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是由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生透過對未來簡單的提問,讓市民大眾能一起關心我們的城市;這堂通識課將以建築展覽的方式來回答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與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邀請所有市民一同發問,將城市的聲音蒐集起來,讓更多的大眾能參與及關心我們的城市。
本次的展覽希望透過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與大眾分享、學習,我們所關心的城市議題;用最直接的文字、圖像或是模型來傳達對未來的想像,希望一般民眾、高中生、國中生、小學生都能輕易的理解,一同為我們的城市發聲!
這堂通識課並非傳統的上課模式,而是將城市的問題打包裝箱,用簡單的模型和文件提供民眾查閱,並為參與的民眾設立一個展區,將民眾對城市的聲音蒐集起來共同展出!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關心的議題包羅萬象,從科技多媒體、數位互動、綠能建築、藝術美學、到都市大小現象,希望藉由本次展覽與市民做最直接的互動,打破以往教室的界線,讓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不再固定,相互學習為未來美好的城市一起努力。
展覽分成五大主題:1.空間方程式、2.城市天際線、3.能源的計算題、4.光的互動論、5.城市的聲音。這五個主題從簡單的生活中提問,進而衍生到都市議題及環境永續,展覽內容包含建築模型、概念文件、數位互動裝置體驗、綠能建築構築介紹,藉由多元的內容激發市民對城市的想像
展覽期間將舉辦各類型活動,包含台達基金會綠能大使冬令營、城市及建築專題演講,相關活動將邀請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及各領域專業講者,提供討論式的互動演講,讓本次展覽能激起都市的漣漪,在市民的心中產生化學變化!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展
日期:2014年2月9日~2月16日
時間:09:00-17:30
地點:台達陽光大樓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陽光街256號1樓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相關討論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展 2014年2月9日~2014年2月16日::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交大建築展展區介紹
展覽一 能源計算題 - SDE展區
SDE,全名SOLAR DECATHLON EUROPE,歐洲杯太陽能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是2002年由美國能源部首次推行的一項太陽能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
藉由這項競賽使得學校與產業能夠合作推行太陽能相關科技並同時提出對於未來生活的全新想像。這項競賽在2010年首次由歐洲國家主辦,而在這之後美國與歐洲都會隔年輪流辦這項全世界的競賽。而交通大學拿下了今年2014在法國巴黎的參賽權,我們的團隊從2012年11月拿下參賽權的那一刻起便如火如荼地跑這個案子為今年在凡爾賽宮的比賽傾盡全力。
由於這是一項學生競賽,所以17位核心學生成員必須接受有如十項全能般的訓練,除了做建築設計外還要找不同的產業與材料廠商談合作,做各式各樣的材料實驗,和企業開會,同時對於之前不熟悉的領域都要做好功課要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概念,除了向企業或廠商學習外也籌劃了一系列的受訓課程,讓同學能一同接受訓練。
