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貝聿銘建築師到中國銀行北京總行設計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素也

從貝聿銘建築師到中國銀行北京總行設計

文章 站長eaGer素也 »

西元 1917 年4月26日,貝聿銘(I. M. Pei)出生於中國廣東,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西元1919年貝祖貽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入聖保羅小學讀書。1927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35年,貝聿銘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

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去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照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系。

他為什麼會對建築有與趣呢﹖說起來也屬偶然,當貝聿銘在上海讀書時,週末常到一家撞球館去玩撞球。撞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麼會有建造這麼高的大廈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意念。

然而年輕的貝聿銘來到美國,進入心嚮往之的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就讀,開始追尋他的建築之夢時,卻咬到「一口爛滋味」的蘋果。不只是賓大建築系本身的建築古老陰暗、授課的教授刻版迂腐,課程更令貝聿銘大失所望,課堂上教的全是古典而過時的巴黎藝術學院派理論,學生必須以炭筆或墨辛苦描繪出精緻的透視圖,簡直是在上美術課。沒多久,他就轉MIT 麻省理工學院,改讀工程。

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院長愛默生,很關心來自中國的貝聿銘,他注意到貝聿銘在繪製設計圖及建築方面的天份,苦口婆心地勸他回頭再學建築,在盛情難卻之下,貝聿銘才接受他的建議,又轉到建築系。

西元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MIT 麻省理工學院,還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 Harvard 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5年學成,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哈佛研究所時期的貝聿銘,是少數「直接」接受包浩斯現代主義啟蒙的人,師承包浩斯創辦人時任哈佛建築系主任的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同班同學有王大閎和菲立普強生(Philip Johnson)等人,貝聿銘畢業的時候是全班第二名,第一名則是後來回到台灣設計了不少建築物的王大閎建築師(關於王大閎可參閱徐明松所著「王大閎: 永恆的建築詩人」一書)。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颺、躋身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美國甘迺迪(John Kennedy)總統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 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甘迺迪家族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甘迺迪紀念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圖檔
↗ 1964年,貝聿銘(Ieoh Ming Pei)建築師登上美國 LIFE 雜誌,當時他已經因為設計約翰甘迺迪紀念圖書館(JFK Memorial Library)而聲名大噪

起初,甘迺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並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甘迺迪遺孀賈桂林•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的激賞。

賈桂林說﹕「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

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1979年落成的約翰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當時的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佈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以三項特色著稱﹕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

由貝聿銘設計的五十多幢建築遍佈世界各地,位於華盛頓DC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翼(the East W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等作品更是為世界建築史寫下燦爛的一頁。

圖檔
↗ 1967年2月23日,貝聿銘(Ieoh Ming Pei)建築師與 Ralph E. Styles 合照

貝聿銘有一份與中國銀行的特殊情感:西元1919年,那時貝聿銘僅有兩歲,擔任中國銀行行長的父親貝祖貽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西元1982年,貝聿銘已然65歲時。他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在競圖當中獲得勝利並且開始興建。

所以,當貝聿銘收到在北京設計中國銀行總部大廈(Headquarters, Bank of China, Beijing)的邀請時,他沒有太多的猶豫,以超過八十歲的高齡,不遠千里地從美國紐約來到中國的北京。

北京西單西北路口的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總行大廈代表了中國銀行與貝家三代(貝祖貽、貝聿銘、貝建中和貝禮中)最新的合作方案。
圖檔
圖檔
↗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外觀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可以說是中國境內最具建築意涵及科技表徵的一棟精緻建築物,到訪的人們見到的是由貝聿銘重新詮釋過的中國庭園(或者說蘇州庭園)、超大空間以及簡潔的線條。

這棟佔地188萬平方英呎(17.5萬平方米)的建築物內,可以容納2500名員工,有一個兩千人座位的演藝廳、雄偉的銀行大廳、接待廳、用餐以及其他的員工空間等:有10萬平方英呎(1萬平方米)的出租辦公室空間、可容納500輛汽車、2000輛腳踏車的停車場,這一切都在北京市中心的150英呎(45 米)的限建高度內。

圖檔
↗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中國銀行北京總行 - 另一側外觀

而這樣的建築物是由一組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們與當地勞工共同合作的成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週年時,這棟建築物被選為五棟可以代表現代中國向前邁進的建築物之一。

