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2010.11.3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chiyi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2010.11.3

文章 chiyi »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2010.11.3

永續+創意=城市新「高」度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read/G ... kh0JSo254K

應付人口密集,樓要高得適當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 ... L804uL2H06

精英集中高樓上班時代過去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 ... L00fa2244O

實用價值難符合經濟效益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 ... JL05km20vs

城市地標要獨一無二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 ... eq0Q4S2LSi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

文章 eaGer »

原來是東方日報採訪了基義老師呀!難怪基義老師不好意思轉貼,那就由我代勞囉! :)



以下文章所稱之「我國」係指「馬來西亞」。

出處

永續+創意=城市新「高」度

[rightorleft]left[/rightorleft][text]只有在發展中國家往先進國過渡時,高層建築被當作國家競爭力、經濟能力的指標,才被當作一個圖騰。

~交大建研所所長張基義
[/text]2011年度財政預算案,我國政府建議耗資50億令吉興建100層高摩天樓「默迪卡遺產 Warisan Merdeka project」,引起民間強力反彈。

摩天樓顧名思義,是指超高層建築物,如今泛指超過40、50層的大廈。近年多國紛紛投入「世界第一高建築」的爭霸戰,一座座高聳如雲的「巴別塔」就此矗立在土地上。

然而,摩天樓用於代表一座城市的想像,若單純追逐高度,未免過於膚淺及表面。因此專家希望,若往後仍有超高層建築出現,不應只流於高度上的競賽,創意上的競逐才是最大重點。

「只有在發展中國家往先進國過渡時,高層建築被當作國家競爭力、經濟能力的指標,才被當作一個圖騰。」台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張基義,接受本報專訪時如此直言。

這得從摩天樓熱的形成歷史說起,原來,高層建築的起源來自美國芝加哥。因1871年該市經歷一場大火,城市內建築被燒燬一半以上,基於附近是鋼鐵生產地,就決定用鋼來建造高層建築,以留下較多空地。

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及西爾斯大廈都曾經是世界最高,因此芝加哥又稱「摩天樓之都」,今天世界10大摩天樓仍有兩棟位於芝加哥。後來紐約快速發展,建築也傾向於通過高密度的使用來容納更多人。因此可說是美國開始追求高層建築,概念就是「城市是好的,如何讓城市容納更多人」,這在當時帶動了新的都市概念。

北歐能力不靠摩天樓

然而,近年超高層建築(摩天樓)的排行榜,已從原先的美洲獨霸,轉移至亞美爭鋒。張基義說:「過去20年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區域是亞洲,亞洲崛起如何展現實力?高樓即被當作指標及圖騰,來炫耀國家經濟能力。」

他直指,近10年來世界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大突破,只要一個國家擁有財力及決心,就能蓋摩天樓。無論曾經是世界第一高的大馬國油雙峰塔、台灣台北101大樓,或現今穩佔榜首的阿聯酋迪拜的哈利法塔,都因此而生。

「但弔詭的是,最有經濟實力建高樓的北歐,早就拋棄高樓,並不靠摩天樓來彰顯國家能力。當地建築只要超過30層樓,已是最高,拿到上海可能連前百大都排不到。」

張基義指出,這是因為北歐對自己國家有信心,已無需以一個符號來作為象徵。在美國摩天樓熱潮也已降溫,因為紐約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很多建築師都在反思,若往後還要起高樓,不應再是金融或貿易中心,而應轉到文化及創意上,著重永續概念。

譬如,為紀念911事件而在紐約世貿遺址重建的自由塔,頂樓設計都是植物,明顯可看出已不把建築當作指標,而體現出永續精神。

他說,美國雖沒放棄摩天樓,但其高層建築是非全面性的。相較之下,亞洲則全面性地追求高層建築,把其視為建築指標。

地表建築物不該濫建

「雖然摩天樓的投資報酬、實用價值並不如一般想像那麼高,也會造成交通、環境等問題,但無可否認,它仍具正面意義,即代表了城市的印象及想像。」惟他也強調,一個城市若有少數地標性的摩天樓,是蠻有趣的,但若變成太過廣泛的流行,而且其必要性幾乎無討論空間,則很有問題。