參賽團隊集結了不同領域的教授來協助,SDE是一個跨領域的競賽,所以團隊的成員也是跨領域的,其實不僅僅是老師和企業有來自不同的領域與專業,我們建築所的學生學士後建築組的同學每一個大學都來自不同的系所,大家都擁有不同的背景和專業知識也讓我們這個建築團隊很特別。
在建築設計部分,以「ORCHID HOUSE 蘭花屋」為名,其概念來自於蘭花本身,蘭花是個很特別的植物,他附生於樹木的枝幹上且其生存所需的環境條件(溫溼度等等)基本上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個最適宜的生活環境狀態。而當我們反觀台北城市當中處處遍布的頂樓加蓋問題時,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想像頂樓加蓋其實也可以像蘭花一樣,附生於原有建築上的加蓋物,為何不發揮其在頂樓的特性來成為提供人們舒適生活環境以及綠能的存在。
因此在建築設計上我們採用框架式的基本建築結構和單元系統,在框架下的樓地板跟牆面、天花可以依據不同的環境因子來做材料及細部的調整,來符合不同地域與城市的氣候條件,以維持室內最適宜的生活空間。ORCHID HOUSE 的概念是希望能將太陽能系統及雨水收集系統整合到下方的原有住宅,使太陽能及回收雨水能被有效的利用,延長雨水到地表的時間也能解決城市淹水氾濫的問題。而ORCHID HOUSE的存在冀望能成為台北市新的青年住宅體系,為台北市社會住宅比率過低的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式和可能。
建築物的形式和設計基本上是分析過太陽角度、坐向及風向等資料下所產生的基本型態,建築的通風設計能夠有效地降低室內溫度及協助調整濕度,同時斜屋頂不僅為了太陽能本及收集雨水,也是在考慮太陽角度下讓冬天的暖陽可以照進室內,而夏天的艷陽可以被阻絕在外。
ORCHID HOUSE 已開始在台灣做整個建築物的試組裝,所有的成員必須熟悉整個流程和施工,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安全的重要性,絕對不可以讓任何一個人在施工過程受傷,公共安全這部分是我們極度重視的。
展覽一 能源計算題 - SDE太陽種子冬令營
SDE太陽種子冬令營展區主要是傳達我們對永續城市、綠能發展、建築教育的重視與努力。
該區展示我們剛剛熱騰騰結束的為期三天的SDE太陽種子冬令營成果,五組隊伍皆由高中生與老師、建築師和SDE的團員組成,我們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與思考力,在接收到各式各樣資訊的情況下思考如何改善及打造理想城市,五個台北市中不同的基地代表著台灣過去至今複雜歷史背景下不同時期所孕育出的街廓與城市特色。學生則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做討論、集思廣益、甚至辯論然後做出成果,將想法以手繪草圖,模型,以及海報等方式呈現。
我們希望透過讓冬令營成員操作設計五個台北的典型街廓,思考如何改善居住環境與能源議題,並且學習團隊合作與交流。也透過這樣的活動讓青年學子從自身開始改善環境,並且將影響擴散到他們的家人與周遭的人,讓這些太陽種子能在未來繼續在永續、環保、節能與智慧生活等重要概念上發酵。
展覽二 空間方程式
關於都市的問題,同學們對於台北有許多提問,並且對於自己的提問用建築設計做了回答, 在展場的中央,匯集了各式各樣,具有不同角度,不同主見的問題,同時最可貴的是更能提出對應的回答,並不是一昧地批評,而是很有建設性地正面迎戰自己的提問,雖然同學們還在學習當中,但是所有的回答都濃縮了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
學士後建築組一年級
同學們從自身的身體出發,開始延展出空間,雖然初試探空間的基本元素與性質,但是卻更能往外延展到他人,這是都市構成的最基本單位,開始與他人產生關係,不單只是在一個小盒子中自言自語。街屋的研究更嘗試將一條街道納入建築的思考之中,以台北最常見的街屋為雛形來發展出具有想法的街道與房屋,是一個對於城市的起點,也是最初衷的地方。
學士後建築組二年級