圖檔
↗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中國銀行北京總行 - 正面

北京的建築指導方針已經導致了如堡壘般建築物以巨大的量體與一致的高度、退縮型態出現在這個古老的城市裡頭,貝氏建築師事務所(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在此重新創造了一種開放而動人的現代中國建築規範。建築基地以對角的方向與天壇公園相呼應,無論是在實體上或是精神上,這個基地就位於北京新金融地帶的入口,在東邊,跨過西單大街是這個區域唯一的公眾綠園,而南邊即是有十四線道的長安大街,在政治心理上,這條寬闊的道路就有如華盛頓DC的Pennsylvania Avenue 或是巴黎的Champs Elysees。
圖檔
圖檔

此棟建築物的組成是由兩個L 型的側翼來包圍一個32500平方英呎大的中庭花園,行政部門的辦公室位於兩個側翼建築物當中較小的一棟,此棟行政大樓面臨著西單大街與長安大街。一道 19英呎高(59米)的帷幕牆聳立在行政大樓的連接處,以一種歡迎的姿態來迎接客人以及不遠處的天壇。

圖檔
↗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中國銀行北京總行 - 入口大廳內

事實上,這建築物就很像一個中空的大矩型,中間是一個十一層樓高的中庭,約有五十萬平方英呎的石頭被使用在這中國銀行裡面,這樣的數量甚至足以用來覆蓋一棟五十五層樓高的摩天大樓,當中有採自單一石場的43萬平方英呎石灰岩被同時使用在大樓的內部與外部,而這也是中國大陸地一棟使用石灰岩外層的建築物,混合了來自北方的黃色沙塵暴的顏色,整棟建築物的外表更呈現多樣而豐富的色彩。

除了位於行政大樓帷幕牆的入口外,在建築物的每一邊都設有入口,前門主要入口可以讓客人或是經過的人們直接到達花園以及銀行大廳,而後側的入口容許人們以電梯到達停車場、餐廳、底部的演藝廳、以及樓上的辦公室。

圖檔

大量體退縮在八層樓高的行政大樓底部,以四組55米長(中國之最)的桁架來支撐上方的重量,每一組桁架都被分成三片而拉至基地內現場組裝,用一具600噸級的起重機(據說是亞洲最大)拉至其安裝的位置,這些200噸重的桁架可說是以科技的方式將中國傳統建築物形式往現代延伸,在人類行為上作為類似古代建築「屋簷下遮蔽空間」的效果,就建築的眼光來說,這樣一個挑空的大空間,無論是視覺上或是實質上,都是以開放的型態來處理這棟建築物。以四合院的型態,中國銀行的十一層樓中庭內收納了傳統的中國庭園、流水、岩石、植物,以簡化過的和諧形式與可親近的尺度來融合在現代中國及大自然風貌裡頭。

圖檔
↗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中國銀行北京總行(Bank of China, HQ) - 天頂採光

中庭內直角矩型的石灰岩鋪面和花崗岩鑲板用雲霧般的圖案組成了中庭內如中國傳統山水畫般的地板,這些格子同時也呼應到中庭四周辦公室的開窗,在牆壁與地板之間創造了一種整體的和諧、共存、連續關係。

傳統中國園林設計講究以精緻的手法詮釋大自然,而中國銀行的設計小組要尋求以現代建築手法來表現中國傳統,中國銀行中庭內的庭園可以說是這現代與傳統連結方式的一種。訪客曲曲折折地以對角方式走過中庭,在每一個轉角都可以感受到這中庭的另一個風貌,這庭園的焦點是七塊由中國政府特准、在雲南石林國家公園保護區內採集到的大岩石,每個岩石重達五噸至十噸,由1800英里外的雲南省(約2880公里)拖運至北京。

圖檔

在中庭內,由於底下就是擁有兩千個座位的無柱演藝廳空間,每顆沈重的岩石都由工程師經過審慎的計算過後,安放在50公尺長的演藝廳大樑系統之上。

岩石在它們被置放的水面上形成了良好的對比,15英吋深的水池以其透明的特性以及隨上方天空光亮的變化,改變、豐富了這個中庭的視覺尺度,同時在水裡像徵財富的錦鯉魚用色彩及不斷變化的移動,也提供這中庭提更多樣化的風貌。

圖檔

這些岩石背後還有一段故事:為了找到那種能夠在中國銀行11層樓高的中庭也顯得舉足輕重的巨石,設計小組的司徒和莫平乘飛機千里迢迢前往雲南具有傳奇色彩的石林,因為貝聿銘對雲南的石頭情有獨鍾。

