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建築師 Zaha Hadid 辭世 享壽65歲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英國女建築師 Zaha Hadid 辭世 享壽65歲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英國女建築師 Zaha Hadid 辭世,享壽65歲。

Hadid 之前因感染支氣管炎,在美國邁阿密住院治療,於當地時間3月31日星期四清晨,因心臟病發逝世。

Zaha Hadid ,1950年10月31日出生於伊拉克巴格達,2016年3月31日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病逝,18歲時進入黎巴嫩的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數學系就讀,22歲時又隨家人移居英國,並就讀於英國最古老的建築學校「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從此開啟了建築事業。

1977年,她在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著名的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工作,並在母校建築聯盟學院擔任老師。在1980年代以前,Zaha Hadid 的工作以教學為主,曾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任教。

1979年,Zaha Hadid 終於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開始闖蕩由男性主導的建築界。她屢屢在重要的國際建築競賽斬獲獎項,比如1983年的香港太平山 The Peak Club 與1986年的柏林 Kurfurstendamm 購物街設計作品,均讓她獲得一等優勝獎。

不過,Zaha Hadid 在其獲獎作品中展現出來的開創作風,由於過於大膽複雜、興建難度極高,並不被許多人接受和理解,她的許多作品只能淪為「紙上談兵」,無法付諸於實踐。甚至有主流建築師批評道,「她根本不考慮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對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間在她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2004年Zaha Hadid 獲頒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首位拿到該獎項的女性,2016年2月,Hadid 獲頒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牌獎,並曾入選時代雜誌「全球 100 名最具影響力人 物」,於「思想家」範疇中名列首位。

謝謝您為建築開創一個新的年代,祝願您一路好走。

以下是 Zaha Hadid Architects 建築師事務所發佈的正式公告:

It is with great sadness that Zaha Hadid Architects have confirmed that Dame Zaha Hadid, DBE died suddenly in Miami in the early hours of this morning. She had contracted bronchitis earlier this week and suffered a sudden heart attack while being treated in hospital.

Zaha Hadid was widely regarded to be the greatest female architect in the world today. Born in Baghdad in 1950, she studied mathematics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before starting her architectural journey in 1972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in London.

By 1979 she had established her own practice in London – Zaha Hadid Architects – garnering a reputation across the world for her ground-breaking theoretical works including The Peak in Hong Kong (1983), the Kurfurstendamm in Berlin (1986) and the Cardiff Bay Opera House in Wales (1994).

Working with office partner Patrik Schumacher, her interest was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geology; which her practice integrates with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often resulting in unexpected and dynamic architectural forms.

Zaha Hadid’s first major built commission, one that affirmed he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was the Vitra Fire Station in Weil Am Rhein, Germany (1993); subsequent notabl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MAXXI: Italian National Museum of 21st Century Arts in Rome (2009), the London Aquatics Centre for the 2012 Olympic Games (2011) and the Heydar Aliyev Centre in Baku (2013) illustrate her quest for complex, fluid space. Buildings such as the 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in Cincinnati (2003) and the Guangzhou Opera House in China (2010) have also been hailed as architecture that transforms our ideas of the future with visionary spatial concepts defined by advanced design,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

In 2004, Zaha Hadid became the first woman to be awarded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She twice won the UK’s most prestigious architecture award, the RIBA Stirling Prize: in 2010 for the MAXXI Museum in Rome, a building for the staging of 21st century art, the distillation of years of experimentation, a mature piece of architecture conveying a calmness that belies the complexities of its form and organisation; and the Evelyn Grace Academy, a unique design, expertly inserted into an extremely tight site, that shows the students, staff and local residents they are valued and celebrates the school’s specialism throughout its fabric, with view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at every turn.

