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你想申請學士後建築研究所嗎? 對於如何製作作品集感到疑惑嗎?你想知道學士後建築研究所在上些什麼課程嗎? 看這邊就對了!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eaGer »

今天連續看到兩封信,都是關於想要進入學士後建築碩士學習的朋友 LTW 來信。

這位朋友的來信標題是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當中提到了已經前往美國念 M. Arch 1 的徐健哲(目前在 MIT)與劉舜平(目前在 SCIArc),健哲與舜平如果看到這篇討論,也請與 LTW 分享你們的心路歷程。

最近收到越來越多嚮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的來信,我的心裡其實是不安的,請來信的朋友給我一些時間仔細想想,該如何回覆,好嗎?謝謝。


Eager您好

我是今年要考學士後建築碩士的 LTW


在這裡先簡單做個自我介紹

畢業於國立XX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歷經七年的機械的理性思考教育

更讓我渴望能從人類對機械為出發點的設計 進入到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情感設計

當初 也沒想過要唸建築 大學期間為了尋找可以發揮自己興趣的課程 多方嘗試了外系的課程

直到有一天 坐在咖啡店看的到落地窗外人來人往的位子上 看到午後的陽光從對街的樹梢中射入我腳下所踩的木頭地板

溫暖的感覺 用看的就可以感受到

再來 人經過時所留下來的影 穿梭在木頭地板上 彷彿賦予了地板生命

或許 可以讓從小就喜歡東看西想的我盡情發揮的地方就是 建築 (人與人類之間的情感設計)


為此我展開了我的三年計畫 先是畢業 再來當兵 直到去年開始旁聽東海大學建築設計

期間也經歷了兩次東海大學學士後建築碩士的考試 但是成績始終不理想

好在今年 遇到了許多願意教我的老師 讓我能在考試前就將作品集完成了



只是總覺得不安....


看到由站長所貼的徐健哲與劉舜平她們所奮鬥的文章 給我許多鼓勵 但是....同時也讓我徬徨

不安的是 這樣造型的操作 難道就是如此? (無貶低之意)

建築 就是那些酷炫的概念嗎? 一方面思考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一方面對於考試兩次都未能通過

複雜的情緒 深怕影響到下個月的交大面試

該如何度過這段時間才好 想把自己打開 接受自己的選擇 面對過去的挫折


自己摸不著頭緒 想了又想 還不如把心裡話說出來

謝謝站長大人 願意花時間把這篇冗長的文章看完

如果能給些寶貴的建議 我會非常感謝

Re: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

應E老大的要求,趕快趁吃飯時出來回一篇。

首先我要引用我聽安藤演講時所聽到的,"人生很長,但是時間很快",
如果你喜歡、感興趣、有熱情,那就來試試看吧,現在所學的以及你所經歷的,
都將會是一種累積,現在學建築,未來是不是建築也說不定,
只要你不後悔所做的決定去學去把握,我想也許這也不算浪費。

然而,面對你對造型的遲疑,我自己也曾遲疑過,
或許我現在也會常常再問自己,畢竟sci-arc是個非常重視視覺造型學校,
但或許是這樣,學校也因此走出自己的風格,
不過,並非只是酷炫的概念,或者從另一方面看可以說這是自己的功課,
只要你不是只重視造型,你所考慮的點自然會多很多,如何使用?
怎樣使用? 合不合適? 對環境或是文化的影響...之類的,只要你能跟老師說,
老師們自然有辦法跟你討論,端看你訴求,以及如何去做結合與掌握,。

另外,我自己認為建築不一定要很漂亮,但是基本美感也是必需的,
這學期帶我的老師就說過的一句話,
"有時候我們太過於在意探索建築的意義而失去方向失去創意,卻忘記只要這個東西夠美,自然會產生屬於他自己的意義,也對別人產生意義"
我想,我自己某程度上還蠻認同的,因為空間與美感與造型冥冥之中是相互關聯的。

在我學校我看到的是同學的多元化,有程度好的也有程度差的,有很瘋狂的也有保守的,
有覺的有天賦的,也有平庸的,但是透過學校,會讓大家不至於做出太可怕的東西,
我上學期的老師曾經責備過一個不夠努力的同學,他說,以我的名聲
以我的事業,我到學校教書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錢,而是覺得世界上有太多糟糕的建築了,
他要來預防你們畢業後蓋出像這樣東西...(以下略),我想這也許算是一個例證吧(汗)

所以,基本的學好,接下來如何如何都是要靠自己繼續學習



嗯嗯...不知道這樣是某有回答到你的疑慮

另外,不用怕挫折,過去有挫折,未來也一定還會有,
這也是一種學習,就像評圖也不是每次都非常順利一樣
日出看了好幾天,又沒周末可以休息,如果老師不欣賞,要怎麼去面對,去改進,
我已經看到幾個同學評圖被講完都飆淚了,但是他們還是繼續嘗試

所以只要是你熱情的所在,想清楚,不後悔,然後出發吧
最後由 於 2013-05-02, 16:3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築書

Re: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築書 »

貝律銘——寫給年輕設計師的十點忠告!

