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eaGer »

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將於3月19日至5月22日止,展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00-2010」,邀您見證台灣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十年來的豐碩成果!
圖檔
台灣自2000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專案補助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工作。2000年國美館邀請建築師李祖原、王重平、藝術家蕭勤共同以《生命城市》(Life City)為題策劃參加「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大會主題《城市: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The city:Less Aesthetics more Ethics)相互呼應,以S. Stae Battioto學院作為台灣首次踏上威尼斯建築舞台的平台,然而也自此開啟台灣參與國際建築展示的時代。
圖檔
2002年「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下一波》(NEXT),國美館首度在國內公開徵選參展團隊,由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之姚仁喜建築師以《2010願景台灣」(2010 VISION TAIWAN─NEXT EXIT)為主題展出新竹高鐵作品,代表我國參與雙年展展覽,於「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延續繼「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之後參觀者對此展場為「台灣館」的印象;2004年主辦大會主題為《蛻變》(Metamorph),我國由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呂理煌教授帶領之「建築繁殖場」代表參展,展題為《台灣館-建築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Taiwan: The Interbreeding Field)。

上述幾屆皆以公開徵求一位建築師代表台灣展出,自 2006年起,國美館開始徵求策展人,藉由策展人的整合規劃與論述為台灣挑選出更多優秀的建築團隊參展。2006年大會主題針對城市與區域的轉型,標題為《超大型城市:城市規劃中的問題》(The Meta-city: Issues in City Planning)。台灣館由策展人阮慶岳教授策畫以《微型城市》(Micro Cities)題目,邀請劉國滄、黃聲遠、謝英俊和來自荷蘭的Marco Casagrande 以及來自挪威的3RW Architects建築團體共同參展;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之大會主題為《超越那兒:建築非建物》(Out There: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主策展人為Aaron Betsky助理策展人為Emiliano Gandofi,「建築繁殖場」榮獲威尼斯大會邀請,再度參加展覽,並且於大會主題館綠園區內義大利國家館(Giardini-Padiglione Italia)展出。台灣部分則推出由郭肇立與劉克峰兩位教授聯袂策展《夜城》(Dark City)參展,參展建築師有何以立、邱文傑、姚仁喜、楊家凱、陸希傑及蘇喻哲等六位。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妹島和世,為第二位獲得普立茲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她提出《相會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作為大會主題。國美館延續公開徵件方式,由交大建築所教授曾瑋所帶領的團隊獲選為參展團隊,以《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Take a Break: 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作為展覽題目。曾瑋所提出的新策展概念與構築法,運用台灣常見的PVC充氣素材做為主要構件,配合染布、造型家具、複合媒材與影像多媒體裝置等,為具有五百年歷史的所在地「普里奇歐尼宮」,注入「輕」、「軟」的空間質地。

此外,自2002年起,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均以普里奇歐尼宮作為展場,該處鄰近聖馬可廣場之地理優勢,,吸引了眾多的參觀人潮,無形中也為台灣建築之國際交流助益良深。而自2000年李祖原、姚仁喜等台灣建築界知名人士代表台灣參展後,多年來,台灣建築界亦非常重視此項展覽,視之為提升個人榮耀與知名度之重要資歷。於2010年之第12屆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後,為表彰台灣建築藝術之成就,,國美館特於民國100年舉辦本項回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為台灣參加此項國際盛會做一階段性的彙展,實深具重要意義。

2000年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李祖原 Chu-Yuan LEE
展覽題目:生命城市
Theme: ”Life City”

2002年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姚仁喜Kris YAO
展覽題目:下一出口
Theme: “Next Exit”

2004年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王嘉驥 Jason Chia Chi WANG
建築師 呂理煌 Li-huang LU
展覽題目:台灣館-建築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
Theme: “Taiwan: The Interbreeding Field”

2006年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阮慶岳Ching-yue ROAN
建築師 謝英俊Ying-chun HSIEH, 黃聲遠Shen-yuan HUANG, 劉國滄Kuo-chang LIU
展覽題目: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
Theme: “Paradise Revisited: Micro Cities & Non-Meta Architecture in Taiwan”

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郭肇立Chao-lee KUO、劉克峰Ke-feng LIU
建築師 何以立Albert HO、邱文傑Jay W. CHIU、姚仁喜Kris YAO、楊家凱Kyle C.K. YANG、陸希傑Shi-chieh LU、蘇喻哲 Victor Y.C SU.
展覽題目:夜城
Theme: “Dark City”

