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開幕 波蘭旅館獲頒最佳國家館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開幕 波蘭旅館獲頒最佳國家館

文章 eaGer »

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已經於9月14日正式開幕,展期至2008年11月23日。

今年共有來自五十二國的一百多件作品參展,9月13日夜晚,主辦單位於威尼斯的 Teatro Piccolo Arsenale 舉辦頒獎典禮。

其中波蘭(Poland Pavilion at Giardini)獲金獅最佳國家館(Golden Lion for Best National Participation),美國建築師 Greg Lynn 率領的建築團隊 Greg Lynn Form 獲金獅最佳裝置獎(Golden Lion for the Best Installation Proj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來自智利的建築師團體 Elemental 獲頒銀獅傑出年輕建築師獎(Silver Lion for a Promising Young Archit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美國建築師 Frank O. Gehry 則獲金獅終身成就獎(Golden L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

波蘭館以「波蘭旅館:建築的來生(Hotel Polonia. The Afterlife of Buildings)」主題打敗五十二國,獲金獅最佳國家館。展館以「旅館」為意象,布置簡單,只放上幾張床,在牆上貼上攝影照,追蹤六棟建築十年之間的變化;精簡有力地批判劇烈的城市競爭中,建築不再永恆,功能意義不斷轉變,甚至成為城市不斷換裝的外衣。

圖檔
↗ 波蘭館(Hotel Polonia. The Afterlife of Buildings)外觀

美國知名數位建築師Greg Lynn以「再生玩具家具」(Recycled Toys Furniture)作品獲「最佳裝置獎」金獅獎。他透過數位設計,將色彩鮮豔的回收橡膠玩具材料,轉化成現代感的家具。

圖檔
↗ Greg Lynn 的「再生玩具家具」(Recycled Toys Furniture)


圖檔
↗ Frank O. Gehry 事務所在「軍火庫」展場的作品,以木架構呈現

James S. Ackerman 獲頒金獅特別終身成就獎(Special Golden L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to a historian of Architecture),表彰其做為建築史學家對建築的貢獻。

今年威尼斯建築展由美籍荷蘭建築師 Aaron Betsky 策展,主題定為「他方:建築物之外的建築(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Betsky 期待建築師能正視「建築不只是房子」,探索環境、生態甚至文學藝術等其他建築課題。

因此今年建築展非常「不建築」。由新銳建築師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策展的日本館,建築師「轉型」園藝家,在館外「設計」大片綠色植物。館內則空無一物,只在雪白的牆上淡淡畫上宛如鉛筆畫的設計圖,暗喻植物和建築「淡淡」的模糊界線。

圖檔
↗ 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策展的日本館外觀

過去極少涉及政治議題的威尼斯建築展,今年也出現濃濃的政治氛圍。去年俄羅斯以「鐵路維修」為由,停止向愛沙尼亞出口石油。愛沙尼亞乾脆在國家館展區做了個超長的黃色油管,一路延伸到俄羅斯國家館之前,向俄羅斯「嗆聲」。

圖檔
↗ 愛沙尼亞館的黃色油管

為了顯赫 Andrea Palladio 五百年誕辰(1508年11月30出生),Zaha Hadid 和 Patrik Schumacher 創作了以「AURA」為名的雕塑,擺設在威尼斯的 Vlla Foscari la Malcontenta,作為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參展作品,該作品分為兩件「'aura-S」與「aura-L」,陳列在兩個房間當中。

圖檔
↗ Zaha Hadid 和 Patrik Schumacher 之參展作品 AURA-L

>>相關討論
::向Palladio 致敬, Zaha Hadid - AURA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Greg Lynn 之「再生玩具家具」(Recycled Toy Furniture)::
::第11屆(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策展之日本館::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英國館 Ellis Woodman 策展::
::第11屆(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台灣攻進國家館::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TAIWAN登主題館::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相片集 | 2008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Photos::

