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師王澍設計 - 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愛轉貼
釔牌會員
文章: 713
註冊時間: 2008-10-31, 21:55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
聯繫:

中國建築師王澍設計 - 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

文章 準建愛轉貼 »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是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的 「地理標籤」;瓦爿牆、天井等匯成的 「新鄉土主義風格」將是它的 「審美標籤」,歷經4年建設的寧波博物館於2008年12月5日開幕,揭開它最後的面紗,是寧波市用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

由王澍(Wang Shu)設計的寧波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工程總投資2.5億元,建築主體3層,主體建築長144米,寬65米,高24米,主體三層、局部五層,採用主體二層以下集中佈局、三層分散佈局的獨特方式。整個設計以創新的理念,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徵、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使之造型簡約而富有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同時,充分體現 「獨特性、藝術性、經濟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圖檔

之一:寧波博物館在甬城有個「小兄弟」

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中國美院建築學院院長王澍(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擔任主設計師。說到王澍,之前他在寧波最出名的作品是寧波美術館,王澍設計的寧波美術館和馬清運設計的城展館、老外灘一起,幾乎已經成了寧波三江口的新標誌。

不過,要認識寧波博物館這位即將閃亮登場的「新秀」,還要先從鄞州公園內的5座小建築說起,它們有個名字叫「五散房」。五散房分為工作室、畫廊、管理用房等,分別用了5種不同網絡超女的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五處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在與寧波博物館隔路相望的其中一座建築「身上」,看到的是濃濃的浙東「味道」:建築前後各設兩條礫石干鋪帶,「一波三折」的屋簷,是熟悉的傳統建築固有的曲線,舊磚疊砌的外牆縫隙間,搖曳著幾棵不知名的花草……

五散房是王澍幾年前的作品,五散房改採用的牆磚,有的完整有的殘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無紋,有的平直有的帶弧,都是從老房子中拆下來的回收利用磚。五散房被王澍稱為是自己的「一次小實驗」,試驗雖小,卻在業界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因其完美體現了可持續建築的五項評選指標,獲得了Holcim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區獎項之一。業內讚歎:「遠離浮躁的商業設計,是返朴歸真的追求,國際藝術的前瞻體現」,但同時也認為,它們「只能在園林景觀小品中有土壤,在城市繁華的商業氣息熏陶下沒有多大機會生根」。

然而,近年來,寧波為越來越多優秀建築設計師提供了合適的「土壤」,王澍的建築理念在寧波博物館這個大空間開始「生根」,並有了更大的發揮。

可以說,五散房的「實驗」為寧波博物館積累了很多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實際經驗,因此,如果有市民急於一睹寧波博物館的未來風采,不妨先去探訪一下與寧波博物館具有某種「親緣」關係的五散房,從而提前體味寧波博物館的獨特氣質。

圖檔

之二:百萬舊磚瓦打造博物館獨特「外套」

「寧波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承載了豐富的寧波歷代文化信息。」寧波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戴宗品的這句話可謂為寧波博物館的建築特色 「點題」。換而言之,寧波博物館給人的感覺「很寧波」。

寧波博物館的外牆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你仔細看看,可以發現如果是直壁,採用的是浙東地區的『瓦爿牆』,如果是斜壁,採用的則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牆。」戴宗品道出了細微處的奧秘。

寧波博物館的瓦爿牆有其傳統根基,歷史上,以慈城地區為代表的瓦爿牆隨處可見,是寧波地域鄉土建造的特有形式。寧波博物館的瓦爿牆材料包括青磚、龍骨磚、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積留下來的舊物。其中,青磚的數量最多,它們的「出生」年代也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代的古磚。不少青磚上,還鐫有「福壽」等銘文;龍骨磚是傳統建築中用來壓脊的較大的磚,帶拱,與青磚拼砌,形成錯落。龍骨磚與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為了外牆的「裝飾圖案」。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我們大概測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塊左右的舊磚舊瓦,整個博物館的瓦爿牆的面積是1.3萬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說,寧波博物館所用的舊磚瓦在百萬塊以上。」寧波博物館在全國建築界是第一個如此大規模運用廢舊材料。

