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象集團+陳永興建築師 - 埔里水尾國小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站長eaGer

日本象集團+陳永興建築師 - 埔里水尾國小

文章 站長eaGer »

埔里水尾國小
學校位址: 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永豐路92號
學校規模: 7班(含附設幼稚園1班)

出處

承載教育大夢的另類建築
水田邊的新樂園

撰文/林琮盛

結合泥土與夢
在這一波新校園運動中
迷你的水尾國小
為孵育一個孩子們的快樂童年
與舊校園的思維拔河……


黃土、綠樹,陽光照進鮮豔色彩塗抹成的教室立面,構成一筆筆宛如印象派畫作的光與影,在短短十分鐘下課時間,與孩子們無限精力的嬉鬧聲,同時燦爛起來。

這是曾經在九二一大震中,遭致全毀的南投縣埔里鎮水尾國小。如今在震災的兩年後,重新把孩子的歡笑,種回荒蕪已久的校園。

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對水尾國小師生而言是個值得歡慶的大日子:新校園落成了。

隆冬的陽光,特別溫暖,如同穿梭在新校園的學生、家長,還有歷屆校友,都洋溢著一股暖呼呼的、興奮的情緒。

「哇!簡直就像森林別墅嘛!」一位特別來賓甫從停車場下車望向校園,不禁驚呼。

座落在群山懷抱、溪水圍繞的水尾國小,雖然因為剛重建完工還充滿著「新」的味道,但原木構造的校體建築,搭配綠色顏料,大膽而突出;校園中的生態水溝、親水池、還有一座露天可以讓孩子們躺著夜觀星空的觀星台,都讓人羨慕;新植的原生植物,也正在掙出一絲綠芽;但操場前一排已經綠葉成林,從震劫中保留下來的大葉桃花木,與隱蔽在樹下的蹺蹺板、溜滑梯等遊樂玩具,處處都藏匿著鳥聲與孩子的秘密歡笑。

讚嘆聲在原木教室旁就更不足為奇了。孩子們進教室前都脫下布鞋,整齊擺在鞋櫃,只穿著襪子或室內拖鞋在木地板跑來跑去,或在為午睡準備的加高臨時睡舖或坐或臥;教室裡有他們親手的佈置,還有為保護木地板而為每張桌椅特別縫製的五顏六色小腳套,貼心而感動。

現今,得天獨厚的水尾國小,的確,如同一處水田邊的新樂園。

然而,在這樣的校園裡,也處處看見對舊教育思維的挑戰。

重創醞釀新契機

九二一大震後,原本就十分關心教育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空間設計師王元山,跑遍埔里各所學校勘查災情。面對一座座全毀、半毀的校園,「新故鄉」意識到校園重建將是未來整個災區重建的指標,而如果校園重建能夠結合新的教育理念,放大格局視野,就可能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契機。因此在最初完全沒有經費來源之下,就開始串聯一些空間專業組織和教改團體,進行重建優質校園的行動。

後來在TVBS「關懷台灣基金會」的贊助下,一場結合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都市改革者專業組織(OURs)和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創造性的教育重建計劃」,於斯展開,水尾國小也成為「新故鄉」等團體協力輔導重建的校園之一。

「如果要帶動我們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改進,那就要趁此契機將承載教育容器的校園建築思維也做徹底的翻新。」後來獲得第一屆遠東建築獎校園重建特別貢獻獎的王元山指出。

因此,在還是餘震連連的震後一個月,「新校園運動」就在受創最嚴重的幾處校園中,醞釀而起。

挑戰舊校園

首先,「新故鄉」引介曾經在宜蘭和花蓮從事校園規劃的建築師李綠枝,為埔里的教育工作者介紹國內外開放教育的設計案例。在南光國小成為危樓的廚房樓上,透過幻燈片,這群老師們被觸發起校園重建的想像。

「這場講座讓我們發現:原來校園規劃時,老師、學生和建築師是可以有這麼多參與空間的!」水尾國小教務主任左漢榮老師回溯當時的體會說。

進而,「新故鄉」媒合日本的象集團設計團隊,由陳永興建築師協助水尾國小的校園規劃。

爾後,「我們要創造什麼樣的校園?」便成為部分老師不時交換意見、彼此激盪的議題。常常,逮到一個好點子,幾位老師們就在操場的沙地上畫起圖,討論起來。

但是,對於平時完全沒有接觸重建課題的大部分老師而言,「還真不知要如何參與起」。而曾經花了一年時間參加教育部具特色校園專刊攝影工作,引發他對校園規劃興趣的左主任,就成為水尾國小「意見最多」的人物。

「我們希望,每一個設計,都要思考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好處,」兩年來,不斷拋出想法和其他老師溝通的左主任坦承,「共識並不是那麼容易達成」。

「校園要不要有圍牆?沒有圍牆誰來保障校園安全?圍牆就能保障校園安全嗎?沒有圍牆不是容易助長學生逃學之風?難道圍牆是為了把學生關住而設的嗎?…」

「操場要不要有環行跑道或直線跑道?為不知幾年一度的運動會而把操場浪費在跑道上值得嗎?學生不跑操場,是不是可以改成跑田埂、跑到赤崁農場,一樣可以訓練賽跑?如果不要一堆多樣性的運動設施,而是保留一大片草皮給學生自由活動,會不會更好?…」

甚至「教室要不要用木質地板?」、「進教室要不要脫鞋?」……,都是異見的焦點。

而這些議題,不只是在選擇要什麼、不要什麼,而是一場場挑戰舊校園理念的溝通。

難道政權換手,連教育也變天了?

