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設計競圖、競賽及獎項、公共工程標案、私人招標相關資訊
unsw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unsw »

I support eaGer's position. It is about architecture that matters. Koolhaas didn't get it because of his Dutchness, Hadid didn't get it because of her Iraqi background.

We can argue that why not Steven Holl or Toyo Ito. But how do you make a case for a winning nationalism in architecture? Just go visit Wang Shu's buildings and go from there. Building is a very slow and messy engagement. To realize a project it itself almost connotes a deep sense of commitment in Architecture. Yes, it is capital A.

By the way, I want to remind dear readers that not all of the jurors voted for Wang Shu. Hadid did, but some didn't. This is a controversial win.
ArchiFragment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ArchiFragment »

eaGer 寫:
psun 寫: Why there is no Taiwanese architect ? more commercial building proejct no more any cultural background inside at Taiwan ?
psun 的問題打到台灣建築圈的心坎上了,也是我們一直要問的問題之一。

假若台灣建築圈願意正視王澍建築師獲獎這件事,或者說中國建築師成為「建築大師」這件事(台灣習慣將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甚至是外國建築師稱為「建築大師」),除了大家在私底下討論、惋惜、感嘆外,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報導雜誌都要有建築師、建築學者主持一場場的討論,留下書面資料,做為我們再前進的後援才是。

或許有人會說「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只是一個資本主義體制下所頒發的獎項而已」或「我才不在乎」或「那種獎無法真正肯定一位建築師」或「我做建築不是為了拿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或「那是美國人頒發的建築獎」或「那是美國向中國人民靠攏的方式」,但我認為,如此的話語跟王澍建築師做建築的態度及作品獲得某個基金會或某群評委青睞無關,當中國建築師可以秉持他的精神、找到並且運用某些元素反覆做、不斷做,做出了讓人「有感覺」的建築時,台灣建築師、建築系老師們(尤其是台灣擁有大量的西方教育出來的建築人才)要怎樣告訴還在如此建築養分下成長的每個人,「你們現在吸取的養分對你們有幫助」?

1. 先恭喜中國建築師得獎,但我一直在思考今年得獎的背後意義,接下來更會是中國發揮的世紀,我會說中國真的了不起

2.前提先說,我個人對王澍的作品不大有感覺。若是以王澍的作品品質及能力,南美洲或印度還有更有資格的建築師應該得獎,也不是只有Holl,Ito,(別問我有哪些建築師,網路上很多)倘若普立茲只有這些選項,那也太悲哀了,然而,今年卻選擇了「中國」建築師王澍,我想的問是「這是"頒給中國"的獎吧,不是頒給王澍的獎?」因為以往得到普立茲獎的建築師,其所屬的國家並不會讓人那麼在意,然而,在那麼困難的環境裡成就王澍的建築哲學,這樣的哲學,在全世界裡,大概目前也只有中國做的到,因為中國的環境那麼困窘但又是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到處充滿了機會,也充滿高度的現實壓力,這就像艾未未不能沒有中國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王澍的作品若是在歐美,還會得獎嗎?今年的獎,讓這個問題提升到國家與政治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建築師能力問題
可參考這篇西文新聞(請善用google翻譯)
「史上最政治的普立茲獎」
http://cultura.elpais.com/cultura/2012/ ... 04997.html
所以今年實在不能單以建築師能力的角度來看,如果台灣國內的那些建築評論家,只會報喜或宣傳王澍的作品,光在建築評論這個領域,面對真實的力道就已經輸給了中國跟歐美

3.台灣不是沒有文化取向的建築作品,不然台灣雜誌登的那些美術館,教會,學校是什麼?所以問題在哪裡?因為台灣沒有一個豆漿教授當評審?因為那些作品的精神不夠深刻?

4.商業取向的建築也是有好建築,不能這樣一竿子打翻一船人,Zaha跟Renzo Piano沒有做商業取向的案子嗎?我想問題不在文化取向或商業取向的案子吧?即使是去年的葡萄牙建築師Souto de Moura,他也有商場的作品,也沒有那麼崇高的建築理念,再者,難道美術館類的文化性,不也是一場建築師與業主的生意?

5.好奇的問,台灣有哪些建築師去報名候選普立茲獎的?

6.現在充滿人文情懷的中國建築師得獎,中國國內的主流建築師與非主流建築師間的對抗將會是如何?最後收成的還不是歐美建築師....唉...
ArchiFragment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ArchiFragment »

好吧,不好意思舉例一下,純討論,沒有惡意喔
假設台灣建築師Eager得了普立茲獎,會怎麼樣?







