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正韜,嘆息小鎮居民的景觀權與記憶權
發表於 : 2017-09-28, 11:15
程紹正韜,嘆息小鎮居民的景觀權與記憶權
作者|阮慶岳
Sep. 25, 2017
「那是就像海德格經由定居(Dwelling),所找到天、地、神、人四位一體一樣的家,也就是使人能真正安身立命的家。」
程紹正韜的背景與大多數的空間設計者不同,他高中學的是印刷、大學念的是文化美術與設計組,在工作多年後,他又決定重新進入東海建築研究所。看起來顯得迂迴的路,其實「......我從小就很清楚自己相當建築師,小學時我還把漢寶德先生剛完成的設計作品,很認真的拿來修改過呢!」
他的父親投身軍旅,因此童年是不斷的遷居過程;這樣總是在路途中的經驗,似乎在現今的他身上仍可見到影子,「......我常常一個禮拜有五、六天在外面跑。」程紹正韜在1995年成立了再台中的個人工作室,現在在台北與台東都有分所,而他卻住居在苗栗三義,奔波其間對他而言是常態性的事了。
程紹正韜的作品包括有在台北的《草山文化行館》、台中的《築生館》和位於彰化的《X...私房》......
尋找回家的路
我問程紹正韜他的家在哪裡?他看著我說:「我生在台中,現在住苗栗三義,我小時候常搬家,我讀過四個小學、兩個國中。」
那哪裡叫他最覺得是家呢?
「台中大度山吧!我小學三年級起搬住那裡,我還記得我很喜歡一個人走入山上的相思樹林,坐在樹下安靜的讀著《湖濱散記》,身邊伴我的是吹著的風、和穿過樹葉落下的點點的陽光。」
在程紹正韜稱為「深翠」的台北民生社區工作室裡,我面對著現在已近四十的他,好像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所說的那種記憶中的安靜與自然氣息也彷彿正穿流於此刻的我們之間。而這樣深切的童時記憶對他作為一個設計人有何影響呢?
他說:「我覺得我的真實生命,是由過往的記憶的圖像與現今感官知覺,所交混而成的一棵正在成長的樹。」
他說他現在所做的設計工作,對他來講是一種有趣的追尋過程,他覺得自己好像正在一個尋找回家路途的過程中。
回到什麼樣的家呢?
「那是就像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經由定居(Dwelling),所找到天、地、神、人四位一體一樣的家,也就是使人能真正安身立命的家。」
程紹正韜認為空間必須有淨化心靈的能力,像遠古人類藉由儀式與宇宙交談溝通,現代人應可經由空間與自然萬物對話,所以他認為空間不單只是領域的界定,而更應如編織紋理般,將人文、生態與土地肌理混融共構入空間中,使人與空間可以有如同生命與宇宙間某種微妙的聯繫關係存在。
他在為業主設計「家」時,也會試圖說服業主相信追求人生精神價值的重要性,因為家是物質與精神兩個領域交疊的場所,也是淨化自我的儀式發生之所在,所以設計者不當只在空間中過度的意圖彰顯自我美學風格,而應試圖為使用的人在其中找尋出人在宇宙的定位所在。
程紹正韜認為遠古時環境與人的依存關係是自然且和諧的,而工業革命之後,這樣的關係卻逐漸被無機的功利所取代,人對土地、文化、自然、生態全一性的認識能力,正被極度碎化、破裂、偏離中,人也因此逐漸迷途而回不了當初的家了。
他說到他現在住居的三義時,情緒顯得激動了起來,他說:「我當初選擇搬離台北,是因為見到三義仍有許多真實可依存的生命面,但這幾年來所謂城鄉間風貌的互動變化,卻叫我害怕和混淆了。我有一次出外工作幾天,回三義時發現鎮中央世紀初造的漂亮洗石子拱橋,居然不聲響的給公所拆了,那座橋事實上是小鎮發展的歷史原點,絕對要保存的,之後他們還把本來開滿野薑花的溪谷,鋪上了千餘公尺水泥地的停車場,對環境價值、歷史真貌毫無知覺與尊重。」
他嘆息小鎮居民的景觀權與記憶權,都在這樣盲目的都市化過程中被踐踏了,也因此叫他更警覺身為文化菁英的一份子,當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與使命,而不當只是獨善其身地坐視不顧。
「像傳統士人在面對現實與理想價值衝突時,所必須具備不卑不亢的堅持與對抗個性吧!」
