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中原大學玩創意 打造國際級「微建築」
2017-07-05 18:01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即時報導
中原大學建築系一年級「建築設計」課期末作業,學生分組打造國際建築大師的微型建築作品,陳列校園非特定的空間。「蓋房子」被批新手形容「像兩棲蛙人過天堂路」,一度讓他們吃不消,但也因此更激發創意與用心。
整個中原大學校園因此增加40座微型建築,更多人看見與了解建築美學貼近日常生活的樣貌,而且光在中原就能看見40棟大師畢生功力代表作,等於飽覽一場建築美學饗宴。
建築系謝統勝、蔣雅君等9位教師帶領「建築設計」課程,期末作業以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40位國際級建築大師作品為題,學生在有限的預算下,優先運用回收材料來建置,並接受繪製設計圖、作模型及構築等專業訓練。
「草原風格有機建築」是美國建築大師Frank Lloyd Wright聞名世界的作品,強調與自然融合的設計概念。學生張詩岳、張祥恩分析、轉化建築大師的作品風格後,利用大草坪、鐘塔等中原特色場域,打造型式與機能兼具的空間,結合休憩與環境教育的功能。
張詩岳指出,預算和只能使用回收材確實考驗大,還要學習如何使用土磚、石頭、水泥發揮並找到材料最大的可能性,使用在地材料與自然環境互動,也是呼應大師「與地景融合建築」的精神。
楊曜嶺、劉珈均的「謝天」,同樣有台灣在地建築特色,作品臨摹埃及建築大師Hassan Fathy的設計概念,取用校園廢棄的水泥磚與木材,土磚以水、稻草、泥土混和製成,下暴雨時還得把一個個土磚架高,酷熱的太陽下趕緊讓土磚曬乾凝固,耗時費力的製作過程讓老師一致認同這組最符合課程精神。
劉珈均說作品取名「謝天」,是因為在製作過程中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像作家陳之藩的話「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
學生焦立愛、余和謙的作品「交和Interconnect」,傳達猶太裔美國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傾斜、銳利」造型的視覺印象,上方挑高空間可以遠眺草坪景觀,下方利用鐵鋁罐回收材製成隔簾,整體作品強調視聽感官。他們以校園常見的十字架相互連結形成軸線,藉此呼應大師的設計手法。一度因為尖銳軸線造型立不起失敗率高感到挫折,最後還是完成作品很有成就感。
王俊硯、賴奕竹從不熟悉電鋸、釘槍操作到可以精準的切割、組裝每一塊木板。他們發揮奇想用氣泡棉為作品「Way of the future」營造另類的科技感。
陳健恩、李妍蓁的「Nicholas Grimshaw 建築站」用大量寶特瓶呈現玻璃穿透感;謝明勳、官育慈的「躍」用鐵鋁罐做出建築表面曲線與光澤,兩組學生自嘲像「拾荒老人」與分享撿回來的寶特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