我舉雙手贊成!!!! 8) 8) 8)
貝克漢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貝克漢 »

ArchiFragment 寫:好吧,不好意思舉例一下,純討論,沒有惡意喔
假設台灣建築師Eager得了普立茲獎,會怎麼樣?
純想像,沒有惡意喔
A. 號稱台灣第一人的李大師會登上101...
B. 李大師看破紅塵世俗, 剃髮回歸中台禪寺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eaGer »

ArchiFragment 寫:好吧,不好意思舉例一下,純討論,沒有惡意喔
假設台灣建築師Eager得了普立茲獎,會怎麼樣?
我舉雙手贊成!!!! 8) 8) 8)
我也舉雙手贊成呀!

假如我得了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我會將十萬元捐出來,成立 Please Karaoke Prize,帶準建的朋友們去錢櫃唱歌唱個無日無夜、昏天暗地,唱到最後還唱得出聲音的那個人拿到十萬元獎金。



並且負責買單。 :D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eaGer »

阮慶岳談王澍 不跟從西方反獲尊重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2012.02.29 05:45 am

杭州建築師王澍獲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大陸建築師。台灣建築師阮慶岳指出,普立茲克獎頒給王澍,某種程度也代表了「西方對大陸城市發展的疑慮與批判」。

台灣建築師阮慶岳是王澍好友,曾邀請他來台參加「朗讀違章」建築展。阮慶岳認為這幾年大陸城市迅速發展,許多建築師追求高大、前衛的建築,為此拆毀許多中國老建築。王澍卻反其道而行,他的作品多屬小型建築,許多以建築回收廢料做成,蘊藏對大陸建築的反思與批判。

阮慶岳指出,王澍認為做建築必須兼顧兩個層面,一是處理這塊土地現在面對的問題,二是處理過去的回憶。只要清楚掌握這兩個層面,根本不必在乎西方任何潮流。這種自信贏得了西方的尊重

【2012/02/29 聯合報】@ http://udn.com/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eaGer »

中國那麼大,建築設計的人數非常多,對於王澍獲獎,想必也會有相當多的意見。

出處

2012年 02月 29日 13:16
王澍獲獎對中國建築設計有何重大意義?
Lara Day/Josh Chin

中國不乏標誌性的現代建築﹐從廣州大劇院到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難以一一列舉。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外國明星建築師領銜設計、中國政府出資建設的項目。比如﹐伊拉克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瑞士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和荷蘭的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等都參與過中國項目的設計。

如今﹐隨著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Award)的揭曉﹐中國的建築業可能到了一個轉折點。週一﹐王澍獲得了今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籍建築師。正式頒獎典禮將於5月25日首次在北京舉行。舉辦城市是去年10月確定的﹐當時尚不知道誰將獲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由普利茲克家族1979年在芝加哥創立的。該獎常常被比作是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可以得到10萬美元的獎金。凱悅酒店集團(Hyatt Hotel Group)也是普利茲克家族名下資產。

凱悅基金會主席普利茲克(Thomas J. Pritzker)在宣佈獲獎者時說:「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築師﹐這標誌著中國在建築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此外﹐未來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成功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將非常重要。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如同世界各國的城市化一樣﹐要能與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建築評論人士、建築史學家朱濤說﹐突然之間﹐王澍開始證明我們自己也能夠設計出高質量的作品。朱濤出生於山東省﹐在中國多個城市從事建築設計。

朱濤說﹐中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很多中國建築師對自己的作品缺乏自信。他還說﹐對於在快速城市化的環境下工作的年輕建築師來說﹐普利茲克建築獎表明﹐建築是一種文化產業﹐而不只是商業行為﹐建築師是文化的創造者﹐這有很大的意義。

外國建築師對中國城市景觀的重新塑造令西方和中國新聞界對中國建築師的籍籍無名苦惱不已。在這一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教授王蔚承認﹐她對王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感到意外。王蔚與王澍沒有關係。

王蔚說﹐我說感到意外﹐是因為我曾認為中國建築師贏得這個獎還要很多年的時間﹔考慮到中國的建築研究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才真正開始發展﹐現在就能獲得這個獎是夠快的。

今年48歲的王澍生於中國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王蔚補充說﹐他在普利茲克獎得主中算是相對年輕的一位。相比之下﹐貝聿銘在60多歲時才獲此殊榮。貝聿銘19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出生在廣州﹐20世紀50年代入美國國籍﹐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度過。

王澍和妻子陸文宇1997年在杭州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在那裡﹐王澍將從中國文化和歷史中提取的材料和現代形式相融合﹐希望為中國建築開發一種新的語言。

例如﹐他設計的寧波當代藝術博物館重現了從前的港口建築﹐而他的另一作品、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則使用了從舊房子收集的200萬塊瓦片﹐用於建造屋頂。

英國的美克建築事務所(Make Architects)北京工作室的首席建築師普迪克(John Puttick)說﹐直到現在﹐人們還在認為﹐大多數強調設計的建築出自外國公司之手﹐而中國公司只是負責施工。王澍的獲獎凸顯了中國新一代設計師的成就以及他們的工作質量。