程紹正韜當初選擇逃離了都市的台北,卻發覺原本以為可以安心靜神的三義卻不可免的步入都市化的過程,他覺得痛心的不是開發與成長,而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對大地與環境、歷史的漠視態度。
他又說了一則他自己住居三義發生的故事:「我三義的家有很大的院子,院子牆外長了棵樹幹粗要雙手環抱、高有三樓的桂花樹,那個牆角落是我最愛的空間:有天我坐在樹下正讀著書時,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奇怪像是電鋸的聲音,起身看居然是公所的人要把樹鋸斷,我非常生氣的問為什麼?他們說樹蔭太大擋了路燈。我的天哪!......這也許是全台灣最年老的一棵桂花樹了,為了一個路燈,可以把這樣珍貴的樹就這樣鋸掉,簡直叫人無法想像。」
我好奇的追問後來怎樣了呢?
他說:「我跟那些人講,如果他們敢鋸就試試看。可能因為我的態度很凶悍,他們就遲疑了,最後居然是不動我圍牆內部分的樹,卻把圍牆外的半邊樹蔭鋸了,現在這課桂花樹就只有半邊的枝椏了,既可笑又可悲呢!」
這樣的週遭環境是不是會叫程紹正韜失望呢?他豐饒的生命力此時就顯現了,「......不會,我要用我的設計來證明,人的存在並不是個錯誤。」他相信建築空間也可以是一本心經、一本金剛經,他希望使用他空間的人,都終於能在他設計的「色」中見到「空」。
這也許就是他一開始所談到的真正的「家」之所在吧!
虛堂奧以納翠碧
程紹正韜認為設計的難處不在如何做,而是在為何而做?
他認為做設計要從解讀環境開始,從身邊的小細節開始觀察起,不管是風、光、人、土地或歷史,都是設計中可用來編織的材料,像從環境中編織出一塊自己的布匹般,與環境和諧的共存活並覆蓋。
位在台中的築生講堂設計案中,程紹正韜對窗外的老榕樹顯得特別有情,每一扇窗都深情的與拂拂榕蔭款款對話,而穿過樹縫的光影,更是毫不客氣的跳閃入屋內,面對公園的台北民生社區工作室《深翠》,也一樣有著彷彿窗外的樹才是主角,屋內的空間與人,都不過是這場宇宙天地大戲中的配角罷了的態度!他說築生館外的老榕樹,本來沈沈暗暗顯得無聲息,後來和窗內的空間對起話後,就好像活了過來的全又生機勃勃了。
在2000年獲得建築界矚目遠東建築獎的豐田汽車台中總部案子,程紹正韜揮灑更見大氣與自在,現在科技的玻璃膜與拉力鋼索,被他處理得精緻優雅,光影與空間之間豐富而綿密的交語,讓空間詩意的本質顯現,對風、水、綠樹等自然元素敏感的尊重與美學捕捉,認為的技巧似乎全不見行跡,只有詩意與美完整的藉空間對天地人間說話了。
程紹正韜的空間有一種素淨的品質,物我似乎在此都相對無語寂然了,他提到有人將之與時尚正流行的「東方禪意」作對比,但是......「我的空間是安靜,不是禪」,這樣的安靜,的確要叫人想起梭羅獨居湖畔林間的沈靜與悠然了。
程紹正韜視美學比例與材料質感精準能力為設計者當然之基本要求,反而更是不斷的強調作為設計者對大地應有的責任,他說:「破壞大地的劊子手,並非只是政治人物或民粹主義者,設計者站在第一線,絕對要更懂得土地倫理的重要性而責無旁貸的。」
程紹正韜從愛身邊的小草小石起始,他終於要證明人與宇宙間久遠前曾有過的戀情,是可以在今生接續下去的。
作者|阮慶岳
Sep. 25, 2017
「那是就像海德格經由定居(Dwelling),所找到天、地、神、人四位一體一樣的家,也就是使人能真正安身立命的家。」
程紹正韜的背景與大多數的空間設計者不同,他高中學的是印刷、大學念的是文化美術與設計組,在工作多年後,他又決定重新進入東海建築研究所。看起來顯得迂迴的路,其實「......我從小就很清楚自己相當建築師,小學時我還把漢寶德先生剛完成的設計作品,很認真的拿來修改過呢!」
他的父親投身軍旅,因此童年是不斷的遷居過程;這樣總是在路途中的經驗,似乎在現今的他身上仍可見到影子,「......我常常一個禮拜有五、六天在外面跑。」程紹正韜在1995年成立了再台中的個人工作室,現在在台北與台東都有分所,而他卻住居在苗栗三義,奔波其間對他而言是常態性的事了。
程紹正韜的作品包括有在台北的《草山文化行館》、台中的《築生館》和位於彰化的《X...私房》......
