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家暨水墨大家陳其寬辭世-東海大學將致贈榮譽博士學位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Wess

建築家暨水墨大家陳其寬辭世-東海大學將致贈榮譽博士學位

文章 Wess »

轉自由時報
曾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的陳其寬在美過世,享年87歲。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設計家,也是東海建築系創系系主任陳其寬,昨日傳出在美國舊金山病逝消息,享年87歲,家人均隨伺在側。東海大學昨天早上在召開一級主管會議時,以全場默哀向陳老致敬,也決定如先前規畫致贈榮譽博士學位給陳其寬。據了解,由於陳其寬相當喜歡檀香山,未來將會在檀香山安葬。

出生於1921年的陳其寬,自1948年赴美攻讀建築碩士學位之後,就留在美國建築圈工作,1954年受建築大師貝聿銘之邀,為台灣東海文理學院設計庭園及路思義教堂,並於其後在東海創辦建築學系。1960年,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之後擔任工學院院長,是早期台灣建築學界知名巨擘。

陳其寬的建築充滿文人氣質,不相容於商業需求,之後作品減少,陳其寬則將對建築的喜愛與創意轉移到繪畫當中,以草書與中國水墨呈現立體空間,甚至展現時間、光線與動態事物,幽默的線條與意境,成為明顯的個人風格。據親近陳其寬的友人轉述,陳其寬兩年前在台灣摔了一跤之後,身體狀況就逐漸不如從前硬朗,因為女兒在舊金山,之後便隨她定居美國。這幾個月身體器官逐漸老化,最終因心臟病過世。

原本東海大學就獲得教育部通過,要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陳其寬,不料突然得知病逝消息,相當可惜。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表示,校方還是會在今年的畢業典禮舉行頒贈儀式,他會親自把獎項獻給陳其寬遺孀,並在畢業典禮上宣讀陳其寬對東海的貢獻,之後會在路思義教堂舉辦追思。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曾成德表示,他對陳其寬的敬意非常深遠,因為他出國前到哈佛的推薦信是陳其寬幫他寫的,當年陳其寬還是東海工學院院長,還非常願意花時間跟他分享1983年當時美國建築的現況,讓他相當感動。

曾成德表示,陳其寬一生待人和善,相當紳士,是一位文人建築家,他對建築的堅持與實驗創意,像建造雙曲面的教堂等等,都極具深度,在偉大的建築師與畫家之外,他也是人生與課業上的老師,令人惋惜他的辭世。

這兩年真的是老一輩建築師的流年啊!
看來建築界最近會有一系列的回顧報導。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東海路思義教堂設計者 陳其寬在美病逝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7.06.07 04:25 am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設計者、建築與水墨畫皆有傑出成就的藝術家陳其寬,美國時間五日早上,因心臟病病逝舊金山,享年八十六歲。東海建築系表示,葬禮將在他晚年定居的夏威夷舉行,九月則在他所設計的路思義教堂舉行追思儀式。

陳其寬晚年偕妻移居夏威夷,這兩三年來,在台北與美國兩地輪流居住。據友人表示,他去年十二月在台北家中滑跤、導致腦部瘀血,之後便轉往女兒所居住的舊金山接受醫護,但身體狀況始終沒有好轉。

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劉舜仁表示,原本東海已決定在今年六月十六日的畢業典禮上,頒贈陳其寬榮譽博士學位,陳其寬也答應返台領獎。如今東海仍將在畢業典禮上宣讀陳其寬對東海的貢獻,校長決定,將親自赴美,將證書交到陳其寬遺孀林芙美手上。

這是東海頒贈的第三個榮譽博士,第一個榮譽博士是頒給美國建築大師貝聿銘,兩人都因對東海校園的傑出貢獻而獲獎。

一九五一年,剛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的陳其寬正整裝準備返回中國天津交大教書時,突然接到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葛羅培斯打來的電話,要他到哈佛繼續深造。這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也讓他躲過勞改和文革。

留在美國的陳其寬,一九五四年應貝聿銘之邀,返台規畫東海校園與設計路思義教堂等建築。返台後他創辦東海建築系,並擔任首屆建築系系主任。

當時應陳其寬之邀,任教東海建築系的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表示,東海建築系是第一個把西方建築教育模式引進台灣的系所。學兼中西的陳其寬,在台灣現代建築教育中扮演開拓者的角色。

東海大學教授曾成德表示,陳其寬將他所擅長的水墨意境融入建築設計中,為當時台灣嘗試融合中國傳統的現代建築,開闢全新的境界。他所規畫的東海校園,不是當時盛行的區塊式規畫,而是以文理大道為軸,將各系館以留白、寫意的手法散落一旁,形成一種樹枝狀、深具水墨意境的構圖。