以街屋為主體,為何是街屋?因為街屋是台北市的原型,街道更是形塑台北市最重要的元素,本次的課題除了從自身的概念發展空間之外,更上一層樓的是要如何形成一個社區。他們將前半學期的街屋合起來成為一個共同設計,除了要保留個別同學最重要的元素之外,還需要考慮如何與別人共存,共存在現在的城市議題中是最困難也最重要的課題。
學士後建築組三年級
三年級的同學直接面對城市的題目,基地是在台北市的舊市長官邸,以城市為主題,各個同學必須提出一個理想的城市,有的同學認為城市的邊界很重要,有的同學認為台北是一個高度不斷在變化的上下之城,有的同學認為慶典是城市最重要的靈魂,有的同學認為巷弄生活才是台北的重心,這次的設計從設計一盞路燈出發,進而設計一面牆,最後是一座城市展覽館,這當中蘊含了同學們對於城市的深刻思考。
數位建築組
數位建築組有部份的同學嘗試用記憶金屬這種新材料,來開發各種不同的機構與裝置,藉由溫度的變化,來控制金屬的變形,因此是一種被動式的,不需要電力或額外能源的裝置,另外一部份的同學則是研究氣動的裝置,藉由人體的重量或是動作來提供動力,或是嘗試不同的氣動材料(如矽立康)來開發出可應用在建築上的裝置,配合今年本所SDE能源屋的計劃,數位組的同學試圖把這樣的新技術應用在建築上,可望開發出新的建築科技。
數位建築組
本作品主要探討的是「結晶」(或是自我組裝)的過程。在這個作品中,許多元件藉由幾不可見的細線相連接,並且透過單一的外力,讓所有的元件找到它正確的位置,就如同水分子在結晶的過程中會自己找尋位置,形成另一個具有結構與空間的物體,而且這個物體還能夠像冰塊一般過濾光線,同學們試圖建立這種新的系統,或許可以成為未來建造的新技術
展覽三 光的互動論
該展區展覽主要是2013年十一月份,由兩位來自波蘭老師在交通大學建築所帶領的數位互動媒材工作營成果展示,兩位老師分別是Mikołaj Molenda和Michal Piasecki,他們作品多是以數位投影技術配合3D模型呈現,盡量用簡單不複雜的技術達到3D投影的效果,所以此次的成品運用了兩位老師的技術指導,以投影為核心發展,接著去思考投影幕的3D製作,以下為各個作品的簡單介紹:
1.Reflection
主要概念為將模型的影子消去,如果我們將模型至於投影機光源前面勢必會造成大量的影子存在,所以透過模型材料的反射的特性,企圖將原本有產生影子的部份將光反射覆蓋,所以觀眾在屏幕上將會看不見影子的存在。
2.City Mapping
概念是由城市的樣貌為出發,以台北市信義區內的一部分街廓為基礎,利用地籍圖取得此地區的樓高,房屋密度,用途...等數據重新定義為圓的大小及高度。所有的立體圓錐體原本都只是一張圓形的平面,經過數位運算之後使他們產生自我支撐的結構和可被投射的面。投影的動態呈現了城市裡建築物從早到晚各個時段的不同姿態。
3.Triangles
利用簡單有力的三角幾何做 為表現形體。曲面上各個高低不一的三角 體皆指向投影光源,影像分別投向三角體 的底面、內側、外側,觀眾從投影點可以 發現每個三角體的透視感消失了,而影像 的變化就朝著觀者播放了起來。
展覽四 城市天際線
台北101科學怪人建築
概述
該展覽為國立交通大學2013年建築所競圖作品,同學跨越了不同的組別組成競圖小組。題目是「Frankenstein」,也就是科學怪人,他是一個由許多物體局部拼成的怪物,因此他有著極其複雜多元的特性。我們也就從這部分開始發想,試圖從有機的、複雜的、不定的、迅速變化的台北城找出其都市脈絡,用不同的物件代表台北各種特性,做了一個基地是台北101,並著眼於建築中局部之間關係的競圖。
城市想像1
城市,一個由眾多人民生活與活動交織而成的集合體,一個如鐘樓怪人般部分與部分、部分與全體都充斥著複雜關係的台北,究竟人們的生活是如何因空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面貌與活動,進而塑造出百變風貌的都市意象呢?在我們的設計中,我們提出一個故事與實驗架構的假設,讓這象徵台北的高樓能夠定時發生事件,針對住在裡頭的市民組成而給予不同但可變動的空間型態,使市民能夠依據該樓層的機關自由的改變空間,調整空間去符合適宜他們的生活所需。因此,這棟象徵台北的大樓會呈現一種不斷變動的狀態直到達到一個穩定的平衡,此平衡即象徵了那個時空下的台北。
城市想像2
未來城市人口老化邁向不可逆的趨勢,因此我們想像這個科學怪人大樓是各種老人院、醫院、焚化爐、靈骨塔的綜合體,以各種局部的獨立機能所拼湊的大樓來回應未來世界的到來。
