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能夠知曉與記憶。建築的意義來自身體和感覺記憶中古老的回響和反應。_Juhani Uolevi Pallasmaa
高雄港,對於部分高雄人可能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還記得學生時期,為了作業到港邊取材,當時必須要換證登記,經過一番手續才能到達港口附近,曾經有一段時間,高雄港的空間經驗消失在某些高雄市民的生活中。
但現在的我們可以悠閒地到港邊的駁二倉庫裡看展覽;也可以在傍晚的棧二庫吹著海風、喝著啤酒,只有在這個時刻,身體的感受才能喚起屬於港口城市的記憶。

高雄港灣經歷了許多次的地景與產業上變化。在潟湖時期,初墾的先民有以漁業為生的居民,也有在淺灘上以曬鹽為主的產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成為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的據點,日本政府開始在高雄築港、造陸,我們熟悉的高雄港輪廓慢慢浮現,開啟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高雄,高雄港由最早的漁港逐漸轉變成為國際間重要港口,開啟高雄的海洋時代。

二戰結束後,台灣政府實施戒嚴管制港區,因此高雄市與高雄港開始長達數十年「港市分離」,使得高雄港區成為一條無形的邊界、城市發展的負面空間,逐漸被遺忘。2005年高雄市府著手拆除分隔高雄市與港口之間的圍牆,2011年提出了亞洲新灣區計畫,翻轉過去工業區的形象,修復人、城市與港口的關係,將市民的生活帶往水岸擴展到海洋,重新找回海港城市發展的定位。

高雄水水是位於亞洲新灣區內的「集盒KUBIC貨櫃園區」,高雄市都市發展局為了推廣灣區再生所設置的新創產業區,園區離港邊不遠,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地景的雕塑傳達城市港灣再生象徵意義,並且透過與水霧裝置互動刺激感官喚起身體對於海洋的記憶。
在地景蜿蜒的曲線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這個裝置的想像,有人覺得像置身在山林之中,也有人覺得曲面的牆身像是大船的船身,我們對於這個地景藝術裝置的詮釋是全然開放的,對於活動使用的想像也是開放的。市民藉由藝術裝置互相分享、交流彼此的體驗,為原本熟悉的場域發現新的體驗與定位,公共藝術可以扮演聯繫人、文化與城市之間的角色。

一起設計和偶然設計用四種不同的空間體驗回應高雄港邊不同的環境特質
- 象徵工業城市翻轉為生態城市的「城市港灣之丘」,土丘上佈滿綠意,想像未來這片綠意將會覆蓋整片碎石基地。
- 象徵夜晚海浪波光淋漓的「夜光海洋之丘」,是延伸既有廣場上隆起的混凝土丘,作為活動表演時的觀眾席,或是極限運動的練習場,會吸光的夜光石成為人與廣場互動的趣味。
- 「輕觸之谷」是用一千多支C型鋼組裝成模板所灌製的混凝土牆,混凝土粗糙的特質未來會因為水霧而長滿青苔,就像是港邊壽山上的峽谷地形;透過牆面皺褶的變化讓視覺感受無限延伸,人在空間中移動隨著牆面的變化而有了偶然與他人相遇的可能。
- 「水融合」是象徵包容一切的大海,在兩百多個撞針式噴頭造出的綿密水霧中我們慢慢失去視覺,以觸覺與聽覺作為體驗的感官,直覺與本能反應被放大,透過這個裝置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也為了在炎熱廣場上創造一個清涼的場域。
基地配置

配置圖
1.城市港灣之丘Urban Hill
2.水融合Water Fusion
3.輕觸之谷Touching Valley
4.海洋之丘Ocean Hill

谷中偶有霧氣,水霧自牆面逸散而出,
路徑曲折蜿蜒,人在其中看不到出口;
面對陌生與迷失,五感重新成為溝通的主要語言。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
攝影/李宜軒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
不刻意設定機能,讓所有人定義如何自處於這個空間。
也許我們對自然的探索,
並不一定得仰賴山海土水,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
而是那很動物性的,
幾分之幾秒的反射動作,
或是對能量宣洩的渴望,
以及可以任意跨越的自由。
攝影/一起設計 Atelier Let’s
人嚮往自然,並非鄉愁情懷,而是根植於數百萬年的演化習性。
轉瞬之間,我們圍困於自己的巨型產物之中。

