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台灣歷史影像畫册《台灣原民 山海之鄉》 《台灣容顏 古早時光 》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1860-1960》 《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860-1960》

No Authorization Post Testing
回覆文章
Popithico

四本台灣歷史影像畫册《台灣原民 山海之鄉》 《台灣容顏 古早時光 》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1860-1960》 《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860-1960》

文章 Popithico »

鹿港不見天街

1920年代,鹿港「不見天街」,台灣獨有具有高度創意的商店街建築設計。

大清時期,鹿港為泉州商旅聚集之地,進出口的商品繁多,然而受到天雨氣候因素,交易活動經常受到干擾,因此店家想出一種方式,即共同搭建遮雨棚,加上採光和排水設計,如此一年四季均可進行商業活動。後來,兩旁商家進一步協調共同搭建牆面以及連為一體的上樑,完成採光、通風、排水等功能的建築設計,成為一條兼具商業、建築與藝術的拱門商業街。這種做法今天看似平常,當時卻是極具創意的思維。清代名儒洪棄生曾形容:「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讚嘆不已,盡在言中。

彰化鹿港的「不見天街」是極具創意的中式拱門街,從今天的眼光看,非常具有超前的建築創意。隨著時代的進步,如果能夠在原有的老式建築上,在採用新的建材,在採光、照明、通風、衛生的設施,乃至造型設計上,更現代化,將會成為旅遊商業的超級亮點,不亞於巴黎的拱門街。如果更為擴大,也不會遜於各大伊斯蘭城市的大巴剎。

然而,不幸的,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眼光中,台灣傳統建築和設施都是「落後的」,沒有任何疼惜和保護的意識,最後將其拆除,代之以缺乏的人文價值,原生建築藝術不高的仿洋建築。在這種文化歧視的眼光中,台灣具有世界文化遺產份量,一、兩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均遭到殖民政府拆得一乾二淨。

(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

「福星台灣」四大台灣歷史畫冊出版計劃-徐宗懋圖文館亮劍鉅作

在歐美國家,有一種型態的畫册稱為Coffee Table Books。大開本,印製精美,內容包羅萬象。它們常被用來作為生日或節慶的禮物。另外,在大旅館或著名連鎖商旅的客廳矮桌上,也會擺著好幾本,讓等候入住的客人隨手翻閱,排遣時間。嚴格說,亞洲沒有這一型的專門出版型態。台灣、大陸,甚至日本都沒有。亞洲人送禮大多送吃的,不會送畫冊。久而久之,有關精美畫冊出版所需的高端影像收藏、電腦修片、美編、印刷、裝禎工藝技術等,就顯得落後。在這種畫册之外,還有一類更高端的畫册,即將畫冊當成具有典藏價值的藝術品,此一類型出版品代表出版工藝技術的最高等級。

目前在全亞洲具有全方位能力做出高端精美歷史畫冊的,只有我們這個小團隊,問題是我們的組織、財務和出版規模都很小,雖然過去十多年來已經練就一身本事,但只能尋求大事業單位的委託,出版精美畫册有一檔沒一檔,作品零散,無法結合成一項大主題的文化力量。儘管我們有技術上的能力,但卻很難主動規劃一個完整的主題系列,因為涉及的財務規模超出我們的條件,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知道讀者在哪裏?一旦貿然投入,到時候血本無歸,恐怕連家人和同事們的生計都有問題。去年很偶爾地,我們透過臉書社團推介「晚清台灣」最後的300本,結果短時間就銷售一空,讓我們十分驚訝,同時也燃起了一絲希望。接著,我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同時也鼓起破釜沉舟的勇氣,推出「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戰爭、庶民、風物」。當時對外宣告這是「封刀之作」,千真萬確,因為對於是否能做起來都沒有把握。結果朋友們越來越熱烈的反應令人出乎意料,台灣確實存在一批有文化品味和專業品質尋求的朋友們,願意支持高端紙本的本土原創出版品,讓我不但不覺得「年華已逝」,反而「風華正茂」,原有的熱情又重新澎湃起來。

於是,幾經思量,我快定「再次亮劍」。既然生死在這塊土地上,就以台灣歷史影像為主題,做一項大總結。我曾經以中央研究所台研所2020年底出版的代表性畫册「視覺台灣」與我們的「台灣歷史珍稀影像」作具體比較,証明我們的台灣歷史影像收藏比中硏院的品質更高、內容更多元豐富。至於美學的敍事能力以及高端的紙本工藝技術,更非中研院的長項,他們跟我們簡直有如業餘球隊和大聯盟球隊的對打一般。因此,我們決定再接再見勵,使出渾身解數,繼續拿出最精美的台灣歷史影像,推出「福星台灣」四大畫册出版計劃。