2010年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曾瑋Wei TSENG
建築師 葉朝憲 Chaur-Shiahn YEH、畢荷莎布(黃紹杰) Bihoe Sapu (Shao-Chieh HUANG)、廖炯昇 Chiung-Sheng LIAO
展覽題目: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
Theme: Take a Break: 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參展10年成效被質疑

文章 eaGer »

出處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參展10年成效被質疑

〔鳳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將於3月19日至5月22日,在國美館展出,今日下午記者會上,建築學者郭肇立批評,「國家對此展場重視度不夠高」,政府「沒有組織、策略」,應該加強建築文化的外交。
 
郭肇立表示,政府無深刻的策展、宣傳規劃,觀光局沒有派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其「花大錢去登台灣宣傳廣告」,不如將台灣參展經驗登在國際媒體上。
 
文化建設委員會三處處長許耿修介紹,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創設於1895年,與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列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覽。我國自2000年首度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來,迄今已6屆,累積10年的參展經驗。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補充,10年的參展經驗,成就在於將台灣建築觀念自傳統土木施作的層次,提升至人文場域的對話。
 
他說,威尼斯雙年展分兩條路線,一是視覺,一是建築,負責單位前者是台北市立美術館,後者是國美館,兩者都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之下。這次在國美館做文件式的呈現、氛圍式的再現和國人分享台灣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驕傲。
 
黃才郎指出,初期是單一建築師的創作,後來是策展人籌劃,再到遴選建築的團隊參展。
 
建築教育學者漢寶德則表示,建築是很難陳列展覽的藝術,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呈現建築的觀念與精神。由於政治因素,台灣館與其他國家的展館未在一處,而是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旁的普里奇歐尼宮;而在普里奇歐尼宮,對台灣來說,是能見度更高的位置,因為面對的不僅是國際建築界,還要面對觀光客。
 
建築學者郭肇立強調,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國際文化上、藝術上有顯著的地位,台灣應該妥善運用這個展達到最大宣傳效果,他要求外交部、觀光局、媒體三者應重視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郭肇立炮轟,「國家對此展場重視度不夠高」,政府「沒有組織、策略」,應該加強建築文化的外交。政府無深刻的策展、宣傳規劃,觀光局沒派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其花大錢去登台灣宣傳廣告,不如將台灣參展經驗登在國際媒體上。
 
他說,普里奇歐尼宮是世界文化遺產裡約莫20坪的小空間,是監獄的訊問室,又因是古蹟很多地方不能更動,地面崎嶇不平,展場本身佈展是困難的。
 
郭肇立建議,國美館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空間,2年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讓台灣下一屆的參展作品能夠更精確。
 
2006年,台灣館由建築師阮慶岳策劃《微型城市》參展,參展建築師為劉國滄、黃聲遠、謝英俊,以及荷蘭建築師 Marco Casagrande 與挪威團體「3RW Architects」。

阮慶岳提到,其中只有 Marco Casagrande 的部份廣泛登在國際雜誌上,因為他與國際媒體有長期的互動,台灣參展建築師則全數消音。

他說,台灣館雖然不被放在正式空間,但它是和世界溝通的平台,希望平台能再拉廣,甚至台灣自己能建立展覽平台,讓台灣發聲,不能只是消極等待兩年一次的威尼斯建築展。
 
阮慶岳提到,專心的建築師無法照顧到媒體,批政府「沒有讓台灣人瞭解我們在做什麼」。建築是十年來台灣軟實力的展現,台北是個迷人的都市,可惜無法自己發聲,幾乎都是搭著大陸的展覽在國際上露臉。
 
建築師黃聲遠「表達年輕建築師的心聲」,他說,「作遊戲只是一個窗口,認識世界才是真的」,希望台灣持續跨步勿耽溺在舊傷口裡,「以個人意志為主導的作品觀已經過去了」。
ssp

Re: 國美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ssp »

台灣建築師能夠成功踏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際舞台,這些在台前說話的人,提出批評與建議前,建議該向幕後默默做事的國美館的工作人員說聲謝意!如果沒有當年第七屆當時國美館館長倪再沁教授不顧文建會等單位質疑,甚致連國內的建築師也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堅持一定要參展,也不可能有現在豐碩的成果。而如今順利踏上這個舞台的人們,誰知道當年館長承受不被看好只準成功不準失敗的重大壓力呢?

