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鄉村改造的終極目標,是營造一個緩慢、舒適的宜居社區,讓民眾不需要到大城市,也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讓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擁有一個可以留戀和隨時回來的「世外桃源」。
一起來看日本鄉村建設有哪些值得借鑑之處?
文藝介入助力鄉村振興
「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自2010年創辦,每三年一屆,號召全球眾多知名的藝術家,以瀨戶內各個海島為創造背景,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舉辦各種藝術、劇團、樂團活動,以及展示當地傳統技藝、祭典等。
參觀者們如果要參觀所有的藝術作品,需要從一個海島乘船至另一個海島。這種在海島間不斷周轉的過程,被稱為「跳島」。
由於有全球大量的藝術家站台,以及有「跳島」這樣新鮮的參與方式,因此每屆藝術祭期間,這些海島都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訪客「打卡」。
與中國的很多鄉村一樣,瀨戶內海中的眾多海島,曾經也面臨著環境污染、人口減少與年齡結構老齡化等現象。
為瞭解決這些問題,1961年,日本開始實施《農業基本法》,圍繞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此一問題,統籌各方訴求,採取了完善相關立法、體制機制和政策工具,以及擴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鄉村生活環境和提升鄉村福祉水平等措施,形成了符合日本農業生產結構特點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
在同一時期,日本開展了「造村運動」,其目的是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增加農業人口。主要的做法是採取對於鄉鎮資源的綜合化、多目標和有效率益開發,創造鄉鎮獨特的魅力和優勢。
正是採取此一時期的建設,使得日本農村的交通基建逐漸完善,並由此形成了如今日本農村普遍存在的「乾淨整齊」的鄉村風貌。


針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產品自給率下降等問題,在1999年,日本又頒布了新的農業基本法《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鄉村振興」成為其中重要戰略之一。其中包括每五年制定一次的農村發展規劃,以及成立鄉村振興專門機構等。
如今,每年藝術祭期間,上百萬人次湧入島嶼,島上的人們已經重新對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所擁有的魅力感到自豪與自信。在藝術祭的強大影響力下,移居到島上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家的創造並沒有脫離海島本身,亦未與島上居民割裂。
以文藝介入的方式幫助鄉村振興,很多地方效仿這樣的活動,但是同類型的展覽很多都是僅僅借了鄉村的場地,並沒有和這裡的人、土地、建築產生關係。
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卻提倡藝術家們與島上居民同吃同住,就地取材創造作品,如作品中有的用舊船板、舊推車改造而成,甚至有藝術家將海底的垃圾打撈上來,改造成一個發聲裝置用來號召保護海洋環境,進而使得這些作品與海島本身的文化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社區營造盤活在地資源
日本作為海島國家,資源相對匱乏,所以很強調資本整合的效率和成本節約的意識,農村需要在有限的資金背景下,節約化完成鄉村振興工作。
而關鍵的基礎,就是社區營造,即教會村民們如何去整合和利用在地資源,使得各種產業之間的合作更有效率。讓本地人瞭解本地,形成資訊渠道的關聯,例如,在日本的鄉村民宿中,經常會看見有對其他家商店的介紹,反映出本地人的社交關係,進而形成了本地資源的聯接。
日本對鄉村在地資源的運用著眼於本地風俗,各種活動和祭祀讓訪客有儀式感、臨場感。在做品牌的時候,以一個村整體規劃,一個村就是整套包含各種元素的組合體,這種鄉村品牌塑造的經驗值得借鑑。
引入文化豐富產業結構
都市圈周邊的鄉村與城市的要素聯繫最緊密,是各種現代資源要素聚集的地方。同時,也是大城市人們日常週末短期旅遊的首選地。所以,這樣的鄉村會有很多的機會,以旅遊為主的吃住行娛的發展,方便鄉村在大眾旅遊的時代,挖掘自身產業特色、提升人文素質和空間再利用。
因此,在都市圈周邊的鄉村,最有可能將鄉村振興的五大目標全部實現。就產業振興的角度看,任何一個鄉村在基建完善後,都可以進行文化、旅遊業的開發。
鄉村產業,過去主要是第一產業,採取引入文化等方式,發展出鄉村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豐富了產業結構,因此倒推了農村和農業的發展。但類似的大地藝術祭需要動用的社會資源太多,實施較為困難。日本長岡賢明的長效設計理念更適合鄉村發展。
長岡賢明的長效設計
長岡賢明是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被喻為「長效設計」理念(Long-life design)的教父,其理念是採取對二手商品的再次設計,獲得新的藝術生命。採取把長岡賢明的品牌D&Department引進到鄉村,借鑑他們在地方文化挖掘以及店鋪營運管理、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系統化方法,可以幫助鄉村在地方文化培育。
D&Department是日本一個雜貨品牌,以「不生產新東西」為原則只賣二手貨。基本上,D&DEPARTMENT 團隊就是在世界地發掘老舊好物,統一購買回收,經過打掃打磨和維修,再向市場銷售。
D&Department所有店鋪,都選址到安靜偏遠的地方,讓那些被藏到鄉村的好設計,閃耀出獨特的光芒。在不同地方開新店時,也會聯同當地的特色手工藝者進行合作。且店鋪以復古為基調,裝修幾乎沒有巧妙或精心構思,讓顧客主動探索。
2018年,D&D到中國黃山開出品牌海外第二家店,此次新店開設在碧山工銷社原有的空間之內,沒有對原建物做較大改動,完全保留了原先農村老供銷社的風貌,瓦房水泥牆,彷彿重回七八十年代,經典而低調。所有的貨櫃都非常完整,而且是傳統閉架的銷售方式,必須採取店員與顧客的一對一交流才能完成銷售。
開店的目的是發掘黃山當地地域文化做長效設計產品,助力鄉村振興。同時,定期舉辦各種展覽和學習會,成為關注地域設計發展的綜合活動空間。
在這裡,顧客可以買到中國崇明土布製作的帆布包、從各地收集的搪瓷工藝杯碟,還能品嘗D&D黃山店限定的紀念版碧山精釀「d」。
日本鄉村建設可複製的經驗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農村的整個系統較為成熟,且呈現不同的模式和樣板。對於日本鄉村建設的經驗可以借鑑以下幾點:
1.明確鄉村建設的長期性和永續發展。
日本的很多村莊都經過了20-30年的發展歷程,基礎設施都比較完善,產業一直在升級,做得很有耐心,有工匠精神。深入、持續、細致地推進在地的發展,才可能實現這個地方的永續發展。
2.以人為本,關心在地人的生活狀態、生活品質。
社區營造持續細致、潤物無聲,形式多樣,居民積極參與村莊公共議題。在地居民有強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生活從容,對訪客/訪客友善、熱情。
3.對生態環境高度重視,環保理念在各個細部一以貫之。
4.重視非營利性組織(NPO)、大學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
他們是銜接政府、在地居民、投資者、訪客、媒體的紐帶與橋梁,同時提供了包括研究、實踐在內的學術性資產,對在地鄉村的發展能發揮比較大的促進作用。
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鄉村建設、社區營造方面都領先多年,有非常成熟的工作方法和經驗,值得學習。最終還是要面對自身的政策和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國情和鄉土社會的現實,從現實出發,才能探索出鄉村振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