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征結合感性與理性,與台灣對話的建築哲學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201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張淑征結合感性與理性,與台灣對話的建築哲學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張淑征,一位出生於馬來西亞,在加拿大成長,最終落腳台灣的建築師,以其融合藝術感性與理性空間設計的作品聞名國際。她的作品,如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和澎湖厝,不僅展現了她對建築的熱愛與天賦,也體現出她對人與環境和諧關係的追求。

張淑征結合感性與理性,與台灣對話的建築哲學


張淑征的建築之路:從藝術到建築的啟程

建築師張淑征以其充滿藝術感的建築作品,展現了對建築與美學的深刻體察,她的建築作品如清水休息站和澎湖厝音樂之家等以創新和美學視角備受矚目,並屢屢受到國際建築界的讚譽。今年,國際知名出版社Oscar Riera Ojeda 發行了張淑征的首部英文作品集《The Architecture of XRANGE: Inspired by Constraints》,這本書全面記錄了她與十一事務所的建築歷程,展現了她如何在設計中結合感性與理性。張淑征的設計風格融入了對環境和人文的思考,成為台灣建築領域的重要聲音。

對話空間:感性與理性相遇的建築實驗室

XRANGE 十一事務所內,裸露的管線、鋼製桌面和建築模型層架交錯排布,營造出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雖然這些元素看似冷硬,但在光線映照下,這裡成為了一處生機盎然的創作場域。張淑征透過開放的設計風格,將實驗性空間打造成激發靈感的工作環境,使得建築師能夠自由探索、創新,並在創作過程中兼具藝術和實用性,滿足設計團隊的多重需求。

開創性的建築視角:張淑征的設計理念

張淑征的建築理念深受其對藝術的熱愛與建築的使命感驅動。她的作品如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和澎湖厝,展示了如何將建築的理性結構與藝術感性相結合,打造出嶄新的空間體驗。透過這些作品,她不僅為台灣建築界注入了新鮮的創意,也呈現出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她的建築不僅關注空間的功能性,更強調其對人和自然的影響,這種綜合的視角使她的作品成為現代建築中不可忽視的典範。

初見建築:一段命定的邂逅

張淑征在年少時對建築並無明確的意識,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翻閱建築大師的書籍時,彷彿受命運召喚般感到「雷擊」般的啟示,決心走上建築之路。儘管一開始她的藝術背景未被看好,但她依然無畏挑戰,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摸索並堅定自我信念。她的這段自我發現歷程不僅是職業的開端,更奠定了她以體驗為核心的建築哲學:建築不僅是結構,更是情感和生活的延伸,這種哲學伴隨著她在設計中的每一個決定。

啟蒙時刻:體驗建築的本質

進入建築世界後的張淑征,曾在圖書館中再次受到啟發,突然意識到建築的核心在於「體驗」。這次的啟蒙使她重新思考建築的作用,她將這份頓悟帶到實地,走訪法國的柯比意修道院,感受空間與氣候變化對建築氛圍的影響。這種對建築體驗的深刻認知成為她設計的基石,激發了她在未來作品中不斷探索如何讓建築物與使用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得她的設計超越了單純的結構,轉而注入了豐富的情感層次。

建築師的成長之路:全球視野的磨練

張淑征從加拿大美國,繼而於歐洲和亞洲的多家知名建築事務所歷練,逐步累積豐富的建築知識與實務經驗。她在紐約Bernard Tschumi建築師事務所和鹿特丹的OMA等地所汲取的經驗,不僅讓她的視野更為廣闊,也讓她學會如何在多元文化中融會貫通,將不同的設計概念轉化為適應當地環境的實際方案。這些經歷不僅增強了她的專業素養,更奠定了她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使她在建築界贏得廣泛讚譽。

清水休息站的突破:建築與山景的互動

清水休息站是張淑征首次擔任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案,面臨來自政府單位與當地顧問的質疑,她依然堅持自身的設計理念。她認為,建築應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因此將山景融入屋頂設計,創造出具有開放性與互動性的公共空間。這項設計不僅增強了建築的使用功能,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效益。清水休息站的成功展現了她如何運用創意來應對挑戰,並使建築更貼近使用者與自然的聯繫。