也是台灣的都市設計學會常務理事的張基義認為,摩天樓不會消失,因總有發展中國家需要它作為象徵,今天中國大舉興建,明天可能是越南,下來也許是東歐,這儼然是經濟成長過程的必備「存在」。他說,摩天樓無需消失,但也不應大量蓋建。「若台北有更多座101大樓,絕對是個災難!」

「儅亞洲認為高層建築不是國家進步的必然像徵,那時它就已是先進國;現在還不是,現在只是有錢而已。」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

文章 eaGer »

出處

應付人口密集,樓要高得適當

高密度已是全世界無可避免的趨勢,張基義表示,過去歐美崇尚在城市上班、居住郊區的模式,造成交通問題,如今向亞洲學習,鼓勵人民回到城市住,把都市打造成集合了居住、工作及娛樂於一身的場所。

亞洲城市以往都隨機建造,沒經妥善規劃,所以有生命力及活力,但零散而醜陋。他認為,亞洲要向歐美學習規劃,學習共同使用空間。「城市人口密集度提高,建築高度自然增加,那麼,要如何讓超高層建築不是唯一的答案?」

他娓娓道來,日本5年前打造了「六本木新城」,就是個很好的複合式空間,有酒店、住宅、辦公樓、露天廣場等,最高的森大廈不過53層高,頂樓更設有美術館。

「若建築的高度是因規劃或人口上的需求而生,我不反對摩天樓,甚至可群體開發,如在某區域建造幾座也許是50層樓的高層建築。」

但,如果某區域周圍分佈的是十幾層樓高的建築,突然在其中建一棟80幾層的高樓,他則不表認同,因無關人口需求,明顯用於炫耀。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

文章 eaGer »

出處

精英集中高樓上班時代過去

美國911恐襲發生後,倒塌的紐約世貿中心設計人之一王昭藩公開表明,反對再興建摩天樓。

「創造如此高的建築物,使用如此多的材料,創造如此多的人工環境,產生如此多的廢物,創造如此大的廣場,卻顯得大而無當,毫無人性。一切只為了在16英畝土地上集中13萬人辦公。它的確是紐約的標誌,但在尺度上是否值得成為人所應用的環境?」

這位台灣建築師透露,當年美國港務局耗資了近35億美元來建造世貿中心,目的是要網羅全世界主要機構到該處上班。把地鐵建在大廈底下,即希望它成為紐約主要金融區和交通駁站。

不文明不環保不安全

他批判這種特意的城市規劃,將13萬人集中在世貿中心活動造成的擁擠,是不文明的做法,也不環保,及不安全。

王昭藩已在2006年病逝,惟其對高層建築形成的「精英集中上班」模式提出的質疑,如今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

台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張基義受訪時即表示,此模式無疑是逆向而行,因為在現今時代,互聯網可解決通訊問題,現代人已無需聚集在一棟大樓中工作。

「以前,企業是由上而下的權威式管理,需要集中型建築把員工聚集在一起,但如今那個時代已過,企業運作是多點、雲端的分享概念,人才來自各地,高層建築反而不利於企業運作。」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

文章 eaGer »

出處

實用價值難符合經濟效益

「若建築是城市的名片,摩天樓無疑是亮眼且易辨識的,但其價值其實不在實質提供的使用空間,背後衍生的交通、環境等問題也很難控制,無助於城市的行銷。」

詢及高層建築的缺點,張基義劈頭就吐出一句:既不環保又不安全!「要知道,全世界最高的消防車,雲梯升至20、30樓已是極限,一旦超高建築發生火災,只能靠建築本身的結構來逃生,如每20、30層樓就空置一層樓,當作避難層。」環境方面,他直言,高層建築會產生風的效應,大樓引起的旋風會破壞附近樓房,而高層建築本身受風的危害遠比地震大。

高層建築也影響臨近樓房的日照,據悉,日本的法令規範達到一定高度的建築必須內縮,以減少對鄰近居民日照權的損害。此外,高層建築的玻璃帷幕雖能節省日間照明,但在中高緯度地區因玻璃反射日照,室外溫度會提高,低緯度城市則會加劇熱島效應帶來的影響。

