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仔」應該是指編過的吧?我小時候回雲林鄉下,有些房子是剖開的竹子糊上作磚塊的泥巴(早期雲林可是磚窯廠的大本營哩!),迥異於竹管直接組立的結構體。「篳仔」也是工地常用的俗語,指用細小的東西組裝。zhz 寫:「竹篳仔」是竹籬笆的台語,所以叫「篳仔厝」還可以理解,
但「竹篳仔」是把竹子剖開編織成籬笆,跟所謂的「竹管」是完全不一樣!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竹山當地人要把「竹管厝」和「篳仔厝」混稱?
竹子的鷹架的生命週期
這是臨時性建物與一般建物使用上考慮方向不同rmboy 寫: 竹子搭房子應該不用太多技術
因該說只要一天的技術指導
用麻繩+竹子就可以搭出很多東西了
一般10住的一樓建築應該不是問題
我是童軍的 之前又看過友團的作品搭過一個大城門
2層樓 我想因該是可以的 要拆的話也很快
麻繩固定點並不能承受長久風吹日曬雨淋的考驗
一層樓的結構不會因地震影響過大(本身靜載重也是較輕)
二層以上雖說本身靜載重增加可能有限,不過家具等重量也必須列入考量
另外必須加上活載重方面考慮
以麻繩作為固定方式,勢必會面臨更多的考驗
此種固定方式不能視為FIXED,較為偏ROLLER
長久使用下接點間容易產生隙縫
想想看人在二樓走動,奔跑!!!
就有如橫向力在初期以前後左右不斷的微小位移在晃動所有接點
久了就
如果說你們曾用麻繩搭建過樹屋就知道了
小時候曾經有次過年時候在鄉下家旁試過搭樹屋
隔年回來....
要爬上去,最後一步用手拉著外牆借力
結果只能以摧枯拉朽來形容阿
呵.....
樓層數跟結構系統有這麼絕對的關係嗎?Marco 寫: 一層樓的結構不會因地震影響過大(本身靜載重也是較輕)
跟地震有關聯的只有結構系統嗎? 構造形式呢? 環境, 施工品質與使用方式呢?
為什麼是roller? 原始構想應該還是剛接的作法, 只是受限於施作技術不佳才會鬆動, 但是鬆動後也不至於產生滾動啊? 頂多應該是因為技術不佳或使用不當產生hinge一樣的折頁接點吧?Marco 寫: 以麻繩作為固定方式,勢必會面臨更多的考驗
此種固定方式不能視為FIXED,較為偏ROLLER
長久使用下接點間容易產生隙縫
這種例子的說明實在不夠有力...Marco 寫: 小時候曾經有次過年時候在鄉下家旁試過搭樹屋
隔年回來....
要爬上去,最後一步用手拉著外牆借力
結果只能以摧枯拉朽來形容阿
全篇的錯字糾正也不完全...
黑色草莓 寫:樓層數跟結構系統有這麼絕對的關係嗎?Marco 寫: 一層樓的結構不會因地震影響過大(本身靜載重也是較輕)
跟地震有關聯的只有結構系統嗎? 構造形式呢? 環境, 施工品質與使用方式呢?
(
首先感謝黑色草莓的回應
OK.回到正題
首先!!!
我還真看不出來我上篇的回應裡,有那麼絕對性的強調字眼
去描述樓層高度與結構系統的關係!!!
可能必須請您多看幾遍喔
再者
上面您所提到的東西似乎不必在我回應這位初學者時提出來,
只需嘗試使用較為直接性的說詞讓他了解
除非上篇發言者需要再進一步討論!!!
否則這些很容易形成贅詞!!!
另外,或許我並沒有特別提到是什麼構造,而是自以為很明顯的在提及竹構造
如黑色草莓,您有更多的想法也歡迎您
直接回應這位朋友阿!!!
