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催化劑般的說服方式,讓你改變任何人的想法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5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五種催化劑般的說服方式,讓你改變任何人的想法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五種催化劑般的說服方式,讓你改變任何人的想法


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喬納‧伯杰(Jonah Berger)於2020年3月10日出版了一本書,《催化劑︰如何改變任何人的想法》(The Catalyst: How to Change Anyone's Mind)。

這本書說的就是影響力和說服力,相關的話題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了,像是斯科特‧亞當斯寫的《以大致勝》,介紹了川普成功競選總統用的武器級說服力。像影響力的宗師級人物羅伯特‧西奧迪尼這幾年出了一本《先發影響力》(Pre-Suasion),也都是類似的探索方式。

伯杰教授認為,一般的說服方式,都是用「推」的,拿出事實講道理也好,講故事訴諸感情也好,都是給對方施加一股力量,把他往某個方向推動。而你只要用「推」的,他就會本能的產生反抗心理。

伯杰的思想,叫“催化劑”。催化劑本來是個化學名詞。比如說一個化學反應,本來需要很高的溫度或者更高的壓強才能發生。你加入某種催化劑,它能給反應開闢一個新的路徑,避開一些障礙,讓反應在比較低的溫度和壓強下就能發生。催化劑的作用是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能量。

那麼對人也是這樣。有時候這人不是不想改變,他只是遇到很多障礙。你要做的不是給他增加壓力,而是就如同提供催化劑一樣,給他消除障礙。

伯杰號稱已經研究了二十多年關於改變的科學,采訪過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案例。

咱們來看看他書中五種促進改變的方法。


1.消除阻力

你可能聽過這個故事,八十年代英特爾公司的內存條業務江河日下,主席格魯夫和執行長摩爾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

“如果我們倆被免職了,來一個新的執行長,你猜他上任後會怎麼做?”

“他肯定會直接砍掉記憶體部門。”

“那為什麼我們兩個不能先走出公司大門再走回來,假裝我們就是新的執行長呢?”

這是由於人的“正常化偏誤”,總覺得已經存在的東西就是正常的,明明已經出問題了也不願意改變 。伯杰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局面︰人的認知和行為之間的差距。

道理你都懂,那你為什麼就不這麼做呢?可能因為你有感情,你不忍心終結自己為之奮鬥過的計畫。那麼伯杰的辦法就是讓你認識到你懂這個道理,認識到你應該如何行動。主席和執行長通過換位思考,更客觀地認識到了公司的局面。

比如你們公司有個經理,他主導的一個計畫明顯是不行了,你想砍掉但是又不好直接給他下命令。那麼你就可以問他,如果是別的公司有這麼一個機會,應該怎麼辦?

有個真實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在某個大學招募了一些大學生志工,讓他們去宣傳節約用水,勸說別的同學洗澡的時候動作快一點。志工們去做了宣傳,而宣傳的結果是,他們的宣傳對象變沒變不知道,但是這些志工自己洗澡的用水量下降了 25%。顯然他們不想讓自己的言行太過不一致。

你要想讓人按照某個道理去做事,最好的辦法是引導他自己講出這個道理。

2.比較現狀

從前有一個負責管理退休基金的經理人,想要勸說一個客戶把退休金交給他管理。但是這個客戶早就習慣了把錢存銀行,一聽說要投資就覺得不值得冒那個風險。

像這種認為自己一貫的做法就是最好的,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這種心理,叫做“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裡講過稟賦效應。比如一場關鍵比賽的門票,如果讓你買,可能你只願意花 200 元 —— 但是如果是你已經有了這張門票,別人想讓你轉讓,你會要一個非常高的價格。你開了很多年的一輛舊汽車,在市場上其實沒什麼價值,但是在你眼中非常珍貴。稟賦效應讓我們不願意改變。

那這位經理人怎麼辦呢?他每個月都給客戶發一條消息,說如果你上個月就把錢放在我這里而不是存在銀行,你這個月會多賺多少錢。他用最直觀的方法告訴別人現狀和改變的差距。

結果幾個月之後,客戶就被說服了。

這也是為什麼商家會尋找機會讓人試用它的產品。想要勸說一家公司更新設備,最好的辦法是讓他直觀地感受到新設備和舊設備性能的差距。

3.縮短距離

現在網約車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你想過沒有,網約車的推廣初期,也是有阻力的。比如 Uber 剛出來的時候就面臨一個問題。你這個車不是“正規”的出租車,沒有什麼標志牌,幾乎誰都可以開,那乘客敢坐嗎?美國的社會習俗,人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要隨便坐陌生人的車!這個障礙怎麼打破呢?

