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7 4 月, 2024
Tags制震

Tag: 制震

解析「制震」與「隔震」優缺點,結構施工影響建築耐震能力

一棟結構安全的建築物,除了必須符合耐震規範,最重要是建築結構安全中的「優良的結構系統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這兩大要點同時做到,才是耐震安全的根本;做好了這兩點,這些「制震」、「隔震」設備才能更完整的發揮它應有的功效。

山邊豐彥《木構造耐震技術:世界頂尖日本木構造權威40年耐震結構設計理論實務聖經》必讀神書

木構造以CLT開啟劃時代新頁,耐震結構設計則是木造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木造有別於其他種結構,耐震設計極其要求設計者或施工者的洞察判斷力和精湛技術,新建如此,改修老舊木造建築更為甚之。與台灣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因應大地震的高端耐震技術舉世矚目,是從業者實務的最高準則。 山邊豐彥是日本歷史悠久樑柱構架式工法的權威,獨立執業逾40年以來,歷經阪神淡路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一次又一次摧毀性震災的殘酷考驗,深刻體悟木造耐震技術的重要程度和迫切感。執業之餘主持日本全國樑柱構架式工法研究會多年,近年更是聚焦推廣耐震評估及補強知識。 《木構造耐震技術:世界頂尖日本木構造權威40年耐震結構設計理論實務聖經》 總結作者執業40年耐震設計改修經驗結晶,系統化說明木造耐震的必要理論知識,透過眾多改修案例評估方法及施工工法的實務解析,形成紮實的木造耐震技術。《木構造耐震技術:世界頂尖日本木構造權威40年耐震結構設計理論實務聖經》 完整收錄法規、研究數據圖表等實作依據,是建築相關人士正確、高效作業不可或缺的精髓之作。 本書架構特色 01 木造特徵 基本構成要素、力作用路徑、從木材特性理解木造受外力的常見破壞性狀 02 結構設計 各種建築形狀的結構設計要點 03 結構要素 就基礎、構架、剪力牆、水平構面4大構成要素個別說明設計要點 04 耐震評估 耐震評估方法、現場勘查重點、個別補強方法 05 改修案例 詳介兩個經典改修案例「屋齡40年住宅及江戶時代宅邸」的改修工法、材料、施工要點等 06 相關資料 評估公式、各式規格數據圖表、日本建築基準法、品確法、中日英詞彙翻譯對照 專業聯合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松永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中華木質構造建築協會名譽理事長 李文雄 德豐木業總經理 洪育成 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施忠賢 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負責人、成大建築博士、古蹟修復補強專家學者 陳啟仁 臺灣木建築產業研究院協會發起人暨第一屆理事長、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陳冠帆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楊三二 一冊大木家屋師傅 楊恩達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楊正裕 土木技師、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木業國家標準技術委員、台灣木建築產業研究院協會秘書長、臺灣木結構工程協會常務理事 ●本書作者蓄積40年從事木構梁柱工法之設計經驗,並親身體驗過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2016年熊本地震等震災,對於耐震評估及耐震補強有獨到認知與見解,其理論與實務讀者將可自本書獲得答案,故特給予推薦。/王松永...

什麼是「耐震」、「制震」、「免震」?哪一種抗震工法最好?

在工程界有句老話:「地震本身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地震發生時,有高達90%以上的人是由於建築物倒塌而喪失生命。1999年的921大地震,規模為7.3級,造成50000多棟房屋倒塌,2000多人死亡,是許多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創傷。近年高雄維冠金龍大樓和花蓮統帥飯店也發生意外,隨著台灣大樓愈蓋愈高,一旦發生地震事故,將會造成更大的損害。因此,為了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未來應面臨更謹慎的評估。

小松精練與隈研吾合作 以碳纖維為建築補強耐震還可提升顏值

日本的小松精練(Komatsu Seiren)於2015年11月發表一種名為 CABKOMA 的材料,這是一種由可塑性碳纖維複合材製造而成的繩索,利用合成的無機纖維與熱塑性材料編織而成,可為建築體補強,起到耐震的作用。 小松精練與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合作,將 CABKOMA 用於位於日本石川縣能美市濱町的小松精練廠區內的fa-bo織料實驗室大樓,隈研吾採用其常見的設計手法,將材料細化後重新組構為建築的樣貌,從屋頂到地 面拉起一條條的白色繩索格柵,但同時為建築體補強,達到抵抗地震的功能。 CABKOMA 具備高強度、耐燃性,每米的重量僅47.3g,抗拉強度約為38kN/m,同樣長度、類似斷面半徑的傳統鋼纜不僅重量遠高於 CABKOMA,抗拉強度約為 6kN/m,不及 CABKOMA 的六分之一。 隈研吾的設計或許讓人不禁聯想到格列佛遊記中,來到小人國被許多繩索綁縛固定在地面上的詼諧畫面,雖然一般的尼龍繩也能夠創造類似的清透視覺效果,但 CABKOMA 碳纖維繩索在這裡所形成的那層「皮膚」卻以極大的反差「輕盈卻高強度」演示著建築材料發展過程中亟欲追求的特殊性,新材料的出現結合建築設 計,為 「Form Follows Function」或「Function Follows Form」的爭辯開闢不同的視野。 >>相關圖片 Kengo Kuma - fa-bo織料實驗室大樓...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