[1] 好好規劃自己的路,不要跟著感覺走!根據個人的理想決策安排,絕大部分人並不指望成為什麽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潤一些,爽一些。那麽,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軌跡。從哪個行業入手,逐漸對該行業深入了解,不要頻繁跳槽,特別是不要為了一點工資而轉移陣地,從長遠看,這點錢根本不算什麽,當你對一個行業有那麽幾年的體會,以後錢根本不是問題。頻繁地動蕩不是上策,最後你對哪個行業都沒有摸透,永遠是新手! 
  
[2] 可以做設計,切不可沈湎於設計。千萬不可一門心思鉆研設計!給自己很大壓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這上面,那麽註定你將成為孔乙己一類的人物!適可而止為之,因為設計只不過是你今後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還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願意到老還是個設計師!   

[3] 不要去做設計高手,只去做綜合素質高手!在企業裏混,我們時常瞧不起某人,說他“什麽都不懂,憑啥拿那麽多錢,憑啥升官!”這是普遍的典型的設計師的迂腐之言。8051很牛嗎?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沒有的本事。你想想,老板搞經營那麽多年,難道見識不如你這個新兵?人家或許善於管理,善於領會老板意圖,善於部門協調等等。因此務必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親和力,察言觀色能力,攻關能力等,要成為綜合素質的高手,則前途無量,否則只能躲在角落看顯示器!設計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從古到今,美國日本,一律如此!   

[4] 多交社會三教九流的朋友!不要只和設計師交往,認為有共同語言,其實更重要的是和其他類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當老板或高層管理,那麽你整日面對的就是這些人。了解他們的經歷,思維習慣,愛好,學習他們處理問題的模式,了解社會各個角落的現象和問題,這是以後發展的巨大的本錢,沒有這些以後就會笨手笨腳,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難,交不少學費,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5] 知識涉獵不一定專,但一定要廣!多看看其他方面的書,金融,財會,進出口,稅務,法律等等,為以後做一些積累,以後的用處會更大!會少交許多學費!! 

[6] 抓住時機向工程管理或行政方面的轉變!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設計,適當時候要轉變為管理,前途會更大,以前搞設計也沒有白搞,以後還用得著。搞管理可以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培養自己的市場概念和思維,同時為自己以後發展積累龐大的人脈!應該說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 逐漸克服自己的心裏弱點和性格缺陷!多疑,敏感,天真(貶義,並不可愛),猶豫不決,膽怯,多慮,臉皮太薄,心不夠黑,教條式思維。。。這些設計師普遍存在的性格弱點必須改變!很難嗎?只在床上想一想當然不可能,去幫朋友守一個月地攤,包準有效果,去實踐,而不要只想!不克服這些缺點,一切不可能,甚至連項目經理都當不好--盡管你可能設計技術不錯!   

[8] 工作的同時要為以後做準備!建立自己的工作環境!及早為自己配置一個工作環境,裝備電腦,業余可以接點活,一方面接觸市場,培養市場感覺,同時也積累資金,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網絡,咱搞技術的沒有錢,只有技術,技術的代表不是學歷和證書,而是人脈,有了這些,等待機會,否則,有了機會也抓不住!  
 
[9] 要學會善於推銷自己!不僅要能幹,還要能說,能寫,善於利用一切機會推銷自己,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必要!要創造條件讓別人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麽知道你能幹?外面的人怎麽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銷出去,機會自然會來找你!搞個個人主頁是個好註意!!特別是培養自己在行業的名氣,有了名氣,高薪機會自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機會...   

[10] 該出手時便出手!永遠不可能有100%把握!!!條件差不多就要大膽去幹,去闖出自己的事業,不要猶豫,不要仿徨,幹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為下一次沖擊積累了經驗,不幹永遠沒出息,而且要幹成必然要經歷失敗.



[:yayaya] 共勉!
Mutant

Re: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Mutant »

建築師也分成很多種
有人重視造型,有人在意工法,有人喜歡出去喝酒...
很難想像Peter Zumther會看著Zaha阿姨的作品;然後想...難道建築的意義就在於酷眩的造型!?
多看一些不同的書,增廣自己的視野,別灰心,還早
有空的話推薦你看看Peter Zumther的書,談他對氛圍(atmosphere),材料(material),與記憶的想法,也許會帶給你一些不同的想法. (amazon上可以購買)
網上有基義老師PO的這位建築師的作品也可以對照看看,就能更進一步的了解了
希望有所幫助 [:yayaya]
audi9999

Re: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audi9999 »

關於造型的操作

我想現在美國很多學校的MarchI Program 都在嘗試著運用新的電腦軟體和功能去創造或是實現前所未有的空間
當然除了形體上的表現外, 同時也在研究如何能夠將這些形體運用在其他的建築系統上
像是材料, Programs, 結構, 光線, 動線等這些東西, 都是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
我上學期Final Review, 作的是運用一種造型的系統去創造出配合戲院需求的建築
同時要考慮Program, 結構, 光線, 動線 能怎樣被這個系統去使用
這學期第一個project是做屋頂, 結構, 排水系統, 材料, 動線也都是同時必須要整合在建築的型之上
我想這是基於學校的教育是不斷在思考人類未來的建築該是什麼樣子
同時我也同意舜平同學對美感的說法, 這些前所未有的造型同時也必須與美感相關