尋找回家的路
我問程紹正韜他的家在哪裡?他看著我說:「我生在台中,現在住苗栗三義,我小時候常搬家,我讀過四個小學、兩個國中。」
那哪裡叫他最覺得是家呢?
「台中大度山吧!我小學三年級起搬住那裡,我還記得我很喜歡一個人走入山上的相思樹林,坐在樹下安靜的讀著《湖濱散記》,身邊伴我的是吹著的風、和穿過樹葉落下的點點的陽光。」
在程紹正韜稱為「深翠」的台北民生社區工作室裡,我面對著現在已近四十的他,好像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所說的那種記憶中的安靜與自然氣息也彷彿正穿流於此刻的我們之間。而這樣深切的童時記憶對他作為一個設計人有何影響呢?
他說:「我覺得我的真實生命,是由過往的記憶的圖像與現今感官知覺,所交混而成的一棵正在成長的樹。」
他說他現在所做的設計工作,對他來講是一種有趣的追尋過程,他覺得自己好像正在一個尋找回家路途的過程中。
回到什麼樣的家呢?
「那是就像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經由定居(Dwelling),所找到天、地、神、人四位一體一樣的家,也就是使人能真正安身立命的家。」
程紹正韜認為空間必須有淨化心靈的能力,像遠古人類藉由儀式與宇宙交談溝通,現代人應可經由空間與自然萬物對話,所以他認為空間不單只是領域的界定,而更應如編織紋理般,將人文、生態與土地肌理混融共構入空間中,使人與空間可以有如同生命與宇宙間某種微妙的聯繫關係存在。
他在為業主設計「家」時,也會試圖說服業主相信追求人生精神價值的重要性,因為家是物質與精神兩個領域交疊的場所,也是淨化自我的儀式發生之所在,所以設計者不當只在空間中過度的意圖彰顯自我美學風格,而應試圖為使用的人在其中找尋出人在宇宙的定位所在。
程紹正韜認為遠古時環境與人的依存關係是自然且和諧的,而工業革命之後,這樣的關係卻逐漸被無機的功利所取代,人對土地、文化、自然、生態全一性的認識能力,正被極度碎化、破裂、偏離中,人也因此逐漸迷途而回不了當初的家了。
他說到他現在住居的三義時,情緒顯得激動了起來,他說:「我當初選擇搬離台北,是因為見到三義仍有許多真實可依存的生命面,但這幾年來所謂城鄉間風貌的互動變化,卻叫我害怕和混淆了。我有一次出外工作幾天,回三義時發現鎮中央世紀初造的漂亮洗石子拱橋,居然不聲響的給公所拆了,那座橋事實上是小鎮發展的歷史原點,絕對要保存的,之後他們還把本來開滿野薑花的溪谷,鋪上了千餘公尺水泥地的停車場,對環境價值、歷史真貌毫無知覺與尊重。」
他嘆息小鎮居民的景觀權與記憶權,都在這樣盲目的都市化過程中被踐踏了,也因此叫他更警覺身為文化菁英的一份子,當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與使命,而不當只是獨善其身地坐視不顧。
「像傳統士人在面對現實與理想價值衝突時,所必須具備不卑不亢的堅持與對抗個性吧!」
程紹正韜當初選擇逃離了都市的台北,卻發覺原本以為可以安心靜神的三義卻不可免的步入都市化的過程,他覺得痛心的不是開發與成長,而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對大地與環境、歷史的漠視態度。
他又說了一則他自己住居三義發生的故事:「我三義的家有很大的院子,院子牆外長了棵樹幹粗要雙手環抱、高有三樓的桂花樹,那個牆角落是我最愛的空間:有天我坐在樹下正讀著書時,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奇怪像是電鋸的聲音,起身看居然是公所的人要把樹鋸斷,我非常生氣的問為什麼?他們說樹蔭太大擋了路燈。我的天哪!......這也許是全台灣最年老的一棵桂花樹了,為了一個路燈,可以把這樣珍貴的樹就這樣鋸掉,簡直叫人無法想像。」
我好奇的追問後來怎樣了呢?
