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雄到亞洲 曾瑞宏領軍綠色實驗室 尋找氣候建築新解方
台灣建築師曾瑞宏多年來在高雄耕耘,以建築為媒介,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價值觀融入設計理念,體現在一棟棟作品中。從芒果樹辦公基地、佛光山妙慧樓到旗山家扶中心等等,處處可見他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永續發展的堅持與執著。曾瑞宏建築師的設計理念源自對自然、環境的關注,緣起於豐富的生命體驗。作為一位建築專業人士,他深信「向自然學習」與「呈現建築對社會正面價值」是核心價值信念。他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關係,主張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不謀而合。他的建築作品內涵涵蓋對環境、自然、弱勢團體和下一代的環境教育關懷,多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關注偏鄉地區的需求與建設。
曾瑞宏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的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共同成立了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期望透過跨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尋找環境與建築的解決之道,一步步實踐以「建築、環境與都市」為核心的ESG永續發展理念。根植高雄、放眼全亞洲,這個新興實驗室勢必吸引更多人關注永續議題。
高雄是台灣重要的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碳排放量高達全市總量的80%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冀望透過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轉型。更於2023年6月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期望於2030年達到城市減碳30%的目標。身為高雄在地人,曾瑞宏不遺餘力實踐綠建築超過10年,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後,也受高雄市政府重視,邀請參與「淨零學院」規劃設計,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層面著手,讓永續理念能在這種場域更精準傳達,發揮「分享教育」意義,集思廣益找出減碳解方。
芒果樹基地 零耗能辦公室的創舉
2023年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是曾瑞宏成功在高雄市打造的全台首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時六年,看似漫長實則如白駒過隙,「六年時間非常值得」,正如曾瑞宏所言,因為這只是環境教育與社會貢獻的開端,往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才能產生深遠影響。保留基地內一株百年老樹是這個工程的重大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但卻是善盡環境保護最佳體現。為確保樹木生長環境不受影響,團隊首先在基地實測一年的微氣候資料,全面收集氣候數據;其次則進行樹形測量並導入實測數據進行環境模擬,最後更針對樹根位置探測,確保建築工程不影響其生長。
高雄市為台灣老牌工業重鎮,2021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萬噸,占全台20%,是推動淨零轉型刻不容緩。在地紮根的曾瑞宏積極與市府溝通,為淨零學院規劃設計,期盼透過跨界合作培育綠色人才,為高雄、為台灣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曾瑞宏說過,在這樣的場域中討論問題,能更好地傳達理念,發揮教育意義,集思廣益找出解決之道。
被動與主動節能手法的完美結合
芒果樹辦公基地的建築設計完美結合被動式與主動式節能技術。被動設計包括自然通風、日照採光、雨水收集等,主動設計則運用各種節能設備如LED燈具、低輻射鍍膜玻璃、變頻冷氣、節水器具、遮陽格柵等,在兼顧美學與舒適性的前提下,最終搭配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的目標。實際收集一年的能源使用數據顯示,芒果樹基地的能耗表現甚至優於原先設定的零耗能目標。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全年氣候溫暖潮濕,建築物保溫隔熱是節能的重點。曾瑞宏非常重視採用綠建築設計理念及材料,如屋頂綠化、外牆遮陽設計、隔熱玻璃,加上自然通風設計與太陽能裝置,達到節能減碳效果。芒果樹辦公室即是一座「呼吸」建築的實證,或可作為台灣氣候條件下節能參考典範。
超越「綠建築」認證的追求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直言綠建築標準不應僅限單一,應有更多表現形式與持續討論。他更重視建築使用者的體驗,評估包括健康、舒適度等人本考量,以及在氣候變遷下的環境共生能力,甚於獲得何種標章認證。他反思產業與綠建築應有更好的結合,期望其作品能啟發大眾反思檢視,供作驗證參考。芒果樹辦公基地、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中心等,皆是曾瑞宏對綠建築理念的詮釋與實踐。他提出,在新建案中體現綠建築已漸趨普及,但修繕和強化既有建築的節能潛力,才是更具環境永續性的做法。他呼籲,應思考既有建物可保留什麼、補強什麼,以達到最小的碳排放量,而非將其全盤拆卸重建。相較於歐洲國家,台灣在這方面確有很大的加強空間,否則城市的記憶紋理與文化傳統恐將抹去。
近年來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在企業界、投資界廣為重視,成為檢視永續經營的主流標準。曾瑞宏以實際作品呼應 ESG,體現了建築對環境友善、關懷社會弱勢、善用資源等核心精神。未來建築業者若能將 ESG 內化為設計理念,將有助於台灣邁向環境永續發展。
建築傳統與氣候智慧的延續
曾瑞宏倡議重視既有建築的修繕與強化,除了考量環境效益,更蘊涵了保存文化傳統、累積在地智慧的意義。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祖先對應當地環境所累積的建築智慧恰可提供借鏡,與現代科技相互佐證,方能真正實踐「與環境共生」的理想。區域性建築傳統不應遭到遺忘,它凝聚了世代對於氣候應對的經驗,是環境智慧的結晶。歐洲國家普遍重視保存古蹟,台灣在這方面應有所努力。唯有將新舊融合,傳統智慧才能延綿不絕;反之,如果現代建築僅重新建更新,城市將形同龐大的資源黑洞,日漸喪失文化認同與環境智慧。
曾瑞宏提出了值得省思的議題——如何在現代建築中汲取傳統環境智慧?台灣幅員雖小,卻因地形差異而孕育出豐富的氣候對應之道,從平埔族၊原住民到閩南文化,皆有獨特的營建樣式。如能將這些在地知識與科技結合,必能開創出與環境更相適應的新興綠建築風格,彰顯台灣建築設計的獨特性。
共生永續的願景路徑
綜觀曾瑞宏建築設計的內涵,不難發現一條貫徹始終的理念脈絡——人與環境的永續共生。無論是芒果樹辦公基地、佛光山建築,還是與家扶中心的合作等,皆反映了對環境保護、社會公益、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建築不該只是一杆冷冰冰的鋼筋水泥,更應寓含人文關懷、自然之道,甚至一種生命價值觀。曾瑞宏對綠建築的理解與追求,正是在尋求建築與環境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透過專業設計的力量,引導人們反思人類與地球的命運共同體關係。
深耕高雄、放眼全球,曾瑞宏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環保初心,足資成為建築設計界的典範。唯有與自然環境和解共生,台灣的城市發展才能邁向真正的永續之路。
近年來,聯合國持續倡議「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應對氣候變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消除貧困等17項發展目標,呼籲各國、各領域攜手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曾瑞宏建築設計實踐恰與此理念不謀而合,他的作品不僅注重環保節能,更關注人文與社會價值,展現出建築領域對SDGs可作的具體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