此時,台灣正面臨疫情高峰的艱難階段,但我們深信台灣是福星高照的寶島,曾經度過無數的難關,最終總能化險為夷,進入和平與繁榮的發展,我們所編輯和出版畫册的內容也著重表現了這種逆水行舟的奮鬥經驗與精神。

以下是這四本畫冊的題目與內容:

1,《台灣原民 山海之郷》


以日本的台灣原住民權威森丑之助的圖像原作為底本,以高端上色技術賦予新的生命。不僅結合當今的知識解說,在圖像的藝術性上也達到最高的境界,令觀者震撼不已。這批品質極優的原住民歷史圖像雖然攝製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但也是在日本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傳統生存領域之初,亦即,尚未對原住民強制實施社會與文化改造、興建近代設施,以及開發林山與礦物。圖像反映的山區景觀與原住民生活狀態,與兩、三百年的情況是大致相同的。此一時期,原住民與平地或山區邊緣的漢人居民往來,或交易物品、武裝衝突,或者通婚往來。有一部份的生活型態甚至可追溯至大量漢人渡海移居台灣之前。因此,透過美麗的圖像,最早滿佈原始森林的台灣以及豐富多彩的原住民生態,均一覧無遺。

2,《台灣容顏 古早時光 》


在早期台灣歷史影像中,存在一個大空白,即占人口最大部分的市井小民缺乏紀實的影像紀錄。晚清時期,西方攝影家愛德華茲和約翰湯姆生等,拍攝的主要是平埔族,而且數量極少。日本殖民時代,寫真數量固然大,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政績和觀光宣傳,或者屬於學術文獻記載性質,自然不會把貧窮孤苦的底層百姓當成拍攝宣傳的對象。至於寫真館拍攝的眾多家庭合影或個人肖像,也是生活較寬裕的階層。因此,基層百姓生活與工作的影像紀錄成了早期台灣攝影史的一大空白。這種影像紀錄嚴重的失衡造成一個負面的結果,少數富裕家庭的後人可以拿出日本時代漂亮的家族照片,加上當時的觀光宣傳照片,証明當時的生活有多美好,並進行歷史詮釋;然而,占大多數的貧困人口的後代卻拿不出任何影像紀錄,以說明先人如何走過貧窮坎坷的生命之命,因為他們窮到連吃白米飯都很奢侈,何況是拍照?如此,歷史影像的解釋權完全為一些富裕階層後代所壟斷,造成日本殖民時代階級壓迫的延續。非常幸運的是,1960年,即那個年代的人們習慣稱的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的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事實上,在1970年代台灣快速工業化之前,基層百姓仍然生活於農業社會的形態,包括婚喪禮俗、各種手工行業、飲食習慣,甚至鄰里關係等等。許多現象已經存在百年以上,但在1970年代以後卻逐漸消失了。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可能童年時期在農村地區還經歷了台灣農業社會型態的尾端。

因此,我們整理了薜培德牧師有關台灣基層百姓生活與工作的珍貴紀實照片,由於是底片製作,照片質量極高。也由於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對這一段歲月,擁有共同的記憶。因此,我們在圖說方面採精寫的方式,希望透過這一批精美的圖文,重新喚起那奮鬥不懈的清貧年代,並勾起童年成長的美好回憶。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建築型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具體生活所依。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清代,台灣主要城市是中國式的城堡,最古老的是台灣府城,1885年建省所興建的台北府城也頗具規模,城内建築則是閩南風格為主的官署、廟宇、大宅,以及民居。至於郷村地區,則地主大戶興建巨宅大院,甚至有歌台舞榭的大花園,中等地主則是傳統三合院,一般貧苦的佃農則住在傳統的土角厝或簡窳的稻草屋內。

日本殖民台灣以後,在城市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清代的中式古蹟建築,包括城牆、官廟、大宅、街道等,基本上全部拆除,改建仿西式風格的官署、車站、商業與文教機構等,城市格局也成為典型的日本殖民城市,日本居民則住在木造的和式房屋街區。台灣人則住在城市老區的傳統磚房或三合院,農村的建築物分佈則甚少變化,從清代、日本殖民,一直到光復初期,其風貌大體上是一致的。

在呈現以上台灣城鄉建築時代變化上,台灣影像紀錄並不平均。首先,清代的影像本來就十分稀有,只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的影像資料,如「台灣寫真大觀」、「台灣寫真帖」、「日本地理大系」等。問題是,日本時代是以宣傳日本殖民建設為主要攝影目的,因此主要內容是殖民官署以及殖民的城市風貌,對於大部分台灣人的老建築物,只是附帶地輕描淡寫,對於鄉村台灣人居住情況,其紀錄幾乎是零。因此,技術上我們除了充分運用日本官方和半官方的影像資料外,也盡量補充民間和外國的紀錄,尤其是已經消失的清代建築以及台灣人的城鄉住宅,讓這本畫冊更能夠完整地反映百年台灣城鄉建築變化的風貌。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1960年代台灣輕工業興起之前,台灣的主要生產農業産品和大宗原料,同時包含部分漁牧事業,即以本身的土地為生産資源,所創造的動植物的商品。清代,除了作為一般百姓食用的稻米之外,台灣最大的出口商品為茶葉和樟腦,尤其晚清開放口岸,淡水大稻埕碼頭興起,茶葉貿易鼎盛。北台灣山區遍植茶園,台灣的經濟重心北移,牽動了台北取代了台南成為政治中心。