的確,有關國際媒體的宣傳部分,政府外交、觀光、新聞單位要想辦法投入更大的人力與金錢的支援才行,光靠國美館一個組室內的一位承辦人員來做事是不夠的!畢竟這是代表台灣的事情,而非僅是一個美術館的業務工作如此簡單而已。

在批評政府不夠努力時,也得好好自我省思一番,如想獲得國外媒體的報導,參展作品的論述觀點與品質當然得好,能夠比得上其他各國的展品。只好夠棒,即使在威尼斯展覽時才被國外媒體看到,還是一樣會被大幅報導的。而台灣參展十年來,為何僅有呂理煌的「建築繁殖場」可以獲得大會的邀約參展?國外媒體的報導? 應該是作品功力高低見真章的問題,這才是重點,宣傳夠不夠倒是其次的事情了!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eaGer »

2004年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王嘉驥 Jason Chia Chi WANG
建築師 呂理煌 Li-huang LU
展覽題目:台灣館-建築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
Theme: “Taiwan: The Interbreeding Field”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eaGer »

2006年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阮慶岳Ching-yue ROAN
建築師 謝英俊Ying-chun HSIEH, 黃聲遠Shen-yuan HUANG, 劉國滄Kuo-chang LIU
展覽題目: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
Theme: “Paradise Revisited: Micro Cities & Non-Meta Architecture in Taiwan”

這一屆台灣館由我擔任阮慶岳老師的助理策展人,看到2006年那個在威尼斯展場的某些部分被重建在台灣台中的空間裡,回想起2005年到2006年的那段,突然有點懷念、感傷......

順道一提,在國美館的這個展間所使用的玻璃砂跟2006年所使用的玻璃砂完全不一樣,國美館使用的比較接近「玻璃碎片」。

>>相關討論
::鏡鏡相映 在水都窺見台灣 -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請問,樂園還多遠?(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國美館展場相片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eaGer »

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郭肇立Chao-lee KUO、劉克峰Ke-feng LIU
建築師 何以立Albert HO、邱文傑Jay W. CHIU、姚仁喜Kris YAO、楊家凱Kyle C.K. YANG、陸希傑Shi-chieh LU、蘇喻哲 Victor Y.C SU.
展覽題目:夜城
Theme: “Dark City”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劉育東 AleppoZONE 為澳底 NEXT GENE20 設計之水墨狂草住屋

圖檔
劉育東 AleppoZONE 為澳底 NEXT GENE20 設計之水墨狂草住屋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eaGer »

2010年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策展人 曾瑋Wei TSENG
建築師 葉朝憲 Chaur-Shiahn YEH、畢荷莎布(黃紹杰) Bihoe Sapu (Shao-Chieh HUANG)、廖炯昇 Chiung-Sheng LIAO
展覽題目: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
Theme: Take a Break: 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十年回首記─試析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台灣館」

文章 eaGer »

作者:施淑萍

一、前言

以優美、浪漫名聞遐爾的水都威尼斯,在西元1895年試辦「威尼斯國際藝術展」後,從此開啟了這位城市「國際大展」的序幕,以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性展之形態,奠定了在藝術領域的地位,「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成為藝壇最持久的象徵,以及全世界矚目的展覽界盛事之一。百餘年期間,除了在1916年至1918年和1944年至1946年間,曾因兩次的世界大戰之故而中斷過外,盛名持續至今。1930年起威尼斯雙年展主辦單位由威尼斯市政府,提升由義大利國家政府支持與贊助,成為具永久性組織的獨立機構,目前已有建築、視覺藝術、音樂、舞蹈、電影、戲劇等,至今「威尼斯雙年展」已成為歐洲最大藝術節,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德國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並列世界三大視覺藝術展。其中有關建築展覽部分,全世界最知名之建築師皆以能參與建築雙年展盛會為榮,因此,大會每兩年均設定主題,以主題展之方式,結合各界建築界菁英之思維,提供人們對各種藝術之想像空間。


二、國立台灣美術館參與過程概述

台灣自1995年由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始報名參加第46屆「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係自2000年開始專案補助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工作。2000年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邀請建築師李祖原、王重平、藝術家蕭勤共同以《生命城市》(Life City)為題策劃參加2000年「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大會主題《城市: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The city:Less Aesthetics more Ethics)相互呼應,以S. Stae Battioto學院作為台灣首次踏上威尼斯建築舞台的平台,然而也自此開啟台灣參與國際建築展示的時代。