同時﹐外國的建築公司傾向於將中國當做一塊白板──用普利茲克獎得主、2012年普利茲克獎評委之一哈迪德(Zaha Hadid)的話說﹐中國是建築師的一塊完美的空白畫布。

中國香港的建築師嚴迅奇(Rocco Yim)說﹐王澍一直在追求的方向﹐是基本上不關注趨勢的發展﹐尤其是西方的趨勢。他的公司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Rocco Design Architects)在中國各地設計了多個項目。他說﹐我認為總體上講﹐這為中國年輕的建築師上了很好的一課。

王澍的獲獎還可能幫助中國擺脫反覆出現的批評之聲﹐包括國內的批評﹐即認為中國在創意領域無法和其他國家競爭。

王蔚說﹐以往人們對中國的瞭解更多源於建築施工而不是中國的創意﹐此次獲獎證明了中國在文化和創意方面取得的進步。這對中國的各個行業都有積極的意義。
elusive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elusive »

ArchiFragment 寫:好吧,不好意思舉例一下,純討論,沒有惡意喔
假設台灣建築師Eager得了普立茲獎,會怎麼樣?
呵,真是有意思的假設,
不管eager有沒有得獎,
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建築領域對人產生影響是無庸置疑的。

8)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最近大家都在聊王澍......

文章 eaGer »

出處

最近大家都在聊王澍......
ChenLiang Liao 寫於 2012年3月1日 0:58 ·

我在北京工作時,曾經聽一位來自江蘇的同事說過一個傳說~

「大陸有個建築系的學生,在他當年畢業評圖時,當著全部評審的面前說了一句話:「中國只有一個半的建築師,一個是我,另外半個是我的老師!」~讓眾人啞口無言,當然也因此得罪不少前輩!」

因此,這個學生在還沒踏入業界前,就黑了~~因為這樣的孤傲,建築之路一直走的很不順......

直到我一個人在旅途的過程中,站在寧波博物館和杭州美院前......我終於可以體會到~嗯!他的確是夠資格講這種話!也只有這種氣魄的建築師才蓋的出來這種氣魄的建築!!!

這個八卦不知是真是假?一直很想當面問問他~但是在看過他的建築之後,問不問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的確被他的作品完完全全的震攝住了!

(後來看到文字報導~ "王澍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批判了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還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齊康)算半個」,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過於狂妄沒有授予學位。")

在雲遊中國的那1.5個月,雖然我沒有踏遍中國,但是在旅行的過程中,已經慢慢懂了一些事情...。

包含王澍在內的幾位中國"先鋒建築師",他們作品的威力,是吸取廣大土地,所涵養出來的遼闊空間觀與氣魄!

沒有恐懼,沒有小心翼翼,只有想說什麼和想做什麼!

最近聽到好多馬後砲,或是艾艾自憐的抱怨,聽了就覺得噁心......(雖然我早就很看好他!)

寧波博物館和杭州美院不代表中國全部的建築,王澍也不代表全部的中國建築師。他的價值,就在於他代表他自己!用他的觀點,用他的理論,實際詮釋在中國"土地上"的建築師!

不可否認的,台灣的建築鼎盛時期早已過去,"社會責任"這種東西,也只有0.1啪不到的"建築人"care而已...所以我們的環境才會被搞成這樣!當年台灣經濟起飛時,真正在"執行"業務的前前輩們賺飽了,對於"責任"和"教育"沒有任何交代,只有少數真正願意付出的前輩遺留下屈指可數的精神。

沒有紮實的累積,所以無法"超英趕美",我們的土槍土炮,敵不過人家的船尖炮利!第一個舉槍投降的,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上級指導"~ ‎以至於台灣辦的"國際競圖",才需要花幾數倍的設計費,去買洋人的"設計"~(東洋也可以!)

中國的機會和市場,到現在已經成了不能逃避的課題了。

中國,的確是個發揮的好戰場~但你若不是個好戰士,請勿輕易嘗試!因為迷失在浴血叢林裡的小白兔,可不缺你這一隻......不是每個在中國土地上的建築師,都有資格變成"王澍"!2012/03/01 Liang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王澍 - 素樸為家

文章 forgemind.news »

出處

素樸為家
心|望鄉|2010年2月號|總51期
口述:王澍
整理:夏楠



先從我的憤青時代說起。

那是80 年代末,整個社會都充斥著一股很強的批判味兒。我在東南大學上到大二,已公開向老師們宣佈:沒有人可以教我了。

因為我已經把那些老師都看明白了。我開始進入自學狀態。那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我們那個班被戲稱為「大師班」,連每次作業不及格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大師的坯子,都堅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師辯論「為什麼給我不及格」。當年那種學習狀態是,你到夜裡12 點還會看到同學捧著一本黑格爾的書坐在樓梯上,一直看到凌晨3 點還不回宿舍。大家都進入了自學狀態。這跟「文革」結束不久有關,老師其實能教給你的東西非常有限。適逢新藝術新思潮,每個人都抓住機會用各種方式自學。