透過人為創造與科技的介入,在都市中重現感官上的抽象體驗,

集盒 Kubic
貨櫃文創市集,集盒於2015年由都發局辦理營運,搭配附近商圈成為複合式都市休閒空間。

水霧裝置
使用逆滲透過濾裝置純化水質,以不鏽鋼撞針式噴頭將高壓水柱霧化,將水化為極小的分子,即使是些微的空氣流動也都能帶動水霧在空間中移動,60秒內綿密的水霧即可充滿曲面混凝土牆之間的空間。
垂直遮陰
基地10多年前原為眷村平房,老房拆除後,廢棄建材、混凝土塊就地回填,因此草木難存。水水利用聳立的混凝土牆製造遮陰。因為牆面傾斜多變,不論任何日照時刻,人們總能找到陰涼的角落。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
構造。施工
設計團隊想以最簡單的材料創造最原始的空間感受,因此選擇用一次灌漿的清水混凝土方式構成長36m與18m的擋土牆,雙邊模板由可回收再利用的C型鋼組構而成,刻意保留C型鋼接縫的垂直線條,加強兩道牆之間高聳的空間感。

1.現況混凝土地坪
2.月光海洋之丘混凝土地坪
3.混凝土擋土牆C型鋼模板(C-100*50*2.3mm)
4.假支承圓鋼管(O-500mm)
5.混凝土擋土牆鋼筋
6.擋土牆基礎
7.原有清碎石地坪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高雄水水 Kaohsiung Shui Shui
作品位置:集盒kubic貨櫃市集(806高雄市前鎮區復興三路5號)
業 主:高雄市都市發展局
作品類型:裝置藝術、空間裝置、景觀設計
建築
工 作 室1: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主 持 人:辜達齊
工 作 室2:偶然設計Serendipity Studio
發 起 人:曾令理、趙尉翔
監 造:辜達齊
結 構:圓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
營 造 廠:德佳營造有限公司
水 霧:原彩實業有限公司
景 觀:德佳營造有限公司
材料
建築:混凝土、植栽、水霧、夜光石、再生玻璃砂
基地面積:1070㎡
建築面積:376㎡
總樓地板面積:376㎡
造 價:3700,000NTD
設計日期: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
工程日期: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
圖片提供:一起設計 Atelier Let’s、偶然設計Serendipity Studio
攝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Yi-Hsien Lee Photography+余梓勤、一起設計 Atelier Let’s、李宜軒
影 片:植著設計 Urban Moss Design
設計團隊簡介
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高雄是我們的據點,我們從環境研究中梳理出新的觀點
一起,發現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一起,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連結
一起,建築美好生活
一起,是一種共同分享的概念
透過生活計劃與建築計畫的實踐
一起共創造美好生活
辜達齊
辜達齊2008年在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畢業後,2008~2012年在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工作,2012~2014年在寬和建築師事務所,2015~2016年在Mecanoo architecten,現為一起設計Atelier Let’s共同創辦人、正修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偶然設計Serendipity Studio
偶然設計是一個國際雲端團隊,認為設計過程就如同偶然力的實現,從不可預期的機遇中看見機會,並運用智慧及創作力將其轉換為設計。相信創作者的存在是為了找出事物的有用組合,輔助彰顯材料的特性,並且設計鋪陳事件記憶。
趙尉翔
趙尉翔現就讀於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建築暨都市設計(MAUD)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學士後建築組畢業,瑞典 Chalmers 大學交換研究生。曾任職於 AECOM Shanghai Office、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學學文創志業,從事都市及建築設計與藝術策展工作。 長期關注國內外城市與建築發展,對於公共藝術形塑城市之公眾領域共融性等設計議題感到興趣。
曾令理
曾令理現任交通大學建築所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前海澤維克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 製造師,前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數位工坊教學指導。
曾令理在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赴美學習,分別取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研究碩士、Cooper Union學院建築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