2002年「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下一波》(NEXT),國美館首度在國內公開徵選參展團隊,由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之姚仁喜建築師以《2010願景台灣」(2010 VISION TAIWAN─NEXT EXIT)為主題展出新竹高鐵作品,代表我國參與雙年展展覽,於「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延續繼「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之後參觀者對此展場為「台灣館」的印象;2004年主辦大會主題為《蛻變》(Metamorph),我國由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呂理煌教授帶領之「建築繁殖場」代表參展,展題為《台灣館-建築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Taiwan: The Interbreeding Field)。

上述幾屆皆以公開徵求一位建築師代表台灣展出,自2006年起,國美館開始徵求策展人,藉由策展人的整合規劃與論述為台灣挑選出更多優秀的建築團隊參展。 2006年大會主題針對城市與區域的轉型,標題為《超大型城市:城市規劃中的問題》(The Meta-city: Issues in City Planning)。台灣館由策展人阮慶岳教授策畫以《微型城市》(Micro Cities)題目,邀請劉國滄、黃聲遠、謝英俊和來自荷蘭的Marco Casagrande 以及來自挪威的3RW Architects建築團體共同參展;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之大會主題為《超越那兒:建築非建物》(Out There: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主策展人為Aaron Betsky助理策展人為Emiliano Gandofi,「建築繁殖場」榮獲威尼斯大會邀請,再度參加展覽,並且於大會主題館綠園區內義大利國家館(Giardini-Padiglione Italia)展出。台灣部分則推出由郭肇立與劉克峰兩位教授聯袂策展《夜城》(Dark City)參展,參展建築師有何以立、邱文傑、姚仁喜、楊家凱、陸希傑及蘇喻哲等六位。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妹島和世,為第二位獲得普立茲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她提出《相會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作為大會主題。國美館延續公開徵件方式,由交大建築所教授曾瑋所帶領的團隊獲選為參展團隊,以《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Take a Break: 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作為展覽題目。曾瑋所提出的新策展概念與構築法,運用台灣常見的PVC充氣素材做為主要構件,配合染布、造型家具、複合媒材與影像多媒體裝置等,為具有五百年歷史的所在地「普里奇歐尼宮」,注入「輕」、「軟」的空間質地。

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每屆展覽無法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展示,僅能以「會外展」(Collateral Events)展示區內場地「普里奇歐尼宮」作為台灣的展場。然而由於「普里奇歐尼宮」位在聖馬可廣場前,地點顯眼,每年吸引大量參觀人潮,無形中也為台灣建築展之國際交流產生影響。自2000年李祖原、姚仁喜等台灣建築界知名人士代表台灣參與後,多年來,台灣建築界也非常重視此項展覽,雖然政府補助的參展經費有限,然而對於是否能夠爭取到參與威尼斯展的機會,已成為建築領域中提升個人榮耀與知名度之重要事蹟。因此,國美館於2010年舉辦第12屆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後,特於民國100年舉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為台灣參加此項國際盛會做一階段性的彙展,深具重要意義。


三、人、空間、城市的策展脈絡

自2000年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至2010年共計參與6屆,從首次邀請李祖原建築師自費部分費用參加,以及藝術家蕭勤協助,成功踏上第七屆威尼斯建築展國際舞台後,從此台灣建築界開始注意到此項國際性大展,爾後經由公開徵件方式,逐漸將台灣建築界帶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也使台灣建築界觀念改變,透過多項的國內外建築競賽及訪問交流活動,將當代國際新建築觀引進台灣,並應用在建築設計及規劃上。

縱觀歷屆參展的理念,台灣館所呈現的建築意象,可說是以「人」作為展覽的基準點,從「人」與空間的相互影響出發,探討人與外在環境、城市,一種人與建築環境的互動作用,透過人對空間的關係詮釋,來呈現台灣社會生活的思想觀念與特有現象。在理念呈現上,不以建築構造、建築模型、統計圖表、建築工法、建築技術等技術層面作為展示重點,台灣展場著重的是屬於台灣建築空間中的人文建築,包括當地的文化、生活行為、社區樣態等,討論建築空間對於居住其中的人在各種層面的相互影響,如生活模式(第十一屆《夜城》)、生活環境(第十屆《微型城市》)、生活的型態(第八屆《下一出口》)等方面。因此展覽著重在整體建築概念,以及如何突顯台灣建築環境的特色,社會型態或特有東方哲學思維的呈現,以及人與建築的互動下,人在城市空間中的各種樣態。

