細節的描述或有不同,主要原因是王大閎也曾多次改變局部,譬如說前院水池,我們就在老照片見到至少三種以上的形式,室內客餐廳地板也見過馬賽克與大片磨石子(或60×60㎝水泥磚)的作法,就更別說後來生小孩後所作的大幅度增建。

圖檔
↗建國南路自宅平面

圖檔
↗建國南路自宅各向立面

我們來讀讀平面,基地約九十多坪(50×62尺長寬),中間座落了一棟約三十坪左右的建築,大門由南面左側進入,踏石板穿過左右皆有扶疏花木的曲徑漫步至室內入口,進玄關,正對面是兩米四寬的朱紅壁櫥,左轉是廚房,而右邊則是餐廳與客廳,建築物坐北朝南。值得注意的是,由客廳外望庭園,除有豁然開朗的空間效應外,退縮落地窗外的兩根黑色鑄鐵柱子恰恰回應了傳統合院正廳的邏輯,也就是在看似不對稱的入口起始點中(無論是大門或玄關),最後進入客、餐廳竟然又回到傳統中軸線的「禮制」邏輯,因此前院所扮演的角色,正就是傳統的院落空間。這裡令我們驚訝的是,這兩根柱子也是結構所需,因為周圍的清水磚承重牆在南向由一排不間斷的大片落地窗所取代,因此結構上需要兩根柱子支撐上方的鋼筋混凝土梁,因此這兩根柱子並不只是裝飾性地存在。餐桌是白色的圓形中式餐桌,周圍則環繞六張黑色柚木面的紅漆鋼腳圓凳,客廳有三張密斯似的白色沙發與一張同樣有著潔白大理石面的茶桌,客廳一側亦是密斯似的長型靠榻,「上面放著古色古香的墊子與枕頭,再配合天花上懸下的大葫蘆,充分流露出東方情調」(註1)。

東西兩側是原色清水磚紅牆,地板則是灰黑色水泥磚(也可能是磨石子),與臥房、浴室之間的隔間牆與平頂天花則塗以白漆,猶如白色畫布,準備吸納來自各處的景色,無論是晝日的自然或人工光線、或是人影移動的光影。由客廳一側轉進後方,無門,則是王大閎的臥室,東側有165公分寬(直徑5尺半)的圓形窗,外有木製窗櫺可開關,界定室內外。臥房內的浴室不尋唐式方式施作(原因不明),但也不買現成浴缸,據守正描述,浴缸為磚砌,上方再覆以觀音石。當然除了室內外,值得深入探究的還有庭園,特別是他後來在〈弘英別墅〉的自宅中對庭園的細膩處理,似乎創造出王大閎個人的人生哲學,這裡既不是安藤那過份人造、冷峻、無欲,比較接近禪的自然哲學,也不是巴拉岡那蔓生至超現實的自然哲學。關於這點,希望來日再議。

圖檔
↗三個中庭的住宅,密斯

〈建國南路自宅〉,王大閎那麼輕鬆與自然地就帶我們回到傳統的氛圍,密斯(特別可以比較1934年密斯的《三個中庭的住宅》)似乎被融入傳統中國的氛圍裡。我們在1945年王大閎發表的〈城市中庭住宅〉中,所謂的「東方」還是以元素呈現,整體氛圍仍然是密斯的,但〈建國南路自宅〉往前跨了一大步,因為建築師在庭園與建築•負空間與正空間中發現了事實,就像王大閎在一篇訪談中所說:「中國建築的特色,….它的神秘感很重要,中國建築與庭園的設計,往往善於使用「內造牆」、「外造牆」,讓你一眼看不透,一進再一進…」。因此筆者認為該作品可以解讀為王大閎建築語言「身份」(identity)的開始,從今而後的王大閎將以自身身份在這個被貶抑、邊緣化的島嶼,展開其詩意卻「孤寂」的語言。

圖檔
↗建國南路自宅 廳1

圖檔
↗建國南路自宅 廳2

圖檔
↗建國南路自宅 廳3

圖檔
↗臥室與月洞窗2

圖檔
↗臥室與月洞窗3

註釋
1.見《今日建築》第5期1,954/10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2006.08.14 晚上八點,徐明松老師邀集了龔書章、廖偉立、孫德鴻、王俊雄、邱文傑、阮慶岳等人,在大涵學乙設計公司(邱文傑+莊學能)會議室討論王大閎展覽相關的事宜,以下影片為徐老師在簡介王大閎作品時與其他人互動的狀況。