Zaha Hadid’s other awards included the Republic of France’s Commandeu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Japan’s Praemium Imperiale and in 2012, Zaha Hadid was made a 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She was made Honorary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and 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he held various academic roles including the Kenzo Tange Chair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Sullivan Chair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did also taught studio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in Vienna.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設計理大創新樓 曲線建築女王猝逝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設計理大創新樓 曲線建築女王猝逝


她是女兒身,卻有男性難及的幾何構思和建築野心;她是英國人,卻毫不服膺於英式中庸精神。在本港揚名的英籍伊拉克裔女建築師哈迪德(Zaha Hadid),憑一個個充滿未來感的曲線建築設計,挑戰建築和想像的極限,贏盡大獎,卻65歲就英年早逝,留下「曲線女王」美名。

哈迪德的建築師樓前天宣佈,她本周感染了支氣管炎,在美國邁阿密入院治療時突然心臟病發,前天不治。她的未完成遺作,包括卡塔爾2022年世界盃其中一個場館和台灣淡江大橋。
似反地心吸力 山頂設計揚名

哈迪德1950年生於巴格達,是伊拉克一名工業家兼政治家的掌上明珠,在貝魯特美國大學讀數學後,轉到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後跟隨導師之一、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Rem Koolhaas)工作,1979年自立門戶。
哈迪德的數學背景,加上擅用電腦技術,令她經常構思出複雜幾何曲線,用於建築設計。82至83年就憑一個看似反地心吸力的設計「峰」(The Peak Leisure Club),贏得香港山頂康樂設施設計比賽,在國際建築界揚名,但跟她80和90年代很多作品一樣,這作品因為太複雜和施工費高昂而沒有建成,她也得到「建不了的女王」這另一外號。

這些挫折沒有令她妥協,她曾說「主要構思不被沖淡是很重要的……建造公眾建築的重點,是要帶出我們看建築物、景觀和一些令人驚嘆事物時的魔幻時刻」。

隨着建築技術進步,哈迪德的構思陸續建成,代表作包括意大利羅馬採光獨特的21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宛如靈石的中國廣州大劇院、2012年奧運像凝結流體的倫敦水上運動中心等。美國《紐約時報》形容她的建築「把不確定昇華成藝術」,因為人們在內走動時都會好奇這些建築是怎樣支撐的。

首位女性奪「建築界諾獎」

她在2004年也成為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女得主,2012年獲封女爵士,今年較早前才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首位獨得金獎的女建築師。

不過她的奇特構思,至今仍會引起爭議,像南韓首爾的東大門設計廣場,曾被譏像艘緊急降落的醜陋太空船。她為2020年東京奧運設計的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亦因建造費嚴重超出預算而棄用。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首位獲普立茲克獎的女建築師 建築女王札哈.哈蒂驟逝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首位獲普立茲克獎的女建築師 建築女王札哈.哈蒂驟逝
2016年04月02日 04:10 吳垠慧/台北報導

國際著名女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3月31日傳於美國邁阿密醫院逝世,享壽65歲,這位首位獲得普立茲克獎的女建築師,今年2月甫獲英國最高建築大獎、皇家建築師協會頒發的「金獎」(Royal Gold Medal),是該協會創立167年以來第一位獨立獲獎的女性,堪稱當今建築界最強女力,驟逝消息傳出,外界莫不震驚與惋惜。

享壽65歲 外界惋惜

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官網指出,哈蒂本周因支氣管炎,住進美國邁阿密醫院接受治療,31日卻心臟病發過世。

在男性主掌天下的建築界,札哈.哈蒂無疑是最為人側目、備受敬重的女建築師,投身建築設計30多年,哈蒂創下許多第一的紀錄,200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名單公布時,主辦單位凱悅基金會以「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最年輕、完成最少作品的建築師—札哈.哈蒂」公布她獲獎,在建築界素有「女王」、「女魔頭」稱號,均說明她所占的份量。

30多年 創下許多第一

札哈.哈蒂1950年出生伊拉克巴格達,於貝魯特美國大學攻讀數學,1972年負笈英國,就讀最古老的建築學校「建築聯盟學院」,1977年取得碩士,加入荷蘭著名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與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合作,1979年在倫敦成立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並在母校、哥倫比亞、哈佛大學等名校任教。

建築特色 強調流線感

哈蒂的建築特色以流線感取代20世紀的方盒子結構,視覺效果強烈,但這樣的設計當時多停留在紙上談兵、外界稱她是「紙上建築師」,直到1993年德國維特拉消防部(Vitra fire station)才獲國際認可,代表作有德國萊比錫BMW中央大樓、廣州大劇院、蘇格蘭格拉斯哥河畔博物館、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等,未完成的有卡達2022年世足賽阿爾瓦克拉足球場等。