1987 年我24 歲,血氣方剛目中無人,寫了一篇很長的論文《當代中國建築學的危機》,批判了整個近代中國建築界的狀態,從各位大師一直批到我的導師為止。大師名字裡,當然有梁思成。那篇文章沒有地方給我發表。

當年我們那一代人當中,或許我想問題會更深入一些,更具探索性。很多人在批判,我則總在問一個問題:批判完了我們做什麼?是不是經過批判,經過這種所謂的革命就真的能誕生新的價值觀或者新的事物?那時我就並不肯定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這種對於「建設性」的覺醒,源於我在大學一年級時遇到的校長和恩師錢鐘韓。那是一個讓我永生難忘的人。

整個學校有九個系,剛進校時每個系要派一個學生代表去聽校長訓話。我很幸運……其實至今也沒弄清楚為什麼他們選了我作為建築系的學生代表。

錢鐘韓校長是錢鍾書先生的堂弟,是那個年代很特殊的人。他在歐美遊學七八年之久,但沒有在任何一所學校讀完過,也沒有取得任何一所學校的學位,他的時間主要花在了各個學校的圖書館裡。他回來後搞出了一個「錢氏定理」。用一個定理就變成了一位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學者。他那個年代會出這樣的人。他在給我們訓話的時候,主要是在教我們如何向教師挑戰—「你們不要迷信你們的老師;你們的老師可能前一天根本沒有備課,你要認真準備的話,你用三個問題,一定會問到他在台上下不來的」— 他認為只有進入這種狀態的學生才是他認為的好的學生,而不是那種聽話的、拿高分的學生。

剛入學就有人來指點你,這是很幸運的事!所以我到後來膽量很大。

記得在大三,我曾向老師提出,畫那種彩色的商業效果圖的問題,為什麼每個作業都要以它來結束。在我看來它基本上就是騙人的,是純商業的,是用來博取甲方的喜好。那時商業剛有了點苗頭,還沒發生,但我意識到這個東西已經是這樣一種性質。所以我向老師說我拒絕畫這個圖。老師當然很憤怒。後來事情鬧大,他們說,你們派幾個學生代表到教研室來談判。我帶了四個學生去談判。結果就是,教師們開放了,同意學生可以用任何形式來表達,不再限制你必須要畫這樣的圖。對學生做這樣的開放,那可是這個系歷史上第一宗案例!是我們通過鬥爭獲得的。還發生過很多類似的事兒,以至凡有此類事發生,系裡一定會將源頭歸結為我。

碩士畢業時,我的論文答辯全票通過,學位委員會最後卻沒有給我學位。「這個學生太狂了!」之前已經有人給我傳話,告訴我若不改論文就沒有可能獲得學位。我的論文題目是「死屋手記」,明顯是在影射我們自己建築系和整個中國的建築學的狀況,有人說中國建築學其後20 年發生的事都已提前在你那篇論文裡討論了。我一個字也沒改,離開學校前影印了五本放在學校閱覽室。後來的很多學生都翻過,但當時我們的老師基本看不懂。





十年後的1997 年,我參加東南大學80 週年校慶,當年系裡的一位青年老師見到我,說:「你這個人變化很大。你一點兒也不酷啦!」我問,我原來怎樣?「 原來啊,你在『東南』的時候,每次當你從走廊走過來,我們都感覺你不是 一個人走過來,而是一把刀走過來,那把刀是帶著寒風的,大家會不自覺地避開。」

十年,正是妻子對我的改變,讓我變得溫潤平和了。我寫碩士論文時已經與我妻子認識。她對我的影響深遠而又無形,其實到今天為止,我當年的那種勁兒還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但是它的外面你能感受到已經很親和和圓潤,不那麼危險,不那麼生硬了。但它真正的那種力量並沒有喪失,反倒多了很濕潤、溫暖的東西。

這種蛻變你很難自己知道。有一天(2007年),妻子站在我新完成的建築(中國美院象山校區)面前,對我說:「別人不喜歡很難的,因為它有很溫暖的東西讓你感覺到你會愛上它。」我就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這個變化真的很大。那已是又一個十年過去。

實際上,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我覺得像是甦醒。可能在我童年,再小一點兒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接下來你經歷社會的巨大的變動,和青年的憤怒階段,很多新的思想接進來,融合完了你會發生一次蛻變,蛻變之後你還能回到你一開始的那個原點的地方。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這個原點,它是一種普通的生活,但又不是平庸的生活。