辭掉東海建築系系主任之職後,陳其寬開設建築事務所,作品包括台北火車站(與王大閎、沈祖海合作)、中央大學校園規畫等。

不過當時台灣整體建築環境封閉、他本身又不善與營造業打交道,最後陳其寬對建築感到失望,轉而把藝術熱情投注在水墨畫創作。

【2007/06/07 聯合報】@ http://udn.com/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漢寶德:要懂陳其寬的建築 先懂他的畫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7.06.07 04:25 am

陳其寬一九二一年出生於北京文人世家,五歲開始繪畫,後來卻選擇讀建築。幾年前陳其寬回首前程路,曾感嘆若是重選建築與繪畫,他會選擇繪畫。

與陳其寬相交甚篤的「藝術家」雜誌發行人何政廣說,陳其寬以前的辦公室就在「藝術家」樓上,他白天當建築師、晚上埋首繪畫,既不與人交際,也不愛跟圈內人往來。陳其寬因身跨建築與美術兩界,早年經常感慨,美術界視他為建築師,而建築界又認為他是畫家,讓他兩邊都得不著認同,藝術界的聯展也很少邀請他。

這種尷尬的情況到他晚年完全改觀。四年前,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他舉辦盛大個展「雲煙過眼」,接著又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陳其寬被喻為「水墨現代化」的大將。他因生在動亂年代四處遷徙,早年深受軍旅時期在軍機上的視覺經驗與「易經」循環不息的意境影響,經常把山水畫成「天旋地轉」。

陳其寬生前曾舉他繪畫生命中的轉捩點「迴旋」系列為例,有次他把一座山畫歪了,本來想扔了,卻突然回想起生平頭一次搭飛機,從昆明飛往緬甸時,他看到飛機降落前,機翼偏向一側的山景,像是倒豎的畫,他於是留下這幅畫,並試著倒轉九十度、一百八十度到三百六十度,因而造就「天旋地轉」系列。

何政廣評析,陳其寬的畫作最大特色是多元視點,他把西方的建築繪圖結合中國傳統山水;建築學者漢寶德更一語道破:「要了解陳其寬的畫必須透過他的建築,要了解他的建築得藉由他的繪畫。」

【2007/06/07 聯合報】@ http://udn.com/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路思義教堂設計之爭 貝聿銘帶給他遺憾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7.06.07 04:25 am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向以「貝聿銘在台唯一建築」聞名,直到十二年前,東海大學出版「東海風:東海大學的歷史」,書中陳其寬詳述他被貝聿銘找來設計路思義教堂的過程,引發「誰是路思義教堂設計者」爭議,至今未熄。

聯經發行人林載爵表示,當時他任教東海並協助編輯校史,無意中得到陳其寬捐贈給學校的路思義教堂設計手稿,於是找到陳其寬做口述歷史,陳其寬也因此重獲建築界的關注。

二○○三年,貝聿銘在台出版口述傳記「與貝聿銘對話」中。他在書中表示「路思義教堂完全是我設計的」。他說陳其寬負責規畫東海大學校園,路思義教堂則是得到台灣工程師鳳後三的協助,並說沒有鳳後三的幫助,「我是無法設計這座教堂的。」對於陳其寬的設計隻字未提。

該書出版後,陳其寬接受記者訪談回應。他表示,貝聿銘因為看過他的畫展,打電話邀他和張肇康回台,三人合作規畫東海校園。在設計路思義教堂時,貝聿銘提出原始構想,要做「用磚砌的哥德式圓拱」。但後來陳其寬負責畫設計圖時,圖稿一改再改,成品與貝的原始構想相去甚遠。

三年後,陳其寬出版傳記「一泉活水」提到,路思義教堂從紙上設計、模型到施工、督工,他全程參與;他也非以「貝聿銘事務所員工」參與設計,而是由貝邀請合作設計。

教堂的案子是掛在貝聿銘的名下,而陳其寬的每張設計圖與修改,都必須得到貝聿銘的同意才能繼續進行。陳其寬認為,在這層意義下,兩人應該共同掛名路思義教堂的設計者。

建築界認為,路思義教堂的實際設計者應是陳其寬。路思義賴以揚名的雙曲線薄殼,根據陳其寬在書中描述,是他從花瓶聯想到中國建築的一線天,經過反覆裁切發展出的創意曲線。這種曲線在貝聿銘以幾何線條為特色的建築作品中,從未出現。

東海建築系教授曾成德表示,傳說當年這個曲線薄殼的模具做好後,工人因為沒做過這麼「奇怪」的曲線,遲遲不敢開模。陳其寬親自監工,豪氣干雲地對工人說,你盡量開模,「有事我來負責!」