設計「灣臥」:與自然共存的建築實踐

張淑征在墾丁設計的旅宿案「灣臥」,位於荒山野嶺,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創作。初期的場地勘查顯示,連基礎設施如道路都尚未建設完備,但張淑征看到了這片原始景觀的潛力。她以蜿蜒的弧形牆面設計為核心,讓空間如同地形自然展開,成為環境的一部分。由於預算限制,她選擇保留清水模工法的粗糙質感,維持空間的原始風貌,讓自然力量成為設計的延伸。長期以來,墾丁的落山風侵蝕牆面,留下時光的痕跡,這使得建築不斷自我進化,達到了張淑征最初期望的「野性」美學。

實驗與調適:從工地限制中尋找建築的可能性

在建築師的視角中,所有設計都不免受到場地、環境、法規及預算的限制。張淑征強調,建築師的責任在於平衡這些外在因素,同時保持創意。她認為,即便身處於種種限制中,建築師仍應該能夠控制可控的部分,並善用不可控的條件,讓建築成為環境中的動態元素。這種彈性和適應力是她多年來的專業累積,也讓她在工地現場中迅速解決突發問題,使每個建築案在困難中找到獨特的出路。

都市集合住宅的創新實踐:打破傳統的空間束縛

台灣的都市集合住宅設計受到風水、法規及市場需求的多重限制,但張淑征依然決心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求突破。她將設計重點放在結構工法上,利用階梯狀外觀的布局回應法規要求,同時滿足市場的美學需求。這種巧妙的設計不僅減少了傳統住宅中梁柱的出現,還成功達到了通透的空間效果,使得住宅不再僅僅是功能性空間,而成為了美學與實用並存的創意呈現。張淑征的這一設計為台灣住宅建築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突破了傳統的限制。

建築靈魂:理性與感性交融的創作過程

張淑征對建築的熱情,不僅限於外在的美觀,而在於建築如何承載情感。她認為理性與感性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她的設計過程就如同「idea factory」,不斷湧現創意與靈感,而這些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十一事務所中的建築模型、隨性擺放的藝術品,甚至是她孩子的黏土作品,都是她生活與創作的延伸。張淑征的辦公空間不僅是一個工作場所,更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創作現場,展現出建築師對於生活與創作的熱愛與信念。

成長的足跡:建築模型中的歷史回顧

走進XRANGE 十一事務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過往作品的建築模型。這些模型不僅是她設計的實體展現,更記錄了她多年來的創作歷程。每一個模型背後都蘊藏著她的設計理念、挑戰和成長軌跡。對她而言,這些模型是她與過往設計對話的媒介,每次回顧這些模型,都如同重溫過去的創作旅程,這是一個既自我反思又充滿啟發的過程,為未來的設計提供靈感與方向。

工作中的綠意:繁忙生活中的一抹清新

張淑征的辦公室中,陽台的綠意成為她在繁忙工作中的片刻喘息之地。蔓延的綠色植栽與窗外的台北街景形成對比,成為她思考與創作的靜謐空間。這片綠意象徵著自然與城市的交融,彷彿在提醒她,建築的本質是讓人們在城市中找到與自然的連結。張淑征透過這樣的設計理念,試圖在高密度的都市環境中為人們創造出平衡與舒適的生活空間。

打破傳統的收藏觀:藝術與建築的對話

她的辦公室中,藝術收藏隨處可見。張淑征從小對藝術充滿熱情,這種熱情延續到她的建築設計中。她不僅僅收藏美麗的藝術品,而是偏愛具有故事和態度的作品。這些作品成為她設計的靈感來源,讓她的建築風格更具個性化和人文特質。她的收藏就像是與建築的對話,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她對於生活與藝術的理解,這使她的設計更為豐富且充滿情感。

從火星到辦公室:宇宙為靠山的奇特選擇

張淑征在辦公桌後掛上了火星山的照片,這項非凡的選擇顯示了她獨特的設計品味與探索精神。她相信宇宙的無限潛力象徵著無數的創意源泉。這張火星的照片成為她日常創作的背景,鼓舞她在面對設計挑戰時,能夠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上思考。這一意象不僅是個人風格的表達,也反映了她對無限可能性的追求。

標籤雲

台灣建築台灣台北墾丁加拿大美國法國清水休息站灣臥XRANGE張淑征十一事務所民宿清水模清水混凝土建築設計藝術感性體驗建築文化融合空間美學結構工法集合住宅自然景觀建築模型火星山公共建築藝術收藏都市設計建築材料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