Uber 的策略是,最先推出的網約車全部都是高檔車型。這就好比說你看滴滴的“禮橙專車”,車型就比出租車高出一檔,司機服務態度也更好。陌生人的車你是不太敢坐,但如果是好車,你會覺得那可能比較靠譜。

一直到社會已經接受了網約車這個模式,Uber 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規範已經成立了,它才推出了UberX,也就是廉價車型的網約車。而這時候,不敢坐網約車那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

這就叫“縮短距離”。讓人做出一個重大改變是困難的,你應該把大改變分成好幾個小改變,逐步實施。

書里一個例子是這樣的。說美國有個卡車司機,每天居然要喝掉整整3升“激浪(Mountain Dew)”碳酸飲料!你可以想象這對健康有多壞的影響,但是他已經上癮了。醫生很難勸這個人直接戒掉激浪,就讓他一步一步來。一開始是每天喝2升,然後每天1升,最後變成每天只喝一听。他沒有完全戒除,但是比每天3升肯定是強太多了。

出門跑步最難的一步是什麼?是穿上跑鞋。如果你已經穿上了跑鞋,走出家門是比較容易的動作。如果你已經穿著跑鞋來到了外面,你比較容易跑起來。

我們專欄熟悉的作者斯科特‧亞當斯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失敗者思維》(Loserthink: How Untrained Brains Are Ruining America),新意不大我們就不專門講了。亞當斯在這本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說你要是賴在床上不願意起來,你不妨先動動自己的小拇指︰這個動作無比簡單,但是是可喜的第一步。

4.減輕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也是一種障礙。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在2006年做了一項實驗。比如現在有一張 50 美元的購物卡,請問你願意花多少錢買它?購物卡畢竟不如現金方便,所以受試者平均只願意花 26 美元。

可是在另一個測試中,說現在有一張彩票,它有一半的可能性會兌換成 50 美元的購物卡,一半的可能性換到 100 美元的購物卡,那你願意花多少錢買這張彩票呢?結果人們平均只願意花 16 美元。

這可就奇怪了。彩票至少能換到 50 美元的購物卡,可是在人們眼中,它還不如直接給 50 美元購物卡價值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感到這里面有不確定性。哪怕根據實驗人員的描述,這個不確定性其實是“正向”的,可能讓你得到更多,人們也不喜歡。人們本能地不喜歡不確定性。

也許這是因為“描述”得再好,畢竟讓人感覺還是隔著一層,不夠真實。

那麼解決的辦法還是讓人親身體會。比如本田公司在2008年出了一個新系列車型,叫“雅歌”,定位是豪華品牌。市場很難接受新的豪華品牌,那麼本田的做法是聯合一家高端連鎖酒店,推出一項服務。凡是入住這家酒店的客人,要去什麼地方都可以免費享受本田謳歌的接送服務。

把自己跟已有的高端品牌聯系在一起,讓人直接體驗,伯杰說這就是一個降低了人們心目中的不確定性的方法。

你肯定還能想到別的辦法。這個原理是不確定性會讓人更加保守而不願意改變,降低不確定性就是消除障礙。

5.同輩推薦

推薦是個老辦法。推薦的關鍵在於,來自親朋好友這種“自己人”的推薦,效果遠遠比廣告商和名人的推薦有效。

有研究表明,一個新出的網站能夠在短期內吸引到多少新用戶,幾乎和 Facebook 上有多少人推薦它是成正比的。我們現在看什麼新聞、看什麼電影、買什麼東西,听朋友圈推薦的比重越來越大。

一項新出的技術,你們公司一開始不敢用,廠商說專家說你都覺得不放心,可是如果有幾個兄弟公司說他們用了感覺很好,你就會大大地放心。就連醫生決定要不要使用一種新藥,也非常依賴別的醫生的經驗。


以上五個方法說起來都非常簡單,不過具體應用的時候未必都容易想到。伯杰此書最大的價值是它把這些方法放在一個大框架之下 —— 也就是催化劑。他強調,移除人們的心理障礙,能讓人們更容易做出改變。這跟“推動”,的確是兩種不同的思路。

不過“去除障礙”這個思路其實別人也說過。像是“行為設計學” ,斯坦福大學的福格(B.J. Fogg)教授就專門提出了簡化流程的重要性。他說想讓人買你的產品,一方面你需要提高人們的購買意願,也就是告訴他這個產品有多好;另一方面則需要簡化你的購買流程,最好能夠一鍵購買。那你說這兩個動作,哪一個動作更重要呢?

福格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到明確的答案︰簡化流程的效果比提升意願要好得多。

不是人不想買,是他嫌麻煩。不是人不願意改變 —— 人人都說我要改變我自己 —— 是人們懶得改變,是人們面臨很多障礙。

而想要說服其他人的你,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必須想方設法移除那些障礙。

做減法,比做加法更好。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