(一) 個人展:護生、實踐、生態循環的建築理想

有關人與城市空間的關係理論,在建築學中出現過許多相關的析論。直到20世紀後期,研究者討論的焦點從時間與歷史、社會關係與社會等方面轉移到有關人文生活的空間性詮釋,並且與文化地理學,城市建築發展規劃等領域相互滲透。法國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1901 – 1991)、美國愛德華‧索亞(Edward William Soja, 1941-)等西方學者針對社會空間視角的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援 。在經驗研究中他們關注社會性、歷史性和空間維度的相互關聯性,討論城市空間對人的意義,以及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場所和行為模式。亨利‧•列斐伏爾在其空間理論的論述中,將空間界定為「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他主張空間的理論應該將「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相互聯結起來。因此,必須對物質領域(自然界)、精神領域(邏輯的和形式的抽象)以及社會領域進行統一性的理論闡述,據此,我們就可獲得空間的無限多樣性,即一種空間與另一種空間的重疊交合,從而建構出一個共同的平台,使研究者可以從各自不同的學科出發對每一種空間加以研究 。

台灣自2000年開始參加的前三屆均推出一位建築師為代表,在個人展的型態下,每屆的參展者均呈現出不同的建築理念。2000年李祖原在參加第七屆威尼斯展中,提出與主辦大會主題《城市: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The City: Less Aesthetics, More Ethics)相互呼應的信念─《生命城市》。他從「精神空間」領域來探討人個體「境內」心象投射與外在實存都市交互激發的因果循環論證。李祖原建築師提出「物質空間」中實相城市的急速成長,造成人類自我高度進化,看似四通八達的城市網路,卻是為人類建造出孤絕封閉感的精神空間,因此他試圖在精神領域(邏輯的和形式的抽象)的建築中,在城市中找回生命的質感,在社會領域中進行統一性的理論,即構築另一生命城市來「護生」。李祖原從東方哲學「虛」、「實」觀念中提出新的價值美學,並結合虛擬電腦網路連結的概念,重新定義基本的居住單位為「生命之方」,藉此標示著網路城市和移動住所/城市的全球地域化之現況。

如果我們試著以舒爾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 所謂的「實存空間」(existence space)理論中三個主要構成要素─「場所」 (place)、「路徑」 (path)、「區域」 (domain)來闡明空間的知覺圖式,可知城市空間既是「物質空間」,然而因為路徑的延伸,故同時也是「行動空間」和區域所形成的「社會空間」;它既是人類行為實現的場所和人類行為保持連續的路徑,又是對現有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進行維持、強化或重構的社會實踐的區域。李祖原的《生命城市》,試圖從東方哲學思維中,重構新的社會空間。

2002年姚仁喜建築師以虛擬人類生活領域中的行為與區域特色,在威尼斯展場中重構社會實踐的領域。為呼應大會主題《下一波》(NEXT),他提出台灣新竹高鐵案的建設,除了展現台灣新竹地區的自然、文化、工藝、未來之四項地方特色之外,展覽還以透明模型和月台意象的搭建,帶領參觀者進入車站空間中,彷彿各方旅人凝聚,體驗現代人忙碌、聚集分散,稍縱即逝,無常的內在感受。姚仁喜猶如以列斐伏爾空間分析架構 中屬於構想(conceived)之層面的「空間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 如模型、影像、文字、概念思維方式等展示,透過意像與象徵直屬於生活經歷(lived)之層面的「表徵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如展覽中新竹月台、人型立牌、高鐵交通的速度感,再現社會資本主義下,空間成為人類社會行為的發源地,並對人類相關行為強加上某種時空秩序,以高鐵南來北往快速急駛的狀態,暗喻台灣現代忙碌的城市空間中,主體自由被束縛的框架空間。