「當然,還有地層下陷問題。《探索頻道》工程節目披露,有些高層建築幾乎是建在爛泥巴上!由於台北盆地、上海都在爛泥巴上,為建摩天樓,花了很多錢做基礎。」

世界人口湧都市

至於究竟有無建造高層建築的實質需要,根據2000年統計,全世界人口中,有50%居住在都市,1950年時只有25%,意味著半世紀以來全球多達25%人口湧往都市。而往後20年,此百分比更將劇增至80%,意味著以都市為人口集中的趨勢已然成形。

「高密度趨勢的確免不了。但是否非得以高層建築來解決,則倒也未必。」張基義解釋道,以大樓平均空間來說,樓層越高,公共設施百分比就需越高。

「樓蓋得那麼高,約50%空間要作公共設施規劃,從使用頻效來看,高層建築真正的使用百分比其實非常低。」也因為如此,他認為,高樓起個20層即可,無需建至超高層,因為在實際使用空間上已不符合經濟效益。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

文章 eaGer »

出處

城市地標要獨一無二

「若城市的形象需要靠地標來建立,這個地標可能是超高層建築,也可能不高,但是地標。」張基義表示,若超高層建築代表著城市形象,有創意的建築也可以是地標。

舉例,北京市內就有一個「怪異」建築,外形像一隻被扭曲的正方形油炸圈,兩座豎立的塔樓向內傾斜,塔樓之間被橫向的結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閉合的環,此即為時代雜誌曾評為世界10大建築奇跡的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

張基義表示,這種迴旋式結構代表圓滿概念,不像金字塔代表追求人定勝天,但在世界贏得的討論卻遠超那些僅有高度的摩天樓。

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此外,悉尼歌劇院特有的風帆造型,加上作為背景的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巴黎鐵塔並不高,但以鋼鐵建成鏤空結構鐵塔,有其建築藝術價值。

「高度是量化,量化的東西易於被突破,如何脫離摩天樓迷思,創意建築是城市地標未來可走的方向。」

張基義解釋,911恐襲雖對高層建築的反思產生影響,但效應其實不算大,影響最明顯的反倒是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此前大家認為經濟模式可無止盡地往上爬,金融海嘯發生後,才發現不過是泡沫,建築是經濟最明顯的指標,各國經濟神話破滅後,建築已不能當作炫耀工具,而須回歸到永續觀點。

高層建築代表經濟及科技能力。越來越多西方國家已放棄高度,讓建築更有創意,出現前所未見的建築樣式,這也許是亞洲未來可追求的。

上海世博中的英國館最小但最有創意,以6萬多根壓克力桿建成蒲公英狀,設計方法及理念獨一無二,不再是大小或高度的迷思,我認為會永留世界建築史上。」他直言,相較之下,中國館直接且巨大,展現了高經濟能力,技術能力尚可,但創意價值低。在表達文化方面,紅色代表中國,讓人一看就知,直接且沒創意。

一個國家要蓋摩天樓,表示要為城市建立形象,最好高度及創意都有。對於大馬政府計劃耗資50億令吉興建百層高樓「默迪卡遺產」,他笑言,若勢在必行,一定得由世界最好建築師操刀設計;若花這麼多錢建出來的建築又沒創意,就是浪費!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 2010.11.3

文章 eaGer »

猜想,東方日報有此專題,必然是與報導中所提及馬來西亞政府要進行總值50億令吉的「默迪卡遺產」(Warisan Merdeka)綜合發展計劃有關,根據網路提供匯率換算,50億令吉約等於 491.55億新台幣(採 1馬來西亞令=9.8310 TWD),投資金額相當驚人。
圖檔
轉貼東方日報另外一篇報導與大家分享。

出奇請出百層高樓
楊善勇

國民投資(PNB)會發展一項總值50億令吉的「默迪卡遺產」(Warisan Merdeka)綜合發展計劃,準備在吉隆坡默迪卡體育館附近興建全國最高的100層摩天樓,畢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果參閱了《吉隆坡2020年城市藍圖》(KLSP 2020),我們自當發現,相關的工程,顯然和既有的原定規劃格格不入。一旦對照了KLSP 2020所列的政策UD9制定的高度監控,我們至少自可發現其中的矛盾所在。

為了確保吉隆坡塔與雙峰塔的天際線在本城舉目可見,《藍圖》當初一度規定新建建築物至多只能樓高108米至240米之間。造建了100層摩天樓,地方政府如何詮釋新的天際線?