「百年的磚,千年的土」。王澍對磚瓦歷來情有獨鍾,2006年,王澍就曾用約6萬塊舊瓦創作了「瓦園」這一作品參加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他看來,舊磚舊瓦,代表了文化記憶的繼承,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循環建造」方式的繼承,它們是記憶收存和資源節約的合二為一。

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中採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毛竹板隨意開裂後的肌理效果,正是設計師想要達到的。這個過程先後經過多次試驗,也嘗試過木板等其他材料,最後江南隨處可見的毛竹成了最佳候選。

當然,博物館的瓦爿牆、毛竹紋理牆,與我們小時候所見校友錄的普通民居的牆還是有區別的,它只是博物館的一道裝飾性外牆。對大理石、花崗石等常見材料的避而不用,轉而追求竹與磚瓦這些樸素常見的材料,正是設計師「新鄉土主義」建築理念下的一種選擇。

圖檔

之三:「寧波元素」無處不在

水是又一項重要「寧波元素」,據介紹,當參觀者進入寧波博物館主入口大通道後,就能看到一道水流橫貫大通道,並向北環繞到建築外圍,使建築環境具有江南水鄉田園風情。這道水流同時寓意寧波歷史從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發展軌跡。而主入口的通道,設計者將其視作它山堰的堰壩,屆時,參觀者彷彿踩著寧波獨特的水利文化的歷史走入博物館。

戴宗品指點說:「整個屋頂有5座建築,構成一個『老街區』,地面有水流過,就像老城區裡的『河道』。」5 幢建築大小不一、造型各異,再加上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頂、綠化小景的穿插,設計者將營造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氛圍和園林建築一步一景的意味,凸顯寧波老街巷的情趣。

此外,江南傳統建築中的天井也被運用到博物館內部空間中,它們分佈在除展廳之外的公共空間裡,光線與牆面在天井裡的「對話」,也許將成為今後參觀者眼中獨特的「展覽」。

戴宗品介紹說,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界人士認為,現代博物館不僅要具有功能性,而且要具有審美性,博物館建築本身也是特殊的「展品」。

體現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傳承城市文脈正成為一批中國當代優秀建築師所潛心追求的目標。寧波博物館改採用的「新鄉土主義」風格,除了建築材料就地取材、運用磚瓦毛竹等本土元素外,還體現了環保、節能等理念,這也使寧波博物館有別於其他博物館。

>>相關資訊
設計案名稱: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
設計案位置:中國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 Ningbo, China
建築師:業餘建築工作室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 王澍、陸文宇
設計團隊:宋曙華、蔣偉華、陳立超等
施工圖設計: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明捷機電設備設計事務所
結構設計:申屠團兵、陳永兵等
機電設計:滕亮、曾傑、金國剛等
監造單位:寧波鄞州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
監造負責:胡軍
監理負責:林密
施工單位:浙江第二建築集團公司
施工負責:吳慶兵
工匠負責:倪良富
用地面積:4.33公頃
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
設計類別:博物館
設計時間:2003年~2005年
施工時間:2006年~2008年11月
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正交框架與局部橋樑結構, 混凝土襯牆與回收舊磚瓦組合牆體
主要材料:竹條模板混凝土,回收舊磚瓦,本地石材

>>相關圖片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Wang Shu, WangShu, China architect,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er
auscale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auscale »

新鄉土主義風格 ?!

這是什麼東東 :?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eaGer »

auscale 寫:新鄉土主義風格 ?!

這是什麼東東 :?

應該就是「新」+「鄉」+「土」+「主」+「義」+「風」+「格」吧!

拆開來還比較容易懂一點。

記者有時候為了寫稿會胡亂掰一些詞彙,不要太在意。 :mrgreen:
auscale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auscale »

eaGer 寫:
應該就是「新」+「鄉」+「土」+「主」+「義」+「風」+「格」吧!

拆開來還比較容易懂一點。 :mrgreen:
:o 素甲!素甲!

