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ite計畫邁入第12屆!北美館廣場化身永續實驗場,400萬總製作費徵選跨域創作

0
3291

永續思潮引領創新,北美館X-site計畫徵件開跑

臺北市立美術館(後簡稱:北美館)坐落於台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旁,是台灣首座公立美術館,自1983年創立以來,一直是台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如今,北美館的年度盛事「X-site計畫」再度啟動,第12屆徵件活動正式開跑,以「永續發展」為核心議題,邀請各界創意人才共同打造一個兼具藝術性與環保意識的實驗場域。

跨領域合作激盪火花,400萬總製作費徵求創意提案

X-site計畫歷年來以其開創性、跨領域合作的特色聞名,鼓勵參賽團隊在建築、當代藝術、展覽、公眾計畫等領域中,提出大膽創新的構想。本屆計畫更將「永續性」納入評選標準,期待團隊在施工工法、材料使用和回收計畫上都能體現減碳思維。獲選團隊不僅能獲得新台幣400萬元的總製作經費,更能將其創意理念實踐於北美館戶外廣場,為市民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

臺北市立美術館(後簡稱:北美館)坐落於台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旁,是台灣首座公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後簡稱:北美館)坐落於台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旁,是台灣首座公立美術館
北美館廣場平面圖
北美館廣場平面圖

鼓勵多元參與,豐富公共性對話

除了專業團隊,X-site計畫也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共同參與,透過多元視角,豐富公共性對話。徵選活動除了注重空間體驗,也期待團隊能規劃公眾參與活動,讓北美館戶外廣場成為市民互動交流的場域。為了鼓勵更多新銳創作者投入,進入複審但未獲選的團隊,每隊將可獲得新台幣5萬元的提案工作費,讓創意種子得以持續萌芽。

徵件詳情與說明會資訊

第12屆X-site計畫徵件活動即日起至2024年9月23日(一)下午5時截止,參賽作品須為首次發表,並須符合美術館廣場基地的承重、限高等執行條件。獲選作品預計於2025年5月3日至7月13日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欲了解參選資格、注意事項、徵選方式及時程等詳情,歡迎參加7月26日下午3時30分於北美館圖書文獻中心舉辦的徵件說明會,或參閱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公告。

相關文件下載

2025 X-site計畫徵件簡章.pdf
2025 X-site計畫徵件簡章.docx
北美館廣場平面圖.pdf
北美館廣場平面圖.dwg

歷屆X-Site計畫作品

北美館主辦之第11屆「X-site計畫」《林木林》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強烈的日照和簡明的空間秩序下,盡可能地定義出大面積的遮蔭
2024年北美館第11屆「X-site計畫」獲勝作品:《林木林》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CLT木構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強烈的日照和簡明的空間秩序下,盡可能地定義出大面積的遮蔭

延伸閱讀:北美館第11屆X-site計畫《林木林》登場,感想工作室打造都市森林幻境

王仲堃、hellobastworkshop、劉佳豪、郭仲輔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 北美館第十屆X-Site計畫獲勝作品:「途中」團隊將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途中》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
2023年北美館第10屆X-Site計畫獲勝作品:「途中」團隊將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途中》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

延伸閱讀:疫情時代的藝術療癒:北美館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獲勝作品《途中》,高牆中的感官之旅

2022X-site《藍屋 Blue House》灰藍結構體,與北美館純白的幾何形體產生參照,形塑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間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2022年北美館第9屆X-Site計畫獲勝作品:《藍屋 Blue House》灰藍結構體,與北美館純白的幾何形體產生參照,形塑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間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延伸閱讀:臺北市立美術館2022年第9屆X-site計畫《藍屋》2022年5月21日登場,孔維傑與張雅筑以「沉浸之所」演繹藍色複調感知