據《藍圖》9.3和9.4章節一連兩處甚至明確標示,默迪卡體育館還是吉隆坡重點地古跡保護。但是,國民投資如今乃在臨近的地段奉「默迪卡遺產」之名而大興土木,何異背道而馳?

不唯如此,副財政部長林祥才為此辯護百層摩天樓的那一套理由,似乎也與先前《藍圖》所言,差距很大:「我們在吉隆坡缺少(辦公)空間,很多外國公司都在尋找設備齊全的現代大樓。」

倘若記者沒有錯誤引述,副財長這裡所謂的「缺少(辦公)空間」,是匪夷所思的。《藍圖》3.6頁的統計恰好反證了吉隆坡商業中心6500萬平方米之供過於4100萬平方米所求。

報告原文這麼說:「The plan has identified a total floor area of 65 million sq.m.The KLSP 2020 projects commercial floor area requirement of 41 million sq.m.by the year 2020.」

如今加上其實不在《吉隆坡2020年城市藍圖》範疇的全國最高的100層摩天樓,以及相關的一系列綜合發展,副財長是否已有成竹,市內從此將會增加幾許的「十室九空」?

副財長是否貴人善忘,準備在2010年6月21日徹底拆除佔地6.57公頃的富都百年監獄,也將是另外一個面積可觀的綜合工程,何以出言「吉隆坡缺少(辦公)空間」?

大樓過剩,交通癱瘓

撇開這些不論,行動黨士布爹區國會議員郭素沁第一時間的及時點評,誠是另一個關鍵。吉隆坡的市中心和默迪卡體育館週遭非常塞車,經常需要勞動交通警察指揮秩序,建成一座百層摩天樓將使吉隆坡市的交通系統陷入癱瘓:

「吉隆坡已有雙峰塔這個地標,現在又在距此不遠之處建設一座百層高的摩天大樓,顯示納吉政府全無城市規劃的理念,同時也根本漠視吉隆坡市民面對交通阻塞的問題,對打造一座國際大都會是絕大的諷刺。」

諷刺或不,先例至少兩處可見。雙峰塔及Pavilion廣場原址所在,分別就是跑馬場和吉隆坡武吉免登女中(BBGS)。當初之所以將之搬離鬧市,其中主旨就在減少交通流量。可惜,變化遠比計劃還快。

精武山上,真的非立起百層高的摩天大樓不可嗎?吉隆坡市政府屆時我們如何解決100層摩天樓掀動的一連串交通效應呢?我們暫且設定每一層樓驅動10輛車,100層樓,行將帶來1000輛車;他們如何面對此處上下班的交通高峰?

出奇請出百層高樓立足鬧市,當真確如馬華雪州聯委會副財政李萬行的那一番說詞,「深具前瞻性、膽大心細及對症下藥,符合我國人民在未來10年至20年的需求」嗎?

然則,50億的投資如何回本幾時回本?孫和聲先生新著《尷尬的大馬經濟》(吉隆坡:燧人氏;2010)內收的那一篇〈高科技不行,低增值不幹——馬來西亞發展的尷尬處境〉或許明白地說出了困窘的根源所在:

「(澳洲名記者)M.Backman 認為,大馬之所以會把大好條件糟蹋掉,主因在於:重分配多於生產的經濟政策,糟糕的族際關係,為了補償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而好大喜功,如有意耗費巨資在位於倫敦的體育中心,浪費資源在華而不實的雙峰塔等。細數起來,這個清單尚可包括搞大鋼鐵廠、國產車、遷都等等。」
SoonSoon

Re: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摩天樓專題2010.11.3

文章 SoonSoon »

哈哈, 看了, 我自己也尴尬...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