路思義教堂始終是陳其寬心中的一個遺憾。漢寶德表示,路思義教堂是陳其寬一生中「最彆扭的一件事」:「一談,他連笑都不自然。」執筆「一泉活水」的鄭惠美也說,這本傳記是陳其寬說出他藏在心中的話,誰是誰非,「讓歷史去評斷」。

【2007/06/07 聯合報】@ http://udn.com/
kschen

文章 kschen »

準建站長eaGer 寫: 辭掉東海建築系系主任之職後,陳其寬開設建築事務所,作品包括台北火車站(與王大閎、沈祖海合作)、中央大學校園規畫等。
其實這兩個案子都是敗筆

又:台北火車站跟王大閎無關,另一個合作事務所是KMG(郭茂林, Kaku Morin)

台北火車站大家最幹的應該是那頂大帽子,在陳其寬的台北懷恩堂(台大校門附近)、東海中正堂出現過了

陳其寬設計中央大學校園規劃,最大的原因有二,1.他是1949年之前中國中央大學校友,2.他設計過東海。但此案表現平平,建築界根本懶得討論它。

還有高雄中山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合院式校舍的最端點),也是很醜,我不講大概很少人相信是陳其寬設計的。
kschen

文章 kschen »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寫: 三年後,陳其寬出版傳記「一泉活水」提到,路思義教堂從紙上設計、模型到施工、督工,他全程參與;他也非以「貝聿銘事務所員工」參與設計,而是由貝邀請合作設計。
教堂的案子是掛在貝聿銘的名下,而陳其寬的每張設計圖與修改,都必須得到貝聿銘的同意才能繼續進行。陳其寬認為,在這層意義下,兩人應該共同掛名路思義教堂的設計者。
陳其寬「自認」不是「貝聿銘事務所」員工,最大的原因,應該是「陳其寬在教堂設計施工階段已是東海大學專任教授兼建築系主任」,他薪水由東海大學支付,而不是東海大學付給貝聿銘,再轉到他口座。

陳其寬應該從這點去證明他跟東海教堂的關係。

但是呢,話說回來,教堂是基督教大學最重要、最核心的建築物,本來應該是最早蓋的建築物,沒蓋是$不夠之故,是魯斯二世來台灣參觀第一期東海校舍(他家族寄付不少錢),卻看不到教堂,覺得不可思議,聽說$不夠,他就加碼捐錢,這也是教堂以他為名的原因。

而東海的教堂,是貝聿銘事務所當初規劃東海校園的合約內容之一,教堂設計過程也用到貝聿銘事務所的資源,圖面也獲得貝聿銘事務所的核可;所以說貝聿銘擁有此教堂Credict並無疑問。

陳其寬來台灣前幾年,是以「貝聿銘事務所員工」(貝聿銘事務所台灣支局長?貝聿銘事務所駐台代表?貝聿銘事務所駐東海施工所所長?)身份來的。這並無疑問。

他這個身分何時正式消失?這應該是陳其寬自已要舉證的,最好要有貝聿銘事務所離職證明之類的。貝聿銘一直當他是員工,是細漢仔。

再不然東海教堂當年的建照上是誰簽證的(不會是貝聿銘,東海第一期校舍簽證的確定是林澍民,教堂我就不確定了),如果是陳其寬本人,那也會是「合作關係而非老闆部屬關係」的證明。
Guo

文章 Guo »

準建站長eaGer 寫:傳說當年這個曲線薄殼的模具做好後,工人因為沒做過這麼「奇怪」的曲線,遲遲不敢開模。陳其寬親自監工,豪氣干雲地對工人說,你盡量開模,「有事我來負責!」
天啊,我讀過一個版本是:
拆模時沒有人敢拆,貝站在底下,"拆吧!"工人們才敢開始拆.

這種事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了
反正台灣工人水準就是不行的
真的是這樣的?
黃為臻

文章 黃為臻 »

哈哈
也說說我聽過的版本
當年落水山莊因為懸臂跨距太大
沒人敢拿掉下方支撐
結果萊特本人站到底下要大家僅管拆...
哈哈 :lol:
原來三國志變三國演義世界各國皆然
其實學過材力的人都知道
凝固的RC要因為自重而垮
沒那麼快啦 :x
。混沌。建築。

文章 。混沌。建築。 »

真想哭 :cry:

我超愛陳其寬的 :cry:
chadhuang

原來如此

文章 chadhuang »

一直以為
教堂是貝老頭在台灣的唯一作品
看到這則新聞才知道
原來還有個陳老前輩幫忙
東海景觀人留 8)
aso

文章 aso »

以前在校園裡偶而會看到陳先生
有時系上評圖他也會驚鴻一暼地出現
離開學校多年後,在北京圖書館的一堆舊雜誌裡
看到陳先生在1956年贏得美國一個青年俱樂部的競圖
1956那年是陳先生參與東海校園設計的前一年
從雜誌上的競圖獲勝方案中
合院廊道空間與建築物的構成
讓我想到東海校園
也開始懷疑原本的官方說法
同時想到那位走在校園裡的瘦小身影
不曉得他是用怎樣的心情看著自己手繪而成的東海校園
願他安息
HANK

.