就像尋找金礦那樣,建築師們經過一整天的勘探,選定6塊理想的山石,那時是1998年11月。

而第二年的春天,當他們重返雲南準備運輸時,發現那幾塊備受垂青的多角形山石不翼而飛,當地人表示一無所知,但隱隱提供了一種解釋,一位世界著名的大建築師看上的幾塊石頭,肯定價值不菲。

三人只得重新開始尋找,終於找到了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的花園所需要的5到10噸重的美麗山石,這一次他們學乖了,不動聲色地記錄下來。而後派人專門修了一條土路,山石也被細心包起來以保護富有表現力的棱角,歷經周折小心翼翼地運到北京。

由杭州運來、五十英呎高的高大竹子,形成的廊道讓日照透過其柔軟而變化多端的葉片縫隙中穿透過來,一對對圓形的中式傳統開窗環繞在四周更進一步地捕捉了一幕幕中庭空間內讓人為之所動的片刻。

圖檔

圖檔

中庭上方提供了一個165平方英呎(50平方公尺)的天光照射,所使用的支撐系統與華盛頓DC 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側藝廊(the East W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所使用是一樣的,但是更為巨大,清澈的玻璃從經常陰霾的北京天空引進更多的光線,在夜間,這棟建築物就如中國傳統燈籠般由裡向外發亮。

工程上,其可行性成為這項需要長跨距支撐採光設計的一個重要考量,設計小組跟一個德國裝配公司合作,研發出一套系統將四個金字塔狀的框架組合成一個結構模組,他們在大樓屋頂上先行組裝後,利用軌道將結構模組推至中庭上方的開口,接著才將其他三個結構模組推上後,將整套結構系統完成。而這套解決方案減少了大量的鷹架開支以及容許地面作業的繼續進行。

圖檔
↗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中國銀行北京總行(Bank of China, HQ) - 空中俯視

由於中國銀行創立於約一百年之前,以其開放的面貌處理國際及外交的財務事務,這也反應在銀行的兩座大廳設計上。

大廳就在正對著主要入口上,位於兩側大樓的連接點,兩間大廳都可以直接通往中庭,而大廳之間以圓形的天井來彼此連結,利用仔細的計算,大廳可以用不同樓層間的變化來提供保護,同時在視覺上是沒有「門」的,這個設計的概念是想同時達到安全與開放的考量。

位於中庭底下的演藝廳是個21英呎高、100英呎寬、100英呎深的無柱空間(30m X 30m X 6.5m),利用四組可移動的隔間設計,可依據不同的表演項目改換座位排列,最多可容納2000名觀眾,場地內可以提供八種語言的同步翻譯,非常適合進行國際性的會議或是節慶餐會之類的活動。

>>相關資料

設計案名稱:Bank of China Headquarters | 中國銀行北京總行
設計案位置:Beijing, China 中國北京
業主:Beijing Bank of China Building Co. Ltd. | 中國銀行
建築師:Ieoh Ming Pei | I. M. Pei Architect | 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團隊:Chien Chung Pei(貝建中), Li Chung Pei (貝禮中Partners-in-Charge), Ralph Heisel (Design Architect), Gerald Szeto (Project Manager), Mo Ping (Resident Architect), Jennifer Adler, David Black, Perry Chin, Guy Evans, Kazuaki Iwamoto, Samantha Lee, James Pertusi, Lita Riddock, Howard Roman, Jeff Stumacher, Shaun Shih, Hajime Tanimura, Toh Tsun Lim, Michael Vissichelli, Paul Yuen, Chaim Zeitz (Design Team)
設計顧問:Ieoh Ming Pei | I. M. Pei Architect | 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
計畫開始:1995年1月
動工:1996年5月
完工:2001年2月
銀行進駐:2001年5月
總樓地板面積:173,700 平方米 (1,869,000 square feet); above grade: 114,500 平方米 (1,232,000 sf)
基地面積:13,100 平方米 (141,000 sf)
Consulting Structural Engineer: Weidlinger Associates
Consulting Mechanical Engineer: Jaros, Baum + Bolles
Design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總承包商:China State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 Ltd.