01.
長度:7 min 32 sec
<embed width="480" height="391" src="http://video.google.com/googleplayer.sw ... 3068361527"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quality="best" bgcolor="#ffffff" scale="noScale" wmode="window" salign="TL" FlashVars="playerMode=embedded"> </embed>

02.
長度:46 min 17 sec
<embed width="480" height="391" src="http://video.google.com/googleplayer.sw ... 8367155140"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quality="best" bgcolor="#ffffff" scale="noScale" wmode="window" salign="TL" FlashVars="playerMode=embedded"> </embed>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建築界「麥加」

文章 forgemind.news »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建築界「麥加」


聯合報2013.06.03 04:43 am

一九五三年興建的「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在台灣開業後第一個作品,也是他「中國建築現代化」作品的濫觴。拆除前,是國內建築系學生必朝聖、見習之地;拆除後,更是建築界必研究的典範。

研究王大閎作品多年的學者徐明松說,對於這棟經典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設計者高而潘曾經說過,「讓我內心悸動,三天都睡不著覺」。

知名建築師李祖原也稱讚「建國南路自宅」:「就像回教徒能去朝拜麥加,簡直不得了」。

徐明松指出,建國南路自宅的圍牆高聳,延續他在蘇州的經驗;室內窗戶採圓形窗(圓洞窗),搭配格狀窗櫺,有中國建築「月洞門」的精神;磚牆由紅、黑、白、清水磚等顏色構成,建構現代的東方意涵。

客、餐廳落地窗門框採「上下軸承」支撐,師法中國建築可拆卸式門板的原理;落地窗外兩根黑色鑄鐵柱子,也非為了裝飾而設計,而是結構所需卻又呼應中國「禮制」邏輯。

徐明松說,王大閎對自己作品有堅持,也掙脫了模仿傳統或抄襲西方的困境,將印象、感覺結合西方所學,勾勒出中國建築的現代新風貌。

他舉例,知名的國父紀念館包括前總統蔣中正等人認為「太不中國」,甚至認為正面屋頂不應掀起,但王解釋其隱喻是「掀起革命的一角」,並直指不該一味追隨西方,並以國父推翻滿清,因此不應抄仿清朝宮殿等理由,最後才完成作品。

一九六四年的「虹廬」,雖是北市濟南路的高樓層公寓,符合現代需求,但室內採九宮格設計,樓梯配置「一明一暗」也把「重門疊院垂直化」,皆出於中國傳統合院的設計概念;外部H形的內凹立面,更與晚他十二年、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的「住吉長屋」有類似設計旨趣。

【2013/06/03 聯合報】@ http://udn.com/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王大閎自宅代表作 將重現北市

文章 forgemind.news »

王大閎自宅代表作 將重現北市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
2013.06.03 04:43 am

曾獲國家文藝獎的「永恆的建築詩人」王大閎,其經典建築作品可望重現。在民間及學界串連、奔走下,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扮推手,打算以「官方出地、民間出資」模式在北市美術公園重建王大閎代表作「建國南路自宅」,盼作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建築展示中心。

以王大閎傳記獲今年金鼎獎的學者徐明松昨建議,若能一併修復「日本駐華大使官邸」及「士林張群宅」,讓王大閎三棟作品成為現代建築的基地,不但形塑台北新亮點,也能替申辦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暖身。

九十六歲的王大閎,是台灣戰後重要本土建築師,也是「中國建築現代化」代表人物,作品國父紀念館被公認是台灣重要的中國式現代建築。今年二月起,徐明松、華昌宜、劉可強等建築學者積極串連,盼保留其卅六棟作品獲共鳴,誠品董事長吳清友也表達支持。

立法院日前通過跨黨派立委鄭麗君、蔣乃辛、李桐豪所提決議,要求文化部專案評估,文資局上周開會決議「列冊管理」。徐明松說,已選定包括國父紀念館、台大第一活動中心、虹廬等廿五棟(十九棟公有、六棟私有)準備提報北市文化局,盼指定為歷史建物或古蹟。

為重建王大閎自宅,張金鶚日前召集跨局處會商。北市府上周五也邀徐明松、王大閎兒子及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等人會勘,選定美術公園內三處作為重建評估場址;另也不排除在原址找基地重建。