做象山校園項目的時候,讓我有了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我以前所經歷過的。

比如,我覺得像山校園在很大程度是對我童年的回憶。

我的童年發生在「文革」。時有武鬥發生,只好停課鬧革命。我隨母親在新疆,母親工作的那所學校,因為停課整個校園被開墾成了農田。我和那些老師一起變成了農民。白天勞動,晚上農民們會聚一起喝著云南來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我們談普希金、談魯迅,談很多中國的外國的事情。現在回頭來看的時候,你能清楚看到當年那個運動帶有烏托邦的性質。很多人回憶那個年代就很憤怒很傷感不是嗎?因為那是很可怕的年代。但當時間過去,有一些其他東西會被你看到,我當年不過是一個小孩,在一個小孩眼裡,我看到了我該看到的東西。

我喜歡那種跟土地的關係。遼闊的土地,土地的氣味,莊稼的種植過程,種植與收穫,我都有極大的興趣參與。我在七歲時已經為家裡挑水。新疆的水桶是最大號的,洋鐵皮的,從我們家到水井有400 米路程,第一次挑我只能挑半桶,因為容易灑出來。慢慢的越來越有技巧。夜裡去挑的時候,也一個人在水井上搖櫓櫓;冬天搖櫓櫓,脫掉手套,一貼上去那個鐵櫓櫓會把手上的皮粘到手柄上,皮掉下來就會劇痛。但你仍然每天在做這件事。想想我是一個蠻奇怪的小孩,挑水挑到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磨煉。重複,重複,重複。我從來沒有說過「這是很累的活兒,不想幹」之類的話。我喜歡挑水,而且我能體會到挑水過程中的那種快樂。

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大概由於我看書很早,挑水的路上我就會想書上的內容。「文革」期間大家都看不到書,而我太幸運了,母親被臨時調到自治州做圖書館管理員,我可以進入書庫看所有被查封的書。七到十歲的年月裡,我就是這麼亂看書度過的。包括大部分外國文學的翻譯本和中國的古書(繁體版)。

我愛幹活兒,估計還有一部分是源於天性。七歲以前,我跟姥爺在北京生活。他癱瘓在床上,身上會起皮疹,每天我都要做我姥姥的幫手,用很粗的鹽,蘸點唾沫,用手給他全身抹鹽。旁邊的一些家裡親戚,偶爾說起過去的事,告訴我這個躺上床上的姥爺原來是干什麼的。解放後他就被定級為八級木匠,那是工人的最高級別。後來公私合營後失業,不得不靠給北京人藝做佈景,賺倆小錢。1960 年的某天,幹活兒時出了大汗,中午他躺在四合院的中堂裡睡了一覺,給風吹了,就全身癱瘓。癱瘓後全家人把他照顧得特別好,他在床上躺了16 年後去世。我也曾經算是看護過他。如果講支持的力量的話,他這兒,像種子一樣,會埋藏在小孩兒的心裡,待到合適的某一天它會發芽。就像我現在為什麼要求一年級的學生必須要全部學木工?它已經在我主持的學院裡發芽了。





我一向認為我首先是個文人,碰巧會做建築,學了做建築這一行,從這樣的一個角度出發,我看問題的視野就不太一樣。

十歲後我遷到西安上學。開始沒有校舍,全在帳篷裡上課。後來一邊用著臨時借的校舍,一邊建新校舍。新校舍是用工地的那種竹篷的方式搭的。我後來在這種竹篷學校上了兩年。帳篷學校和竹篷學校的經歷,讓你知道學校原來還可以這樣。

從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畢業我都是班長。從來不打架,但是誰也不敢打我。基本評語是特別內向。這個班長也不管事兒,只是讓大家看著他是每天最早到學校打掃衛生,冬天會早上6 點半到教室燒火點煤爐的那個人。全班的黑板報我一個人出,每一期我都會辦得讓全校震驚,因為每一期都很不一樣。這可能緣於我在新疆的生活環境。我的父親和他朋友們在一個很棒的劇團裡,都是演員。他們談的是藝術和文學。我從那時就意識到什麼叫創作……這就是,除了學習之外你知道什麼叫文采飛揚,什麼是文氣。我那種文人的孤傲是早年就養成了。

認識妻子以後,抹平了大半。事實她對我最大的影響,更是關乎心性的修養。比如這種—整天不干什麼,人的心靈還很充滿。

我曬太陽,看遠山,好像想點什麼,好像沒想什麼。我能這樣度過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變成很嫩的綠色,心裡一癢。當我用一種緩慢的、鬆弛的、無所事事的狀態來看它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無所事事是很難學的一門學問。但我逐漸學會了。無所事事時,突然間腦子裡有東西閃過,站起來,一提手,把該畫的東西畫出來,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憋著想,這樣還是那樣。

