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聚落爺奶的「蟾藝空間」開啟樂齡藝術的美感心體驗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657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走進聚落爺奶的「蟾藝空間」開啟樂齡藝術的美感心體驗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走進聚落爺奶的「蟾藝空間」開啟樂齡藝術的美感心體驗


蟾蜍山煥民新村獨特的山城結構與靜謐的眷村氛圍,是蟾蜍山聚落的迷人之處。聚落爺 奶們時常來到蟾蜍山大客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6弄12號),不時話家常、道關心。「我拿點今天採收的菜給你」、 「巷口的樹開花了你看到了嗎?」又或者「今天天氣涼,我們來煮麻油雞湯暖暖身 吧!」聽起來既平凡卻熟悉,聚落的溫暖都藏於最樸實且美好的大客廳日常對話中。

除了分享生活外,動態戲劇、歌唱手語、描圖繪畫和編織結繩等,樣樣都難不倒他 們。2020年爺奶們在專業老師的協助下,共同完成《我家住在蟾蜍山》繪本;2021 年受疫情影響,只能各自在家裡畫數字畫;2022年由台北市大安區學府社區發展協會 邀請藝術家盧祥富和蔡佳穎擔任指導,規劃一系列的藝術陪伴課程,累積豐富的藝術 創作,舉辦【樂齡城南・藝術共融】蟾蜍山有藝事 — 銀髮藝術陪伴課程成果展,獲得 熱烈回響。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爺奶們持之以恆地投入創作,今年【樂齡城南・藝術 共融】以「蟾藝空間」為題,讓聚落爺奶們的藝術創作與課程活動空間產生對話,延 續創作成果展出。

無論是藝術或日常對美感事物的欣賞,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反之,爺奶們累積豐厚的生命經歷也映照於其創作中。透過藝術陪伴的團體互動,彼此鼓勵也轉為心理上的支持,不僅激發長者的創造力,也逐漸找回伴隨年齡增長而消逝的自信心。佳穎老師表示:「今年課程內容逐漸加深、增廣,結合現代主義、印象派等藝術知識的傳遞,奶奶們對欣賞自己作品的心態也隨之變得開闊,不再受限於追求寫實的美感需求,開始接受自己作品中的多樣性。」藝術陪伴課程除了「知能層面」的引領,也引導創作者自發性思考。

本次展出主題之一《樹的想像》,爺爺奶奶透過閉眼想像每天 回家路上的景色,結合「感知層面」的發想,也加強對生活細節的觀察,描繪出他們 對「樹」的各種想像。「知能層面」的授與和「感知層面」的連結,長者學習轉化自 己的生命經驗為創作。藝術陪伴課程同時呼應了聯合國提出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目標4: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 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之目標。」面對台灣即將走向「超高齡社會」的議題, 學習不再只是青年學子的義務,而是全民學習的時代,「藝術陪伴課程」正是鼓勵長 者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

日常的生活最為樸實,而長者的生命閱歷卻最為精華。以「藝術」紀錄眷村爺奶 們的生命故事和創作歷程,讓社區裡的平凡日常得以成為一件件精彩創作而流傳,讓 來訪蟾蜍山的人都能感受到眷村聚落散發的豐沛生命力及藝術伴隨的溫度!

本檔展覽 《樂齡城南・藝術共融—蟾藝空間常設展》自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0日在蟾蜍山煥 民新村大客廳展出,詳細展覽資訊可於蟾蜍山煥民新村的臉書專頁(蟾蜍山|煥民新 村:https://www.facebook.com/huanminvillage.taipei/)查詢。

展期:2023.3.30(四)-12.30(六)(每週日一休館)
參觀時間:每周二至周六10-12點、13-17點開放
展覽地點:蟾蜍山煥民新村大客廳
展覽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6弄12號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眷村部煥民新村
合辦單位:台北市大安區學府社區發展協會
策劃執行:蔡佳穎、盧祥富
協力單位: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蟾蜍山煥民新村 簡介

蟾蜍山聚落位於臺北盆地南端,鄰近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從清領時期見證公館的發源,因瑠公圳闢建流經,在日治時期,農業試驗所設立於此,成為台灣發展農業化重要基地,日式辦公廳舍與員工宿舍於周邊山城逐步興建開展。政府遷台後,因蟾蜍山地形與區位具戰略價值,在此設置空軍作戰司令部(現為空軍作戰指揮部),大量設置軍事設施,構成今日軍事地景,煥民新村亦隨之營建;未分配到房舍的軍眷則以自力營造方式,於周圍山坡地興建家屋,形成「公家宿舍」、「列管眷村」、「自力營造」共生的特殊形態。

2000年因都市計畫將聚落內部分用地變更為學校用地,煥民新村面臨拆除危機,為守護家園的生活和記憶,社區居民和外界聲援力量共同發起一連串保存運動。蟾蜍山於2014年由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其中列管眷村煥民新村共39棟,於2015年起陸續修復,至2023年對外開放。

沿山而建的煥民新村空間樣態多元,從早期軍人眷屬移居,到後來城鄉移民、外國遊子加入,各地語言、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文化基因在此交會,結構解構、創新融合,直至今日。經過數年的公民參與過程,社區內文化保存意識豐沛,是實踐「以社區方式呈現歷史面貌」的最佳場域,在生態、社造、教育、建築等特殊的空間質地上,從回顧眷村時代故事、保存鄰里互助機能,到導入自然資源,開展環境學習路徑,煥民新村將發展為永續山城眷村,成為台北山城眷村的最佳典範,豐厚城南地區的文化內涵和在地記憶。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