他說:「我跟那些人講,如果他們敢鋸就試試看。可能因為我的態度很凶悍,他們就遲疑了,最後居然是不動我圍牆內部分的樹,卻把圍牆外的半邊樹蔭鋸了,現在這課桂花樹就只有半邊的枝椏了,既可笑又可悲呢!」
這樣的週遭環境是不是會叫程紹正韜失望呢?他豐饒的生命力此時就顯現了,「......不會,我要用我的設計來證明,人的存在並不是個錯誤。」他相信建築空間也可以是一本心經、一本金剛經,他希望使用他空間的人,都終於能在他設計的「色」中見到「空」。
這也許就是他一開始所談到的真正的「家」之所在吧!
虛堂奧以納翠碧
程紹正韜認為設計的難處不在如何做,而是在為何而做?
他認為做設計要從解讀環境開始,從身邊的小細節開始觀察起,不管是風、光、人、土地或歷史,都是設計中可用來編織的材料,像從環境中編織出一塊自己的布匹般,與環境和諧的共存活並覆蓋。
位在台中的築生講堂設計案中,程紹正韜對窗外的老榕樹顯得特別有情,每一扇窗都深情的與拂拂榕蔭款款對話,而穿過樹縫的光影,更是毫不客氣的跳閃入屋內,面對公園的台北民生社區工作室《深翠》,也一樣有著彷彿窗外的樹才是主角,屋內的空間與人,都不過是這場宇宙天地大戲中的配角罷了的態度!他說築生館外的老榕樹,本來沈沈暗暗顯得無聲息,後來和窗內的空間對起話後,就好像活了過來的全又生機勃勃了。
在2000年獲得建築界矚目遠東建築獎的豐田汽車台中總部案子,程紹正韜揮灑更見大氣與自在,現在科技的玻璃膜與拉力鋼索,被他處理得精緻優雅,光影與空間之間豐富而綿密的交語,讓空間詩意的本質顯現,對風、水、綠樹等自然元素敏感的尊重與美學捕捉,認為的技巧似乎全不見行跡,只有詩意與美完整的藉空間對天地人間說話了。
程紹正韜的空間有一種素淨的品質,物我似乎在此都相對無語寂然了,他提到有人將之與時尚正流行的「東方禪意」作對比,但是......「我的空間是安靜,不是禪」,這樣的安靜,的確要叫人想起梭羅獨居湖畔林間的沈靜與悠然了。
程紹正韜視美學比例與材料質感精準能力為設計者當然之基本要求,反而更是不斷的強調作為設計者對大地應有的責任,他說:「破壞大地的劊子手,並非只是政治人物或民粹主義者,設計者站在第一線,絕對要更懂得土地倫理的重要性而責無旁貸的。」
程紹正韜從愛身邊的小草小石起始,他終於要證明人與宇宙間久遠前曾有過的戀情,是可以在今生接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