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自然納入國門設計 建築師讓旅客感覺真實台灣
丁榮生/專訪 (20040326)
以仿造美國華盛頓杜勒斯機場圓弧造型的中正機場一期航站,在團紀彥巧思下,將被改造成帳幕式。
為什麼這麼想?「我認為機場是現代人旅行的起點與終點,從天而降,我想到的是每次旅行再回到地球的鳥瞰經驗,所以才將原先象徵鳥翼的圓弧改成帳幕造型,其實靈感來自每次搭機看到的地面與海洋,兩者都是波浪狀,於是加上兩道枝狀結構形成波浪的意象,就在腦海出現」。團紀彥為台灣國門所塑造的新造型,是一種人與土地間動靜關係的抽象化,而波浪看似柔軟,圓弧就被幻化成帳幕了。
設計原點來自何處?團紀彥承認他很喜歡原有的圓弧造型,但現在的中正機場卻未呈現造型特質,波浪、帳幕與旅行等虛實圖象就交叉在他腦中,新造型於焉出現。
但他花最多功夫的是在候機與入境大廳共構空間的營造,因為目前圓弧屋頂進深過長,使民眾在機場內失去尺度感,圓弧效應全無。於是他將屋頂中央打開,新造天光頂使陽光得以灑落,並成為出入境旅客得以共同欣賞的機場庭園。庭園中初步構想是種竹子,他強調,如此既能呈現幾何造型的國際樣式,卻又表現了台灣的本土風格。
以亞洲的機場而論,他推薦的是新加坡與吉隆坡機場,重點在地域風格明顯,卻又有國際化的空間品質,因此台灣國門的新意境,就朝這兩原則縝密的思考。他說:「新世代的機場雖是座大型的人造空間,然而如何將生態與自然納入共存,是建築師的挑戰,更是當地民眾得以共享的地域條件,所以兩年多之後,飛機落地進入機場,就會覺得有到台灣的真實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