文章 HANK »

身為東海建築人

系歷史上有這樣老師前輩.

真感到光榮 8)

別了.... :cry:
Guo

三國演義找到施工版本

文章 Guo »

黃為臻 寫:
原來三國志變三國演義世界各國皆然
其實學過材力的人都知道
凝固的RC要因為自重而垮
沒那麼快啦 :x
本來想部份引用而已
但實在寫得很平實
也因羅時瑋先生撰稿和丁先生的報導
我們才能知道一件好建築作品的完成
是時代精英和無名英雄集體奉獻的成就
不是一二人可以居功
不知是否有著作權侵犯? 請告知 也請見諒.

中時丁榮生/台北報導  (20060112)

追思吳艮宗 緬懷東海教堂精神



「這間厝美國人叫教堂,咱台灣人叫天公廟是天公伯要住,我們要誠心誠意的作,多用點心起廟給天公住,這不是很好嗎?」這是起造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吳艮宗在1962年對工人的訓話。44年過去,他完成堪稱台灣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日昨過世享年82歲,周六(14日)將在他親手打造的教堂內讓人追思。

吳艮宗本月3日過世,東海職員張志遠指出,14日東海將在教堂外植一株櫻花並立「一本初心」碑來紀念他。因他不只完成華裔建築名師貝聿銘、建築巨擘陳其寬、張肇康設計的教堂,整個東海校園舊校舍,從1956年起他就參與如文理大道、鐘樓等70餘棟的建造,可說東海令人感受肅穆動人的房舍,泰半由他執行。



吳艮宗的貢獻為何?東海建築系副教授羅時瑋發表「懷念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吳艮宗」短文,指出他是當年建造教堂的主角,帶領光源營造廠工班,以那時能達到的最嚴謹營造水準,完成這座感動人心的作品,是那個時代在台灣最受矚目的建築事件。
當時蓋東海教堂有多困難?羅時瑋說,這是今天無法想像,因4片雙曲面組成的結構體,當時沒電腦可畫出曲面體也無電腦切割機可作精準模型,只能靠貝聿銘事務所提供的8張施工圖和陳其寬作的小模型來想像施工。

吳艮宗先組足尺模型,再實際在三向度空間中揣摩曲面構成,後放樣製作鷹架,在水平垂直方向組構出雙曲面模板,而組構的每根構件並不完全一樣,但最後每一支螺栓都可順利鎖上,四片曲面體從地面斜邊往上施作,逐漸到頂朝東西向擺正,真是大考驗。

考驗在結構工程,他以自負成敗條件,改變原施作工法,並將混凝土強度從3000psi提高到4000,並將6分鋼筋改為8分,量從100頓增加約50噸。羅時瑋感慨,在偷工減料不絕於耳的今天,吳艮宗是打著燈籠難找啊!

而當年還傳出蓋教堂卻去城隍廟求籤的事件!因綁鋼筋時吳艮宗發現施工圖薄殼裡外兩層鋼筋間未標示繫筋,他本可按圖施工,將責任推給設計單位。但他深感不安,特地到台中城隍廟擲筊求問,神筊落地居然有一隻立著,不肯躺平;而他只好緊張地坐夜車到台北找結構工程師商量,證實是繪圖疏失,最後還自掏腰包把繫筋補上。羅時瑋說,不如此,教堂結構體拆模,可能立刻崩塌,後果不堪想像。

羅時瑋指出,40多年來教堂磁磚從不曾脫落一塊,這都是當年扎實施工才有的功力,並說「這是台灣在1960年代純真時期的具體表徵,建築物可依靠一個「誠」字集結眾力完成,不管是雙曲面頂上的十字架或城隍廟的筊示,都是至誠與天地感通的見證,教堂的完成,是吳艮宗等建造者的勇氣與創意的昇華。」

出處:中時網路藝文村2006/1/12
Peter tsao

文章 Peter tsao »

建築從來沒有英雄,或者說
一切美好的成果,都是群策群力,不斷溝通協調的努力所致
待過工地的建築人,一定身有同感
能夠找到serious的營造廠,是不簡單的 :)
黃為臻

文章 黃為臻 »

台灣在1960年代純真時期的具體表徵
建築物可依靠一個「誠」字集結眾力完成
真令人懷念的年代 :cry:
Dear Guo
謝謝您啊 8)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