哈蒂獲選2010年《Time》雜誌票選100大具思想影響力第一人,2012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哈蒂受封女爵士。哈蒂不僅設計建築,還跨界設計家具、鞋子及汽車,自身就是一個時尚品牌。

(中國時報)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英建築師札哈哈蒂逝 淡江大橋將成遺作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英建築師札哈哈蒂逝 淡江大橋將成遺作
發稿時間:2016/04/01 16:37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日電)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昨天因心臟病發作病逝。她曾參與台中古根漢、衛武營設計競圖,預計在2020年完工的淡江大橋,也是出自札哈.哈蒂的設計。

英國著名女建築師哈蒂昨天驚傳病逝,她日前感染支氣管炎,在美國邁阿密醫院接受治療,突然心臟病發過世,享壽65歲,消息傳出令許多人震驚與惋惜。她被公認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建築師,她的驟逝令建築界痛失閃亮巨星。

哈蒂與台灣關係頗深,台中古根漢美術館就是她所設計,後來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被迫中止,但她仍憑此案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可惜最後沒有建造完成。

不過預計在2020年完工的新北市淡江大橋,單塔斜張橋就是出自於哈蒂所設計,有望成為哈蒂遺留在台灣的作品。

哈蒂也曾參與台中歌劇院設計競圖,最後是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的作品中選,哈蒂的設計排名第二。

另外也曾參加過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設計競圖,最後衛武營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中選,哈蒂的設計則排名第二,當時哈蒂將衛武營設計成像是由韻律化的地景自然長出。

哈蒂的建築風格帶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打破許多傳統固有建築邏輯,前衛帶有未來感的曲線,讓人印象深刻。

哈蒂在全球知名的建築作品包括英國倫敦水上運動中心、以及南韓首爾的東大門設計廣場、亞塞拜然的阿力耶夫文化中心等。

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的國際競圖,哈蒂所率建築團隊的設計作品於46件投標案中脫穎而出,但因外觀奇特、建築費龐大等問題惹爭議,後來,新國立競技場重新辦國際競標。1050401
Zaha Hadid 曾參與台中古根漢、衛武營設計競圖。圖為2003年她來台參加台中市爭取設立古根漢亞洲分館記者會。(中央社檔案照片)
Zaha Hadid 曾參與台中古根漢、衛武營設計競圖。圖為2003年她來台參加台中市爭取設立古根漢亞洲分館記者會。(中央社檔案照片)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卜昱文:Zaha Hadid凌駕世俗的8個建築傳奇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卜昱文:Zaha Hadid凌駕世俗的8個建築傳奇

Zaha Hadid不僅是性別上的,更是設計概念上與形式上的特立獨行,她那強烈甚至不顧一切的風格,終將永存人心。
2016-04-06 卜昱文|設計師、專欄作家 分享文章

對於我這一代的設計師來說,薩哈·哈帝(Zaha Hadid)的影響不僅止於建築,更是當年初涉設計的女孩們所仰望的未來可能;我們沒有機會目睹阿拉伯世界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兒時印象裡的中東總是新聞上的戰火連天,女性地位低落,而這位英國建築師以伊拉克裔女性的身份,用一系列天馬行空的紙上設計,在壓倒性多數的男性建築世界裡脫穎而出。薩哈·哈帝不僅是性別上的,更是設計概念上與形式上的特立獨行,而她出生巴格達望族,最後取得英國國籍,並在2012年由女王冊封為女爵的人生經歷,更成為某種女性脫離原生羈絆的成功故事。

不過薩哈·哈帝的建築之路並非一路順遂,她早年的設計生涯甚少有實際落成的案子,甚至被戲稱為紙上建築師,直到1993年在德國傢俱品牌Vitra設計園區裡完成了「Vitra消防站」,世人才第一次見到她那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具體呈現。縱使她在這個案子中收斂起大多氣焰,仍充分表達消防任務的緊急迫切,雖然其後消防隊無福消受其前衛設計而遷出,Vitra設計園區裡也陸續來了更多國際建築大師的案子,但Hadid的首件作品座落於此,歷史意義無可取代。