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哦…

那它不就是指…
『雞排』加了「蕃茄醬」+「味淋」+「哈哈豆瓣醬」+「檸檬汁」+「麻油」+「銀杏露」+「陳年醬油的哥哥」所調合成的超營養『雞排』囉…

:evil:
rochiny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rochiny »

山居民窯,這大概是我對這個建築物所能想到最貼切的感想吧...
說實在我覺得他是訴求現代建築當中,第一個覺得他有中國魂的建築物。
其他的雖然想來中西合璧,但自己有看到的都是徒具型式的不倫不類,
不然就是很微妙的比較偏向日式....
或許這也可以讓人產生新的思維,希望以後能看到更多具有中式精神的建築物~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eaGer »

rochiny 寫: 不然就是很微妙的比較偏向日式....
日式? 不是很瞭解您所謂的「日式」是指? 願聞其詳。
rochiny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rochiny »

呃,日式這種說詞應該說個人一種直覺性的形容。
其實僅是個人的主觀淺見...

舉例像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
我第一眼看到會覺得是日式而不是中式,
就是很直覺的聯想,我也不知從何分析起。

這種聯想的另外一個舉例就是安藤忠雄的作品,
雖然是無機質的混凝土造成,
但第一眼看到就覺得他的建築當中有日本的禪意。

總之真的很主觀,我認為100個人去看就會有100種見解。
我也還在努力思索&觀察怎樣的東西才能給予人中式的感受。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eaGer »

初見到這座寧波博物館的相片時,那老磚所砌成的外牆我彷彿曾經在哪裡見過,搜尋記憶卻記不起是某座古剎佛塔,或者是被拆除的城牆遺跡,所以只能藉由網路上找出的相片來輔佐說明自己的印象。

王澍採用古磚作為寧波博物館的建築材料,就我的理解,在中國傳統建築裡頭,可能只會在官方建築或宗教建築,如城牆或宮殿的基座見到類似的尺度,而那樣的形式或許不是在於強調其建築形體本身的存在,而是用那上面一條條因為材料排列、差異而造成的線條去訴說「曾經可能的存在」,就像是當兩棟相鄰的房子拆掉其中一棟時,被拆除的房子卻會在仍屹立的房舍牆壁上留存著人工及自然所殘留的痕跡。

下圖是「土樓山」,我喜歡那個因為人工開鑿與自然風化所造成的紋理:
圖檔

下圖是平遙古城倒塌的城牆,平遙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
圖檔

下圖是南京古城牆,這樣的尺度很難在中國傳統民居見到:
圖檔

下圖是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可以看到房屋拆除後在隔鄰牆壁上所留的痕跡:
圖檔
auscale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auscale »

這個…
可以找到平面和剖面貼上來嗎?

討論沾醬的原料那裡來和雞排加了不知是什麼醬、好不好吃…
這些…感覺一點都不實在呢~
給它砍個兩刀就知道那「肉」鮮不鮮…
也才進一步推論是怎樣的『雞排』呀…(個人覺得這比較重要)

而且,e大接著貼的這些照片,
說實在的,完全沒辦法來"檢證"相似原料和『雞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再講白一點,那是您個人主觀的看法,不要拿照片來混淆視聽…
(網路上有很多看見就猛抄…搞不好再過兩個月,各學校期中評圖時,就會有學生用這套邏輯來騙pass的…)
[:what04]

到是有二點我比較好奇的…
1、為什麼選在這裡造一座「寧波」館?
2、有第二名的作品嗎?還是…喬好了的…
:mrgreen: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eaGer »

auscale 寫: 再講白一點,那是您個人主觀的看法,不要拿照片來混淆視聽…
呵呵,auscale 我想您誤會了我的意思。

我只是試著去推敲王澍設計思考的可能來源,或者是他曾經看到什麼而烙印在他心裡面才產生了那樣形貌的建築。

套用 auscale 您的說法,我看到了一塊雞排,想要從雞肉的紋路去猜想這隻雜種雞(肯定不是純正血統的雞)到底混雜了哪些雞的 DNA,是石崎雞呢?花東土雞呢?名古屋雞呢?或者...etc