我們結婚後的第一個七年時間,我都是這樣度過。說起來,這七年主要靠她的工資在養我,我打零工,偶爾掙一筆。她屬於天然而然的人,工作對她來說意義不大,掙個工資嘛,她只是對她感興趣的小事情感興趣,比如去西湖邊閒蕩,去哪個地方喝杯茶,逛逛菜場或者百貨商場,又或者去哪裡看個朋友。問題是,我逐漸地能適應到這樣一個狀態。

這種感受是來自心性的。關鍵這個心性自然了,滋養了,你就朦朦朧朧朧發現,你想做的建築,要傳達那種文化裡最好的狀態和精神,你用一種很急的心態是做不出來的,用簡單的摹仿也沒有意義。首先一個人的心性變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發生了很敏感和很細膩的變化;你看進去了,又看出來了。你看下雨,看很長時間,雨怎麼下,從屋脊順著哪條線流下來,滴到哪裡去,它最後向哪個方向走。你會對這種事情感興趣。你就會想,有沒可能做一個這樣的建築,讓大家清楚看到,雨是從那兒下來的,落到那兒之後流到了那兒,從那兒又流到了什麼地方,每個轉折、變化都會讓人心動。

這不是靠看書的。在這個階段,我看中國的書越來越多,但基本上我沒有看過任何和建築有關的書。這個階段我稱之為忘卻。經過這七年,我發現了內心裡最適合自己的東西是哪一種。

我想討論一個和生活最有關係的建築:中國園林。白居易有三間平房,前面一小畦菜地,再用竹籬簡單圍一下,這中間就發生了變化。它一定是有什麼在裡面。所以從那兒開始,可能從那兒開始,我任何一個建築都是園林。不管表面上像園林的還是外表八竿子打不著的,都是,它已經用各種形態進入到我的建築了。

這個七年結束之前,我用了半年時間在我們五十平方米的房子裡造了一個園林。我做了一個亭子,一張巨大的桌子,還做了一個炕。還做了八個小的建築,作為我送給妻子的禮物。是八盞燈,我親手設計的,每一盞燈都掛在牆上。這個房子,如果說小的話,小到可以塞下八個建築,它有多小呢?

在這些年裡,我跟很多工匠建立了很好的友誼。我開始對材料、施工、做法,變得非常熟悉。我親眼看到每一顆釘子是怎麼敲進去的,每一塊木頭是怎麼製作成型的……徹底搞清楚這件事的全過程。我做後面的每一個建築,可說是在對這件事極為瞭解和熟悉的基礎上施行的。

……基本上,我在追求一種樸素的、簡單的、純真的、不斷在追問自己來源和根源的這樣一種生活和藝術,我常自省—到現在我們都這麼認為,還有些東西沒有達到,還有些狀態沒有實現,都是和自己的修養有關。
unsw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unsw »

Jiayang Fan's article, PRICKLY PRITZKER: CHINA’S NEWLY CROWNED ARCHITECT on New Yorker:

Similarly, an award doesn’t only have to be about the award—which isn’t to say that Wang doesn’t deserve his. From modernist high-rises to art museums to a university library that appears to float on water, he has amply demonstrated that he does. Yet, a prestigious award can also express anticipation and apprehension for a country’s visionaries poised, as they are, to guide momentous change. The truth is that even without foreign reminders, Beijing’s smothered skies and foul air, and China’s censored Web and muzzled media, attest to the dire need for change. Whether it comes as a result of prodding from abroad, ferment from within, or some combination of both, is almost beside the point. “This is a really big surprise,” the architect said upon learning of his win.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I’ve done many things over the last decade.” I imagine him smiling to himself as he uttered the next words: “And still, I’m so young.”

Read more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c ... z1ntu7Zqoc
sealgePluff

建築界諾貝爾獎得主王澍 一磚一瓦打動人心

文章 sealgePluff »

建築界諾貝爾獎得主王澍 一磚一瓦打動人心
2012-03-03 01:53:00 來源: 香港成報

核心提示:中國建築界在為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而感到驚奇,甚至有忽然降臨的歡愉,媒體也在為自己的資料庫裡沒有王澍而慌張添加。但看過王澍的設計就會明白,他在恰當的時間裡,將中國精神成功轉化成了普世的設計語言,用磚瓦、竹、山水,展示了建築的品質——具有觸感、能打動人心的力量,並源自這片土地與人文,又同時預示未來。在中國城市發展引發關於建築的種種爭論的時候,王澍超越了這些。為甚麼是王澍?因為他稱自己的設計是業餘,而他宣揚的是人文,而這正是中國建築缺乏的,也是世界想在中國尋找的建築註腳。