而自1998年開始設計,至2009年才完成的羅馬MAXXI美術館,可說是薩哈·哈帝絕對主義時期最後揭曉的作品,一氣呵成的流暢空間模糊室內外界線,其建築的流動性甚至延展呼應週遭的舊工業廠房建築,詮釋永恆之城在21世紀的當代藝術中意欲扮演的活躍角色。

2004年薩哈·哈帝獲頒建築普立茲獎,開啟了日後她建築遍佈全球55個國家的騰達之路,她得以獲得更高的預算與更信服她的業主,讓其造價昂貴的設計得以成真。例如於2005年完工的Phaeno科學中心,垂直水平的慣常世界在此被解構重組,精密的數學計算與工程學,結合出薩哈·哈帝專有的建築之美,挑戰著人們的感官知覺。Phaeno科學中心可說是其早期設計理念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薩哈·哈帝設計風格的轉捩點,更是掀起建築參數主義(Parametricism)的起點,因為此案而隨之研發的工程演算軟體,讓她的設計自此如虎添翼,往更自由無限制的方向邁進。

身為第一位獲得建築普立茲獎的女建築師,薩哈·哈帝成功開拓了建築領域裡的性別印象,然而她能突破建築專業同溫層,成為家喻戶曉的國際建築明星,當然不是因為她的女建築師身份,而是她那個性強烈、純粹追求設計而不顧一切的建築風格。這把兩面刃同時也讓她備受爭議,好壞評價兩極。角色鮮明的設計通常會對基地週遭環境形成莫大衝擊,2013年落成的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案(Dongdaemun Design Plaza),將附近的舊首爾風情遠遠拋在身後,如同太空船般霸氣降落於市中心的設計廣場,立竿見影地表明韓國邁向設計大國的企圖野心。

而在米蘭近年大刀闊斧的都市更新中,拆除整區舊世貿展場而興建的CityLife區域計劃案,與鄰里既有都市紋理格格不入,斬斷城市歷史的銜接過場,同時訴說米蘭在義大利疲軟經濟中亟欲掙脫的新生渴望。在這個區域計劃案中,薩哈·哈帝與Daniel Libeskind、磯崎新以三座高塔建築短兵相接,她設計的Generali保險集團總部大樓共有41層,扭轉的柱體建築吋吋都是她擅長的律動線條;而計畫中另一端由她設計的集合住宅,白色與深色木料交纏強調水平帶狀走向,連續流動量體多角度造就出的錯落陽台與露台,儘可能在城市裡保留隱私,同時仍能取得義大利生活裡必須攝取的陽光。

薩哈·哈帝的伊拉克裔背景,從未以直接的具像形式反應在設計上,而改用其它方式回饋著阿拉伯文化的傳承。她為牛津大學規劃的中東文化中心增建案「Investcorp Building」,在中東研究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增建案讓大量的館藏珍貴文件得到更妥善的保存,確保傳授中東文化與學術發展都能適得其所。不銹鋼的靈活曲線建築則不失薩哈·哈帝一貫的設計鋒芒,同時柔和映照出牛津的歷史校園建築,表現出這古老大學迎向未來的前瞻氣度。

此外,薩哈·哈帝在2012年為亞塞拜然設計的Heydar Aliyev文化中心,更是近似於她在歐亞文化間穿梭的人生而獨有的心靈契合。亞塞拜然為古波斯語裡的火之國度,曾被蘇聯併吞,在1991年獨立建國,是穆斯林世界中第一個設立大學與歌劇院的開放前鋒。地處東歐與西亞間的複雜地理歷史糾葛,薩哈·哈帝以Heydar Aliyev文化中心為這個年輕小國的自我認同追尋,劃下一個超然的建築註解;雪白的量體如同地表板塊運動形成的新丘陵,在室內空間中更能體會其如有機體般律動的生命感,純粹的數學性之美幾乎要成為一種哲學上的神性體驗;彷彿象徵著未來才是這個年輕國家該自信寫下的新歷史,也隱喻了在歐亞列強間的小國斡旋之路。