2004年呂理煌作品雖然也圍繞在「人」身上討論,然而「建築繁殖場」卻試圖走出人個體的空間限制,開始探尋在建築實作中實驗的態度與精神。在其策展理念中提到如何在多樣性的「構造關係」當中,不斷尋找、實驗、調整、修正「人-物」之間平衡的介面,以達到人文、物質科技與自然環境三方的平衡。「建築繁殖場」從20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 –1976)的建築成為聚養「天」(sky)、「地」(earth)、「神」(divinities)、「人」(mortals)之處的理念中汲取靈感,在當今不斷變化或變遷中的大地自然與城鄉空間裡,嘗試從關懷建築的角度出發,提出人類如何與身處的母體環境進行溝通、互動,進而豐富母體。藉由繁殖建築的過程與方式,來兼顧新生建築與母體建築之間的網絡連結與大地生態,達到最終維護自然健康的生態循環的理想 。

如果說「建築繁殖場」在追尋「天、地、神、人」生態循環的理想境地,2006年台灣建築展覽則回歸到最基本的「表徵空間」之經驗探討,討論屬於「居民」或「使用者」的空間,也是一個被動的經驗空間。配合大會主題「城市、建築和社會」(Cities,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將焦點移到現代快速變遷的城市,提出對新的人口聚落特徵之探討,回歸至城市生活中最貼近生活的實際樣貌。因此,第十屆策展人阮慶岳提出《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Paradise Revisited: Micro Cities & Non-Meta Architecture in Taiwan)的概念,除了推出代表三個不同世代的台灣建築師謝英俊、黃聲遠、劉國滄參展外,作品也意圖審視與反映台灣城市中基層底眾的生活風貌,從平凡、底層生活的展現,反映台灣民間生活型態及整體社會觀念,思考「微型城市」內蘊力量的可能性。

(二)群體展:台灣城市特色的彰顯

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大會提出的展覽主題為《超城市》(The Meta City),針對現代快速變遷的城市現象,如何重新描繪及探討新的人口聚落特徵。阮慶岳認為現今「超城市」是屬於政治、經濟等「上層」勢力的快速連結,以「上而下」的力量在改變全球城市,據此,他反其道而行,提出「下而上」的民間力量,如此台灣建築才可有與世界對話的立場。他所策劃的「微型城市」,猶如後現代地理學家愛德華‧索亞(Edward , W. Soja)在《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像地方的旅程》一書提出了「第三空間」概念 。「微型城市」如同「第三空間」,是一種真實又想像化的存在,既是結構化的個體的位置,又是集體經驗的結果。「第三空間」鼓勵人們用不同方式去思考空間的意義底蘊,思考地點、方位、方位性景觀、環境家園、城市及人文地理等相關概念,力求抓住觀念、事件、外觀和意義的事實上不斷變化位移的社會背景。因此,在「微型城市」中,我們看到建築師眼中主觀的或紀錄片拍攝下客觀的台灣都會城市樣貌,包括不同的空間性、社會性、歷史性 ,以及事實上不斷發生及改變的社會背景,與其內隱的歷史和社會維度,在展覽的展示下,為台灣社會角落中的城市歷史注入新的思考和解釋模式 。

延續2006年台灣常民生活型態的關注,2008年策展人郭肇立、劉克峰的「夜城」(Dark City)計畫,則針對台灣特有夜間生活景觀,提出另一種空間概念--「意義裝置」,它超越房屋(beyond building),並非一般所謂的建築作品,而是「前建築」。它沒有象徵裝飾,也沒有形式的困擾,它將空間還原到構築前的「初始」狀態,這是身體的空間 (bodily space),是影象與構築的空間,也是台灣黑暗城市空間的地方性的再現,讓參觀者的身體感官直接與之對話,讓意義游牧,從一個世界游向另一個世界。