城市想像3
當地球開始無法負擔人類的慾望,開始走向毀滅。從前有諾亞方舟,保護各個物種的延續;如今,有一架超級火箭,能夠把一個城市裝載起來,直接送往外太空。因此,當台北開始沉淪,以台北101為機地,當作火箭發射台,當火箭升空那一瞬間,升空的動力足以摧毀整座建築物,帶著人類的希望與寄託,讓城市可以移動、可以自給、可以寄生。
城市想像4
希望用台灣年青人的角度來詮釋台灣這片土地,不論是音樂,著作,爭議等等,摒除那些充滿明星光環卻沒真正情感的事物,這些代表台灣的次文化才是台灣真正的樣貌
城市想像5
在這次的競圖當中,我們針對台北市需要一個超越形體的紀念碑,原先在基地上的101大樓,是一個具象的紀念碑,我們試圖更深入探索何謂一座城市的紀念:慶典。而更進一步來說,慶典是一個軟體上的紀念碑,與建築作為硬體的紀念碑恰如互補,慶典作為內容,而建築便成為慶典的容器。所以我們設計一座具有容器功能的紀念碑,由鋼鐵打造的一座骨架,沒有慶典之時是一座單純的碑塔,安靜地站立於此地上,當慶典舉行之時,整座城市,都將進入這座紀念碑當中,一同歡慶這段時光。所以,我們思考什麼是當代的慶典,什麼是能夠讓所有台灣的人們屏氣凝神專注於上的活動?什麼是足以表達自我並超越中國文化束服的主體意識?什麼是全國同樂的當代慶典?我們得出一個答案:棒球。因此在設計上,只要有重要的國際賽事,整座城市便一同進入紀念碑之中讓之成為建築,等到國際賽事落幕之後,這座城市回復原本的面貌,紀念碑失去內容而只能成為一塊碑,這也是我們意圖將城市分為軟體與硬體兩個部份,當兩者合而為一之時才堪稱一個整體,如同建築一般。
城市想像6
現今的城市在政府發展策略下,變得均質化且不具演變性,我們在思考的是一種新的城市演化過程,被卸載不具功能的建物、地標建築、基礎設施如何被轉化成二次的公共性空間,更多微小、多元的有機群落得以透過這些被荒廢、不具功能性的城市組織,創造一種新的城市系統,概括交通、生活、休閒系統等等。
城市想像7
從我們開始有意識就知道我們的上方是天空,腳踏的是土。土地有界線但天空好似無限,也因為地心引力我們無法離開地面,對於天只能仰望,或是不可及。 在這邊我們想大膽且有根據的假設:人類對天有一種『信仰』。 信仰之下有各種不同的樣貌,直接的面對天,用形體或是可見的物件有一種指向性讓人們可以利用視覺讓我們理解對天的信仰,我們把這種稱作為『形』;間接的面對天,有形的或是無形的物,透過人的經驗對於天的想像力來構築而成的信仰,我們稱它為『行為』。然而,構築一個對天的信仰需要材料,而這裡的材料我們稱作為『物質性』。
城市想像8
城市從零到有的過程,如果將城市從頭來過一次。而這次,我們不要再讓大規模的計劃干預,而是讓人和人的互動衝突,創造小規模卻合宜的都市。如果讓這 切都發生在災難之後的城市碎片之....。
城市想像9
讓透明去貫穿整棟塔,說透明的是夢是幻想。
在這樣虛無、輕質的系統下托起的幾個量體,
好比台灣文化的關聯卻又毫無邏輯樣。
下半部的自然、木頭、磚塊與混凝土之屋 : 代表著構築技術的基礎。
中半部的爵士、工作、工業與沉靜之屋 : 代表著打拼時心境轉換的幾個狀態
中上部的代謝、鋼鐵、塑膠、公共、娛樂之屋 : 是近代幾個重要的觀念與材料革命。
凌駕於這些以上的是人們心中的宗教聚落群。
以水循環、綠色、宇宙觀、新世代與眺望之屋來代表對未來發展的憧憬與期許。
分開看獨自成立、整體慨也成脈絡,隨觀者閱讀順序不同,其解讀也不同。
城市想像10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複合體,不斷的成長,不斷的融合,絕對不會只有單一物件指向而已。在如何編寫的腳本已經成為建築的記憶體容器。也將探索建築的意義從物件延伸到目前的建築的容器。關鍵要討論的是一個事實,即文本的內容在了解被用來作為經典模式的證明:廢墟的古蹟重建的功能:歷史顯著空間的恢復:和其建築實施方案的上下文完整性。
城市想像11
城市由不同時代的事件、記憶而組構,於是出現許多紀念性空間,緬懷偉人、弔念運動、展現權威,這都是在連結我們的城市與社會。即使身處城市精華地段,卻被模具化大量複製的混凝土塊包圍,不知不覺的生活在厚重、沒有溫度、沒有生命的混凝土群之中。
我們重組廢棄的鋼筋混凝土塊,化身成為人們失去靈魂後的家,靈骨塔。死後還是要住在精華地段,追求表面永恆的奢華。在最貴的地段的靈骨塔提供各種客製化喪葬空間。希望透過此設計讓我們反思人和空間的關係,而非一味追求表面的暑華。
