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日本這個國家
很難不去提到千姿百態的「二次元文化」
童年總是看著《蠟筆小新》、《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庫洛魔法使》
嚮往著住進動漫人物家的別墅中

一棟棟兩層樓以上的獨棟小樓
外部看上去幹淨整潔
內部全木的地板加以暖色調的裝潢
讓人感到溫馨舒適
在台灣,能住得起獨棟別墅的都是「好野人」吧?
普通中產階級都住集合住宅
於是日本動漫總給人一種「社畜」也發光的感覺
真·豪華別墅
為什麼日本一般的受薪階層都能住在別墅呢?
其實這種獨棟小樓和豪華別墅還是有區別的
工藤新一、花輪同學家才是「真·豪華別墅」!
一戶建不等於別墅

而我們看到的蠟筆小新、哆啦A夢家的獨棟小樓
在日本被稱為「一戶建」
「一戶建」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家一戶一棟的建築
上個世紀60年代
日本經濟處於飛速增長時期
獨院住宅成為了日本私宅最初的理想模式
日本住宅自有率在近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在60%左右
而「一戶建」則是個人持有住宅的主體
你可不要小看它
「一戶建」的內部設計十分巧妙
並且功能齊全、應有盡有
建築師們也花費了不少心思

深入瞭解日本的「一戶建」
7天就能完成的「一戶建」?
日本人之所以喜歡木結構「一戶建」住宅
除了日本的傳統習慣和自然因素外
還因為「一戶建」
壽命長、環保、價格低廉、具有韌性
木構造比鋼筋混凝土結構更輕且更具有韌性
當地震、颱風來臨時
小木屋隨風飄搖卻偏又屹立不倒
除非遇到像是311東日本大震災那樣的災害
海嘯衝上陸地
衝垮了大量的木構造房屋

但日本人青睞「一戶建」
更主要的原因是:營造週期短

3層高 200平方公尺左右的一戶建
只要7天就能完成基礎建設
簡直是神仙操作!
日本木構造「一戶建」營造步驟
STEP1: 打地基
鋼筋混凝土作為地基
用於鋪設管線以及作為房屋的基本框架
▲安裝模板
▲混凝土澆置
▲混凝土澆基礎
STEP2: 木材構件拼搭
打好地基後
工人開始用木結構組件
來拼搭房屋框架
木材根據設計圖紙
提前製作成了有槽有孔的長條狀標準件
▲木材標準構件
採用中國傳統的榫卯的連接方式
不用釘子和膠水固定
純靠木材之間的互相咬合
就像搭積木一樣
結構非常的堅固
每一塊木材上都有編號
用起重機按順序吊到要安裝的部位
平均5分鐘能搞定一個構件
安裝直角金屬構件
防止房屋左右晃動的橫向力剪力
房屋搭建時
採用分佈均勻且密集的柱子作為支撐
受力均勻且穩定

STEP3: 安裝牆面與地面
工廠已經提前將木板
切割成了適宜的尺寸
工人只需要現場拼接
用氣槍固定好即可
鋪設二層地板
房屋外牆也與地板鋪設類似
按號碼對應好位置
再用氣槍固定


STEP4: 封頂
上樑
封頂

對重要的支撐點進行二次加固

防止屋頂漏雨

完成效果
房屋結構搭建好後
安上門窗、進行屋內的裝潢
「一戶建」就大功告成了





一戶建室內是什麼樣子?
「一戶建」大多都是2~3層樓
總樓地板面積不是很大,一般在100㎡-200㎡左右(60坪以內)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一戶建」的功能設施相當的齊全
通風採光較好,土地可以隨意支配,不用交管理費
一樓包含了院子、車庫、客廳、廚房、主臥、洗手間
二樓是小臥室、陽台
由於房價高
人們形成了固有觀念
住別墅的都是土豪
沒個幾千萬,哪來的別墅?

就會發現
買一套「一戶建」要比想像中便宜很多
中產階級也可以人手一套

一共3層
包含4個臥室、2個衛生間
客廳、餐廳、廚房、陽台
和私人車庫

4580萬日元
而且還是精裝修

不需要發愁單獨買一個車位
車就停在家門口
超級方便

非常的寬敞明亮
藉由挑高視覺延伸
讓心靈有沉澱減壓的作用


從視覺上讓空間顯得更加開闊

比如可更改噴水模式的噴頭
帶有兒童安全鎖的灶台
內嵌式洗碗機


分區細致
可供三、四人同時使用


智能馬桶、浴缸等配備設施
應有盡有



並且設有人性化的晾衣架
凹凸不平的外牆面
在火災發生時,具有阻燃的效果

日本是地震多發的國家
因此這樣的「一戶建」住宅
85%以上都採用木構造
為什麼日本流行「一戶建」?
日本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一戶建」建築
根本的原因是由於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
1945年日本二戰失敗後
大多中心城市都變為一片荒蕪
致使戰後居民的住房需求日益緊迫
民眾只能從廢墟中收集木材
搭建臨時居住的木屋
那時,對於多數居民而言
擁有一套完整且設備齊全的房子
就成為他們的嚮往
於是日本遠郊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房子
就變得炙手可熱
在人多地少的大環境下
房東坐地起價
後來,日本政府為平息民憤
採取了對租房者的保護措施
和房租限制令
擁簇房源的日本土豪就紛紛罷租
租房形式變得更加嚴峻
為瞭解決居住問題
日本政府在50年代頒布了
《住房金融公庫法》和《公營住房法》
讓一大部分日本居民
能以極低的利率借貸到足夠的建房金
「一戶建」開始興起
6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
政府提出“住房建設5年計劃”
並提出“一家一套,一人一室”
公租房、獨棟同時抓
「一戶建」成為了主要扶持對象
一棟棟獨門別墅遍地開花
也使大城市出現了局部用地缺乏的問題
日本居民開始遷徙到二三線城市
進行另一輪的「土地拓荒」運動
「一戶建」的建築風格在日本各地遍地開花
成為了整個日本的住宅常態
經過了數十年「一戶建」追逐熱潮
再加之無數日本動漫的“耳濡目染”
「一戶建」成為了日本居民的精神寄託
成為了一種「人生成功」的象徵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遭遇經濟危機
「一戶建」熱潮造成了
日本年輕一代啃老和宅男現象出現
從而也造成日本老齡化加劇
相較於「一戶建」來講
日本的公寓價格相當高昂
就拿上面這個東京的高級公寓來說
最高層230平方公尺售價達15億日元
有良好的安保、周邊設施齊全生活便利
還有專門的人打掃
當然也要承擔高昂的物業管理費用
所以在日本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
「窮人住別墅,富人住公寓」的現象
那為什麼在台灣卻相反呢?
開發商把土地用來建造集合住宅大樓
就可以賣出更多的房子
買集合住宅的人看權狀就會發現土地持分很少
而別墅成本高出很多
所以台灣的別墅價格高昂
建材及人工的價格差異不大
最大的差異在於土地成本
而在日本,土地是私有的
只要你擁有一塊地
想幹什麼,自己說了算
所以日本普通的薪資階層背負貸款
也能住得起獨棟房子
因為兩國的國情與政策差異
造成了不同的住房習慣
你更喜歡樓房還是這樣的木造建築「一戶建」呢?
參考影片