>>相關網站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Greg Lynn Form::
::Elemental Architecture 建築師事務所::
::石上純也建築師事務所 | Junya Ishigami::
最後由 eaGer 於 2008-09-27, 20:36 編輯,總共編輯了 6 次。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頒獎 葛瑞格.林恩鍍金 塑膠玩具搶功勞

文章 eaGer »


今年大會策展主題定調為「建築物之外的建築」,眾多國家館把作品延伸到館外,圖為烏克蘭在俄羅斯館外的作品《上帝庇護所》。(記者凌美雪攝)轉貼自自由時報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頒獎 葛瑞格.林恩鍍金 塑膠玩具搶功勞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當地時間13日傍晚5時舉行開幕及頒獎典禮,參展資歷高達三十年的終身成就獎得主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在台上拿著金獅對媒體大耍頑童本色;最佳國家館金獅獎由波蘭獲得;美籍建築師葛瑞格.林恩(Greg Lynn Form)則成為新出爐的裝置作品金獅獎建築師。

由於終身成就獎幾個月前就公布,法蘭克.蓋瑞與另一位獲得建築史學者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詹姆士.阿克曼(James S. Ackerman),在頒獎典禮上以大師身分坐在講台兩側,接受大會及所有後輩致敬。

法蘭克.蓋瑞表示,他不清楚目前全球其他正在進行的建築展如何,但他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三十餘年來,總是聚集各個國家菁英,其中也不乏第一次參與國際大展的新銳,像他當年第一次參展時一樣,彼此觀摩並交換心得,是很棒的經驗。

至於剛鍍金的葛瑞格.林恩,十幾年前第一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受邀參與大會主題展,他形容這是一次「非常感動」的經驗。出生於1964年,今年才四十四歲的葛瑞格.林恩實際上早已是數位建築領域的大師級人物,也曾來台擔任遠東數位建築獎評審。

葛瑞格.林恩此次參與展出的作品是《回收玩具家具》,材料多來自廢棄的玩具塑料,因此,在發表得獎感言時,他開玩笑地說謝謝他的太太喜愛塑膠,更感謝他的小孩愛玩塑膠玩具,給了他很多靈感。

威尼斯建築展已在9月14日正式對外開放,展覽將持續到11月23日結束。

圖檔
↗ 葛瑞格.林恩(Greg Lynn)以回收玩具塑料把他的數位設計轉化為裝置作品,受到評審讚賞。(記者凌美雪攝)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Greg Lynn 之「再生玩具家具」(Recycled Toy Furniture)

文章 eaGer »

Greg Lynn ,則以「再生玩具家具」(Recycled Toy Furniture)獲「金獅最佳裝置獎(Golden Lion for the Best Installation Project),透過數位設計,將色彩鮮豔的回收橡膠玩具材料,轉化成現代感的家具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最後由 eaGer 於 2008-09-16, 19:5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文章 eaGer »

中國國家館內 | Inside the Chinese pavilion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日本建築師 石上純也 Junya Ishigami 策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

文章 eaGer »

由新銳建築師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與日本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Taro Igarashi)策展的日本館| Outside the Japanese Pavilion at La Giardini

圖檔

The widely acknowledged hit of the show has been the Japanese Pavilion, by the relatively unknown architect Junya Ishigami. The designer has sought to treat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not as a dialogue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 but as equal elements within the same field. Ishigami has occupied the outside space of the pavilion with a number of small glass interventions where the structure and the plants conceptually and literally intertwine.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文章 eaGer »

義大利館 | 'Gold Member', part of the Pro Foster show in the Italian Pavilion by Boris Bernaskoni and Etienne Richard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文章 eaGer »

英國 Gustafson Porter 景觀建築設計事務所在「軍火庫」後方所設計名為「Towards Paradise」的秘密花園
Gustafson Porter has produced a secret garden at the rear of the Arsenale, where visitors are guided through a three-stage journey: first you enter a room that describes personal loss, then on to the garden, which is about you have, with the route ending, happily enough, in paradise (shown)