必須承認,我不是王澍,也跟王澍不認識(僅有2006年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打過幾次招呼,他應該不記得我才對),要憑藉著空想而滿足 auscale 您或者我或者更多人的好奇心著實是件難事。

有時候還挺欣賞 auscale 發言的方式,仔細品嚐,頗有另外一番滋味呢! :)
arhuang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arhuang »

如何評論建築一事為難之處,在於觀者往往缺乏足夠的資訊,或者說所謂的資訊不對稱。
所以旁觀者可能僅憑視覺印象即心生厭惡或讚譽有加,謹慎者最後再加一句個人主觀淺見以示與人無害。
但如果以每個人皆可能有不同體悟為結語,則前述褒貶之詞變成毫無意義。
為達成有意義的討論,尋找充份的資訊是發言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評論一位建築師之前,是否應先研究一下他的背景、論述、作品,例如:寧波美術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五散房等作品
也許你的疑問或攻訐的缺點,答案早已自然呈現出來。
arhuang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arhuang »

唉!eaGer 其實你應該不陌生王澍的設計來源,你不是曾跟阮老師訪問過王澍。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 ... toryid=799
其實他真的還蠻堅持到底的,這種實驗性精神在一般建築師身上也不多見。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eaGer »

arhuang 寫:唉!eaGer 其實你應該不陌生王澍的設計來源,你不是曾跟阮老師訪問過王澍。
哲淵兄,我不是那種會把三分講成十分的人,2006年在威尼斯時,我跟王澍老師沒有很深入的交談,只是聽他以比較表面的方式介紹他主導的中國館而已,對於王澍老師的設計源頭究竟從哪兒來,我實在是不敢大放厥詞,說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那樣之類的。

很謝謝前面幾位朋友的文字,提醒了我關於建築、設計,到底還有哪些事情是必須顧慮的,也讓我多花了些時間去思考寧波博物館是怎麼回事,甚至讓我再將記憶拉回到2006年的威尼斯,苦思在地中海的藍天下,王澍老師還講過些什麼。
memey1218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memey1218 »

賞一幅畫會有各種不同的心境及詮釋

難道沒有"標準答案"會讓人心理不踏實嗎?
台灣最不需要的就是"官方說法"
百家爭鳴各陳己見不是很好嗎
聽越多不同角度的見解
越能引發有趣的觀感

看建築真的不要只想知道標準答案
那樣就算是陳述自己的作品
也會被"不認同"
arhuang

Re: 王澍設計 寧波博物館

文章 arhuang »

論壇要如何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交流平台?端賴跟帖者進行意義的辨別或爭辯。
開放式的結果才能避免獨斷專橫的教條,才能激起新的思維與剝除語言的假象,
而整個討論串恰成為一種設計的解祕過程。
其實更期望參予論壇的在學朋友努力與誠懇的藉由自己分析作品來回覆,將所學與實際案例
相互對照,而不是僅僅當個資料收集者,則是對發帖者最大的敬意。

再來回覆memey1218的意見
其實我的回覆從未主張"標準答案"這回事,這也非我一貫的信仰。
當一個作品被創作出來之後,事實上它即脫離創作者而存在,它不再是一個意念,而是佔有特定
時空的存在物。除創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創作企圖,它還會開始被附加觀者的心理投射或情感
,因此一般大眾對既成物的賞析或正如你所形容"百家爭鳴、各陳己見"的結果。
但延續我前面的說明,意義的辨別才是論壇的真正價值所在,藉由正反的思辨而非單向式的全盤
吸收,從而確立成自身的價值與看法,事實上,這裡每個人的價值觀還是有可能完全不一樣的。
而不同角度的見解必須化為更精準的語彙,也就是說必須有所本,否則其他人很難跟你進行對話
,也就是說進行對話才是論壇的主要功能,透過對話使所有參與者分享智慧的結晶,卻不必然一定
導向單一的結局。
前PO文僅是希望eaGer能提供第一手關於王澍自己的說法而已。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