城市想像12
台北(台灣)擁有高度住商混合的都市形態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不同於西方的分區規劃,台北到處都可看見『單一建築上住下店』,『商店沿街道線性發展』的現象,一條街就可以串起一個生活圈,這讓台北人擁有相對鄰近且密集的都市生活形態 對於摩天大樓而言,其不可忽視的標的性及象徵性是不可忽視的,尤其位於國家首都的摩天大樓更是具有代表國家性的色彩在,於此,對於此設計而言,詮釋台北的特有文化及風貌,就變成了首要需要達成的目標。 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首都,台北是一個機能分布相當複雜的一個地方,在都市計畫上,台北的機能並沒有相當以大尺度的進行單一機能上的配置安排,於此所形成的特色就在此出現,如住宅、商辦、工廠共處一處,或是商辦轉彎即可看見百貨公司等特殊現象,於此所產生的特殊文化也形塑出台北特有的”生猛”性,如夜市文化、便利商店密度全球之冠,這種多重複合空間的融合體就有如科學怪人一般,其整個都市就如同從各個不同的地區攫取特色並拼湊而成的一個複合型有機城市的產生。 本設計企圖以機能拼湊作為設計主軸,藉由傳統的廢棄五金進行拼接,拼湊出來的成果來發展複合型空間的可能性,並在其空間對應台北的各行政區特有風貌的機能,於此進行設計的初步概念的發想階段。 對於機能的安排配置,為凸顯台北特有的機能複雜性,本設計企圖以複合機能空間作為出發點,藉由台北各地行政區域的代表性機能作為發想的概念來進行機能的搭配,並且將其地點標示出,將其與基地關係進行量化(距離、角度等),以作為空間安排上的邏輯 空間量體部分則參考台北整體與其空間的相關人文地理資訊(人口、面積、密度),來進行空間定量的依據,由此發展特別的空間型態,在空間鄰接部分則大量的使用半戶外及戶外的過度空間,一方面可消弭機能之間原有的違和感,另一方面希望藉由其的引渡性來創造出新型態的複合空間機能,以期展現台北的機能”混沌”
城市想像13
沒有生死,只是換了軀體 」 釋迦牟尼 我們蓋了一座一座的高塔象徵自己的偉大 卻忘了自然的偉大是我們永遠超越不了的 我們曾擁有與追求無數的世界之最,直到世界的資源被耗盡 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口 越來越少的材料 我們開始肢解 蠶食曾引以為傲的高塔 這些殘骸得以庇蔭居所 有那麼一天 生命的延續成為地表人們精神最後的寄託 一個故事至今仍流傳著... 一位老人,用自己的雙手,用土塊搭了座小房,種了棵小樹在屋內 直到樹大了、人走了、小土房跟大樹成為老人的墓 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重複... 土、樹成為一座大山... 一棟又一棟象徵人類科技的高樓被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取代..
展覽五 城市的聲音
每個人對城市以及環境都會有一些看法,不論是用建築或者何種方式,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同學在這次的展覽中都對城市還有心中對建築的疑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今年透過對外展覽的方式,將同學的研究以簡單的提問,讓市民知道我們所關心的城市各個面向,也希望市民參觀完各項展覽後,能夠刺激他們對未來的想像,在展覽的最後能讓市民一同對城市提問。
這些市民提問在展覽期間將一同被蒐藏展出!而展覽結束後交大建築將把城市的聲音蒐集起來,深入研究持續發酵!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你(妳)對城市的聲音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生提問內容
提問1
都市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後,是否思考都市的生活品質提升成為最重要的下一步?又該如何面對都市嘈雜又多元的特性呢?