日本殖民台灣後,以台灣的地理條件,將台灣建設為大日本帝國的稻米生產基地,同時也生產蔗糖,出口賺取利潤。在台灣所建立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都是服務這項目標。因此,除了延續清代的樟腦和茶葉生產外,大幅增產稻米和甘蔗。至於其他如藺草以及各種傳統蔬菜水果等,則獲得持續的改良和增長,不過只有一般性的産量。

台灣光復後,經過大規模的土地改革,佃農擁有自己的土地,加上政策的輔導,農民生産積極性增加,日本時代的稻米和甘蔗産量繼續提高,香蕉生產輸往日本更爲農民創造了龐大的財富。直到1960年代後,台灣逐漸建立了本身輕工業體系,生產如成衣、自行車、電扇、日光燈等電器品,才逐漸進入了工業化的社會。

本畫冊使用「台灣寫真大觀-物産篇」、「台灣寫真帖」、民間老照片,以及薜培德牧師的攝影作品,完整呈現台灣從清代、日本殖民,到光復初期的物産之歷史影像。由於均産自於土地,自然也會同時表現出台灣主要的動物和植物,以及美麗的生態景觀。

總結起來,在《晚清台灣》和《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我們緊接推出以下同等級製作的四本台灣歷史影像畫册:

1,《台灣原民 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 古早時光 》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860-1960》

以上四大畫册內容材料均是我們過去20多年來收藏原作的精選,以及運用業界所公認的精湛的技術工藝能力,已經代表了我們能力的極限了,而且必須強調,這四本畫冊聯同《晚清台灣》和《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共六册,其內容和照片沒有任何重覆之處,此涉及到我們工作的基本榮譽感。用很通俗的比較,我們表現台灣歷史影像內容和質量,強過中央研究院台硏所花費幾億資金架構的台灣歷史圖檔,至於紙本工藝的技術能力更遠遠把他們拋在後面,這算是台灣民間文史製作力量的最高境界了。至於此出版計劃為何稱為「福星台灣」?原因是它的發起、執行以及完成於台灣新冠疫情最艱困的期間,畫冊許多內容也強烈體現過去台灣人衝破困境轉危為安的歷程。台灣是福星高的寶島,所以稱為「福星台灣」出版計劃,因為它紀錄,見證,同時也陪伴了台灣人安度了難關。我個人也不再年輕了,有生之年所能做的就是留下一份珍貴的台灣歷史影像資産。

製作團隊與基本資料:

主撰稿人:
何之浩:「日治台灣風貌」、「桑梓故人」社團創辦人,民間文史專家。
徐宗懋、鄭捷云、李映彤、林芷瑄

藝術團隊:
總監:陳怡靜:2000 Caldwell University BFA 藝術系
2004 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Museum Studies
藝術修復管理課程

數位上色:
陳怡靜、徐丹語、鄭捷云、李映彤、林芷瑄

製作團隊近年獲獎作品
2020: 法藍瓷公司「法藍瓷經典100」,金印獎第一名
2019: 城邦集團「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設計大獎金蝶獎第二名。
舊振南文化館「漢餅」,法國「世界食譜大賽」點心暨糕餅類首獎。芝加哥世界印製大獎最佳獎
2018:徐宗懋圖文馆「40年後再回首」賽」,芝加哥世界印製大獎最佳獎。
2017:徐宗懋圖文館「歲月中國,1965」,中國最佳攝影畫册。芝加哥世界印製大獎最佳獎

畫册基本資料:
精裝版
尺寸: 30X30公分
頁數: 220頁左右
照片:120張左右
內頁紙: 大亞爵士紙 115磅
中華彩色印刷精印
印量1000册

四册中任何一冊:台幣3800元

會員優惠價
任何一册:2900元
四册合買:9800元

另外,已出版畫册會員優惠價
《晚清台灣》:
訂價:3800元
優惠價:2800元

《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戰爭 庶民 風物》
訂價:3800元
優惠價:3200元

以上兩本畫冊訂購可立即寄送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請至徐宗懋圖文館粉絲頁臉書,依照線上表格所示辦理即可,或者留言詢問,我們會立刻提供協助與服務。

最後祝大家
身體健康 閤家幸福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2022-09-10, 16:31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