圖檔

Gustafson Porter and Gustafson Guthrie Nichol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2008 Venice Biennale

Gustafson Porter (London) and Gustafson Guthrie Nichol (Seattle) have been commissioned by Biennale Director Aaron Betsky to create a landscape installation as part of this year’s Biennale in Venic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to be held from 14 September to 23 November 2008.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architecture Biennale will feature a major landscape installation. Entitled 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 the premise for the 2008 Biennale is that “…. architecture is not building … (it) is something else. More generally, architecture is a way of representing, shaping and perhaps even offering critical alternatives to the human-made environment. In fact, buildings are not enough.” Neil Porter, Director of Gustafson Porter, stat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greatly neglected subject from a curatorial point of view, so we are hugely excited by the opportunity of engaging with visitors at the Biennale.

The architecture of buildings and landscapes are clearly intrinsically linked and it is crucial that we work to uplift and enhance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ound us.”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installation by Gustafson Porter and Gustafson Guthrie Nichol’s (GP/GGN), entitled Towards Paradise, will be sited at the end of the Arsenale, within the overgrown grounds of the former Church of the Virgins, a Benedictine nunnery that was destroyed in the late 1800s. Betsky’s brief, ‘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 is a quote from Voltaire’s Candide and Towards Paradise is a multi-faceted response, indicat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human race engages, or fails to engage, in husbanding natural resources: are we diligent or dilatory? Are we committed or corrupted? Inspired by Gian Battista Tiepolo’s giant allegorical painting ‘The Plague of the Serpent’ in the Accademia art gallery in Venice, where the image of the serpent becomes a metaphor for voyage, discovery and self knowledge, Towards Paradise is conceived as a contemporary allegory in the broadest sense. Towards Paradise will take the visitor on a journey through earthly dilemmas, passing from life to death and ‘towards paradise’. Evoking 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garden is composed of five main spaces, with places for reflection, commemoration, conversation, contemplation and enlightenment.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文章 eaGer »

義大利館內 Ball-Nognes Studio 的作品

The main aim of Ball-Nognes Studio's Echoes Converge installation, shown in the Italian Pavilion, was to make a sculptur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out of as little material as possible. The practice has suspended hundreds of metres of thin pink cord from the ceiling to create a sense of porous enclosure for visitors passing through the small space the piece occupies.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文章 eaGer »

Gramazio and Kohler, who head up the digital fabrication research unit at ETH Zurich, have produced this waving brick wall. The bricks were individually stacked by a car-sized robot which is proudly exhibited outside the pavilion.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想像「不建築」

文章 eaGer »

威尼斯建築展 想像「不建築」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2008.10.13 02:33 am

第11屆威尼斯建築展強調建築與藝術的合作,圖中的作品,將城市設計草圖繪於用建築材料做成的雕塑品上。記者陳宛茜攝影

現代建築走到21世紀,一切都變了調:911撞毀摩天大廈,數位設計扭曲了注重秩序的建築線條;接踵而來的地球暖化、能源與經濟危機,人口流動製造的大量廢墟與不斷的城市更新…更讓建築師徬徨困惑。建築如果不能永恆,不再是「凝固的語言」,那麼建築是什麼?建築師又要根據什麼設計建築?

來自荷蘭的美籍策展人亞倫貝思基(Arron Betsky),為第11屆(2008)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定的主題「他方:建築物之外的建築(Out There :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與其說是「定論」,不如說是「問題」—除了蓋房子,建築還能做什麼?