提問2
城市是否也存在有這種因為環境的意象與群體本身所維持的穩定關係而形成的「集體性記憶」?
提問3
建築的想像是不是可以不要只停留在一個固定的狀態,會隨著時間、環境情況而做回應?
提問4
綠建築策略在台灣的可行性評估:蓄熱牆研究
提問5
現今的都市生活中,室內與室外也不再只是單純的一線之隔,傳統的Figure- Ground還適用嗎?
提問6
城市中是否還存在著一種游擊性的空間戰術?透過戰術介入城市系統,緩慢但持續地演化,透過一種差異性複製擴散到都市中。
提問7
建築不再只是建築或是侷限在其嚴格的意義裡,應該要結合多領域而存在,如果能夠跳脫出來,你對於這個城市/建築會有甚麼想像?
提問8
城市裡面建築物密度越來越高,在無意識破壞自然的同時,建築能不能有意識的友善回應環境?
提問9
一個城市的深處是否默默的存在不可能的形態變化在活躍著?
提問10
住在這些工業城市裡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保護其他的綠林嗎?
提問11
若是將更多的設計融入城市中,與城市裡的人有更多的互動,這個城市是否就會開始有不一樣的風景。
提問12
城市如何死亡?
提問13
應該如何在極其複雜的城市中,找到一套可依循的規則來創造符合環境同時也符合城市民眾的城市傢具?
提問14
自由形體創作上,在構築階段需要製作許多客製化單元,如何降低客製化單元的成本,在現代對於設計師以及工程端來說也成為課題之一。
提問15
試想如果都市中的每棟房子不再緊靠一起,是否就能產生許多「多出來」的空間與新的生活方式?
提問16
Is emptiness important in a city?How do we keep the emptiness in a city?More emptiness is better?
提問17
又中、又日、又西;不中、不日、不西;台灣也。
提問18
如何在擁擠的城市空間,實現你想要的美好生活,探索你想要的人生風景?
提問19
居住在透天中如何處理面對城市的隱私問題?狹長的透天有否獲得更好陽光與通風的機會?
提問20
都市中的每棟房子,每扇窗,就一定要像相框般地展現出其使用者的容顏或個性嗎?
提問21
人是由什麼力量來驅動的?是每日的朝起朝落?是心靈的無盡追尋?而空間與時間將如何重新定義?
提問22
當城市人習慣了仰望與俯視、當左右被厚牆隔斷、那麼,城市裡,水平是否還有新的可能?
提問23
若街屋對外有它因應社會的美,它依就必然也有向內充滿生命的表現。有什麼樣的可能能使純粹的方箱內,有著對框架的另一種想像?
提問24
都市計畫與地毯轟炸
提問25
若都市的發展必然是垂直,而綠地的擴張仍然在平面?
提問26
觀看與被觀看,那又如何?
提問27
在城市生活,我們總要追著時間跑,害怕與社會產生時差、與友人產生時差,因此在擁擠的都市裡、在時間的巨流裡,我們如何不迷失了自己?
提問28
如果城市中比鄰的街屋一樓,全部變成公共空間,那會是怎麼樣的景像呢?
提問29
為甚麼我們的城市如此擁擠?
提問30
都市之間的居住關係冷漠且疏離,住宅與住宅間各自為政,產生出了許多都市問題,要如何用設計介入居住與居住之間,產生彼此的歸屬感?
提問31
藉由觀察慶典及儀式,把設計要求的三階段目標(路燈、牆、博物館),各自與三個主題來作聯繫,分別為創造(慶典)、紀錄(周期性)、事件(串聯)。
提問32
現今我們的生活關係,已經小從移動裝置,大至居住關係徹底地改變,因此未來的生活模式也應該完全不同。21世紀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提問33
日常的生活裡,建築占了你的多少成分?
