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即日起至2018年2月28日在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即日起至2018年2月28日在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活生生的實體,體現了自然的秩序、和諧與美,以親生命性的概念為基礎,我們也可以造一個字「親宇宙性」(Cosmophilia),用來形容我們感覺得到自己與整個自然之間存在著血緣與歸屬,並體驗得到自己與宇宙的美與和諧本為一體。我們和宇宙的關係,既有親生命性(對其他生命體之愛)也有親宇宙性(對整宇宙之愛) ~杜安‧艾爾金

天地宇宙

宇宙的起源於微小的粒子,經過大爆炸成無邊無際的宇宙並持續有機生長著。
無限大的宇宙與無限小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圓形並遵守著相同的物理定律運行著。
多元中心的星球,星系依著大小不同的軌道有秩序地繞轉,週而復始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產生每年四季二十四節氣與時推移的變化。
從巨觀的宇宙,大自然的能量變異的道理,讓我們領悟到宇宙天地有一個系統,次序不斷的相互牽引,形成關係,影響著我們人類的生態、生活與生命。

人體宇宙

人體的經脈循環全身,猶如一個自成體系的小宇宙,產生週期性變化的氣場,一呼一吸週而復始,與宇宙星球的運轉繞行及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遞變息息相關。
外在天體的氣候時辰,影響人體對於自身隨時間變化的節制和規律。「內經素問」中即藉由四時週期的循環對人體元氣、生、長、化、收藏等變化的消長,來說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規律運作,已達朝安、畫慧、夕加、夜甚,達成天人合一的狀態。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造化:廖偉立的建築
展覽地點: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展覽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號
展覽日期: 2018年1月16日~2018年2月28日
圖檔
source

雜木林融入創作 廖偉立造化建築多樣性
發稿時間:2018/01/21 16:09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1日電)「台灣身處亞熱帶緯度,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的林向」,建築師廖偉立認為台灣有著多樣種族,形成多元文化差異,而他也將把所謂的「雜木林」概念,融入在建築創作裡。

台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2017年獲得台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獎,北科大建築系邀請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王增榮擔任策展人,策劃「造化Cosmos-生活的日常:廖偉立的建築」展,展出廖偉立設計的教會、美術館、橋樑、公廁等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

王增榮指出,廖偉立出生於通霄小鎮,「這是一個有河流,有迷宮般街區的鄉下,與井然有序的大城市不一樣」,這樣非系統化的魅力,吸引著廖偉立。

廖偉立曾提出「雜木林」的觀點,他認為,「台灣身處亞熱帶緯度,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的林向」,政治上經歷多次片斷的變遷、交替,融合了多樣族群,形成多元文化差異的互動與改變,相較歐洲較為極簡的美學風格,台灣在美學上的複雜度,反而較為豐富,而這也體現在他的建築設計裡。

展覽中展出廖偉立設計的救恩堂,位在台中典型都會住商混合區的街角,常民生活塑造出富有活力卻雜亂的都市街景,在設計上,他企圖重新詮釋教堂的意義與空間形式,打破教堂遺世獨立、疏離的印象,讓教堂與週遭環境融合,但又不失自己的個性。

他也把一樓、地下室作為公共空間,有如社區里民活動中心,在建築的最上層才是教堂,有意讓人在逐步登高前往聖殿時,心神緩緩沉澱,回歸到平靜狀態。

王增榮認為,廖偉立經歷過戒嚴到解嚴時期,在創作上不只是把建築當成一個概念,而是關切「建築創作如何與台灣有關聯性」,尤其廖偉立經歷各種不同建築教育型態,從高工、專科、大學體系、國外研究所,讓他對建築的想像、創作,多了些複雜的野性。

「造化Cosmos-生活的日常:廖偉立的建築」展,即日起至2018年2月28日在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1月28日、2月4日、2月11日、2月24日都有廖偉立與多名建築師的對談講座。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