文學電影… 建築新技術

他說:「建築不只是蓋房子,而是附予空間生命」;「房子可能很醜、沒有用,但建築一定是美麗的」;「建築需要蓋房子之外的新技術,包括文學、電影、音樂、戲劇… 」在貝思基的規畫下,今年的威尼斯建築展很不「建築」,卻充滿了反省與想像力。

→ 波蘭館的布置宛如一間大旅館,觀眾還可以在床上小睡。記者陳宛茜攝影

拿下最佳國家館的波蘭館,布置得像個大旅館。館內擺上幾張白色大床,床上放iPOD;牆上貼的照片呈現十年之間,六棟建築在都市更新壓力之下的劇烈變化。觀眾可以躺上床,在音樂和照片的環繞下安然入睡,成為展場的一部分。

波蘭館企圖以「旅館」隱喻建築被迫「輪迴」的宿命。在資金如潮水來去的第三世界城市,建築不再是永恆的紀念物,即使蓋好了,功能和內部陳設也不斷汰舊換新,就像送往迎來的旅館。而居民一覺醒來,發現「家」已成陌生旅館。


紙的磚房… 回歸普通建築

剛經歷華麗燦爛的奧運建築秀,中國館的簡樸讓訪者驚訝,卻也因強烈反差而印象深刻。身為「鳥巢」中方主要設計師的李興鋼,以廢紙為牆、紙管為樑柱,實際搭蓋一座在地震中不會對居民造成傷害的「紙磚房」;成都建築師劉家琨,則以為災民設計的「再生磚」砌成一道青色磚牆。策展人張永和稱這是「普通建築」—這才是最真實的中國建築。

莫斯科被認為是北京之後,下一個遭外國建築大舉入侵的「金磚」城市。俄羅斯館內卻沒放建築模型,反倒植入一棵棵半枯的樹幹,調暗燈光,讓觀眾彷彿在幽暗森林中漫步。策展人形容這是「前建築情境」,是建築師在建築概念形成前,對土地最美好的直覺感受──這是建築最美的一刻。


流浪家居… 嘲諷廣廈豪宅

在金融海嘯爆發前開幕的美國館,或許已嗅到經濟氣候的轉變。往年炫耀超炫摩天大樓、前衛高速公路的手筆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可隨地組裝、方便現代游牧民族遷徙的淋浴間、游泳池。與之呼應的是香港館,展出「流浪家居」:一間蓋在單車上的小屋。它既象徵現代人以單車為家的流浪夢想,也是對廣廈豪宅的嘲諷。

→ 今年的威尼斯建築展強調讓觀眾動手玩建築的樂趣。記者陳宛茜攝影

環保依然是當紅議題。日本館館內空無一物,只在雪白的牆上淡淡畫上設計圖;館內則種滿植物,罩上一層薄薄的玻璃牆。內外對比,建築和植物之間的界線模糊。策展人石田純一藉此呼籲建築師,把建築和植物放在同一個高度思考,從設計之初就讓兩者相生相容。

捷克館裡堆滿了一個個冰箱。冰箱門上記載使用者的資料,裡頭則放滿他最愛的食物。策展人的宣言非常俏皮:研究使用者喜歡的食物,或許可以為建築設計注入新的營養!

建築是權力的象徵,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尤其是。國家館的大小、是永恆還是暫時,上演國與國之間的權力鬥爭。愛沙尼亞卻用建築顛覆建築—它沒有國家館,卻比大部分國家館更引人矚目。


黃色油管… 秀出政治事件

愛沙尼亞建築師做了一根黃色大油管,從德國館門口一路延伸到俄羅斯館門口。這源於一樁真實的政治事件,俄羅斯在海底鋪設的天然氣管借道愛沙尼亞,卻因民族衝突,拒絕出口石油到愛沙尼亞。這條在國家館展區主要通道上蔓延的油管,就像一具「嗆聲」的擴音器,經過的人無不側目,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精彩演出。

在同樣意義上,台灣的「建築繁殖場」也對「國家館」做了一次撒野的顛覆。今年第五次參展的台灣,始終沒有正式國家館,只能自行租賃聖馬可廣場旁的普里尼歐宮。由呂理煌領軍的「建築繁殖場」,今年成為台灣第一個正式受邀在義大利國家館內展出的團隊。