薩哈·哈帝的設計跨越國籍、文化、性別與既有建築流派,也理所當然地跨越設計藩籬,在時尚與工業設計中都能見到她的創作身影。薩哈·哈帝為義大利大理石傢俱品牌Citco設計的限量傢俱,其擅長的不規則流體造型,無疑挑戰著卡拉拉大理石自文藝復興時期創下的高標極限,從設計家具躋身藝術品行列。薩哈·哈帝的時尚作品同樣具備強烈雕塑性,她設計的Nova高跟鞋,高16公分卻無須後跟仍能穩健行走,牛刀小試的微型建築氣勢驚人依舊,真切掌握她的設計精髓,一如初衷。

當我們都天真地以為薩哈·哈帝還會帶來更多的設計驚奇,但她最後一舉卻是這悲傷的意外噩耗,而她凌駕一切羈絆的態度,也將以建築作品超越生命限制而永存。薩哈·哈帝將存在於新生代設計師養成的血液裡,存在於她全球950個建築作品的市民日常生活裡,後薩哈·哈帝時代才剛揭幕,她真正的宏大影響力才正要在更多人心中覺醒,而世界終將因此更加精采意外不可預期。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阮慶岳:明星建築師時代的告別與前瞻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阮慶岳:明星建築師時代的告別與前瞻

薩哈·哈帝的建築理念及價值,在建築界有著不同的聲音交錯起落;她代表的角色意義與歷史定位,依舊具有爭議及矛盾。
2016-04-03 阮慶岳|台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同時為小說家及建築師

甫於日前過世的薩哈·哈帝(Zaha Hadid)引發建築界一片驚訝唏噓之聲,名列當代最知名的明星建築師之一,她一生留下許多經典作品,卻也伴隨不少爭議與批評,而這一切,都可從1970年代她初踏入建築界時,那股沉悶保守的氛圍說起。

薩哈·哈帝於1972年赴倫敦攻讀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當時建築界基本上依舊籠罩在以低價與量產解決大批社會住宅需求的思維裡,工業化製造與低廉快速性格瀰漫,建築師的個人思維與風格難以聲張。現代主義在半世紀發展下來的路徑,僅殘餘乏味的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高度依賴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價值觀,如「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等,幾乎綑綁了所有建築師的手腳,社會也因此普遍失卻對建築的關注及熱情。

這種現代建築幾乎是陷入困境的時代環境,就是薩哈·哈帝剛要步上建築師之路的背景。當時現代主義雖被歐陸大部分建築師奉為神明,但困局與質疑已然湧現,修正或改變勢不可免。對現代主義的逆襲,首先吹起進攻號角的則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建築理論家范求利(Venturi, R),他在1966年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出版了《建築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書,強調建築對於歷史與現實連結的必要,重視建築設計對於符號及象徵的運用,更直接以「少即是無聊」(Less is a bore)的挑釁口號,挑戰已然有如圭臬的「少即是多」,直指現代主義本質裡過度理性與反歷史主義的弊病。這股對現代主義啟動批判的風潮,成功帶起以美國為首、爾後逐步影響全球的後現代主義風格。

同樣在思索現代建築去處的薩哈·哈帝等人,在後現代主義的強勢走向下(尤其後現代主義又能成功地與商業建築合流,氣勢更是高張),其實很難有發言空間。薩哈·哈帝與庫哈斯(Rem Koolhaas)等人雖然同對現代主義有質疑,但與後現代主義觀點不同的,是依舊相信這條路線的必然與必要,認為現代主義即使需要修正,也並不至於到要批判落水狗的地步。

1988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解構主義者的建築」展覽是真正的轉捩契機,這個展覽讓包括薩哈·哈帝在內一批以「解構主義」掛名的中年新銳建築師,正式以現代主義的「路線修正者」姿態出現。

這批建築師雖然以「解構主義」立位,爾後發展路途卻也分歧多元。但薩哈·哈帝、庫哈斯、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等人大約都承繼了一些共同的價值觀與意義,譬如對於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所宣稱的:「構成並沒有中心,也不是固定不變,是由一系列的差別所組成。差別必然持恆變化,構成必須跟隨著變化,所以必然會是不穩定和開放的。」這部分的觀點,可以見到「解構主義」建築師們,在哲思與設計上的應合,於是流動、破碎、開放與破解主體的手法,開始在思維上成了新的現代建築走向。