對於roller請參考下二圖,也是在下會判斷較為偏向何者的依據黑色草莓 寫:為什麼是roller? 原始構想應該還是剛接的作法, 只是受限於施作技術不佳才會鬆動, 但是鬆動後也不至於產生滾動啊? 頂多應該是因為技術不佳或使用不當產生hinge一樣的折頁接點吧?Marco 寫: 以麻繩作為固定方式,勢必會面臨更多的考驗
此種固定方式不能視為FIXED,較為偏ROLLER
長久使用下接點間容易產生隙縫
因此就不多作贅述了
有疑點或有錯誤
希望各位前輩再提出討論或指正,謝謝
(a).鉸支承(hinge support):
用銷(pin)或是鉸鏈(hinge)將樑接支座上,可限制樑不做水平
及垂直方向的移動,但是可以自由地轉動。
(b).滾支承(roller support):
此類支承能限制樑在垂直於支承面的方向移動,但是可沿著
支承移動,也可自由地轉動。
(c).固定支承(fixed support):
將樑固定於支座上,此種支承無法移動也無法轉動。
下圖A1 A2兩處藍色圓點為roller
是的!!!這實在很無力....黑色草莓 寫:這種例子的說明實在不夠有力...Marco 寫:]
小時候曾經有次過年時候在鄉下家旁試過搭樹屋
隔年回來....
要爬上去,最後一步用手拉著外牆借力
結果只能以摧枯拉朽來形容阿
全篇的錯字糾正也不完全...
只是單純因發文者以童軍的看法提出觀點
因此在下以幼年時,曾有之實際經驗提出
此點僅能提供,以麻繩架構竹屋所可能產生的維護上之困難點!!!
另...錯字提醒,點到即止
是目前在下的作風,不過也謝謝您的提醒!!!
對了!!!您也有個錯字喔
你感謝我幹嘛?
我是因為覺得你說的有問題所以才浮上來,
尤其發問的又是初學者,
當然更要小心說明,
不過忙了一週也不見有其他博士專家級的高手跳出來進一步說明,
只好這私立大學畢業的小菜鳥竭盡所知的再稍為說明一下….
如果大家都是建築系畢業的, 不管修過幾次也都應該唸過結構與構造吧?
你用簡支樑系統的圖來說明三種支承的受力方式其實在學校裡應該是最常見的入門說明,
但是記得以前有位老師說過 ”建築系喜歡看圖說故事, 偏偏結構就是一門需要想像力的學問, 因為安定與不安定之間可能只差幾釐米, 照片看不大出來的.”
你提供的圖片本身沒錯,
但是害死一堆建築系的學生結構學不好.
用簡單的定義來說,
剛接點: 允許承受水平, 垂直二方向作用力與彎矩的桿件接點.
鉸接點: 允許承受單一方向作用力與彎矩的桿件接點.
滾動接點: 允許承受單一方向作用力的桿件接點.
那麼在竹子與麻繩搭成的構架系統中你覺得接點應該是哪一種?
正常無破壞的情況下,
柱與樑的接點可以伸縮嗎? 這是竹子做的雨傘還是房子啊?
可以旋轉嗎? 難到這些房子實際上是空間桁架系統的啊?
要舉例證明桿件可以用滾動接點支承也拜託你貼個空間桁架的接頭好嗎? 雖然是不同的系統….
而且前面不是已經有人貼了許多關於竹子的力學實驗資料嗎? 還有一個像空間桁架接頭的東西,
偏偏貼個簡支樑的圖~
如果你認為因為麻繩綁竹子會出現各桿件可以依桿件自身方向水平移動的情況就叫滾動接點,
那以接點允許進行的三百六十度彎矩呢? 不用考慮嗎?
竹子鬆動是因為接點已經破壞了,
破壞後的結構桿件與接點就只是破壞, 不能說變成其他的桿件或接點, 因為桿件與接點的破壞通常會使結構系統不安定.
所以壞掉的剛接點就是壞掉的剛接點, 不應該說是另一種接點, 尤其對初學者的說明.
不然九二一後許多RC建物樑柱之間只是多了鉸接點跟滾動接點, 幹嘛要拆? 又沒壞, 只是不安定而以…
還是我家那鬆掉的椅子其實本來就是設計為鉸接點, 因為它的確有一固定軌道供卡榫抽送? 絕對不是壞掉了????
材料強度與結構系統是二件事,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好笑,
但是我只能說這是材料強度不足的現象,
與結構系統的選擇跟結構行為是二件事好嗎?
啊他們就只有竹子跟麻繩不然你要叫他們怎麼辦?