徐明松說,建國南路自宅僅一層樓、約廿多坪,民間將籌設基金會並自籌六百五十萬,打算「自己蓋好再送政府管理」。

他形容,王大閎是建築詩人也是「民國傳奇」,是親見西方理性主義建築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之後更在現代的建築方盒子中加入個人情感與東方意象。

【2013/06/03 聯合報】@ http://udn.com/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重現王大閎自宅 建築界奔走

文章 forgemind.news »

重現王大閎自宅 建築界奔走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3年07月18日 05:40

建築師王大閎是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建物的設計者,以融合東西方建築美學內涵著稱。近來建築界人士奔走,欲重現王大閎來台第一件作品、已被拆除的「建國南路自宅」,另還向北市府提報王大閎廿五處重要建築為歷史建物。

王大閎是台灣近代建築界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個接受西方完整建築教育的華人建築師,影響台灣建築發展深遠。雖然然受西方現代建築啟蒙,但王大閎亦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美學與之接軌。

留住經典 台博館啟動保存

一九六○年代、七○年代是王大閎的創作高峰期,多為官方的公共建築和私人委託住宅案,如台大學生活動中心、陽明山林語堂宅,商業案並不多。

為能留下王大閎等前輩建築師的設計圖和相關資料,二○○七年起,國立台灣博物館啟動「二次戰後台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研究計畫」,目前累積九萬筆以上的設計圖、照片和相關資料,其中王大閎的建築圖說有廿二案、共計八○八件,包括國父紀念館、登月紀念碑計畫案、外交部等。

96歲高齡 坐輪椅會龍應台

昨日,文化部長龍應台視察台博館建築圖說徵集成果,高齡九十六歲的王大閎也在兒子、建築師王守正陪同下,坐輪椅出席。王大閎已不太能言語,龍應台緊握他的手,在他耳邊說話,龍應台說,當她提到國父紀念館、虹廬時,「王大閎似乎特別有反應。」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指出,王大閎是「中國建築現代化」先驅,一九五三年「建國南路自宅」是代表作卻已不復在,近來向北市府爭取在北美館旁的美術公園重建這棟建物,為此募款八百五十萬元。

25棟建物 提報列歷史建物

此外,建築界也向北市府提報王大閎廿五棟建物,希望列入「指定」或「列管」歷史建物,徐明松認為位在都更區附近的「虹廬」最為急迫。虹廬是王大閎設計第二棟自宅,已易手他人,現為餐館「四知堂」所在。

台北市文化局二科科長林長杰表示,重建建國南路自宅一案,與民間團體「還有技術性問題待解決」。歷史建物審議方面,預定於八月召開委員會,之後才會進行場勘。至於虹廬是否面臨都更危機他不清楚,「如果有此急迫性,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建築系學生朝聖地 王大閎自宅將重建

文章 forgemind.news »

建築系學生朝聖地 王大閎自宅將重建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14.01.02 03:02 pm

設計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建物的知名建築師王大閎,作品融合東西建築美學,他在台的第一件作品位於台北市建國南路自宅已經拆除,建築界人士欲重現這件作品,發起重建,今天與北市文化局宣布重建計畫起動。

王大閎被喻為永恆的建築詩人,曾獲國家文藝獎,建於民國42年的建國南路自宅,在建築界被稱為中國建築現代化的濫觴,拆除改建前,曾是台灣建築系學生朝聖見習之地,到現在還是建築界研究的典範。
王大閎自宅建築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王大閎自宅建築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王大閎自宅建築圖,北市文化局提供.jpg (107.04 KiB) 已瀏覽 5909 次
王大閎的父親王寵惠,是中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用積蓄替他在北市建國南路買下一塊90坪大小的空地,興建自宅,因經費有限,且為了保留空間做院子,建物不大,僅30 坪左右。

建築界人士說,這棟房子既不像日式建築,也非傳統中國風格,當時和四周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低矮宿舍相比,王宅圍牆顯得特別高聳,封閉的立面和高牆,延續他在中國蘇州的建築風格。

王宅使用的落地窗,顯露王大閎的細膩,落地窗門框是用上下軸承支撐,減少阻撓視線的外框,這部分來自中國傳統建築門板可拆卸的靈感。

北市文化局指出,知名建築師李祖原建築師曾說,當年到王大閎自宅現場參觀,就像回教徒能去朝拜麥加,簡直不得了。

文化局下午與中華民國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簽署捐贈契約,預計王宅在今年底完成重建,無條件轉讓登記為台北市資產,重建地點位於台北市美術公園園區內。