水尾國小的落成典禮上,不時聽到社區居民和校友們巡視新校園發出的感想:「學校的顏色這麼奇怪?哪像個學校?」、「我們以前的銅像和六角亭怎麼都沒了?」、「校門和圍牆也不見,這成什麼學校!」、「花這麼多錢,蓋這麼豪華的設備給這幾十個學生用,值得嗎?」、「木地板雖然漂亮,可是難保養囉!」,「連升旗台都沒有了,難道政權換手,連教育也變天了?」一位第九屆的老校友氣呼呼地說。

挑戰舊校園其實是很困難的,以當初為了要不要使用木地板和要不要進教室脫鞋就引起老師間的爭論為例,難怪一般人還難以接受這樣的「新校園」。雖然大家不否認木地板給人溫暖、放鬆、乾淨、舒適的感覺,但是持反對意見的聲音認為,它也有容易弄髒、易刮傷、難保養、不習慣、腳臭不衛生…的缺點。

但是左主任認為,教育難道不是就是要給學生樂於學習的環境,並讓他們從中學習愛護這樣的環境嗎?「如果學生因此而快樂來上學,那就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了。」何況,如果怕地板刮傷就禁止學生用它,那是因噎廢食,「不能為了圖管理的方便而犧牲對學生最大利益的設施…」

事實證明,學生是極為喜愛他們的教室的。常常可以看到學生們在教室席地討論功課,或打滾躺臥;一位低年級的小朋友每到禮拜二就特別高興,因為他們這一天上全天,他可以在學校教室的木質睡舖午休;也有小朋友每天回家就跟家長陳述他們教室多好多好,說到家長受不了,拜託老師「控制一下」;而學生也因為要脫鞋而更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了。

教育應該是為下一代而準備的

水田邊,水尾國小像是一所樸直又兼具奔放的自然樂園。孩子們在沒有圍牆,只有綠林的開放校園中,學習與醞釀。

也許,校園建築只是一個容器,但是因為容器改變,或我們對容器的觀點換了,就能盛裝更豐富的教育智慧和知識饗宴。

「教育應該是為現在和未來的學生準備的…」左主任有感而發的說。

而我們也看到,甫落成的水尾國小,才剛要開啟另一場新的教學挑戰。

(魅力新故鄉004期 2002年2月5日)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九二一震災受損情形:

西元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深夜,一場世紀末的大地震造成台灣中部地區

嚴重的災情,接近震央的埔里鎮災情更是慘重,整個市區滿目瘡痍,處處只見斷垣殘壁,入夜後整個災區杳無人煙,儼如一座死城;位於鎮郊的水尾國小校舍建築物以及各項設備亦造成重大損失!本校 A棟教學大樓因一樓樑柱、牆面均出現0.3mm以上之裂縫,且鋼筋混凝土有剝落現象,根據統計此次震災損毀有15棟教室(樓下9 間、樓上6間)、圍牆倒塌174 公尺、駁崁下陷及崩塌約85 公尺。加上校內承接台電電力供應的高壓電力配電箱墜落地面,而本校師生賴以飲用之水源─深水井及儲水塔,亦在此次震災中受重創,導致學校斷水斷電有兩星期之久。依據建築師公會鑑定報告中建議本校A棟校舍須整棟拆除以策安全。

該年十月四日學生復課在即,然校區一片狼藉景象,令人不忍卒睹;教室樑柱、牆壁嚴重龜裂,門窗擠壓變形,室內陳設東倒西歪,圍牆倒塌、駁崁崩落,尤其是停水又停電、無水源可供洗滌,不免招致夜宿校區災民們的抱怨聲浪;況且餘震頻仍,老師們也嚇得不敢待在教室片刻。在如此克難的環境中,我們只得暫時依恃堅強的意志力,和來自社會各角落的關懷援助,自力搭設帳棚作為各班的臨時教室,在危險教室拆除、震耳欲聾的煙灰聲中,勉強恢復上課!