事實上,郭肇立、劉克峰於策展論述中提到,「夜城」是個批判的概念,藉由黑夜象徵一種政治姿態,批判的是「陽光都市」(Radiant city)、白種人的理性都市、被綁架的客體都市。因此他們在其策展構思中指出「西方主流國家多位於高緯度,渴望陽光,因此他們的都市計畫,規定開窗面積、日照率和退縮線,房子要求不可超過一定的斜度,這是追逐陽光的都市。然而我們的環境條件卻是相反,我們害怕烈陽,需要騎樓與「不見天」的台灣傳統街道類型,但我們當代的建築師或藝術家們對darkness的思考並不多。當年日本人把西方的一套都市計畫法引進台灣,他們是寒帶的民族,不了解台灣,他們剛征服台灣,因為水土不服容易生病,所以想改造殖民地,訂定西方寒帶的都市標準。但追逐陽光是西方的遊戲規則,對我們是好嗎?我們並沒有去思考自己的遊戲規則,至今都市計畫的法規還是這樣。所以才提出Dark city與西方「陽光都市」對話,相對於機械的、理性的都市,Dark city是個主體性的、人性的都市思維。」 二位策展人觀察到西方主流思潮下的台灣,面臨到文化的衰敗以及建築的形式化的現象,這些所帶來的影響是台灣自我本體意識的喪失。因此,策展人大膽的提出「初始狀態」的觀念,企圖從台灣傳統的城鎮窄巷中,行人悠遊於陰暗巷弄之間的建築風格,反批西方陽光都市規畫中抽象化的、無人性的機器都市 。藉由台灣傳統聚落中黑暗、寧靜、無言的空間自覺,擺脫視覺的困擾,在黑暗空間回到身體的感知與思維的原點,從中發現與西方世界差異的都市觀念,批判在目前全球化下,形式過於吵雜的城市建築,從回到主體性的、自我感知的狀態中來定義台灣建築的觀點與獨特性。

台灣館自第七屆提出東方哲學思維的建築觀後,到第十一屆對西方現代性都市觀的批判,不斷地提出新的空間論述,挑戰西方主流的建築概念,為台灣建築重新定位。2010年的台灣館進一步地提出新建築語彙與西方世界交流討論。由交大建築所教授曾瑋所帶領的團隊,以「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回應本屆大會「相會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的策展概念。他們以透過身體與台灣常見的PVC充氣素材的接觸,呈現台灣新的建築語言,從身體與「軟空間」、「慢體驗」接觸的建築感官經驗,對台灣現代都會生活中極度追求速度與效率的價值觀提出反思,呈現新世代建築師追求「樂活」的價值期望。

四、結論

社會生活的關鍵在於建築與空間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綜觀台灣歷屆威尼斯展的展覽方式,是以融合藝術觀念的手法來呈現台灣建築中最現代高科技和最底層本土性的樣貌。這種以建築藝術為出發點的後現代主義觀念,在美學上,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1934年-)認為後現代空間是一種全球性、整體性的全新空間,稱之為「超空間」(hyperspace)。「超空間」超越了個人身體和認知能力,具有多重的符碼意象,具有真切的歷史真實,因為後現代文化實踐不是表面的,而是表達深層真實中的文化經驗。這種空間在後現代社會的構建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因為在後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裡,人們的心靈經驗和文化語言都是被空間所規範而非時間範疇支配著。因此,這種都市空間的新形式,需要以當前的空間概念為基本依據,以當前的的政治文化模式,來理解現代空間環境,進行相關的意識批判。

因此,「台灣館」每屆的展出,在多樣文本虛擬的空間展示下,將真實轉化為擬象(simulacrum)或影像,使觀者在進入時必須以自身的「身體」去親自體驗,透過從內在「境內」思考到外在「境外」眼耳的經驗感受,進而思考個人日常生活、價值觀等各種狀態,並且察覺台灣城市空間下與其他國際城市不同的文化模式與生活型態。在威尼斯的國際平台中,我們觀看到台灣建築的新特徵、新語彙、新思維,以及強調主體意識的新文本,同時於「超空間」的後現代建築符碼中,預見了亞洲地區正逐漸展現出一股超越西方建築思潮的企圖與實力。
lfymetro

Re: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lfymetro »

二週前到國美館看了這個號稱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十年回顧的展覽,對於真實從2000~2010每一屆都親臨普里奇歐尼宮現場體驗每屆建築展團隊用心努力成果的我,這次國美館的十年回顧展實在是蒼白、扁平、粗糙到可以了!

最想說的一句評語是,實在不如不做!這樣粗枝爛造的展覽,反倒會讓更多沒有機會在過去十年看過真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現場的觀眾覺得納悶,充滿對於這六屆展覽表現的質疑。

唉,十年了,建築團隊的展覽技巧雖然進步得慢,但最沒有進展的是國美館這個身為國家館的主辦單位。不得不讓人感慨.........
cheese1090

Re: 國立台灣美術館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2011.03.19~2011.05.22

文章 cheese1090 »

非常贊同以上說的話,如果展覽能夠更用心更精緻的話,我們這些慕名而大老遠跑去台中的人們也應該會得到更多東西。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