如果他們當時有強度更好的材料與技術, 經濟方面也沒問題就用其他的啦~
有圖有真相喔? 又不是查三一九, 這也沒什麼好新奇的, 自始地心引力始終向地心方向, 不信拿起你的NB站到桌上然後放手, 不論你是在倫敦, 千葉, 台北, 台中, 高雄還是匪區, 結果都一樣~
看圖說故事害死建築系學生學不好結構, 只會看著結構造型書本上的案例驚歎不已.
現在查孤狗也只能說很努力但不見得能真的懂,
不過倒是很樂意提供一份中文(華文? 國語? 普通話? 漢文? 隨便啦就你現在寫得出來的情書報告或髒話之類用的那一種)書單,
1. 結構系統概論/Fuller Moore著/趙夢琳譯/六合
2. 建築的結構構思與設計技巧/布政偉編著/科技圖書
3. 建築結構概念/Mario Salvador、Robert Heller著/劉嘉昌譯/台隆
4. 建築結構與造型/Curt Siegel著/鄭茂川譯/三民
5. 建築結構系統規劃/吳卓夫、詹添全編著/崇德書局
6. 結構造型/Heinrich Engel著/鍾英光譯/茂榮
7. 高層建築抗震設計/劉大海、楊翠如編著/淑馨
8. 貓掌與彈弓/Steven Vogel著/楊永銓譯/先覺
9. 觀念導向的建築結構學/Malcolm Millais著/洪慶雲譯/六合
這是以前上結構課時老師提供的, 看看吧~
另外個人認為材料與技術部份建議先熟讀吳桌夫先生的營造法與施工,
喜歡看圖的話, 進階時再想一想為何他在寫書時為何鋼結構此章節中沒有樑柱滾動接點的設計圖?
可惜沒有寫竹構造, 但是在木構造這一篇中所列的各種搭接方式中為何沒有滾動接點的作法? 反而多了許多斜撐作法的說明??
這一章節中有很多房屋骨架的等角透視圖喔!! 悶鍋兄喜歡的話可以看個過癮啦~~
當然如果現在修古蹟的或者國外高等研究機構中有更高深的技術的話還希望提供資料看看.
像前面所提供的力學實驗資料數據就比較容易理解,
人云亦云或小時後的經驗那就不必了.
我是因為覺得你說的有問題所以才浮上來,
尤其發問的又是初學者,
當然更要小心說明,
不過忙了一週也不見有其他博士專家級的高手跳出來進一步說明,
只好這私立大學畢業的小菜鳥竭盡所知的再稍為說明一下….
如果大家都是建築系畢業的, 不管修過幾次也都應該唸過結構與構造吧?
你用簡支樑系統的圖來說明三種支承的受力方式其實在學校裡應該是最常見的入門說明,
但是記得以前有位老師說過 ”建築系喜歡看圖說故事, 偏偏結構就是一門需要想像力的學問, 因為安定與不安定之間可能只差幾釐米, 照片看不大出來的.”
你提供的圖片本身沒錯,
但是害死一堆建築系的學生結構學不好.
用簡單的定義來說,
剛接點: 允許承受水平, 垂直二方向作用力與彎矩的桿件接點.
鉸接點: 允許承受單一方向作用力與彎矩的桿件接點.
滾動接點: 允許承受單一方向作用力的桿件接點.
那麼在竹子與麻繩搭成的構架系統中你覺得接點應該是哪一種?
正常無破壞的情況下,
柱與樑的接點可以伸縮嗎? 這是竹子做的雨傘還是房子啊?
可以旋轉嗎? 難到這些房子實際上是空間桁架系統的啊?
要舉例證明桿件可以用滾動接點支承也拜託你貼個空間桁架的接頭好嗎? 雖然是不同的系統….
而且前面不是已經有人貼了許多關於竹子的力學實驗資料嗎? 還有一個像空間桁架接頭的東西,
偏偏貼個簡支樑的圖~
如果你認為因為麻繩綁竹子會出現各桿件可以依桿件自身方向水平移動的情況就叫滾動接點,
那以接點允許進行的三百六十度彎矩呢? 不用考慮嗎?
竹子鬆動是因為接點已經破壞了,
破壞後的結構桿件與接點就只是破壞, 不能說變成其他的桿件或接點, 因為桿件與接點的破壞通常會使結構系統不安定.