  中國建築界在為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而感到驚奇,甚至有忽然降臨的歡愉,媒體也在為自己的資料庫裡沒有王澍而慌張添加。但看過王澍的設計就會明白,他在恰當的時間裡,將中國精神成功轉化成了普世的設計語言,用磚瓦、竹、山水,展示了建築的品質——具有觸感、能打動人心的力量,並源自這片土地與人文,又同時預示未來。在中國城市發展引發關於建築的種種爭論的時候,王澍超越了這些。為甚麼是王澍?因為他稱自己的設計是業餘,而他宣揚的是人文,而這正是中國建築缺乏的,也是世界想在中國尋找的建築註腳。本報中國新聞中心黎靜

  王澍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出生在新疆,童年正值文革,母親所在的學校停課,校園被開墾成了農田,他們在鄉間勞作,那些「農民」在田間月下喝雲南來的普洱咖啡、談論詩歌,那種遼闊的胡思亂想奠定了他人文關注的底色。後來母親到烏魯木齊圖書館工作,他便萬分幸運地在一個不准讀書的時代,獲得了意外的閱讀空間,進入書庫看所有被查封的書。

  80年代大學異類

  最初看他出生於新疆,再看他設計的建築,會很疑惑,他那種鄉土的感受與孤煙大漠似乎難以產生聯繫。翻閱他的零星資料才瞭然,他10歲開始和父母在西安開始了另一端的生活,西安古城牆的堅固、溫潤在王澍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設計中不就是看到了嗎?

  王澍是一邊接受教育一邊反動著教育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劇團的演員,他說那是個極好的劇團,父親和叔叔們談的是藝術和文學。他窺見了書本之外一種叫創作的思維活動。除了學習之外王澍感受到了甚麼叫文采飛揚,甚麼是文氣。王澍說自己孤傲,而這是早年就養成的:他喜歡簫管,擅長書法和山水畫,說自己是文人,只是碰巧學習了建築。在他剛進入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就遇到了一個精神氣質很震撼他的校長——錢鐘韓(錢鍾書先生堂弟),他給新生訓話,教他們如何向教師挑戰,「你們不要迷信你們的老師;你們的老師可能前一天根本沒有備課,你要認真準備的話,你用參個問題,一定會問到他在台上下不來的」。王澍正是喜歡做這樣的學生,他說大二後老師基本教不了他甚麼了,他喜歡看哲學理論書,喜歡發表學術議論,還跑出去租了個房子講課。

  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擺了兩個油桶,他說這是裝置藝術,但卻驚動了公安和學校。他在上世紀80年代的校園就這麼目中無人、血氣方剛地存在著。他的同學說他那時像把刀,寒氣逼人。1988年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對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展開批判,答辯時還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說「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齊康)算半個」,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他過於狂妄沒有授予學位。

  瓦片磚頭作建築材料

  普利茲克將大獎頒給王澍時指出,中國最近的城市化過程引起爭議——建築是應當以傳統為基礎還是應當展望未來。就像任何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設計超越了那場爭論,產生沒有時間限制、深深植根於自身環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築。王澍的作品並不多,而且幾乎都是公共建築,這在相當的程度上保留了他思想的純度,而他並不是追求盈利的建築師,他說自己在某個七年中幾乎是靠老婆養活的,他就是在做自己的作品,因此他的特色能表達出來。

  除了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王澍選擇有溫潤度的傳統中國建築材料,比如在象山校園建築中用的全是廢材料——瓦片、磚頭,在建築中王澍還主張給工匠空間,和他們建立友誼,他親眼看到每一顆釘子是怎麼敲進去的,每一塊木頭是怎麼製作成型的……他因此對材料、施工、做法,非常熟悉。現在在他主持的學院裡,他要求一年級的學生必須要全部學木工。

  夢想造一個真正村莊

  一個工匠對材料的認識令人想起非洲森林中做木雕的傳統手藝人,那些超現實的造型在他們看來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木頭告訴並引導匠人的。材料有它們自己的資訊,匠人需要讀懂,才能產生無法複製的作品。王澍的姥爺是八級木匠,是工人的最高級別。後來靠給北京人藝做佈景賺點錢。幼年時王澍在北京和姥爺生活過,當時他已經完全癱瘓了。在姥爺的影響下,王澍對心性、手工、打磨很著迷。

  王澍說他的建築裡融入的都是園林,園林就是他的建築,即便你在他的建築中沒有看到園林那種東西。更準確的說,王澍心裡始終有個田園夢,這股力量無論是來自他的童年,還是來自那些文人流傳的情懷並不重要,在大都市發展備受詬病的當下,王澍堅持不應該割裂鄉村與城市的思考,非常打動人心。王澍的夢想就是造一個真正的村莊,把50%的面積還給綠色,但生活的便利不輸城市,人們很有尊嚴。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forgemind.news »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作品遍全台 北有飛龍 南有天國