北美館第8屆X-site《爆炸容器》在建築外圍,以木構造緩坡製造出下沉式中央環形的類劇場空間,讓觀眾能從四面八方走進來,擁抱360度廣衾、毫無阻礙的觀看視野。除此之外,因建築體內部加裝了六條13米左右、4,000K偏黃的LED防水燈條,夜幕低垂時,並能製造出忽明忽滅的循環視覺效果,猶如斷電般,間接烘托出末日神秘感。讓人無論晴雨、白晝黑夜時造訪都別有意境。
2021年北美館第8屆X-Site計畫獲勝作品: 《爆炸容器》在建築外圍,以木構緩坡製造出下沉式中央環形的類劇場空間,讓觀眾能從四面八方走進來,擁抱360度廣衾、毫無阻礙的觀看視野

延伸閱讀: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第8屆X-site計畫《爆炸容器》多重真實2021年7月13日登場,「超限游擊X真實構築」賦予交疊場域波動和身體經驗

2020北美館X-Site獲勝作品:《膜》由跨領域團隊「何理互動設計」(Whyixd以偏光片(polarizer)的特殊光學效果創造層次多重疊加的空間,邀請觀眾迷走於邊界曖昧、真實與幻境交疊的超感空間
2020北美館X-Site獲勝作品:《膜》由跨領域團隊「何理互動設計」(Whyixd以偏光片(polarizer)的特殊光學效果創造層次多重疊加的空間,邀請觀眾迷走於邊界曖昧、真實與幻境交疊的超感空間

延伸閱讀:北美館2020年第7屆X-site計畫《膜》開展,偏光片打造多重真實超感空間

2019北美館第6屆X-site計畫:無人獲勝
2019北美館第6屆X-site計畫:無人獲勝

延伸閱讀:北美館2019第六屆X-site計畫,評審委員團宣告「本屆從缺」進入複選七支團隊無一獲選

2018北美館第5屆X-site優勝作品:OO,由大林工作室團隊設計。此空間裝置以美術館休眠的狀態為設想主軸,並以日常元素拼貼組構出變幻的場景
2018北美館第5屆X-site計畫優勝作品:OO,由大林工作室團隊設計。此空間裝置以美術館休眠的狀態為設想主軸,並以日常元素拼貼組構出變幻的場景

延伸閱讀:北美館2018年第5屆X-site計畫《OO》登場,大林工作室林佩蓉、塗家伶以雙圓柱體構築超現實空間

《供霧所》,策動一場關於微氣候的藝術事件,透過水霧使身體知覺展開,賦予不可見的空氣調節一個可理解的形式。層疊織網構架成為了霧的容器,流動漂移,邊界清晰而模糊、視界穿透或隱蔽。
2017年北美館第4屆X-Site計畫優勝作品:《供霧所》,由羅晨綺、曹凱瑞、趙尉翔、曾令理、蔡旼珊、陳冠瑋、林于暄合組團隊,打造夢幻藝術空間,翻轉工務所刻板印象影像拍攝 : 李易暹 / 趙宇晨

延伸閱讀:迷霧森林現身北美館!2017年第4屆X-Site計畫《供霧所》偶然設計+陳冠瑋建築師打造夢幻藝術空間,翻轉工務所刻板印象

北美館2016第三屆X-site計畫,浮光之間/沈庭增建築製作
2016北美館第3屆X-site計畫優勝作品:《浮光之間》沈庭增的概念來自北美館廣場易聚「風」且空曠的建築環境特色,延伸館體建築的格子樑構造系統

延伸閱讀:北美館2016第3屆X-site計畫《浮光之間》開幕,沈庭增建築師打造浮光場域,帶你走入兒時回憶

2014北美館第1屆X-site計畫優勝作品:《邊緣地景》,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首度推出「X-site計畫」,由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團隊以《邊緣地景》作品拔得頭籌。他們在館前廣場搭建20公尺高的竹構鷹架,讓民眾從不同視角欣賞北美館,反思建築與空間的關係
2014北美館第1屆X-site計畫優勝作品:《邊緣地景》,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首度推出「X-site計畫」,由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團隊以《邊緣地景》作品拔得頭籌。他們在館前廣場搭建20公尺高的竹構鷹架,讓民眾從不同視角欣賞北美館,反思建築與空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台北市立美術館廣場首次推出「X-site計畫」,開創公共藝術空間: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團隊打造《邊緣地景》在北美館廣場創建感官重置地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