非正式建築… 台灣逆勢操作

根據大會的原始規畫,「建築繁殖場」只是靜態的室內紙上展覽。呂理煌卻自行運來了木料和塑膠桶,在國家館展區的露天空間打造小橋、長椅與迷宮,不夠「正式」卻相當顯眼,甚至因「喧賓奪主」遭比利時館抗議。在台灣也屬「非正式建築」的建築繁殖場,卻能代台灣在國家館展區占得一席之地,逆勢操作的策略奏效,值得想進軍國際的台灣建築界深思。


單身小鎮、心跳城市 擁抱裝置藝術

「單身小鎮」以背著房屋的假人,預言新型態「蝸牛族」的誕生。記者陳宛茜攝影

義大利國家館最大的展室內,一個個竹椅在竹竿的支撐下凌空而立,展示各種宛如飛躍的姿勢;讓人想起東方的武俠美學,又彷彿隱藏某種西式建築結構。這件「建築裝置」是中國當紅藝術家艾未未(Ai Weiwei)與瑞士建築師赫爾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繼奧運建築「鳥巢」之後的第二度合作。既是東方和西方的相逢,也是建築與藝術的跨界。

不管是建築界或藝術界,建築展的地位始終曖昧。傳統觀念中,建築是具體、講求實用功能的,藝術則是抽象、審美的,建築一旦轉型藝術展覽,常淪為四不像:藝術界罵缺乏美感,建築界嫌太過虛無。

今年威尼斯建築展乾脆鼓勵建築師盡情擁抱藝術。策展人貝思基不但要求建築師尋找「建築物之外的建築」,連主題展也定名為「裝置(Installation)」,並頒發「裝置大獎」。貝思基鼓勵建築師丟掉實用建築理論,從藝術角度重新思考建築,並以「裝置藝術」表達腦中難以實地「建築」的種種奇思異想。

建築師Matthew 與藝術家Aranda合作,用黑色鋼板做出萬花筒般的立體花紋,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黃昏的線條」。他們表示,這是結合電腦設計與鉛筆素描,企圖描繪「宇宙內部的結構」。

根據估計,到了2026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一人口處於單身狀況。加上網路發達與派遣工作盛行,這些單身人口將沒有固定的家與辦公室,飛機與旅館是他們最熟悉的空間。建築師Droog據此設計「單身小鎮」,以各種背著房屋的假人,預言新型態「蝸牛族」的誕生。展場不時還會跑出全裸猛男,製造「真人實境秀」的趣味。

當建築變「裝置」,便能以可玩可碰觸的遊戲特色,拉進與普羅大眾的距離。荷蘭建築團體MVRDV以玩「Wii」的概念,邀請觀眾一起參與電玩中的城市規畫。

維也納COOP HIMMELB(L)AU 設計的「心跳城市」,觀眾把手放玻璃罩裡的機器,螢幕便會出現你心跳的「形狀」,忽大忽小、還會變顏色。此「建築裝置」是根據 1969年一項科學研究發展的「復古」設計,據說是網路原型,如今被建築師拿來強調人體與建築、城市的臍帶關係。

【2008/10/13 聯合報】@ http://udn.com/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文章 eaGer »

艾未未(Ai Weiwei)與瑞士建築師雙人組 Herzog & de Meuron 因為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案而熟識,進一步地合作。

圖檔
↗ 站在中間那個很明顯地就是艾未未(Ai Weiwei)

義大利國家館內最大的空間,一個個竹椅在竹竿的支撐下凌空而立,是艾未未(Ai Weiwei)與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合作的裝置「Mock up, Beijing」,開展當天所見到的並非完成品,而是由傳統工匠逐步完成的工作過程。

The italian pavilion housed a number of projects by international creatives,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mock up, beijing' by swiss architects herzog & de meuron and chinese artist ai weiwei. during the opening days of the biennale, the installation was a work in progress, allowing visitors to watc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mboo framework which was completed by traditional builder.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 通道兩邊霓虹色壁紙「vorwand (pretext)」是德國建築師 Jurgen Meyer 的設計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