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5屆「X-site計畫: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In Progress)」首獎作品《OO》

設計競圖、競賽及獎項、公共工程標案、私人招標相關資訊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2018第5屆「X-site計畫: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In Progress)」首獎作品《OO》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2018第5屆X-site計畫首獎團隊出爐,由林佩蓉、塗家伶組成的「大林工作室」計畫《OO》獲得首獎。本屆延續上屆X-site計畫,回應美術館此刻在進行的硬體修繕的議題,以命題「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In Progress)」為發想,作為整合當代藝術、建築、公共性議題、推廣教育等跨領域的人文研究計畫。

本屆預計為期10週的第5屆X-site計畫《OO》,將於2018年館舍暫停開放期間,於美術館戶外廣場展出,作為乘載美術館精神的實踐地和轉換過渡的象徵;透過實驗及探索,將表現對於美術館更新工程「工務所」協作、功能性與過程性的思考,並提出工程美學的辯論。

本屆X-site共計收到36件作品投件,評選團由王俊傑、邱文傑、林平、張基義、漆志剛、蕭有志、蘇嘉瑩(依姓名筆劃)等七位建築學界及美術館專業人士組成,分作兩階段進行評選:第一階段以企劃書審查方式,選出7組團隊進入第二階段複選,複選則以簡報與問答方式進行,最終由「大林工作室」計畫《OO》在眾精彩提案中脫穎而出,獲得首獎殊榮及新台幣350萬元執行經費。

評審漆志剛評得獎作品表示:「首獎大林工作室今年提出的作品《OO》,是從主題「工務所」與美術館休眠的狀態中所變幻出來的夢境。《OO》從美術館與工務所中,選取我們熟悉的元素如施工圍籬、鷹架、貨櫃、空調、燈光、圓形坡道等,透過不熟悉的並置、拼貼、與轉化等組構,動態回應氣流、感知、與光的顏色,以擬人/機器人(Bob, Stuart, Kevin) 的想像,讓這三個或感應風或機械控制的裝置,吹出巨大而漂浮,尺寸形狀各異的泡泡,以幽默的方式與觀者互動,並隨著光影的變化形成夢的樣子,框出介於淺意識與真實,美術館整修與工務所之間,其似成相識卻又極為陌生的有趣經驗。」

「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從「建築」尋找其他多元語意或美學的可能性,結合建築與事件(Event)所形構的體驗式空間,激發大眾對於所處環境的認同,得以分享集體的情感和記憶。自2014年起公開徵件,投件團隊大致分為新興建築/設計事務所或公司,或是結合不同領域職人的臨時性團隊,包含建築設計、室內裝修、結構工程、材料實驗、新媒體與互動裝置設計、視覺藝術創作、燈光設計、劇場設計、景觀設計、藝術策展、古蹟修復等,或見學校師生以工作坊方式參與提案。X-site計畫透過四年來許多優秀建築實驗創作的實作展現,已成功凝聚青年建築創作者的目光,成為臺灣當代重要的建築創作實驗平臺。

首獎作品《OO》

首獎團隊:大林工作室( STUDIOLIN)
團隊成員:林佩蓉、塗家伶
預計展出日期:2018年5月26日 (六)-2018年7月21日 (六)
展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本屆評審團代表

邱文傑/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評審團委員(依姓名筆劃):

王俊傑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基義 / 交通大學總務長及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蕭有志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漆志剛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Jr. Gang(at-ch) 建築研究室主持人
林平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蘇嘉瑩 / 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

首獎團隊簡介

大林工作室
是一家小型建築設計工作室,在2014年成立於台北台灣。「從平實中揭露具體」(From Establishing The General to Reveal the Specific)是工作室實踐建築的想法。經由參與競圖開始,建立了對建築文本發掘的設計過程。與不同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設計並執行中小型公共工程、建築規劃案與少數私人案。

林佩蓉
畢業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建築系,建築學士。曾於美國西岸與東岸小型建築事務所實習,經歷住宅設計與國際競圖。畢業後,落腳於密西西比河畔的小型實務型建築事務所。2009年回國進入臺灣建築職場,展開另一階段生猛的建築實踐探索。

塗家伶
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士。2017年加入大林工作室。
圖檔
圖檔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2018第5屆X-site計畫評審邱文傑建築師之感想文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轉貼自邱文傑建築師的 FACEBOOK

x-site的競圖感想:尊敬的趙力行老師一直要我善盡評委召集人之責,遂有此文。

實不知召集人之職通常只是較年長者的代名詞,既然長輩點名,就略表個人淺見。書文以快之!

僅管決選過程非常暢順,共識非常高,但以下之評論,仍僅代表個人淺見,以供參卓!獲獎作品「OO」在配置上近似直覺的大膽作風,以兩個圓圈半透筒狀構造物(一個白裡透黑,一個白裡透白),精鍊的將台灣充滿生命力的雜亂日常,包裏在透也不透的兩個瞳孔之中!

以極限低調的手法,乾淨剔透的將工務日常拉抬到藝術層次。一個圓筒硬是擠入到美術館入口西南隅(touched),另一圓筒自在卻固執的落在階梯上,這種非正式性的切入方式,一開始就跳脫了幾乎其他所有作品桎梧於入口正面性亦或中軸的理性框架之中!

抽象的量體其實是工務所的日常亦或幾十年來無法言說的台式臨時構造的鍊金丸。了構築之輕重,輕輕表現構造性而不迷戀之(半透明之意)。然後又重重的用類鷹架的手段,硬是圏起一個圓圈。於是工務,鷹架,浪板也只是空間形式的背景,跳脫構築美學易流於過度注重結構表現的形而下層次,遂能將尋常之物提昇至藝術層次之中,進而共舞於藝術殿堂之上。

圈內空間企圖利用氣流上昇原理(開口下小上大)引氣泡裝置扶搖直上青天。先圍塑阻絶再向上釋放,較能博得觀者心眼之青睞!

然而美言概念也只是滿心的期待,圖説概念的落實才是真功夫,須知平常之物能否真能跳脫平凡宿命,關鍵在細節。切莫輕乎構築工法之奧妙而流於拼湊,希望獲獎單位積極正面迎接此挑戰,起挑剔之心,過此機緣,越過山丘!畢竟機會有時也只是個機會,一不留神輕輕走過不留痕跡。但機會有些也可撼動世代,直指人心!滿心期待明年春暖花開的喜悅,而非春夢了無痕跡的悵然⋯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