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前十名的水準?!

你想申請學士後建築研究所嗎? 對於如何製作作品集感到疑惑嗎?你想知道學士後建築研究所在上些什麼課程嗎? 看這邊就對了!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全美前十名的水準?!

文章 站長eaGer »

記得幾年前還在美國時,點開交大建研所的網頁,在簡介的文章最後赫然見到「如果交大在建築學界不能媲美全美前十名的水準,[tag]劉育東[/tag]教授願意鞠躬下台」類似這樣的字句。

當時對於劉老師的想法還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這個學期,受張基義老師之邀到交大擔任 M.Arch I 一年級設計課的老師後,才深深感到那是何等的使命,又是何等的壓力哪!

我出給交大建研所首屆 M.Arch I 學生的設計題目「SPACE OF EXCHANGE」 在12月12日星期一即將舉行 final review,歷經九月、十月、十一月,學生們的手頭功夫一直在某種不明確的水平上下擺盪,我必須承認這幾個月以來內心是焦急且不安的,不斷告訴學生們「用手去想」、「要多做」,因為我相信,即使「概念」一事也許無法在短期間去蕪存菁,卻能夠透過實際的作品對自我形成某種挑戰或者說是造成某種壓力,一件實際的作品擺在眼前絕對勝過許多言語的辯證,建築人應當由手與腦之間的協調、對抗當中鍛造他們所要。

基於此,我試著用各種方法請求、威脅、命令學生們在實體模型下功夫,即使無法做到「質」,還是可以靠「量」來獲得討論時絕妙的立足點,評圖時什麼最能引起 jury 們的興趣而有廣泛的討論?最佳利器就是很有感覺的模型,再來就是手感一流的圖面,評圖場上什麼最慘?相信我,就是那種沒啥情感的 3D模擬圖加上平平的表現法。

人類對於建築最原始的情感來自於親密的尺度與舒適的保護,那些大自然環境賦予人類的素材絕非電腦可以取代,數位建築之所以能發展也是因為過去數千數萬年人類與大自然、與文明再孕育的累積,沒有了牛頓,哪來愛因斯坦呢?

剛剛上了 msn 把以下相片傳給菜頭,要菜頭給其他的學生們看,這些相片是 U.PENN M.Arch I 學生一年級fall semester(相當於台灣的上學期)評圖的相片,我當然瞭解 U.PENN 的學生不一定是最棒的,但仍衷心期盼交大 M.Arch I 一年級學生們的模型、圖面及數量至少要達到那樣的水準。

在 msn 裡我還對菜頭說『劉育東老師曾宣示「2010前交大建研所要達到美國前十名學校的水準」,你們就得辛苦一點,除非你們認為那只是口號』,今年交大 M.Arch I 一年級的學生們會比東海建研所乙組的學生們還要辛苦,因為你們不像東海的學生們有學長姊可以看,有大學部可以觀摩,交大建研所其他學生在他們大學時就已經玩夠了那些很實體的東西,你們在校內自然無處可看,既然如此,有機會就要到其他學校去觀摩一番,創作的開始往往是模仿,無可厚非,特別是你們將來會升上二年級、三年級,你們要建立的就是一種典範,學弟妹們如果要看你們一年級時的作品時,你們要拿什麼出來呢?

我對你們有信心,請繼續加油,撐過去就是你們的了!

>>相關圖片

2000年 U.PENN M.Arch I 一年級學生 Fall Semester評圖相片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最後由 站長eaGer 於 2005-12-11, 02:30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Peter tsao

文章 Peter tsao »

我覺得你會是很棒的老師
因為專業和熱誠是小事重點是出發的態度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站在教學者的角度看來,
目前交大 M.Arch I 的學生們欠缺的是寬廣的視野與開放的思考,
開放的思考必須由許多因素建構累積而成,
要拓展視野最好的方法還是到處觀察,了解其他人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昨天隨著基義老師帶領交大 M.Arch I 學生到淡江建築系與大一學生們交流,
想必他們也產生了一些與之前不同的想法吧!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站長eaGer素也 寫:站在教學者的角度看來,
目前交大 M.Arch I 的學生們欠缺的是寬廣的視野與開放的思考,
開放的思考必須由許多因素建構累積而成,
要拓展視野最好的方法還是到處觀察,了解其他人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昨天隨著基義老師帶領交大 M.Arch I 學生到淡江建築系與大一學生們交流,
想必他們也產生了一些與之前不同的想法吧!
站長兄獎得沒有錯。 8)

視野、視野還是視野。
chiyi

建築設計教育的核心價值

文章 chiyi »

感謝Eager老師將U. Penn學生的作品與評圖狀況Post在網站上,我想這對所有台灣的師生都是很正面的示範,因為做好建築的標準不因國籍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國際上所有優秀的建築研究所其建築基本設計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不會變的,Harvard, MIT, Columbia, U. Penn....不會因為網路時代的發展就偏廢學生動手操作空間的機會,最美的設計圖永遠是手繪或部分手繪。

台灣建築設計教育談的多,動手的基本訓練少,理性邏輯的設計思考訓練也相當欠缺。過多的主題與科目,堆砌出背誦式的建築常識。建築人所應具備的美學敏感度、專業的精準度與執行力,抽象思考轉化的能力,都是建築教育所應培養的基本核心能力。