所以壞掉的剛接點就是壞掉的剛接點, 不應該說是另一種接點, 尤其對初學者的說明.
不然九二一後許多RC建物樑柱之間只是多了鉸接點跟滾動接點, 幹嘛要拆? 又沒壞, 只是不安定而以…
還是我家那鬆掉的椅子其實本來就是設計為鉸接點, 因為它的確有一固定軌道供卡榫抽送? 絕對不是壞掉了????
材料強度與結構系統是二件事,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好笑,
但是我只能說這是材料強度不足的現象,
與結構系統的選擇跟結構行為是二件事好嗎?
啊他們就只有竹子跟麻繩不然你要叫他們怎麼辦?
如果他們當時有強度更好的材料與技術, 經濟方面也沒問題就用其他的啦~
有圖有真相喔? 又不是查三一九, 這也沒什麼好新奇的, 自始地心引力始終向地心方向, 不信拿起你的NB站到桌上然後放手, 不論你是在倫敦, 千葉, 台北, 台中, 高雄還是匪區, 結果都一樣~
看圖說故事害死建築系學生學不好結構, 只會看著結構造型書本上的案例驚歎不已.
現在查孤狗也只能說很努力但不見得能真的懂,
不過倒是很樂意提供一份中文(華文? 國語? 普通話? 漢文? 隨便啦就你現在寫得出來的情書報告或髒話之類用的那一種)書單,
1. 結構系統概論/Fuller Moore著/趙夢琳譯/六合
2. 建築的結構構思與設計技巧/布政偉編著/科技圖書
3. 建築結構概念/Mario Salvador、Robert Heller著/劉嘉昌譯/台隆
4. 建築結構與造型/Curt Siegel著/鄭茂川譯/三民
5. 建築結構系統規劃/吳卓夫、詹添全編著/崇德書局
6. 結構造型/Heinrich Engel著/鍾英光譯/茂榮
7. 高層建築抗震設計/劉大海、楊翠如編著/淑馨
8. 貓掌與彈弓/Steven Vogel著/楊永銓譯/先覺
9. 觀念導向的建築結構學/Malcolm Millais著/洪慶雲譯/六合
這是以前上結構課時老師提供的, 看看吧~
另外個人認為材料與技術部份建議先熟讀吳桌夫先生的營造法與施工,
喜歡看圖的話, 進階時再想一想為何他在寫書時為何鋼結構此章節中沒有樑柱滾動接點的設計圖?
可惜沒有寫竹構造, 但是在木構造這一篇中所列的各種搭接方式中為何沒有滾動接點的作法? 反而多了許多斜撐作法的說明??
這一章節中有很多房屋骨架的等角透視圖喔!! 悶鍋兄喜歡的話可以看個過癮啦~~
當然如果現在修古蹟的或者國外高等研究機構中有更高深的技術的話還希望提供資料看看.
像前面所提供的力學實驗資料數據就比較容易理解,
人云亦云或小時後的經驗那就不必了.
呵...說實在的以我淺薄的知識!!!
真的不明白你上一篇要表達的是什麼!?
對於我,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你說的這些話
一長篇的論述,並沒發現用麻繩來固定,
為什麼是fixed support??這點讓我還是很不明瞭的回答呢!!??
希望能再看到你詳細的說明????
當然也希望你不要像我一樣亂舉例說小時候經驗之類的
kschen與kensyu_tseng兩位都是博士
請你在對一些事情發表觀感時多留意一些,才是!!!
真的不明白你上一篇要表達的是什麼!?
對於我,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你說的這些話
一長篇的論述,並沒發現用麻繩來固定,
為什麼是fixed support??這點讓我還是很不明瞭的回答呢!!??
希望能再看到你詳細的說明????
當然也希望你不要像我一樣亂舉例說小時候經驗之類的
另外...黑色草莓 寫:你感謝我幹嘛?
我是因為覺得你說的有問題所以才浮上來,
尤其發問的又是初學者,
當然更要小心說明,
不過忙了一週也不見有其他博士專家級的高手跳出來進一步說明,
只好這私立大學畢業的小菜鳥竭盡所知的再稍為說明一下….
kschen與kensyu_tseng兩位都是博士
請你在對一些事情發表觀感時多留意一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