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引導全球交通革命,台灣角色備受重視
電動車、自動駕駛、AI交通
車市急凍,電動車獨強!全球交通革命,台灣角色愈來愈吃重
疫情讓車市急凍,在減碳需求與綠色復甦推波助瀾下,電動車卻在新進市場獨強。在台灣,電動車也賣出意外好成績,2021年還會繼續成長嗎?
天下Web only發布時間:2020-12-07
2020年疫情攪局,讓全球汽車銷售數字跳水,全年總體銷量預估下滑22.2%。然而,電動車銷售卻獨強。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報告分析,2019年全球電動車銷售430萬輛,2020年僅下滑7.5%,優於汽車整體銷售數字。IEK分析師謝騄璘指出,因各國在疫情後救市重點聚焦於綠色復甦,推了電動車一把。例如中國大陸原本預計2020年底電動車補助退場,但4月宣布延長至2022年底。
11月中,英國首相強森宣布綠色工業革命十大重點計劃。最有野心的,是在2030年終止英國境內新售汽柴油汽車和貨車,比原先預定提前十年,要使英國成為第一個在道路運輸脫碳的G7國家。
電動車持續起飛,特斯拉敵手洶洶來襲
電動車2021年最大趨勢,首先是:取代燃油車腳步不停歇,歐美市場尤為明顯。拜登上台後,美國電動車銷售將持續起飛。川普時代對扶植電動車不積極,電動車僅佔美國整體汽車保有量2%。但拜登先前已提出,將祭出7500美元的電動車購車補助,更將在全國設立50萬座充電站,有助於特斯拉與通用汽車的電動車銷售。外媒Clean Technica預言,2021年美國電動車銷售將比前一年大增7成。
特斯拉仍擅場,但新競爭者愈來愈多
在美國,2020年每賣出3輛電動車中,就有1輛是特斯拉。但到了2021年,可能會變成每賣出5輛電動車,才有1輛是特斯拉。過去一年,許多電動車新創嶄露頭角,甚至強攻資本市場。例如亞馬遜投資的電動貨卡車新創Rivian、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撐腰的Lucid,以及由前奧斯頓馬丁設計總監創立、10月底剛掛牌的Fisker,以及國巨與宸鴻都投資的電動無人小巴Canoo。
特斯拉目前在台灣擅場。2020年前三季,台灣賣出4400多輛純電動車,每4輛中就有3輛是特斯拉Model 3。2021年,歐洲品牌電動車大軍紛紛出籠,包括保時捷Taycan、奧迪e-tron、福斯ID.4等,都將挑戰特斯拉優勢地位。
台灣電動車(含油電混合車)銷量來到4.2萬輛,佔新車銷售比達8.5%。但純電池電動車總量目前約7400輛,佔整體汽車不到千分之一。
車商與充電業者結盟,台廠受惠
而銷量要成長的前提,是基礎建設腳步得加快。新車款如雨後春筍冒出,車商與充電解決方案提供者的結盟模式也愈來愈多元。華城電機,就是這波電動車進入台灣的受惠業者。
華城是少數本身有充電硬體製造經驗,又有家用與公共充電站營運經驗的本土企業。「幾乎跟所有賣電動車的品牌都有接觸,」華城電機執行長許逸晟受訪時坦言。
他觀察,目前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有兩大趨勢。走高價路線的品牌,會偏向在自己的經銷站點蓋快充站,希望吸引車主回訪,包括保時捷、賓士和奧迪,都走此一路線。
另個趨勢,是走平價路線的電動車款,較偏向跟現有充電業者結盟,多給消費者優惠,會比較晚一點進到台灣市場。
但不論是走哪個路線,華城都能抓到商機。許逸晟說,華城2020年已在全台蓋了100多支充電樁,2021年希望可以增加到300支以上。
而車商與多家充電服務提供者結盟,也是愈來愈明顯的新趨勢。例如剛在台灣發表e-tron的奧迪,就同時與拓連科技(noodoe)和華城合作充電站。
Noodoe同時跟奧迪與捷豹等豪華車廠合作,協助建置家用充電樁,更在全台各地飯店與遊憩景點建置充電站,讓電動車在全台跑透透。
而經濟部也在研擬,要在公有停車場裝設結合智慧電網的充電樁,未來每輛車都像行動電源,可接受電網的用電調度,做到管理最佳化。
台灣可望成為百年車廠最強大腦
在電動車與自駕車,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角色,也可望愈來愈吃重。台灣雖然未發展出世界知名整車品牌,但相當有野心與潛力扮演全球百年車廠的最強大腦。最受矚目的,就是鴻海與華創合組的鴻華。鴻海在10月的Techday高調發表鴻華先進將推出的電動車開發平台。
「電動車底盤共用是未來的趨勢,」工研院IEK分析師蕭瑞聖指出,電動車底盤開發費用是引擎的20倍。而鴻海先前已經跟飛雅特克萊斯勒簽訂合作備忘錄,有望共同開發電動車,就是鴻華未來想要切入的市場。
真正的交通革命,是把移動變服務
但對消費者來說,車子吃油吃電不是重點,關鍵在體驗能否更好。車子不論燃料為何,都還需要人來操控。但未來的車輛,將是讓「駕駛」變成「乘客」,車上生活可以跟在辦公室、學校一樣無縫接軌。
奧迪在2018年就率先提出「第25個小時」的概念,亦即在移動過程中解放雙手與大腦,創造出更多自由。
台灣也有廠商在研發無人駕駛小巴。目前腳步最快的,是新創團隊台灣智慧駕駛(Turing Drive),他們開發出的4米無人小巴,已經在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進行了幾個月的夜間測試,累積實戰經驗,2021年有望外銷。
電動車若結合成熟的自駕技術,未來大家都不需買車,而是真正讓移動變成服務,才是真正的交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