提問34
該用什麼角度去以住宅去回應城市的改變?該用什麼方式使自然重新介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提問35
現在的都市由街道及建築密集的構成,人們彼此相遇、交流的場所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提問36
試想是否有一種介質,是一種能夠隨著人的活動來改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公共性,又給予人隱私的包覆呢?
提問37
城市空間有機會保有最大公共空間和最大私密空間嗎?
提問38
空間尺度跟身體適合的姿勢,能夠改變在大空間的社交狀況嗎?
提問39
建築要怎麼要讓人在居所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感受到光,成為人與自然的界面?
提問40
堤防之外我們還剩下甚麼?
提問41
要如何消去城市之中的上下關係呢?
提問42
邊界圍塑了空間、界定了城市、扎根於生活;台北是否能夠給予不同尺度的邊界空間新的關注,讓邊界的改變引領台北產生新的都市面貌。
提問43
城市?城事?建築?事件?空間建築化?
提問44
如果城市是一個容器,裝載著人類的大小事?
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SDE(Solar Decathlon Europe)
交大蘭花屋計劃
交通大學將在法國凡爾賽宮前蓋一棟綠色住宅!
【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交大蘭花屋計劃】的團隊將在2014年六、七月代表台灣在凡爾賽宮前蓋一棟展現新世代永續智慧生活之綠色建築,並與其他19個國際一流大學團隊競賽。
這個稱作【十項全能】(Solar Decathlon)的競賽最早是由美國能源署推動,2002年首次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前舉辦,爾後2010年開始舉辦歐洲盃Solar Decathlon Europe (簡稱SDE)競賽。
過去幾屆的【十項全能】(Solar Decathlon)競賽,共吸引來自全球各國一流學府的參加,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等世界一級的大學,今年交通大學將在法國凡爾賽與這些國際一流的學府共同競賽。
【交大蘭花屋計劃】也秉持著台灣製造的精神,從概念師法蘭花開始,在材料選擇與技術整合上都與國內優秀的企業合作,吳妍華校長也期望借由企業的背書發揚SDE以「學生競賽」為主的核心精神。
這棟代表永續智慧生活的綠能建築是個城市及能源再生的啟動器!
交通大學面對全球極端氣候的挑戰,透過研究和試驗積極落實綠色能源與社會接軌的可能性,特別針對太陽能與都市議題的部分,設計出一棟推動永續環境觀念的建築。
人文社會學院曾成德院長接受法國大會官方訪問時表示:「在這個展現未來永續綠生活的建築設計中,團隊建立了『建築綠色核心(Green Core)』,『都市天際線(Blue Sky)』,及『啟動社會引擎(Power House)』等三個主要核心思想,旨在回應永續環境,並試圖在設計提案裡,從綠色環境出發,關懷台灣的都市景觀,最終希望蘭花屋做為一個啟動社會改造運動的引擎」。
團隊師生在建築原型(prototype)上,考慮綠色能源與創造永續環境是設計的起點,而「綠」核心就是蘭花屋的心臟。這個利用綠色植物與蘭花構成的空間,除了調節室內溫度、為室內進行換氣外,更可利用回收水資源來澆灌植物。傾斜的屋頂除了有太陽能發電之外,更便於回收雨水以供利用,可消化台灣夏季降雨密集的排水問題,更可改善都市熱島效應。
回應到都市層面,團隊分析台北四到五層樓的公寓及街屋共佔了48.29%的比率,這些居住空間裡充滿著頂樓加蓋與鐵皮搭建,在視覺上缺乏統一的美感。因此以更新都市天際線、創造都市再生機製為想像的蘭花屋,將取代台灣屋頂亂象,改善台灣現階段的屋頂美學,並且提供一個新形態的社交空間。
未來在台灣啟動蘭花屋計劃需要為城市與社區考慮更多的公共性,包括尋找新的城市網絡、老房再生、為下一世代思考城市居住問題以及尋找綠的天際線。因此蘭花屋建築在真實的基地上,必須思考如何將其綠核心精神提升到改善都市環境與社會機制的層次,因此蘭花屋可被視為一個城市及能源再生的啟動器,同時希望影響力擴及全台灣及其他國家。
在此競賽中,設計團隊面對的是永續環境和綠色能源的議題,為了將這些觀念落實到社會大眾身上,必須從教育著手。青年是未來最重要的推手,因此在【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交大蘭花屋計劃】的宣傳計劃中,以教育必須從根做起為基礎,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太陽種子冬令營】推廣社會教育,誘發青年及普羅大眾對於能源議題的興趣。並且借由媒體的傳播與產業的投入,持續其能量,將影響擴散至一般大眾與常民家庭的生活教育,在永續、環保、節能與智慧生活等重要概念上為下一代立基。
太陽種子冬令營
交通大學與台達電子攜手為新世代優秀青年提供表現舞台!