2012-03-04 01:00
中國時報
【都會中心/綜合報導】

 前言:美國芝加哥凱悅基金會日前宣布,中國知名建築師王澍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王澍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本土建築師。台灣雖尚未有人獲獎,卻不難看到「普立茲克獎」得主的精采作品,值得民眾細細品味。

 位於台中市東海大學校園內的路思義教堂,出自一九八三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之手,是由美國的《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Henry R. Luce)為宣揚福音,並紀念其父亨利.溫特斯.路思義牧師所捐款興建,成為中部著名地標。

 東海大學表示,基於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教堂的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上小、下大的形狀呈現穩定感,也有利於對抗風力與地震。屋脊部分分開,設計出天窗,具有「一線天」的意涵,邊窗逸入的光線也給教堂添增一份神祕感。

 佇立在台南市後壁區菁寮的天主教聖十字堂,是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ehm)在海外第一件作品,也是他在亞洲唯一的作品;為融入在地特色,從當地稻田收割後,堆得高高的稻草堆獲得靈感,鐵皮尖塔造型成為菁寮最有名的地標。

 波姆在一九八六年獲建築普立茲克建築獎,菁寮聖十字堂建於一九六○年,有鐘樓、洗禮堂、聖殿與聖體宮,尖塔部分為鋁片,尖頂有十字架、雞、鴿子與皇冠等裝飾。它在國內建築界被喻為瑰寶,至今雖已有五十多年歷史,造型依然前衛,在台灣建築界被形容為「天國的倒影」,常有建築系師生朝聖。

 新北市淡水的海揚社區,前擁紅樹林、後環大屯山國家保護區,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並融入中國文化特色「龍」,六棟大樓頂樓以特殊金屬材料面板製成飛揚狀,好似「神龍擺尾」,這是奧地利建築師漢斯豪萊(Hans Hollein)第一棟具有「地景藝術」的名宅大樓。

 漢斯豪萊在一九八五年獲普立茲克建築獎,之後因緣際會到台灣,愛上淡水河畔的景觀。他挑戰一般人對高樓的正方體制式印象,運用不同形狀的大片玻璃牆,及猶如翅膀飛翔的頂樓,海揚社區就是棟「想飛的建築」,令人難以忽略,成為淡水另類的地標之一。

 高雄捷運紅線中央公園站是由英國建築師理查.羅杰斯(Richard Rogers)規畫設計,他在二○○七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高捷借重其建築專才打造R9車站,希望將國際建築技術呈現於高雄。中央公園站為捷運特殊站體之一,以「摩登高雄」為設計主軸,在每個出入口均加入立體弧線型設計概念,營造出摩登與時尚氛圍。

 其中一號出入口雨庇─「飛揚」(長五十七米、寬五十四米)為該站重點特色,金屬材質的雨庇重達二百公噸,其優雅上揚之弧線,寓意高雄市起飛、茁壯新氣象。

 (陳界良、周曉婷、謝文瑄、李翰)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forgemind.news »

普立茲克建築獎小檔案 建築界諾貝爾獎 注重人道與環境

2012-03-04 01:00
中國時報
【(陳芃)】

 普立茲克建築獎一九七九年由傑.普立茲克和其妻子設立,每年選出一位得獎者,以表揚其作品展現的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並認同建築師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的重大貢獻。

 普立茲克獎被公認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得獎人可獲十萬美元獎金、獎狀和獎章。創獎後首位得主是美國的菲利浦.詹森,之後陸續有貝聿銘、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等人獲獎。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Re: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頒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立茲克建築獎

文章 forgemind.news »

帶路人1─亞大副校長 劉育東:獲獎關鍵 在具影響力

2012-03-04 01:00
中國時報
【陳界良/台中報導】

 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是哈佛大學的建築博士,曾在二○○二年獲凱悅基金會邀請前往義大利羅馬,出席「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澳洲建築師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的頒獎典禮上觀禮。典禮在羅馬市政廳內舉行,相當隆重、盛大,義大利總理親自出席。

 劉育東指出,「普立茲克建築獎」主要是頒給傑出建築師,得主作品並非最雄偉的建築,而是建築師對人類建築有重要影響力。

 此外,獎金十萬美元也不是最高,但因每年頒獎典禮都選在國際最重要的城市,邀當地的元首或重要政經人士出席,因此遠比諾貝爾獎盛大。

 「普立茲克建築獎」何以成為舉世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劉育東表示,凱悅基金會主席Tom Pritzker曾告訴他,首先是獎項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選出在當代能發揮關鍵影響力、對建築發展有貢獻的建築師,其次是主辦單位絕不涉入評選過程。

 劉育東也進一步指出,今年「普立茲克建築獎」是中國大陸的王澍,他是第一個獲獎的中國建築師,五月間將選在中國北京故宮舉行頒獎。

 凱悅基金會的官方網站卅多年來堅持只用英文,今年竟增加了中文簡體字版本,在在都透露了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影響力。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