顧問群:

Curtainwall + Stonework: P.Y. Chin Architect
Interior Design: George C.T. Woo + Partners
Lighting: Kugler Tillotson Associates
Audio-Visual + Acoustics: Shen Milsom & Wilke
Quantity Surveyor: Davis Langdon Seah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ABX: Ove Arup + Partners Hong Kong
Traffic: Travers Associates
Specifications: Raymond Searby
Graphics, Interior Signage: Tracy Turner Design Inc
Stone Inspection: Independent Stone Consulting
Trading Room: Infact Consulting Pty. Ltd.

Subcontractors:
Curtainwalls/Skylights: Philipp Holtzmann/Josef Gartner
Architectural Steelwork: Lavis Bauvelt
Exterior + Interior Travertine: Mariotti Carlo + Figli SpA
Interior Stone: Furrer SpA
HVAC + Plumbing: Astor SpA
Electrical: Tridant Engineering Co. Ltd.

Elevators: Hitachi Elevator Engineering Co.
Escalators: Schindler Lifts + Escalators Ltd.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s: Honeywell Co.
Fire-Fighting Systems: Simplex
Gas Suppression Systems: Acorp, Kidde
Architectural Lighting: William Artists International Co. Ltd.
Dimming + Lighting Controls: Lutron
Audio-Visual Systems: Guangzhou Performing Equipment
Vault Doors: EBS Garny
Office Lighting: Thorn
Cooling Towers: Baltimore Lighting Co.
Air-Handling Units: Trane
Air-Conditioning Units: Liebert
Chillers: York
Emergency Generators: Kohler
Acoustical Ceiling Tiles: Armstrong
Acoustical Partitions: Hufcor
Acoustical Wall Panels: Topakoustic
Hardware: Sargent
Systems Furniture: Salotto
Carpet Tiles: Milliken
Auditorium Interior Fitting-Out: Phillip Holzmann
Executive Floors Fitting-Out: Guangzhou Pearl River Decorating Co.
Banking Halls Fitting-Out: Shenzhen Hongtao Company
Elevator Lobbies Fitting-Out: Beijing Oceanic Phoenix Company
Building Details
15 floors above grade
(270 feet to top of mast)
4 basement floors
Building Height: 45m (148') + 57m (188')

Atrium: 3,025 m2 (32,550 sq.ft.) (55m x 55m)
Skylight: 45m (148') from atrium floor
Rocks: 40 tons from Stone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
Bamboo: 15-18m (50-60') tall bamboo from Hangzhou

Banking halls: Upper Level: 2,000 m2 (21,500 sf) / 32 tellers
Lower Level: 1,255 m2 (13,200 sf) / 30 tellers
Stainless Steel Chandelier: 12m (40') in diameter

Trading floors:
Located behind 55m (180') trusses
4,959 m2 (5,400 sf) each
5.5m (18') tall / 80 traders each

Reception hall: 37,059 m2 (3,980 sf)

Auditorium: 1,600 m2 (17,216 sf)
Height: 7.2m (24')
Capacity: 2,000-seat maximum
Subdivision: 4 panels
Balcony: 80 m2 (860 sf)
Located on 1st basement level directly below the atrium

辦公室空間:97,250 平方米 (1,046,410 sf)
銀行樓層面積:75,750 平方米(815,000 sf)
Bank Executive Floors: 8,000 m2 (86,000 sf)
Leaseable Tenant Space: 13,500 m2 (145,260 sf)
Parking garage: 500 parking spaces for cars and 2,000 bicycles

>>補充資料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網站連結:http://www.ppa-ny.co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是一個擁有35名員工的建築師事務所,創立於1992年,目前由兩位合夥人貝建中(Chien Chung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Pei)承續父親貝聿銘的眼光與抱負來經營這項事業。


貝祖貽(1893—1982)

江蘇吳縣人。字淞蓀。1913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學院。曾任中國銀行廣州分行、香港分行、上海分行經理,中國銀行副總經理、代總經理。1946年任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總裁。1947年後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1950年定居美國。

世界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圖檔
↗ 貝聿銘(Ieoh Ming Pei)建築師帥氣的身影與笑容是其標記

>>關於貝聿銘兩三事

貝聿銘自1935年赴美國求學,以後在美國成家立業,功成名就,但他對中國文化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繫於懷。貝聿銘祖籍蘇州,生於廣州,所以他常對人稱﹕ 「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太太盧愛玲,曾在美國衛裡斯學院唸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造園設計。夫婦倆至今仍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佈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

他們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的名字裡都有一個「中」字﹐依次是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叫貝蓮﹐也是典型的中國化的名字。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