2014年交通大學將代表台灣到法國參加【歐洲盃十項全能】(Solar Decathlon Europe,簡稱SDE)競賽,六月將在凡爾賽宮前蓋一棟展現新世代智慧生活的綠色能源屋,並且與全球各地的一流大學一同競賽。
SDE 的核心精神是「學生競賽」,因此這棟回應全球極端氣候議題,並且運用綠色能源展現新世代永續觀念的綠色建築,從設計概唸到落實,全部都由學生一手包辦。
這個觀念與台達電子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教育必須從小教起」的理念不謀而合。基金會致力推行環境保護、科技創新與教育推廣,因此與交通大學攜手合作在農曆年後舉辦為期三天的【太陽種子冬令營】。
【太陽種子冬令營】讓35位高中學生們透過操作五個台北的典型街廓,思考居住環境與能源議題,並且學習團隊合作與交流。交大與台達電子會選擇一位優秀的高中生在六月時隨同交大師生到法國凡爾賽擔任「環境教育青年大使」。
交大校長吳妍華表示「只要你努力,沒有一件事是困難的!」這句話鼓勵所有的青年學子從自身開始改善環境,並且將影響擴散到他們的家人與週遭的人,讓這些太陽種子能在未來繼續在永續、環保、節能與智慧生活等重要概念上發酵。
>>相關討論
::台灣交通大學參加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大賽 Europe Solar Decathlon::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展 2014年2月9日~16日::
::2013年交大建研所第三屆學生競圖 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建築 賴彥吉 Jimenez Lai 出題::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展 2014年2月9日~16日
-
- 網站管理者
- 文章: 8790
-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交大建築所展 民眾提問變展品
交大建築所展 民眾提問變展品
2014/02/10
【聯合報╱記者王涵秋/台北報導】
對自己生活的城市,你有什麼疑問或想法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展今年首度移師台北舉行,以「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為主題,列出44個城市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模型、圖文方式呈現,民眾也可寫下觀眾對城市的意見,成為共同展品。
研究所三年級學生、策展人王晟瑋指出,展覽中有一個問題是「淡水河堤防之外,會是什麼樣子?」以模型打造了淡水河畔的碼頭、市集等設施,呈現心目中理想的淡水河河岸景觀。
王晟瑋說,展覽內容包含建築模型、概念文件、數位互動裝置體驗、綠能建築介紹等,希望藉此激發市民對城市的想像。
他說,民眾在提問卡留下的意見,也會成為每日更新的展品之一。
此項展覽自即日起至2月16日,於台北內湖的台達陽光大樓展出。
2014/02/10
【聯合報╱記者王涵秋/台北報導】
對自己生活的城市,你有什麼疑問或想法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展今年首度移師台北舉行,以「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為主題,列出44個城市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模型、圖文方式呈現,民眾也可寫下觀眾對城市的意見,成為共同展品。
研究所三年級學生、策展人王晟瑋指出,展覽中有一個問題是「淡水河堤防之外,會是什麼樣子?」以模型打造了淡水河畔的碼頭、市集等設施,呈現心目中理想的淡水河河岸景觀。
王晟瑋說,展覽內容包含建築模型、概念文件、數位互動裝置體驗、綠能建築介紹等,希望藉此激發市民對城市的想像。
他說,民眾在提問卡留下的意見,也會成為每日更新的展品之一。
此項展覽自即日起至2月16日,於台北內湖的台達陽光大樓展出。
-
- 網站管理者
- 文章: 8790
-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展 展場相片
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展 展場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