規劃理念

一、規劃構想

(一)學習的場所
1.發展個人人格特質與獨立思考能力,取代集體、均質的教學模式。
2.提供多樣的學習空間與機制,強調自學、自習的學習環境。
3.強調開放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空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二)生活的場所
1.重視學習的生活品質,以使用者的舒適性為考量。
2.針對學生、老師的使用需求,發展個別的生活環境。
3.考量學生的人體工學與使用習性,提供多樣的趣味性生活空間。

(三)社區的場所
1.發展終生學習的使用機制,提供社區住民學習交流的據點。
2.考量社區對公共設施的使用需求與人口結構,重新設定學校與社區的互動機制。
3.尊重生態環境,有效運用自然條件,導入環境共生的觀念。

(四)本校設計理念之特色:
1.環保─污水、雨水再利用處理,採用透水性的鋪面,使用省水、省電器材。
2.開放性─利用地形高低差、透空、花台綠籬代替傳統圍牆,啟發性遊戲器材。
3.田園教學─規劃校園生態園區、水生植物區、植苗教學區、屋頂農場和花園。

二、規劃特色

1.設計數量與空間面積,參考「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規範」標準而設定,其室內空間面積最精簡,建築物結構最安全。

2.保存自然環境的校園景觀:大量保留「半戶外空間」和「戶外空間」的自然風貌,減少現有植栽的破壞。兒童可以透過親水、堆沙、玩石、訪花、賞鳥、觀蟲、臨風來親近大自然與自然對話;運用感官來體驗大自然,並與大自然融合與共存。

3.校園學習步道:融合休閒、教學與學習、人際互動、鄉土與自然探索的多功能學習步道。

4.開放空間的教室:兒童透過資訊化的個別學習、豐富的教學資源中心、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探索與發展外在世界及知識。

5.科技與網路化的校園:包括電腦、校園網路、多媒體校園電影院、圖書館查詢等教學設施。

6.多樣化的空間:包括生活、遊戲、運動、停車、表演欣賞、鄉土教育、教學研究、教師休息與準備、行政等空間。

7.開放式多功能學習角:提供資訊角、表演角、遊戲角、個別學習角、主題角、圖書角、展示角、塗鴉角、師生訪談坊等多樣化的學習角。

8.田園即教學的場所:結合社區、校內自然環境與資源,提供孩子實作與體驗的機會。新校園多採用原生種之植栽、多層次植栽、立體綠化(廣設植栽棚架、增加屋頂之綠化,以降低建築物之熱負荷並增進校園美觀)。

9.學校社區化:配合自然環境與聚落型態,導入人文與地景的元素,校園與社區環境呈現緊密的新關係。

10.水尾國小校園重建是由日本株式會社象設計集團陳永興建築師團隊負責規劃設計,這種以跨國性的技術合作模式為經,以師生社區人士互動式參與為緯,臻而達到塑造理想教學環境及美麗新校園風貌亦為一項特色。

三、空間配置

1. 校園配置

甲、水尾國小新建校舍略呈 |_| 型的設計,是一座貳層樓R.C結構的建築。

乙、北棟教室是主要的行政及教學中心;東棟教室是自然資源教學中心,設有植苗教學區和屋頂農場;西棟教室是學生及社區活動中心,其屋頂亦採立體綠化設計模式建造為屋頂花園。

丙、本校配合原有地形、景觀,塑造入口的緩坡大道構成結合社區的開放庭園;校園上庭遍植甲儉草皮和台灣原生種的蜜源植物,其間分布四棟原木構造的戶外教室,中心規劃一座10米見方大小的親水池;東棟教室的頂樓則可提供學生眺望及觀星之平台。

丁、利用校園2米的高低差,創造出戶外教室、表演台、溜滑梯、造形階梯、砂坑等不同形式,但以自然材質為主的外部空間。

2. 教室設計

甲、按學生的年齡差異,將各年級教室設計區分成幼兒園和低年段、中年段以及高年段等三個班群;教室內部儘量採用吸音材質及柔軟、溫暖的材質,如杉木牆、木製門務框、木質地板等。

乙、每個班群設涼亭,提供學生換鞋的場所;教室走廊邊也設計成半戶外的階梯式教學空間,結合上庭四棟原木構造的戶外教室,更是會面交流的場所。

丙、教室單元採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配合多樣化的教學趨勢,並鼓勵班級間的交流互動。

丁、學習活動可由室內延伸至半戶外,甚至戶外。目的讓校園空間有延續性。


重建紀要

一、工程經費:

1. 施工費:

(1) 土建:30018千元
(2) 機電:4896千元
(3) 景觀:4620千元
(4) 其他:3966千元

2. 規劃設計監造費:889千元(監造服務費)

3. 工程管理費:611千元

4. 其他費用:130千元

二、結構系統與材料:

結構系統:RC造、筏式基礎、樑柱採用清水模工法。

裝修材料:外牆漆石頭漆及陶瓷漆、屋頂採用水泥文化瓦、室內杉木板裝修、地坪有色水泥粉光及真空高壓防腐處理之櫸木地板。

三、基地面積:13685(m2)
四、建築面積:1769.72(m2)
五、總樓地板面積:2425.49(m2)
六、設計期間:88年11月23日至90年12月28日
七、施工期間:91年04月03日至91年10月25日

參與團隊

一、建築師:陳永興建築師
二、專案設計群: 日本株式會社象設計集團
三、土木建築廠商:益進營造有限公司
四、機電廠商:大業水電工程公司、宏昇水電工程行
五、 景觀廠商: 麥瑞園藝公司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