【2014/01/02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異地重建 捐給台北市府

文章 forgemind.news »

出處

王大閎宅異地重建 捐給北市府

〔中央社〕知名建築師王大閎位於建國南路自宅將在台北市立美術公園內異地重建,預計年底完工,將無條件轉讓登記為台北市政府資產。

今年96歲的王大閎是台灣建築界的傳奇,曾設計國父紀念館、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他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位於台北市建國南路自宅已在轉售後拆除,建築界人士欲重現這件作品,去年底組織學會發起重建,今天與北市文化局宣布重建計畫啟動。

王大閎被喻為建築詩人,曾獲國家文藝獎,建於民國42年的建國南路自宅,被認為是台灣建築史上的瑰寶,當年曾是台灣建築系學生朝聖見習之地,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師高而潘曾說,「那棟房子讓我內心悸動,3天都睡不著覺」。

王大閎的父親王寵惠是中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替兒子在建國南路買下一塊約90坪大小的空地,興建自宅,為了保留空間給院子,也因經費有限,建物占地不大,僅30坪左右。

王大閎長子王守正出生後到6、7歲都住在建國南路,王守正回憶說,相較於當時周遭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低矮宿舍,自家3公尺高的圍牆顯得特別高聳,對當時小小的他來說「好像監獄一般」,住家附近的孩子都對他家特別好奇,「每次一開門就有許多小孩探頭探腦」。他認為父親之所以設計這麼高的圍牆,是希望將工作與生活劃分開來,回到家就和外界隔絕。

王守正說,在他的記憶中,房子裡頭有一個大大的圓形窗,通往庭園,他和姐姐王依仁常常在那裡玩耍,爬進爬出,或躺在上頭看天空。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秘書長徐明松表示,由於原本的設計圖已不存在,為了重建,研究了王家保留的40多張黑白照片,並與學會成員討論,整體重建經費預估為新台幣720萬元,加上家具共需約1000萬元,將由璞永建設與文心建設出資,預計能在年底前完工,之後無條件轉讓登記為台北市資產,由市政府另行公開招標委託經營管理。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朝聖!傳奇建築師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現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朝聖!傳奇建築師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現
2017-07-06 15:37聯合晚報 魏莨伊、何定照、謝蕙蓮、王敬慈、何令慈、曾芯敏/製作

消失40餘年的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台北市建國南路自宅,經民間、學界串連奔走、募款重建,以「官方出地、民間出資」模式,讓這棟小而美的經典建築重現。2017年7月6日上午舉行捐贈儀式,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捐贈給台北市政府,即日起開放民眾參觀。

100歲的建築師王大閎有「建築詩人」美譽,他與同窗貝聿銘,今年同度百歲,兩人都是華人建築師界傳奇。建築師阮慶岳指出,王大閎以國父紀念館這棟台灣第一座現代主義建築,成為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第一人,他的自宅則是其現代主義純粹本質的體現。

建築特色

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木構造結合,西方鋼筋水泥建材表現木工美感。

阮慶岳說,王大閎建築特色首重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木構造特色結合,讓西方鋼筋水泥建材也能表現木工工程美感與符號,諸如「大帽子」(宮殿式屋頂)文化等中西文化結合的創意,「對當時台灣醍醐灌頂」。


王大閎代表作

■國父紀念館

「他用鋼筋水泥也能表現木構造斗栱的美!」阮慶岳說,這個建築特色,在王大閎知名作品如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都可看到。他雖以公共建築知名,但住宅代表作包括北市建國南路自宅及濟南路虹廬。

阮慶岳指出,王大閎設計住宅時,會透過窗戶等設計,讓光線自然穿透,彰顯人的內在與外在的關係,堪稱建築處理光線、外在環境的典範。

他也表示,王大閎許多建築如國父紀念館等都可看到「大帽子」,這其實是他在當年威權時代,「無可避免的唯一出路」。這是因為王大閎當年回國時,先做故宮競圖,雖然被評為第一,卻因純粹現代主義手法遭否決,換成官方喜愛的御用建築師,王大閎這才開始在建築加入大帽子。