我們因為憂心晚近台灣建築教育已經偏離設計的核心價值,我們才積極設立M. Arch1學程,也許很辛苦也離國際水準甚遠,但是我們希望正視它一切回歸基本面。交大設計組及學士後建築組的唯一的教育目標為訓練數位時代建築設計的領導人才,希望大家給我們鞭策也給我們鼓勵。

基義老師
ArchiFragment

文章 ArchiFragment »

這邊在工作上一個小小感想


模型的工作就我的觀察
台灣的事務所的建築師及設計師有很大的一部份認為做模型是實習生或工讀生所做的事情(我沒在國外工作過,所以不知國外的工作內容是否也如此)
在這邊我不是要說工作上做模型就是手工,新人才該做的事

而是能做出漂亮模型(撇開設計不談),至少是有sense的設計者了

當在外工作以後,未必會在一間公司重視自家作品漂不漂亮的建築師或環境
甚至在學校被老師罵的模型,在公司都會變成一等一的模型

一家公司重視模型品質的程度,會跟建築作品品質的能力成正比
E-Gi

沒錯!就是作模型!

文章 E-Gi »

恩,動手作模型的確很重要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我都是比較認份的作模型,畢竟這種臨場的呈現感覺起較踏實,除了避免用3D建模時會出錯(比如說電腦忽然死當這種慘例子,我同學很多就發生過,所以我寧願作手工模型:P),而且真的要透過作模型才能真的去STUDY,班上有時候有一些3D特強的同學,有時候做出來的東西竟會被老師幹ㄑ一ㄠˇ,一開始覺得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老師的用意是,3D是一種表現技法,一種工具,而不是設計的全部,與其花時間在鑽研打燈光,貼材質,跑動畫,倒不如認真作模型,探討設計內容跟意涵。

畢業後,進入事務所工作,都是用3D建模,根本不會有機會作模型。還真開始懷念起那一筆一刀構築起來的小小宇宙,慢慢將模型完成的那種成就感,跟用3D建模的虛幻質感是不同的。作手工模型,可以將模型在手裡慢慢把玩觀看,欣賞透過光線下照映出的質感;然而,3D模型我卻是在考慮哪個角度最能藏匿缺點,轉個哪個透視角度可以強調空間。真是,一點也不踏實。

真懷念,以前徹夜未眠趕模型的日子,現在想做模型都沒機會咧~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全美前十名的水準?!

文章 eaGer »

12年過去了,在台灣許多學校四處評圖,除了某幾所建築系的畢業評圖榮譽評場合外,還是沒能見到以前我在賓州大學建築研究所時,看到一年級學生在期末評圖時在圖面與模型上所呈現的質感。

當年的圖面還是用針筆在 mylar(相當昂貴! 一種類似膠片、但可以上油墨的材質)上,一筆一畫慢慢「做」出來的,如果畫錯幾乎很難擦掉(墨水是油性,很快乾),所以在畫圖前,無論是圖面安排、版面配置、筆畫粗細都已經先構思清楚,才會下筆去畫。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全美前十名的水準?! on facebook

文章 eaGer »

全美前十名的水準?! on facebook

王俊元
隨便一個都比外面預售屋的模型好

莊秉楓 
台灣學生其實也很有潛力
但真正需要被教化、接受設計訓練及美學養成的
是業主,也就是有錢人與建設公司老闆

Astor Lin
其實是要知道自己真的花多久"時間"在建築上 而不是最後兩個禮拜才開始...

李祈恩
Mylar是我以前的惡夢!

Yun-Shang Chiou
借分享

Eric Chuang Mylar
是當年到了美國才接觸到的材質。過去畫Mylar真是一種宗教般的經驗。正因為它很難修改,逼得自己要格外謹慎的規劃和思考之後才下筆,是非常難得的訓練。但有一件很玄的事,我到現在還不明白:Mylar很不客氣(non-forgiving),做得不好的設計畫上了Mylar之後,缺點一眼就自動的凸顯出來!反之,緊密的設計上了Mylar後,會美到令人窒息!

陳瑞笛
非常同意如果學生不用"手"只是"想".做老師的真的很焦急不安. 設計還是得用做的才是.也借我分享吧!

Arman Hosseini
it's as if Louis Kahn once taught here!

Selina Yu-Han Chiu
when did he take those photos? he will be so disappointed if he see our stuff XD

曾怡茹
We are so "high-tech" nowadays! XD

Selina Yu-Han Chiu
and "cold rendering"..= =
chillywilly

Re: 全美前十名的水準?!

文章 chillywilly »

Before the ink on mylar, some people will trace out the outlines in pencil. Upon completing the drawings with ink, these drawings get a very light layer of pencil lines at the background, and when reading them, they appear with depth, sometimes even gives a good field of depth reading making the drawing speak even more of what is intended. These personal touches not only hard to find in Taiwan's architectural graduate classes, same as in U.S. as well. It is kind of sad to see the heavy reliance on the computer graphics, but with industry's heavy dependency on the CAD tools, the academic somehow were tuned in at the same channel as the industry. I guess very soon ink on mylar will be a special art or even lost ar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