此外,「解構主義」建築師們也能與二十世紀初期美術思潮積極對話,譬如薩哈·哈帝早期以直線與銳角為主、到後期弧線曲面的造型轉變,可見是分別與俄國構成主義及未來主義的致意兼對話;以古根漢美術館成功挽救畢爾包的法蘭克·蓋瑞,則同樣可見到建築作品與立體主義的相互輝映。

但是,真正讓薩哈·哈帝等人得以順利步入坦途的關鍵,其實更可能是自90年代興起的「新城市主義」(反應了超大型城市興起/國家主義相應沒落的現象),以及建築界藉著城市競逐風潮下的全球化資本急速流動,讓明星建築師與地標性建築,開始有了應運而生的新契機。

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狀態下,建築師(尤其是少數具有明星光環能力者)蒙幸得寵地可與權力者同謀共舞,一起建構以城市競逐為目標、以銷售建築師明星品牌為手段的建築新世紀。薩哈·哈帝、庫哈斯與法蘭克·蓋瑞三人,皆可視為被這樣時代浪潮所推湧而起的菁英建築師,真正支撐他們實踐自我建築理想的,除了他們持續發展的建築風格與思想,其實更是政治家與資本家的支持,而所以會相互合作的目的,則是城市競爭與資本獲利。

這自然是一個兩面刃的挑戰,其中當然更暗藏著浮士德般的魔鬼交易陷阱。以這三人的應對模式來講,薩哈·哈帝可能是其中最為無懼撲火的勇敢者,尤其是近年在東亞(與中東)的積極運作,更是顯現她對於全面介入戰線的無懼無悔。相對而言,法蘭克·蓋瑞的步伐相對要緩慢也謹慎些,庫哈斯則在進退應對間,依舊撲朔迷離,展現他向來能移動於思維辯證與實踐介入間的高超能力。

與這兩人相比,薩哈·哈帝對市場有些不顧一切的積極進取,與相對顯得缺乏思辯反省的能力,在應對這樣的政治與資本權力時,反而更要令人擔憂了。

薩哈·哈帝在東亞的作品無數,其中文化性建築與商業建築交織共譜,譬如近年在上海與北京落成的幾個大型商業開發案,以及橫跨東亞幾個主要城市的作品,譬如廣州(廣州大劇院/2010)、漢城(明洞寺/2014)、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2014)與仍在設計中的台北淡江大橋,幾乎可說在東亞市場上縱橫無敵。

但薩哈·哈帝的作品,始終伴隨著無視週遭環境、造價昂貴、施工困難等批評,使得薩哈·哈帝的建築理念及價值,在建築界有著不同的聲音交錯起落。她代表的建築角色意義與歷史定位,目前依舊具有爭議及矛盾,尤其從前期似乎對當代建築的銳利批判性格,轉入到後期沾染的商品與明星色彩後,對於在與當代權力(資本家與政治家)做合作/服務時,自身的價值堅持與信仰何在,以及過程中如何回應(非全球化的)既有的地域文化,甚至面對真正需要建築師合作與幫忙的一般大眾(非權力者)時,她的這些建築究竟又是如何作為的呢?

薩哈·哈帝的驟然離世,的確令人感傷與驚詫。但是,也引發我對當代建築角色與意義的深思,或許,透過薩哈·哈帝精采也炫目的生涯,讓我們得以認真檢視這個時代,因此所有哀傷的告別,也可能是歡欣的誕生吧!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46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Zaha Hadid 香港 Peak Club 國際競圖獲勝派對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Zaha Hadid 於1983年贏得香港 Peak Club 國際競圖後,舉辦了一場派對,派對上 Zaha Hadid 將模型切開來分給諸位親朋好友共同享用。

且慢!吃模型? 原來 Zaha Hadid 切的是一個大蛋糕!地形簡直像是保麗龍做的,而建築量體是巧克力片堆砌而成,獲勝的味道真不錯!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Photography by Valerie Bennett @ The AA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