■建國南路自宅

重建完成的建國南路自宅,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圓山美術公園內,是王大閎民國42年來台時設計建造的小宅,房屋面積僅26坪,占地約130坪。外有高聳的圍牆,室內窗戶採圓形月洞窗,搭配格狀窗櫺,營造中國式庭園氣氛;客、餐廳落地窗門框用上下軸承支撐,減少阻撓視線的外框,讓空間流動更順暢。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三年前結合各界贊助終於完成重建,選在今天王大閎100歲生日當天,捐贈給台北市政府。文化部長鄭麗君說,王大閎創造了台灣人共同回憶,今天捐贈給北市政府的自宅,拆除前是台灣建築系學生必朝聖、見習之地。

■外交部
■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虹廬
■林語堂宅
■東門基督教會長老教堂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參觀時間

每周三至周日:0930~1730,民眾可自由免費參觀。

每周六上午:為專人導覽限定場次,不開放自由參觀,當天9時30分開放現場報名,30人額滿,12時起開放自由參觀。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有藝思/王大閎自宅 中式園林轉折 一眼看不透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有藝思/王大閎自宅 中式園林轉折 一眼看不透
2018/05/27 13:23:12 聯合晚報 何定照

今年102歲的傳奇建築家王大閎,被眾多建築後進奉為上師,有著外交官父親的良好家世,也讓他被視為「最後的貴族」。一般都知他最有名的建築是國父紀念館與外交部等,但因這些公家建築在當年難逃脫上意政治指導,不少建築師都認為他最好的作品其實是住宅,又以近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重建的建國南路自宅為代表之一。

這棟被稱為「王大閎建築劇場」的重建自宅,在建築界眼中,與他另棟著名自宅濟南路虹廬一樣,外部設計都以封閉立面和高牆延續幼時的蘇州經驗,入口動線設計則有中式庭園曲徑通幽的巧妙:兩者都得行經高得看不見內部的高牆,才能先推開第一道窄門,踏入王大閎世界;順著一線天般的小庭園走下去,又才能發現第二道窄門,得以通往自宅內部。

如此中式庭園巧妙還不只此。建築師徐岩奇指出,王大閎這種讓人先經過庭園小徑沉澱心境、而非直接入室的手法,可視為一連串中式園林轉折有致的效應開始。

他指出,訪者在歷經屋外高牆、大門、庭園小徑、室內門的過程,已然驚喜連連;進了屋內,迎面的赫然是大片朱紅櫥櫃,眼光又轉到平行的左邊廚房,乃至右前方的客廳與餐廳乃至大片黑色落地窗,最後還延伸到戶外庭園,視線縮放間淨俐落且戲劇性,「這全是園林手法」。

這段視線旅程還沒完。研究王大閎建築多年的建築師徐明松在《靜默的光 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指出,訪者再從客廳轉進後方,就直接通往王大閎臥室,這裡簡簡單單,只有一張小床,面對著東側一個165公分寬的圓形窗。

這扇取自中國月洞門概念、鑲有木製窗櫺的玻璃橫拉窗,可是這間自宅最大重點之一:它關上時是木格,打開後望出去,就是個乾乾淨淨的圓洞,以及窗外特意栽種的搖曳綠竹,讓視線內外流動間,充滿古雅詩意。

也千萬要留意王大閎的空間格局設計。徐明松指出,王大閎自宅往往顛覆住宅第一眼就見大門以及合院建築正廳須在入口中軸線的傳統,但在建國南路自宅中,客、餐廳面向庭園落地窗外的兩根黑色鑄鐵柱子,又悄悄將建築回歸到左右對稱的「禮制」邏輯,若加上前院,更呼應了中國傳統院落空間的分佈。此外,這兩根柱子也是結構所需。

然而這些看似融入中國傳統語彙的設計,依建築師郭肇立看來,重點是都具有文化象徵性,而非傳統宮殿式建築的裝飾性。郭肇立認為,王大閎著重對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如屋頂、斗栱、柱列、窗櫺、門扇等母題(motif)再設計,是因「象徵可以說故事,可以讓一個建築文學化、變成一首詩」,而非官僚威權的延續。

王大閎曾說,中國建築神秘感很重要,中國建築與庭園的設計,往往善於使用「內造牆」、「外造牆」,讓你一眼看不透,一進再一進。徐岩奇指出,建國南路自宅以簡單的平屋頂盒子建築,表現了豐富流動的語言;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則說,王大閎藉著自宅,批判了中國宮殿式建築,也示範如何創新建造現代中國建築。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