關於酷炫的概念

學校的studio課, 很注重設計的概念, 自己對自己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主張, 清楚貫徹的thesis
我想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會與現實的建築環境中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 也許這些概念畢業以後能夠用到的機會沒有那麼多
但是在學校學習建築, 像是在學習自己對於這個社會的態度
我們被要求要有自己的想法, 要有自己的立場, 去表達什麼是自己喜歡的, 什麼不是


在MIT, 學校提供的東西算是很全面, 所以代表說剛開始會同時接觸到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東西
等到一兩年後在開始朝自己想走的方向走, 有些人走理論, 有些人走電腦, 有些人走都市等
建築的範圍很廣, 每個人每個建築師在嘗試的東西都不同
也許一路走來會碰到許多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但是藉此同時也可以去思考這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有何意義存在

當初也是希望自己能夠體驗建築的教育而選擇念建築
對我來說, 這真的是人生中很不一樣的體驗
同時考驗自己的體力和耐力,
最近自己遇到瓶頸時, 都會翻翻書或是上網, 像是archdaily看看
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 去找那些會讓你感動的東西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也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

以上是來美國半年的心得
希望對你有幫助
加油!

健哲
林子文

Re: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林子文 »

謝謝前輩們的建議與鼓勵

對於造型的意義 看了健哲前輩的文章 提醒我想起當初嚮往建築的初衷
不就是希望利用空間創造 去豐富人類的行為
就這點來看 造型的意義 從外型深化成體驗

前天走了一趟北投 對於造型與人類行為之間的對話 有了一些想法
出了熱鬧的新北投捷運站 往地熱谷的方向散步而去 在相關單位的整理下
北投公園由一條溫泉小溪所串聯起來 起初因為人潮埋沒沒注意到
但是越往裡面走 小溪的流水聲越來越大 直到出現在就近可及的身旁
原因在於 步道的設計呈現像河道下切的層次感 拉進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渴望
步道的造型看似呼應著河道的地形 再仔細一看 步道的設計當中可以看到設計者當初對於
與自然環境對話的企圖心 試圖以高低起伏的戲劇效果來表現
有趣的是這趟散步 雖然並沒有花太多時間進入北投圖書館裡觀察
但是看到他面向河道的立面 也有同樣親水的設計 這點讓我非常感動

在美感的表現底下 希望能夠加入對於人類的關懷

再次謝謝站長開啟了這一段對話和給我建議的前輩們
以上為個人的心得分享 如果有建議或是指教 歡迎提出
audi9999

Re: 想要往學士後建築碩士發展的「瓶頸」

文章 audi9999 »

恭喜你能夠找為對建築的初衷!
其實唸建築真的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 尤其又是跨行來到這個領域
花精力, 花錢, 又花時間
常常會懷疑自己是否該繼續走下去
不過, 如果隨時能夠回想起建築最初給予的興奮和感動
自己也就不會再迷失

站長大人真的用心良苦
其實連我們STUDIO的香港朋友, 都很羨幕台灣能有這樣的建築交流平台
8)
林子文

交大建築展系列演講 龔老師所提到的15位亞洲指標人物

文章 林子文 »

看不見的城市__亞洲當代建築_面對現實的三種態度
龔書章 老師 提到的亞洲新銳建築師整理


中國
代表人物
王澍+許江
viewtopic.php?t=9056瓦園
張永和
艾未未
http://www.aiweiwei.com/
蔡國強
http://www.caiguoqiang.com/
劉家琨
http://www.jiakun.com/


台灣
代表人物
黃聲遠
http://www.fieldoffice.com.tw/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
劉國滄
http://140.125.151.167/hwc/ghw007.html個人經歷
http://www.mmag.com.tw/ad/20080922-environment-38作品 藍曬圖
http://www.screenager.co.cc/2008/03/%E5 ... %E5%B1%8B/作品 安平樹屋
謝英俊
http://www.atelier-3.com/2004/index.html第三建築工作室
呂理煌
http://doctor.tnnua.edu.tw/releaseRedir ... ageID=7276個人經歷
http://www.flickr.com/photos/lfymetro/3060073101/作品 果凍迷宮

日本
代表人物
伊東豐雄
http://www.toyo-ito.co.jp/
妹島和世
http://www.designboom.com/eng/interview/sanaa.html
石上纯也
http://urbanrama.com/wordpress/?tag=%E7 ... F%E4%B9%9F
www.idmen.cn/?action-viewthread-tid-3305 KAIT工房
阿步仁史
http://www.a-slash.jp/
塚本由晴
http://www.bow-wow.jp/index.html

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日本建築師的資料很容易從網路上被閱讀到
反觀台灣和中國這方面卻比較難找,不知是否合國際互動的程度有關係
另外,張永和建築師的資料尤其難找,希望有其相關資料的大大能提供出來分享
感激不盡 :lol: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